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653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答案 

(1)气温较低,蒸发微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季节性冻土融化。

下层为永久冻土层,水分不易下渗,造成积水。

(2)随着人们对“北大荒”的不断开发,黑土将大量流失,土壤有机质减少,生产能力逐渐降低乃至丧失。

(黑土流失)

(3)沼泽是湿地(水源地、蓄水池),它可以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环境;

是丹顶鹤、天鹅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

解析 本题以开发“北大荒”为背景,考查了“北大荒”沼泽的成因,沼泽的生态功能等。

沼泽地成因主要从纬度高,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等方面分析。

对“北大荒”的开发很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由于沼泽地的生态功能效益,目前已禁止对其开发。

专题二各地区的生态问题与国土整治比较

各地区的生态问题与国土整治比较

生态问题、发展障碍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东北地区

①黑土开垦后,引起土壤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②沼泽地的开垦引起生态变化③森林生态和森林资源严重破坏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②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①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②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

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

黄淮海

平原

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

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是中低产田集中地区

①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②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

①低湿地治理:

鱼塘——台田模式②盐碱地治理:

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南方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

导致石质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地荒漠化——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②原生沙质荒漠、砾质荒漠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

1消除贫困

②早期预警③生物固沙、沙障固沙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下图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

下表是图中A、B、C三省和东北三省以及全国两个年份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资料。

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

粮食总产量(亿吨)

粮食播种面积(亿公顷)

粮食单产(吨/公顷)

全国

A、B、C三省

东北三省

1985

3.79

0.76

0.36

1.09

0.17

0.13

3.48

4.47

2.77

2005

4.84

0.81

0.74

1.04

0.15

0.16

4.65

5.40

4.63

(1)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天气状况。

(2)图中A、B、C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优势是什么?

A、B、C三省、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各有何变化?

据表说明A、B、C三省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图中乙、丙两城市之间已有内河航道连接,为何还要建沿

江高速公路?

(4)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

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

答案 

(1)西南风。

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

天气转晴。

(2)水热资源丰富。

A、B、C三省所占比重下降;

东北三省所占比重上升。

A、B、C三省粮食播种面积下降;

A、B、C三省(与全国或东三省相比)粮食单产增长幅度较小。

(3)与航运相比,高速公路更为快捷;

可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加强沿江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4)泥沙淤积造成的湖泊萎缩及引起的洪涝频繁问题。

(依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明)该问题主要与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密切相关;

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又主要与上游山区因滥垦乱伐导致水土流失有关,因此湖、江、山应综合治理。

解析 

(1)先作出甲城市附近等压线的垂线,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又知是北半球,再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偏转,画出风向。

根据锋面符号或者锋面在气旋中的位置判断出要经过甲城市的锋面系统是冷锋,然后根据记忆就可答出冷锋过境后的天气。

(2)根据经纬网、省区轮廓和河湖特征,很容易判断出A、B、C三省分别是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它们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优于位于中温带的东北三省。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可知,长江流域三省的粮食总产量虽然略有增长,但占全国的比重有所下降,东北三省无论总产量还是占全国的比重都有增加。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长江流域三省的粮食播种面积有所下降,粮食单产不如东北三省增长快。

(3)由题意可知,修建高速公路的原因无非是公路运输某些方面优于内河航运,乙、丙两城市的运输需求大,单靠内河航运不能满足需求。

(4)A省区所在的湖泊是洞庭湖,主要存在着湖面萎缩的问题,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因果溯因是:

湖面萎缩→入湖河水含沙量大→河流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山地存在着陡坡垦荒、破坏植被的生产方式。

 

章末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读下表,完成1~2题。

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 单位:

hm2

  转化来源

湿地类型  

旱田

城镇

用地

工矿

草地

其他

河渠

489

-7

235

48

海涂

43

-155

-2027

17627

水库坑塘

25657

-33

-211

5694

926

水田

76

-793

-1053

注:

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

1.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

A.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河渠B.河渠 水田 海涂 水库坑塘

C.水田 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D.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答案 B

解析 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可以通过表中数据计算得出,然后根据增减的绝对值进行排序。

2.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  )

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B.水鸟栖息地减少

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D.湿地面积减少

答案 C

解析 通过上题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增多,水鸟的栖息地增加,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

据此完成3~4题。

降雨量(mm)

降雨强度

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径流量(L)

泥沙量(kg)

33

111

0.1

155

41.3

153

4.7

154

18

14

很强

29

0.5

327

39.4

71

0.8

212

25

19

28

0.3

113

1.2

51

0.4

52

0.6

3.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答案 D

解析 从表中各种覆被下的泥沙量数据可直接得出答案。

4.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①自然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混交林地和荒草地多属于自然植被,油松幼林地多为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从表中数据看出,选项①是正确的。

坡耕地的径流量和泥沙量均大于其他覆被地,由此说明选项②是错误的。

从混交林地与油松幼林地的数据比较得出选项③是正确的。

从荒草地与油松幼林地的数据比较得出选项④是错误的。

读“我国北方地区农耕发展过程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  )

