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对比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7226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捕蛇者说对比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捕蛇者说对比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捕蛇者说对比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捕蛇者说对比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捕蛇者说对比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捕蛇者说对比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捕蛇者说对比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捕蛇者说对比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捕蛇者说对比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捕蛇者说对比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捕蛇者说对比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捕蛇者说对比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捕蛇者说对比阅读.docx

《捕蛇者说对比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捕蛇者说对比阅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捕蛇者说对比阅读.docx

捕蛇者说对比阅读

2006年常州市

(四)阅读下面《捕蛇者说》选段,完成18-21题。

(12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岁赋其二(每年)

(2)几死者数矣(几乎、多次) 

(3)更若役(更换)(4)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冒着)

1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2分)译文:

(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死在后面了(或晚多了、活得长了等),又怎么敢怨恨呢?

 

20.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

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

(4分)

答:

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

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

 

21.阅读下面短文,结合《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4分)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②问之,曰:

“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③。

”而曰:

“然。

昔者吾舅④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

”曰:

“无苛政。

”夫子曰:

“小子⑤识之,!

” 

(选自《礼记·檀弓》)

注释:

①[式]同“轼”,这里作动词用。

②[子路]孔子的学生。

③[壹似重有忧者]意思是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

④[吾舅]我的公公。

⑤[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这里指子路。

(1)文中横线处删去了原文中的一句话,请根据文意把它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

苛政猛于虎也 

(2)如果用“为免赋税甘愿冒死捕毒蛇”来概括《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那么,对上文的内容应怎样概括?

把它写在下面横线上。

(不要求对对联,字数相同、结构大致相近即可。

)为逃苛政宁可山野伴猛虎。

六.2007年江苏淮安卷

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18分)捕蛇者说(节选)柳宗元

蒋氏大-------又安敢毒耶?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①使……活下去)②殚其地之出(用完)

③犯寒暑(冒着)④又安敢毒耶(怨恨)

20.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D】

A.而乡邻之生日蹙/可计日而待也B.竭其庐之入/其真不知马也

C.悍吏之来吾乡/主人处处款之D.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欲言,无可进者

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

假如我以前不干捕蛇这件差事,那么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译文:

回来之后,就很有味地吃着地里长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

 

22.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5分)

原句:

蒋氏 

乡邻 

作用:

 

第一组:

蒋氏:

吾以捕蛇独存乡邻:

非死则徙尔第二组:

蒋氏:

弛然而卧乡邻:

岁鸡狗不得宁焉第三组:

蒋氏:

盖一岁犯死者二焉乡邻: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作用:

①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

②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

③衬托赋敛之毒。

④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悍吏之来吾乡,------又安感毒耶?

8.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只要标一处)

(1)虽鸡狗不得安宁焉虽鸡狗/不得宁焉

(2)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9.解释加点的词语。

(1)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谨慎))

(2)以尽吾齿(年龄(岁月)(

3)则熙熙而乐(快乐的样子)(4)今虽死乎此(即使)

10.下面加点词的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B吾恂恂而起

其真无马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C岂若若乡邻之旦旦有是哉D又安敢毒耶 

桓侯故使人问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1.这段文字以乡邻们被悍吏来乡逼索租赋闹得不得安宁,跟蒋氏“驰然而卧(熙熙而乐)”作对比(用原文语句回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五、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按后边各问作答。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定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

“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郑文公说: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

“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

(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

“不行!

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

”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

1给最后一段话加上标点。

2解释黑体的词。

 ①贰①怀有二心②鄙:

边邑,边远的地方,此作动词,以远处作边邑③济:

渡河,过河

 ④肆:

放肆,此指极力扩展⑤唯:

表示希望的语气⑥说:

说同悦,高兴

3补出句中省略的成分。

  ①(烛之武)辞曰。

  ②(烛之武)许之。

  ③敢以(亡郑)烦执事。

 4简析各句中“之”的用法。

  ①公从之。

作代词,他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句中语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④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作动词,往、到

5选出各组中翻译正确的一句。

①夫晋,何厌之有?

D   

A晋国,有什么可讨厌的?

   B晋国,有什么能使它满意呢?

   C晋国,有什么可厌烦的呢?

   D晋国,什么时候能满足呢?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

   A如果不靠夫人的力量,是不会有今天的。

   B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是不会有今天的。

   C如果不是夫人的力量,就不会有今天这个样子。

   D如果不是那个人的努力,就不会有今天的。

  ③邻事厚,君之薄也。

C

A邻国的城墙厚,秦国的城墙薄。

   B对邻国优厚,秦国就会吃亏。

   C邻国的势力雄厚,秦国的势力就削弱了。

   D让邻国的势力雄厚,就会威胁秦国。

  6简答:

烛之武是怎样凭着他的机智和巧妙的言辞,使秦穆公不仅撤兵回国,而且还派兵助郑御晋的?

  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根据事理和事实,把秦灭郑和秦与晋共事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终于说服秦穆公不仅撤兵回国,而且还留下一部分人助郑御晋。

(一)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

“用此何为?

