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6494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基础突破联系教材熟悉题材Word下载.docx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代表

作品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白居易《除夜寄弟妹》、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孟浩然《留别王维》、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等

【即练即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文学常识] 本诗出自《王子安集》;

作者是唐朝(朝代)的王勃(诗人),他和骆宾王、卢照邻、杨炯并称为“初唐四杰”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修辞、炼字:

写景起兴,对仗工整,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去向。

“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不但营造出开阔的意境,而且奠定了全诗豪壮的情感基调。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内容、情感:

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这两句于惜别之中显现出诗人阔大的胸襟。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情感:

千古名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一改以往送别诗低沉、伤感的基调,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与友人真挚深厚的友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的哲理。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曲折地表现双方的惜别之情,“歧路”照应送别之意,以豪迈之语相送,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伤心落泪,要心胸开阔,坦然面对分离。

【主旨】 诗人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

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译文】 三秦辅卫着长安,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

要说离别的心情(我跟您是相同的),因为我们的命运是如此相似,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心朋友,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也像是近邻一样。

所以不必在离别的岔路口,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一样挥泪告别。

1.请品析首联两个动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 “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城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拉近了两地的距离,拓宽了诗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首联中的“五津”是指蜀州岷江的五个渡口,诗人在长安是无法望见五津的,这里却说“风烟望五津”,为什么?

答案 “五津”可“望”,是诗人的劝慰之语,因为可“望”,所以便不必为离别而忧伤。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营造出开阔的意境,而且奠定了全诗豪壮的感情基调。

3.离别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

这首诗和大多数送别诗在情感基调上有何不同?

答案 这首诗中,诗人以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抒发了朋友间真挚的情感。

整首诗基调明朗乐观,不落俗套。

特别是颈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积极乐观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体现出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

4.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答案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这两句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扫往昔送别诗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

题材二 羁旅思乡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等情感的诗

①标志中多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称

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沙鸥、孤雁、浮云、梧桐、西楼、高楼、流水、井等

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

①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或表达人生的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

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衬托,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情)

③对写法。

诗人明明在苦苦思念对方,却不进行直接描述,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杜甫《登高》、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杜甫《月夜忆舍弟》、韦应物《闻雁》、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晏几道《鹧鸪天》、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此板块中的代表作品部分已在不同版本的不同学段材料中学过)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文学常识] 王湾生平简介:

王湾,洛阳人,登先天进士第,开元初为荥阳主簿。

马怀素请校正群籍,召学涉(广博)之士分部撰次,湾在选中。

秘书罢撰,又与陆绍伯等同校丽正院书,终洛阳尉。

湾词翰早著。

(《全唐诗》)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对偶点题。

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照应。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通过对偶修辞,写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

“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正”和“悬”的对应,写出了江风的和缓与船的平稳。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哲理句。

“生”“入”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

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

这两句蕴含着旧事物中已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诗人在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主旨】这首诗写的是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淡淡的思乡之情。

译文:

旅客的道路延伸到青山之外,行舟的碧水环绕在北固山前。

潮水涨平两岸,江面空阔无边,顺风平稳前进,船帆静立高悬。

太阳升起在将晓的残夜,暖春早到在未完的旧年。

写好的家书往何处寄达?

嘱托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城边。

1.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答案 “阔”表现出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案 示例一:

“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给人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示例二:

“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江水浩渺,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

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4.简要分析“正”“悬”两字的妙处。

答案 “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

5.解释颈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既是美景,也是哲理。

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任选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 在描写景物、节令中,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等;

“生”“入”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更有动感和情趣,宣告了春天的来临,透出勃勃生机,表现了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

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7.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

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同时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

答案 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8.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为什么?

答案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或“江春入旧年”;

回答中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

题材三 山水田园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

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山水诗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自然山水草木与田园风物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来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的社会现实,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描写山水清幽,表达诗人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

①白描与工笔;

②渲染、烘托、通感等;

③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

④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

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孟浩然《过故人庄》、陶渊明《归园田居》

代表诗

人与作

品  

代表诗人: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代表作品:

陶渊明《饮酒》、王维《终南山》《鸟鸣涧》《鹿柴》等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文学常识]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内容理解:

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远景,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公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炼字:

“争”和“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几处”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寻声而望的情态,彰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渐”“才”从程度上修饰“乱花”“浅草”,表明它们刚刚萌发生机;