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农垦

B.水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农垦

C.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农垦、过度放牧

D.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6.防治西北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保塬、护坡、固沟B.跨流域调水

C.恢复自然植被D.秸秆还田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鄱阳湖湿地是中国首批7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素有“珍禽王国”、“候鸟天堂”、“中国第二长城”之美名。

近年来,由于湖区不合理开发,令鄱阳湖湿地面临生态失衡的严重危机。

据此回答下面7~9题。

7.鄱阳湖湿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有关湿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B.大力开垦湿地,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

C.降解污染物,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D.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

解析 湿地有重要的环境功能,也是很多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护湿地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有重要作用。

故不能破坏湿地。

8.“夏秋水天一色,冬春草洲无边”是对鄱阳湖壮观景色的真实写照,这种景观的形成说明(  )

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显著 ②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显著 ③人类活动、地表状况的季节变化显著 ④气旋、锋面的季节变化显著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②④

解析 “夏秋水天一色,冬春草洲无边”是指一年中不同季节鄱阳湖水面变化较大,这与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有密切关系,而气温和降水又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有关。

9.对湿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是(  )

A.填湖造田B.建养鱼池

C.种植水稻、莲藕D.维持现状,开发旅游

解析 实践证明,维持湿地现状,适当发展湿地旅游业是对湿地资源的最好保护。

据宁夏新闻网2006年6月1日报道,在第二届亚洲葡萄酒质量评比大赛中,宁夏有两种葡萄酒喜获金奖。

据此并结合图,回答10~12题。

10.图中A地区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葡萄酒酿造业原料生产基地,该地区有利于葡萄种植的自然条件是(  )

A.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B.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C.西侧的高山冰雪融水丰富,灌溉便利

D.冲积平原,黑土肥沃

答案 A

解析 该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的糖分积累。

11.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的侵蚀微弱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解析 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提高了地下水位,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沿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

蒸发旺盛,造成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

降水少,盐分难以被雨水淋洗,土壤盐碱化明显。

12.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

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解析 随着人口的增多,该地农业由畜牧业向耕种业转变,过度开垦和超载放牧,加重了环境的负担。

在西北沙漠之中,由于风力作用的影响,地貌表现为沙丘地貌。

据此回答13~14题。

13.下图所示符合移动沙丘剖面图的是(图中箭头表示风向)(  )

解析 沙丘分为流动沙丘和静止沙丘,其共同点是沙丘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根据风向可排除B、D两项,由于流动沙丘不断向前移动,使得沙质堆积层理应与风向(迎风坡)相垂直,故流动沙丘应为C。

14.移动沙丘可侵害农田村庄,因此防护林应建在(  )

①陡坡一侧 ②缓坡一侧 ③迎风坡一侧 ④背风坡一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解析 在沙丘的背风坡(陡坡一侧)风力、风速较小,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植树种草容易成活,因此防护林应建在背风坡(陡坡一侧)。

下图是“酒泉周边地区的自然景观图”。

读图回答15~16题。

15.下图中的四幅图中,阴影部分与上图所示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最相似的是(  )

解析 从图中信息可看出上图为祁连山附近,图中有一条内流河及其冲积形成的平原。

祁连山地处中国气候的干旱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荒漠化。

题中的四幅图中只有D图地处干旱的西部,受风力影响而易出现荒漠化现象;

C图地处黄土高原,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A、B两图为东部降水较多、地势平坦的地区,一般不会出现荒漠化。

16.20世纪90年代,一位环保工作者曾描述:

昔日芦花飞舞、鹅雁戏波的居延海,如今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荒滩。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酒泉地区沙尘暴频度增加B.河流侵蚀强烈、含沙量增大

C.绿洲地区农业用水量增加D.石质戈壁荒漠化严重

解析 居延海处在河流的下游,它的干涸主要是河流中上游地区过度并浪费性地利用水资源的结果。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方。

多年来定西人因地制宜,总结形成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下覆膜建棚挣票子,沟底筑坝蓄水穿靴子”的治理开发模式。

读图回答17~18题。

17.该治理开发模式为(  )

A.鱼塘—台田模式B.立体农业模式

C.基塘生产模式D.小流域综合整治

18.该治理开发模式主要治理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D.森林减少

答案 17.D 18.A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属黄土高原地区,从山上的植树造林,到坡上的梯田,沟底筑坝蓄水,都是围绕减少该流域的水土流失,因此属小流域综合整治。

鱼塘—台田模式在华北平原,基塘生产模式在珠江三角洲。

我国科技人员在横断山脉某峡谷地区进行了山地水土流失研究,得到下表数据。

据此回答19~20题。

降雨量

(mm)

地表覆盖

非林地

人工林地

径流量(m3/s)

土壤侵蚀量(t/km2a)

1992

475.4

4.5

160.5

1.0

0.2

1990

611.4

9.9

264.6

1.9

6.6

1993

815.9

10.1

272.6

2.4

1991

884.8

11.1

299.2

2.8

4.9

19.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降雨量与径流量关系为(  )

A.相同的降雨量,人工林地的径流量是非林地的20%

B.当降雨量增加约86%的时候,人工林地径流量增加3倍

C.径流量与降雨量具有线性函数关系

D.径流量与降雨量的大小具有相关性

20.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降雨量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是(  )