”人云:

“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

“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晋书》

17.解释下列短语。

(2分)

①以尽吾齿来过完我的岁月②日蹙:

一天天窘迫

③观人风者考察民风的人 ④执而鞭之抓起来用鞭子打了一顿

⑤家给人足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

①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我一年中冒死亡威胁只有两次,其余时间,就快快活活地过安乐的日子。

②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A(名词用作动词)(2分)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去国怀乡D.醉翁之意不在酒

 20.阅读乙文中路人说的话,你觉得这个人是一时兴起,偶尔糟蹋未成熟的稻谷吗?

从中可以看出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不是一时兴起,从他“聊取之耳”尤其是“聊”“耳”可以看出其人多么随便,任性,对庄稼毫不在乎,实乃游手好闲之徒。

21.甲乙两文的作者都是地方官,根据两段文字中划线句子,试比较两位父母官的异同。

(3分)

他们同为父母官,都能同情百姓,深入基层,关心民生疾苦。

柳宗元以文章来反映苛捐杂税带给老百姓的灾难,可能较多地寄希望于统治者,一旦统治者采纳,效果要好;陶侃生性耿直,敢怒敢言敢为,能付诸于实际行动,切实解决问题。

(3分。

相同点得1分,不同点2分,意对即可)

(二)触龙说赵太后

甲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

“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乙赵太后

(1)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

“必以长安君

(2)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

赵太后向齐国求救。

齐国说:

"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

"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

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

"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

  1.解释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点“使”字的意义。

(1)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

(2)臣奉使③使④威后

使①:

派遣使②:

使者使③:

使命使④出使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使者不说通“悦”,高兴

(2)威后曰:

“不然”是的,对的(3)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根本的不重要的事

  (4)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人质

3.将甲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

齐王派使者拜问赵太后,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

“年成没有灾吧?

百姓也没有祸吧?

齐王也没有病吧?

”使者不高兴,说:

“小臣奉命出使拜见威王,现在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年成和百姓,难道是卑贱的在前,而尊贵的在后吗?

”威后说“不对。

如果收成不好,哪里会有百姓?

如果没有百姓,哪里会有国君?

所以,有所问,能舍弃根本的而问不重要的事吗?

(3)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

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

“物破亦自有时。

”谓吏将曰:

“非故也,何罪之有?

韩琦是宋朝的重臣,很有名。

他的一个表兄弟献给他一只玉盏,说是耕地的人进入破损的坟墓得到的,玉盏从里到外没有一丝斑点,果真是绝无仅有的好东西。

韩琦用百两金子答谢他,特别视为珍宝。

于是打开醇酒召集负责水运粮食的官员和显要官员,特意准备了一桌饭菜,用美丽的绸缎覆盖着,把玉盏放在上面,并准备用它来饮酒,向在座宾客劝酒。

过了一段时间一个小吏不慎碰倒了桌子,玉盏摔得粉碎,在座的客人都很惊愕,那个小吏趴在地上等着发落。

韩琦却不慌不乱,笑着对在座的宾客说:

“东西也有它破损的时候。

”又对那个小吏说:

“你是不小心触翻了桌子,不是故意的,你又有什么罪?

”韩琦的度量宽大就是这样。

1、云:

说    2、为:

被    3、答:

答谢。

    4、醇:

味道浓厚的美酒。

    5、漕使:

负责水运粮食的官员。

    6、卓:

同“桌”。

    7、且将用之酌酒:

并准备用它来进酒。

    8、亦有时:

也总有个时候。

    9、得:

得到的。

    10、韩魏公:

指北宋大臣韩琦,封魏国公。

[1]    11、知北都:

任北都的行政长官。

    12、中外亲:

指表亲。

    13、冢:

坟墓。

    14、表里:

内外。

    15、纤瑕:

细小的斑点。

    16、显官:

地方大官。

    17、绣衣:

绣花的桌布。

    18、至玉盏其上:

把玉杯放在桌上。

    19、坐:

通“座”。

    20、吏将:

官府中供差遣的小吏。

    21、请罪:

请求惩罚。

    22、汝误也:

你是不小心触翻了桌子。

    23、故:

故意。

    24、俄:

一会儿,不一会。

12.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

云耕者入冢而得(说)(获得,得到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

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

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你呢?

14.14.“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16本文表现了韩魏公待下宽厚的品质。

(3分)

(二)(11分)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

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

京城。

③馔(zhuàn):

准备食物。

④果蔬:

泛指菜肴。

⑤酒三行:

指喝了几杯酒。

⑥脔(luán):

切成小块的肉。

⑦啖:

吃。

王安石在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于是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

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

过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

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

水果和蔬菜都没有准备,萧氏的儿子心里已经对王安石没有准备菜肴感到十分不满了。

他们喝了几杯酒,先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

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汤罢了。

萧氏的儿子很娇生惯养,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

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惭愧地回去了。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因谒(拜见、拜访)公

(2)觉饥甚而不敢去(离开)

(3)旁置(放、摆)菜羹而已(4)公取自食(吃)之

2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2分)

