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复习课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7475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复习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复习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复习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复习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复习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复习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复习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复习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复习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复习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复习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复习课教案.docx

《高中生物复习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复习课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复习课教案.docx

高中生物复习课教案

高中生物复习课教案

  高中生物复习课教案1

  1、学习目标

  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看”—知识经纬

  演替的类型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导”—自主预习

  1.生物的群落是一个系统群落的结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外

  界条件的剧烈改变,仍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原有生物群落会被破坏和干扰,一个群落会

  逐渐被所替代,这样的过程称之为生物群落的演替。

  2.生物群落的演替可分为两种类型和演替。

初生演替

  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后被彻底消灭了植被的地方发生

  了演替。

如、、或的生物群落的演替。

  3.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裸岩地面上的演替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裸岩阶段→阶段→阶段→阶段→灌木阶

  段→阶段,从而使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变得进一步丰

  富多样,会使群落系统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以上为初生阶段。

  4.群落的次生演替是原来群落结构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一些生物种群被

  了,又有一些种群占据原有种群的空间,使另一些生物种群了,经过一段

  时间,最后使群落达到一个的阶段。

例如在弃耕的农田上的群落演替就是

  次生演替。

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其大致过程是:

弃耕的农田→草木植物阶段→阶段→森林阶段。

但在干旱荒漠地区,也可能演替为或阶

  段,而不能最后演替为森林阶段。

  5.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演替有着重大的影响,常常会改变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的和,破坏阻止或逆转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

  6.为了促进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保持好自然环境,处理好经济发展

  和、、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

  国政府在一些破坏严重的地区,提出了伟大生态工程,

  保持好生态环境。

  【自我校对】

  1.动态另一个群落2.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沙丘火山岩冰

  川泥光裸岩地3.地衣苔藓草本植物森林4.消灭兴起

  相对稳定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植物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植物5.速度方向6.人口资源环境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

  “学”—互动探究

  探究:

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概念是什么?

群落演替过程是怎样的?

  提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

群落演替过程是外界环境与群落内部环境不断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群落演替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2.群落演替的原因有哪些?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③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④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⑤人类活动的干扰。

  3.演替的类型有哪些?

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提示:

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初生演替:

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裸岩上进行的演替,其过程为: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又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

  

(2)次生演替:

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弃耕的农田、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在于本来有没有植被或植被被破坏后土壤条件是否保留。

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要经历更长的时间,因为初生演替没有土壤条件,环境极为贫瘠和严酷,而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环境一般比较肥沃,原有的群落被破坏后留下了大量的有机质和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等。

  4.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什么?

  5.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何影响?

  提示:

(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经典回眸】

  1.(20XX·海南单科,2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解析】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在不断变化,故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次生演替的速度较初生演替的快;包括围湖造田在内的人类活动均影响群落的演替过程。

  答案D

  2.(20XX·重庆模拟)近年来我省某地较多的耕地缺少劳力无人耕种,长久以往,这些耕地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随着气候变迁,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地上也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弃耕耕地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地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不存在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

  C.两种演替过程形成的群落结构都将逐渐复杂,营养级的数目都将会增加

  D.与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相比,弃耕耕地形成森林所需的时间较短

  【解析】弃耕农田上原有的植被虽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属于次生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没有土壤条件,属于初生演替。

随时间的推移,两种演替过程形成的群落中的物种.种类都将逐渐增加,营养结构都将逐渐复杂化,营养级的数目都将增加,所以群落内都存在竞争现象,只是初生演替的竞争现象不明显。

次生演替已有土壤条件,所以形成森林更容易、所需的时间短。

  答案B

  【变式训练】

  1.(20XX·安徽卷)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取决于各类生物的生态位。

  

  高中生物复习课教案2

  考纲内容及能力要求考向定位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Ⅱ)

  2.其他植物激素(Ⅱ)

  3.植物激素的应用(Ⅱ)

  4.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

  2.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3.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4.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方式及相关实验探究

  【教材回放】

  1.画出达尔文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2.画出詹森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3.画出拜尔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4.画出温特实验的示意图,并补充画出对照试验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5.右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A.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B.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C.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D.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6.如右图,在燕麦胚芽鞘顶端的下部插入一云母片,从右侧用光照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直立生长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D.不生长

  7.2,4-D(一种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

在麦田中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以抑制或杀死杂草(双子叶植物),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

请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原因。

  8.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种激素的浓度不同可能会产生正.负两方面影响

  B.植物的生长发育主要受生长素的调节

  C.用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作用效果可能不同

  D.无子番茄的获得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9.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方法步骤----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

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

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2)、实验结果预测

  ①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装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装置。

  ②根据和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③根据号与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④根据号与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⑤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只能说明。

  【考点整理】

  考点一:

生长素的发现

  1.实验总结

  部位作用

  尖端①、生长素产生的部位

  ②、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③、受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

  尖端下部①、生长的部位(生长素作用的部位)

  ②、生长素极性运输的部位

  ③、向光弯曲的部位(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结果)

  2.植物的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

  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在比分布多,使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

  例1.复习讲义P171典例1

  例2.如下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到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甲、乙、丙、丁从左侧给予光照,戊均匀光照,培养一段时间。

  

(1)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甲;乙;丙;丁;戊。

  ①直立生长②向右弯曲③向左弯曲④不生长也不弯曲

  

(2)要探究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应该是与作对照。

  (3)据此实验推测,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是,这是通过丁与正常胚芽鞘的对比得出的结论。