A.相同降雨量,人工林地的土壤侵蚀量大于非林地

B.相同降雨量,非林地的土壤侵蚀量大于人工林地

C.降雨量增加1倍,土壤侵蚀量相应增加1倍

D.降雨量增加1倍,土壤侵蚀量相应增加1倍以上

答案 19.D 20.B

解析 本题组提供详细的数据为命题背景,考查学生分析数据,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对比分析能力。

第19题,从表中可看出:

降雨量增大,非林地和人工林地的径流量也都增大,说明降雨量大小与径流量有正相关的关系。

但从具体数据分析,二者没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第20题,从表中可看出:

在相同降雨量情况下,非林地的土壤侵蚀量远大于人工林地的土壤侵蚀量。

这主要是由于人工林地有很好的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综合题(共40分)

21.读我国某地区分布图(甲)及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据报道,该地区6月到8月初需要大量采摘西红柿的季节工,8月底到11月初又需要大量采摘棉花的民工。

每年对季节工的需求在50万人左右。

季节工中,河南人最多,每年有15万到20万前往该地区打短工,其次是重庆和四川民工。

材料二 “坎儿井”即井穴,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表灌溉使用。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三个部分组成。

据调查,如今该地区不少坎儿井因多年无水而废弃,“生命之泉”坎儿井正面临着全面干涸的绝境。

(1)说明图甲所示地区绿洲、城市与交通线分布之间的关系。

(2)简述该地区大规模种植棉花和西红柿,且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

(3)简要分析造成材料一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4)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少坎儿井干涸废弃的原因。

答案 

(1)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的河流沿岸,城市与交通线多沿绿洲分布(延伸),冰川积雪融水和河流可为绿洲地区提供水源。

(2)日照强,昼夜温差大。

(3)河南、重庆和四川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多;

新疆人少地多,棉花、西红柿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

(4)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绿洲地区)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解析 要抓住水源这一关键,逐层剖析,按照逻辑关系表述新疆地区绿洲、城市与交通线分布之间的关系;

从人地关系的对比角度分析材料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地下水位下降是坎儿井干涸废弃的主要原因。

2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科学网2006年9月5日报道:

近一个月来,随着旱季的来临,印尼苏门答腊岛、廖内群岛和加里曼丹岛发生了多处森林火灾。

绿色和平派往苏门答腊岛和廖内群岛的紧急调查小组发现蔓延的森林大火和低垂的浓烟正在威胁着数百万人的健康,同时使气候进一步恶化。

绿色和平呼吁印度尼西亚政府停止在脆弱森林环境中的一切土地开荒,终止恶性循环。

绿色和平紧急调查小组发现该地区的相思树纸浆林和棕榈油种植园是此次森林大火的主要祸因,同时也是造成火势急剧恶化的根本症结。

“该地区大部分的森林属于湿地森林的一种——泥煤地森林”,绿色和平原森林保护项目的Hapsoro先生解释:

“这些泥煤湿地一旦遭受砍伐,河道开挖或租让,就会像海绵一样迅速蒸发,变得极其易燃。

对于这种湿地的改造如果不停止,大规模的森林火灾就无法避免,年复一年的环境恶化也就无法避免。

”“印度尼西亚政府必须对该地区的土地开荒和森林砍伐重新作慎重的考虑,这样才能够将印度尼西亚森林火灾的可能性最小化。

(1)印尼是热带雨林分布较广的国家之一,属世界三大热带雨林集中分布区之一的________地区的一部分,另外两个分布区是________、________。

(2)“这些泥煤湿地一旦遭受砍伐,河道开挖或租让,就会像海绵一样迅速蒸发,变得极其易燃”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雨林的________特点,这种特征还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浓烟正在威胁着数百万人的健康,同时使气候进一步恶化。

”试分析热带雨林被破坏对全球自然环境的影响。

(4)试分析印尼热带雨林被破坏的原因,并对破坏现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

答案 

(1)东南亚 非洲刚果河流域 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2)脆弱性 雨林生态系统生物循环旺盛,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一旦被毁,地表植被很难恢复

(3)①导致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失衡,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变暖,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②给全球水循环带来影响,使地面淡水总量减少;

③导致雨林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给物种多样性带来威胁。

(4)破坏原因:

①印尼农民和种植园主大多采取放火烧林的方式开垦土地;

②大规模的农场牧场开发,如纸浆林、棕榈油种植园的开发;

③商业性木材采伐。

保护措施:

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②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③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④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⑤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⑥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是世界三大热带雨林之一,具有全球性环境效应。

在解决该题时,一是要善于根据所学的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的有关知识进行迁移;

二是要善于从题中所给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最近出现全面干涸。

始建于1958年的红崖山水库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交汇处的甘肃民勤县境内石羊河末端,总库容98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近90万亩,是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

(1)图中城市A兴起的原因是    。

A.交通B.科技C.资源D.政策

(2)贺兰山不仅是西部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和水源涵养林区,而且对甲地农业区有重要的生态作用,表现在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