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南省八市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水平测评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7536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南省八市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水平测评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河南省八市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水平测评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河南省八市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水平测评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河南省八市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水平测评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河南省八市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水平测评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年河南省八市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水平测评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年河南省八市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水平测评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年河南省八市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水平测评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年河南省八市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水平测评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年河南省八市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水平测评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年河南省八市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水平测评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年河南省八市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水平测评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南省八市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水平测评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河南省八市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水平测评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南省八市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水平测评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河南省八市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水平测评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河南省八市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水平测评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八市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水平测评历史试题(解析版)

 

第I卷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所编的《春秋》,在遣词用字方面非常讲究,如鲁君遇“弑”者有四人(隐公、闵公、予般、子恶),被戕于外者一人(桓公),而《春秋》对此却或书以“薨”,或书以“卒”。

这体现了

A.记载历史的客观性

B.孔子的价值评判

C.春秋时的天下局势

D.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答案】B

【解析】孔子在《春秋》对于用词非常讲究,“弑”“薨”体现出孔子对于当时等级秩序的推崇,实质上说明孔子的评判历史的价值观,故B正确;孔子的记载历史有一定主观性,故A和D错误;《春秋》记载的是诸侯国的事件,不是天下局势,故C错误;

2.“授官爵出利禄不以功,是无当也。

国以功授官与爵,此谓以成智谋,以威勇战,其国无敌。

”与材料主张出于同一学派的是

A.“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

B.“桀为天子,能制天下,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

C.“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D.“仁则荣,不仁则辱。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浸而居下也。

【答案】B

【解析】法家主张“法”“术”“势”“崇尚威严”,材料“此谓以成智谋,以威勇战”说明是法家思想主张;B“势重也”属于法家思想主张;A是儒家思想;C是墨家思想;D也是儒家思想。

3.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子弟,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太学兴办

A.加强了意识形态控制

B.促使其他学派文化凋零

C.实现了选官的公平化

D.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

【答案】A

【解析】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设立太学,学习儒家经典,主要是从意识形态加强思想控制,故A正确;B项属于儒学独尊地位客观影响;太学不属于选官制度,故C错误;D中瓦解说法错误。

4.南宋著名禅师宗杲,认为“儒、道、佛三教圣人所说之法,无非是劝人戒恶,正人心术。

”这表明

A.儒、道、佛逐渐融合

B.三教合归于佛学思想

C.儒学正统地位正丧失

D.佛教逐渐取代儒学地位

【答案】A

【解析】魏晋时期时期,儒学受到佛道思想冲击,“儒、道、佛三教圣人所说之法”说明当时儒、道、佛逐渐融合,故A正确;宋代应该是三教合归于儒学思想,故B错误;儒学一直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故C错误;儒学地位一直巩固,并没有被佛学代替,故D错误。

5.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认为天理是字宙万物的本原,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在于

A.肯定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

B.体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

C.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思考

D.完全否定了鬼神的存在

【答案】C

【解析】朱熹认为天理是万物本源,打破了传统对世界认识,说明朱熹对世界的重新思考,故C正确;朱熹的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A错误;材料属于本体论,不是认识论,故B错误;D中完全否定说法绝对。

6.顾炎武指出:

“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

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这表明顾炎武

A.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B.主张回归到“封邦建国”

C.主张推行郡县制度

D.旨在建立民主政治体制

【答案】A

【解析】材料对比过去圣人和现在君主,批判现在君主的独裁和专制,故A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回归分封制时代,故B错误;郡县制推行不是材料主旨,故C错误;民主政治顾炎武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D错误。

7.普罗泰格拉说:

“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倡导: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他们思想的共同点是

A.主张反封建神学体系

B.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C.以理性思考为核心

D.主张加强道德要求

【答案】B

【解析】普罗塔哥拉和苏格拉底均是智者学派时期学者,二人均是从不同角度思考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属于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故B正确;当时属于奴隶社会,故A错误;C和D不符合普罗塔哥拉思想特点。