  (4)据此实验推测,单侧光对生长素的作用是,此实验能否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

  (5)本实验所选用的植物胚芽鞘必须是的,实验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考点二: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特性

  1.生长素的作用特性——两重性解读

  

(1)不同植物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如图甲):

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单子叶植物。

  

(2)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

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其敏感性大小为:

根芽茎(如图乙)

  (3)生长素对所有植物及所有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均表现两重性

  ①图甲解读

  图甲中a、b分别代表生长素对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促进效果,分别表示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促进浓度阈值(上限)——大于该浓度时的生长素浓度将分别双子叶与单子叶植物生长。

  ②图乙解读

  曲线在三点分别代表生长素对根、芽、茎的促进效果,点分别表示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为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浓度阈值——大于A′、B′、C′的生长素浓度将分别根、芽、茎的生长。

  (4)植物茎的背地性、根的向地性生长的原因

  例3.为了验证“植物主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够抑制侧芽生长”,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选取健壮、生长状态一致的幼小植株,分为甲、乙、丙、丁4组,甲组植株不做任何处理,其他三组植株均切除顶芽。

然后乙组植株切口不做处理;丙组植株切口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丁组植株切口处放置含有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

②将上述4组植株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

回答下列问题:

  

(1)各组植株侧芽的预期生长情况分别为:

甲组_______________;乙组________;

  丙组________;丁组____________。

  

(2)比较甲组与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乙组和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丙组和丁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下图中甲表示植物的生长速度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乙表示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植物幼苗的生长状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DE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

  ②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BD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DE段

  ③生长素对Ⅰ、Ⅳ处的生长起促进作用,生长素对Ⅱ、Ⅲ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④若乙图中Ⅲ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AB段,则Ⅳ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

  A.①②③B.③④C.①④D.②④

  考点三:

其他植物激素及生长调节剂

  1.五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应用比较2.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例5.复习讲义P174典例4

  例6.(多选)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A.浓度高于10-6的生长激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C.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考点四: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实验原理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影响程度不同。

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2.实验流程

  

(1)配制梯度溶液:

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0.2、0.4、0.6、0.8、1、2、3、4、5mg/mL)(其他试剂也可)

  

(2)操纵变量实验:

将新剪下的长势相当的植物枝条分成9组,将插条的基部分别放在上述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浸泡几个小时,均置于适宜的环境中

  (3)观察并记录结果:

一段时间后观察插条的生根情况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3.基本技术要求

  

(1)本实验中,取材、处理时间、蒸馏水、光照、温度、通气状况等都属于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在实验中的处理要采用等量性的原则。

如用相同的花盆,选用相同的植物材料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小,组别要多;

  (3)在确定了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后,可在此范围内利用更小梯度的系列溶液以获得更精确的最适浓度范围。

  4.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1)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

  ①不能生出不定根:

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

  ②都能生出不定根: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生长。

不同的枝条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数目多少不一样,如枝条上芽多,则产生的生长素就多,就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

  

(2)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

  ①温度要一致;②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

  ③设置对照组,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是探究2,4?

——D或α?

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例7.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控。

下图甲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情况。

  

(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生长素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C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某植物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2m,则其向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乙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该激素对叶和果实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

  (4)油菜素内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被称为“第六大植物内源激素”。

现已证明该激素能促进芹菜的生长,但不知其作用是否具有两重性,请用所给材料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

株高相同的同种芹菜幼苗,高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溶液、蒸馏水、喷壶等。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复习课教案3

  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

  2、使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初步理解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使学生理解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

  在引导学生分析生物新陈代谢概念,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过程中,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酶的发现

  教材简单介绍酶的发现历史,从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巧妙实验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少数的酶是RNA,使学生对酶的研究历史中的一些重大发现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2、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是通过安排了有关的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酶的三个特性,这样的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酶的高效性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五、肝脏内的过氧化氢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切入;酶的专一性的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六、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切入;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通过《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切入。

  本节内容的最后,安排了课外读“造福人类的酶工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节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在改变人类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教法建议

  1、使学生在理解细胞水平上的新陈代谢概念及其本质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这是在细胞水平上对新陈代谢的描述。

其实学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触新陈代谢的概念,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课绪论中,学习已接触到诸如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及其关系等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但那是在生物个体水平对新陈代谢下的定义。

*的新陈代谢内容是对以往知识的深化和展开,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引导学生分析出生物体是如何自我更新的,合成与分解是如何进行的,及其二者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生命。

  例如,为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教师可结合前一章细胞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活细胞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如发生在线粒体内的糖的氧化放能的化学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的化学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的氨基酸缩合成多肽链的化学过程等,使学生对"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有一个感性认识。

  2、使学生理解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在本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完成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并实施有效的讨论是本节的难点。

  生命体随时随刻发生着数量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同时又是一个稳定的,开放的系统。

细胞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不可能在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条件下进行,而必须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下能快速、有序地进行的,这就要尽可能地降低化学反应能阈,这是新陈代谢为什么离不开生物催化剂,即酶的原因。

  酶的概念和酶的发现可结合一起在让学生讨论,这样可让学生充分体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酶的特性这部分内容,可先组织学生依次完成实验,然后再由学生来讨论和总结。

  在引导学生分析酶的特性时,引导学生与蛋白质的多样性联系起来,可使学生易于理解酶的催化作用的专一注必定意味着酶的多样性,而且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和酶的专一性催化关系密切。

  3、使学生理解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需要适宜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如何组织学生完成影响酶活性因素的选做实验并分析、讨论实验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在组织学生操作、分析、讨论《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坐标曲线图,让学生概括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