“乱”“浅”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画面描述:

描绘了一幅繁花渐迷人眼、嫩草才没马蹄的早春画面,突出了早春景物的特点。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主旨】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西湖明媚的春光描绘得生机盎然。

诗人寓情于景,抒发了对西湖早春盛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译文】 在孤山寺的北面和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去向阳的树木上栖息,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

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湖东的美景,总是游赏不够,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答案 “争”“啄”两个动词惟妙惟肖地描摹出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

一个“争”字,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一个“啄”字,描写出燕子忙碌而兴奋的情景,使春色显得生机盎然。

2.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

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答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准确地反映了初春时景物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如果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请从炼字角度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的妙处。

答案 “乱”写出了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

“浅”写出了初春小草刚抽出嫩芽的形态,突出了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这两个字紧扣初春景物的特点,表现了初春风光的妩媚动人。

4.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

《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

答案 本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

很多词语都能看出初春景象,如“早莺”“新燕”自不必说,“几处”说明早莺尚少;

“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

“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

“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

题材四 边塞征战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1)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词

(2)常见意象:

①自然景物类:

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

②地理区域类:

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

③战事器具类:

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

④乐曲类:

《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渭城曲》等。

⑤人物类:

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内容情感

从军出塞、征战备战、民族交往、塞上风情、边疆苦寒等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美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常用手法

①修辞方面:

夸张、比喻、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

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

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教材链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贺《雁门太守行》

代表诗人

与作品

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等

高适《燕歌行》《别董大》、王昌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出塞》、王翰《凉州词》、李白《关山月》《塞下曲》、杜甫《兵车行》等

使至塞上

(唐)王维

[文学常识]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

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擅书画,亦通音律,多才多艺。

有《王摩诘文集》等行世。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叙事。

“单车”是说随从少,轻车简从,仪节规格不高。

“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借指诗人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实际诗人并不需要经过居延,这样写,也是为了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修辞:

以“征蓬”“归雁”自比,“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是反衬。

雁北归旧巢,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直”“圆”描绘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有变化,意境深远。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大”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

“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直”表现了孤烟高高直立的特点;

“长”表现出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

“圆”表现出落日之低之大。

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流露出对都护的赞扬,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

“燕然”为用典,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

【主旨】 全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生发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译文】 (我独自)轻车简从去慰问边关守军,途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我)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大雁飞入了胡人的地方。

茫茫的大漠中一缕烽烟笔直地升上天空,黄河边上落日又大又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他告诉我统帅正在前线指挥督战。

1.“征蓬”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在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之感,他为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既写景又言事,请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与北归的大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含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中,一缕烽烟直冲云天。

万里黄河自西向东,像玉带一样流过大漠,一轮浑圆的红日,正悬挂在西边天际。

4.《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

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

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答案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

“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

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

“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节,能够“直”冲云天;

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

“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地就会捕捉到的。

题材五 咏史怀古诗——古今多少兴亡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对历史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为题材的诗

标题中常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以及古人名等

借怀古感叹个人命运的坎坷、今昔变化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先贤,表达对其敬仰或惋惜;

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

诗人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

诗人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

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乐景或盛景)衬悲情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牧《赤壁》

李商隐、杜甫、孟浩然、杜牧、刘禹锡、王安石等

刘禹锡《乌衣巷》《西塞山怀古》、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题乌江亭》、李商隐《隋宫》《贾生》《马嵬》等

赤 壁

(唐)杜牧

[文学常识]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表现手法:

借物起兴,诗人表面叙事,实则是以这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为后两句的议论做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化用典故,诗人并没有从正面写赤壁之战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是借“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非常含蓄,同时也表露出历史中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借史实以吐心中抑郁不平之气。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表达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主旨】 诗人咏史怀古,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的命运暗示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委婉地表现出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译文】 沉埋在沙中被折断的战戟还没有被(完全)销蚀,我把它拿出来打磨洗净,辨认出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物。

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行了个方便,(那么)大乔和小乔就会被曹操困在铜雀台中(据为己有)了。

1.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为下文做铺垫。

(或: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的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销蚀掉,经过诗人一番磨洗,鉴定出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诗人“怀古之幽情”。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

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案 “东风”一指自然界的东风,二指赤壁之战。

这两句,诗人未从正面去评价这次战争,而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从而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暗含感慨自己生不逢时的抑郁之情。

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

答案 不好。

以二乔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