A.方命坐(才)B.萧氏子颇骄纵(很、非常)

C.惟啖胡饼中间少许(只)D.其人愧甚而退(但是)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

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奇怪了

25.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

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节俭,不铺张浪费((2分)

(二)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8-12题。

(12分)

【甲】

¢Ù蒋氏大戚,汪然涕曰:

¡°君将哀而生之乎?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2013云南昆明中考试题)】捕蛇者说阅读答案(2013云南昆明中考试题)。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

¢Ú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

段太尉¢Ù在泾州为营田官¢Ú。

泾大将焦令谌¢Û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

¡°且熟,归我半。

¡±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

谌曰:

¡°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

¡±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

太尉判状,辞甚巽¢Ü,使人求谕谌。

谌盛怒,召农者曰:

¡°我畏段某耶?

何敢言我!

¡±取判¢Ý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Þ来庭中。

太尉大泣曰:

¡°乃我困汝!

¡±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ß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节选自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注释】¢Ù段太尉:

即段秀实,唐朝名臣,死后追究赠太尉,谥¡°忠烈¡±。

¢Ú营田官:

掌管屯垦的官员。

¢Û焦#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end#令谌(chén):

人名。

¢Ü巽(xùn):

同¡°逊¡±,这里指委婉。

¢Ý判:

状纸。

¢Þ舆:

抬。

¢ß衣:

包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1)汪然出涕曰涕:

(2)竭其庐之入入:

(3)谨食之,时而献焉食:

(4)太尉判状,辞甚巽辞:

1、(2分)

(1)涕:

眼泪

(2)入:

收入(3)食:

喂养(4)辞:

言词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2分)A

)。

A.而:

而乡邻之生日蹙/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乎:

叫嚣乎东西/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C.也:

我知入数耳,不知早也/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以:

以大杖击二十/先帝不以臣卑鄙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Ù段画横线的句子。

(2分)

君将哀而生之乎?

译文:

3、(2分)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4、【甲】文第¢Ù段采用对比手法,反映了百姓的痛苦生活。

请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相关内容并填在ABC三处。

(要求:

每空不超过10个字)(3分)

乡邻蒋氏

不是死亡就是辗转迁移————A

B————可以放心地睡下

C————一年受到两次死亡威胁

A.三代人六十年长居此地B.受悍吏侵扰不得安宁C.天天面临死亡的威胁(符合题目要求,意对即可)

5.【甲】文作者柳宗元和【乙】文中的段太尉都关注民生、同情百姓,请结合两文画波浪的句子,说说他们关心百姓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3分)

答柳宗元用写文章的方式来反映沉重的赋税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希望统治者能体察民情,革除弊端。

段太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助百姓,他亲自给被打伤的农民处理伤口、早晚喂饭,还卖掉自己的马买谷子替农民还租。

(意对即可)

常熟一中二模

阅读《捕蛇者说》和《柳子厚墓志铭》中的几段文字,完成6—10题。

(12分)

【甲文】

①余悲之,且曰:

“若毒之乎?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君将哀而生之乎?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③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文】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

“①是岂不足为政邪?

”因其土俗,为设教禁[1],州人顺赖[2],其俗以男女质钱[3],约不时赎,子本相侔[4],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5]下其法于他州,②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节选自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注:

[1]教禁:

教化、禁令。

[2]顺赖:

顺从,信赖。

[3]质钱:

质,抵押。

质钱:

把实物(文中为子女)抵押给人,借钱使用。

[4]子本:

利息和本钱。

相侔(móu):

相等。

[5]观察使:

官名,又名观察处置使。

唐代把全国划分为十五个监察区,称为道。

每道设有观察使一人,是朝廷派出,考察州县官事政绩的官。

下:

上级官员下达文书,文中是说推行。

元和年间,曾将他和一道被贬的人召回京城,又再次一道出京为刺史,这次子厚分在柳州。

到任之初,他感慨系之地说:

“这里难道就不值得实施政教吗?

”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劝谕和禁止的政令,赢得了柳州民众的顺从和信赖。

此地人借钱时习惯用子女作为人质相抵押,如不能按约期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钱相等时,子女就要沦为债主的奴婢。

子厚为借钱的人想尽办法,让他们全都能把子女赎回去。

其中特别贫穷实在无力赎取的,就让债主记下人质当佣工所应得到的酬劳,等到酬劳和所借钱数相当时,便要债主归还人质。

观察使把这个办法下达到其他的州,刚到一年,免除了奴婢身分而回归自己家里的就有近千人。

6.下面哪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6、C▲)(2分)

A.而乡邻之生日蹙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

B.叫嚣乎东西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C.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D.则弛然而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7.与“苛政猛于虎也”句式相同的一组是(▲7、D)(2分)

A.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D.何陋之有?

(《陋室铭》)

8.细读【甲文】第②段,揣摩蒋氏“恂恂而起,视其缶”的心理,写几句蒋氏的心里话。

(2分)

【答】8、略(不能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或不能写明蒋氏“恂恂而起,视其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