8.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

三者的共性是

A.都反对宗教神学

B.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C.均反对君主专制

D.都是人文主义的思想运动

【答案】D

【解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故D正确;三者均反对的是宗教神权统治,不是神学,故A错误;B和C只适合启蒙运动。

9.18世纪,德国聚集起一股新的反叛力量。

它反对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认为理性主义把感情的自发性、人的个性、天才的灵感从属于理性化规则。

这一思想在当时

A.意在彻底否定启蒙运动

B.瓦解了理性主义原则

C.对启蒙运动进行人文反思

D.搌弃了人文主义思想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对于启蒙运动理性思想进行批判,属于是对启蒙运动思想的反思,故C正确;A中彻底否定说法绝对;B中瓦解不符合题意;D中摒弃用词绝对,排除。

10.伏尔泰在晚年说:

“这是一个举世无双的政府。

这个政府保存着君主国一切有用的东西和一个共和国必需的东西。

”伏尔泰所说的政府是

A.法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答案】C

【解析】伏尔泰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材料中“君主国”属于典型君主立宪制特点,故C正确;A和B属于共和制特点;D属于专制主义特点。

11.孔庙有一石碑《乙瑛碑》,刻有当时通行字体,该字体流行于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答案】B

【解析】图示字体笔画圆匀、富有图案美,属于小篆体,盛行于秦汉时期,故B正确;其他时期不符合事实。

12.古代中国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包括了分数、开平方、开立方、二次方程和联立一次方程组的解,还提出了负数的概念和正负数运算的方法。

这一现象反映古代中国

A.科技注重实用性

B.理论数学领先于世界

C.数学对西方影响大

D.数学成就先进辉煌

【答案】D

【解析】“开平方、开立方、二次方程和联立一次方程组的解,还提出了负数的概念和正负数运算的方法”属于现代数学的成就发明,当时出现这些数学说法说明我国古代数学成就先进,故D正确;A中实用性无从体现;B中理论数学是西方领先;材料没有说明中国数学对于西方影响,故C错误。

13.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这反映唐诗

A.是研究唐朝政治的主要史料

B.适应了市民阶层生活的需要

C.促进了文化逐渐向平民转移

D.是中华文化辉煌的重要象征

【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唐诗不仅是文学作品,对于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说明唐诗蕴含着中华文化重要内容,故D正确;唐诗属于文学作品不是研究历史主要史料,故A错误;唐诗属于贵族文学,不是文学平民化标志,故B和C错误。

14.亚里士多德认为较重物体的下坠速度会比较轻物体的快;伽利略用实验证明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并从一系列实验中总结出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

这一变化

A.奠定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B.标志着近代科学形成

C.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

D.促进了文艺复兴兴起

【答案】C

【解析】伽利略的力学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力必须有作用力的结论,为经典理学三大定律提出奠定了基础,故C正确;A是量子论和相对论;B和D均是牛顿经典理学的影响。

15.牛顿l7世纪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19世纪提出了生物进化论思想,两人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B.推动了技术重大突破

C.推动了人们的认知变化

D.有利于生物学的发展

【答案】C

【解析】经典理学是从物理学角度打破神学统治,进化论是从生物学角度打破宗教神学创世说,二者均推动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变化,故C正确;A是经典理学作用;B不符合二者特点;D是进化论影响。

16.《海国图志》对英国记载特别详细,所述内容包括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各方面。

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当时

A.鸦片战争中英国是中国交战国

B.英国的军事实力最强

C.英国是世界上民主完善的国家

D.申国开始向西方学习

【答案】A

【解析】《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之后国人研究和学习西方的重要著作,研究英国主要是鸦片战争的缘故,故A正确;B和C不符合题意;D中开始说法错误。

17.康有为说:

“日本变法二十年而大成,吾民与地十倍之,可不及十年而成之矣。

”据此可知当时

A.知识界民族自强意识强烈

B.中国可短时间超越日本

C.日本的经济实力不如中国

D.知识分子准确分析中国

【答案】A

【解析】材料借用日本变法成功,说中国变法十年就会成功,体现出国人强烈自强意识,故A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中日实力对比,故B和C错误;D中准确分析不复合题意。

18.1919年,《新青年》先后开辟“马克思主义专号”和“劳动节纪念专号”,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鼓吹工人运动。

这一现象表明

A.民主和科学成为思想界主流

B.共产党宣传社会主义

C.知识分子基本摒弃西方思想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答案】D

..19.《新民主主义论》在国统区秘密流行,它的封面被伪装成各种样式,有被伪装成言情小说的,有被伪装成《大乘起信论》的,还有被伪装成《文史通义》等。

据此可知《新民主主义论》

A.不被国民党官方认可

B.内容繁杂多样包罗万象

C.标志毛泽东思想成熟

D.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答案】A

【解析】《新民主主义论》是隐蔽的方式传播,显然在当时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不承认该著作的发行,故A正确;B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C不符合“国统区秘密进行”说法。

20.1957年,毛泽东在《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中说:

“国内主要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上结束了,现在人民内部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这一主张

A.反映经济重心开始转移

B.长期贯彻延续下去

C.旨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D.对三大改造进行反思

【答案】C

【解析】《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发表之时,我国已经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表该书对于矛盾的论述,主要目的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C正确;A时建国以后;B中长期贯彻不符合事实;D中此时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21.1992年,邓小平说,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

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据此可知,南方谈话

A.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表明开始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

D.消除了国内存在的“资”“社”争论

【答案】C

【解析】材料中邓小平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和市场经济的阐述,打破了当时国内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顾虑,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故C正确;A是21世纪初;B是1956年;D中消除说法绝对。

22.1964年10月16日,一声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喜讯传开后,举国振奋。

原子弹韵成功爆炸

A.标志着中国已成为科技强国

B.振奋了民族精神

C.极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改善了民众生活

【答案】B

【解析】1964年原子弹的爆炸主要是巩固了当时国防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故B正确;A中科技强国说法错误;原子弹爆炸主要是国防巩固,故C和D错误。

23.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

“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这一方针

A.是团结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纽带

B.基本得到了长期持续贯彻

C.反映了无为而治、放任自由

D.保证了艺术学术持续繁荣

【答案】A

【解析】毛泽东双百方针的提出,主要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调动一切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故A正确;B中长期贯彻说法错误;该政策不属于无为而治,故C错误;D中持续说法绝对。

24.1949年,全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大学生人数只有区区11万,其中,工学院每年毕业生连1万人都不到,根本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建设,特别是重工业发展的需要。

据此可接知

A.全国院校调整的必要性

B.工业化建设全面开始

C.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教育

D.扫盲教育亟需展开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工科毕业只有1万人不到,说明全国高校的院系结构极不合理,需要及时调整,故A正确;B是1953年之后;C中与材料不符合;D中扫盲说法错误。

第II卷

本卷共4道大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智者学派处于古希腊的全盛时期,使得雅典为全希腊树立了榜样,成为古代科学、文化、哲学、经济繁荣的纪念碑。

这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思想上必定出现百花齐放的盛况,民主制在巩固,思想在解放,各种意见都有发表的机会,也就预示着人类思想的大丰收,孕育着一个巨大的思想体系。

——摘编自杨冬梅《智者运动的兴起及其客观影响》

材料二文艺复兴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继承、借鉴和利用古希腊、古罗马的雅典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发动的一场革命。

它使欧洲的科学和文化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和教育家积极宣传人文主义,建立新的教育,这对于促进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王宜凯《洋务派科技引进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智者学派兴起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艺复兴运动的意义。

【答案】

(1)原因:

民主政治的发展;良好的人文环境;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影响:

有利于思想解放;促进人文主义起源和发展;促使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民主政治发展。

(2)冲击了封建意识和宗教神学;推动欧洲文化和科学发展;使人文主义得到了传播;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基础。

【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回答。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思想、文化和政治等角度思考回答。

依据材料二“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发动的一场革命。

它使欧洲的科学和文化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和教育家积极宣传人文主义”的信息从宗教、文化以及思想等角度思考回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寅(1470~1523),字伯虎,子畏,明中叶杰出的画家、文学家。

唐寅曾遭科考案牵连,痛感社会的黑暗。

为了排遣胸中的烦闷,他远游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领略湖山之胜。

回到家乡后,他振作精神,在苏州金闾门外桃花坞筑“桃花庵”,寄趣诗画创作,初学“院派”画家周臣,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工,笔墨精细,形象真实。

后师法宋元以来诸名家,以诗画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寄托逸花吐云般的英气,唐寅的诗歌,初学唐人,此时则宗刘禹锡、白居易,“多凄怨之词”“不计工拙,兴寄烂漫”,风采斐然,消极自放,却饱含着辛酸的人生感受,他还出入秦楼楚馆,放浪形骸,以尽量享受短暂的人生,在“半醉半醒”的生活中,冷眼世事,孤傲不羁,“但愿老死花酒阃,不愿鞠躬车马前”。

晚年,唐寅还归心佛教,从色空观与人生梦幻说中寻求寄托;绘画笔墨老成练达,蓄有疏放之气。

唐寅的一生,怀才不遇,但却以诗画为明代的文化作出了贡献,后A把他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共推为画家“吴门派”的四杰,视为重振和发展文人画的大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寅诗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寅诗画特点形成的历史背景。

【答案】

(1)特点:

兼具写实与写意;创作随性,张扬个性;与生活经历相关:

吸收前人多方成果,自成一派。

(2)历史背景:

明中叶政治腐败黑暗;八股取士的推行,思想控制加强;江南商品经济发展,世俗化趋势加强。

【解析】依据材料“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工,笔墨精细,形象真实。

后师法宋元以来诸名家,以诗画来表现”等信息从画作风格、生活经历等角度分析回答。

结合唐寅生活的时代从政治、思想以及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严复是近代中国系统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一人,通过翻译《天演论》,将达尔文进化论带到中国,并使之超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范畴而具有了世界观的社会意义,又通过翻译《穆勒名学》(原名《逻辑学体系》)和《名学浅说)》,将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介绍到中国,其中对培根的经验归纳法尤为重视。

并将之与陈、朱学派的“道问学”相印证,而猛烈抨击陆、王学派的“心性之说”。

严复的翻译,创造性地启用很多几乎死亡的中国古代文字,如天演、公理,适者生存等,从而在西方的新式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既紧张又内在的相关性。

材料二严复不仅不曾全盘接受西方理论,并且还试图重新纳入中国的传统资源中去吸纳它们。

换句话说,严复从来不曾认为中国的自身资源是必须摒弃的。

严复在为《天演论》和《穆勒名学》所做的序文和按语中,曾用《易》理阐西学,人们多半以古代佛经翻译的“格义”说作为解释,似乎这仅仅是一个解释的技术或工具的问题。

但学术史家钱基博在1936年的《经学通志》中却不这样看,他把严复作为晚清经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赫然列之于“易学家”之列,而且将《天演论》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

严复与西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翻译西方著作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翻泽西方著作特点的原因。

【答案】

(1)特征:

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侧重引进自然科学著作;与救亡图存结合;为变法维新服务。

(2)原因:

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首要任务;传统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1)依据材料中“又通过翻译《穆勒名学》(原名《逻辑学体系》)和《名学浅说)》,将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介绍到中国”“试图重新纳入中国的传统资源中去吸纳它们”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特点和作用分析回答。

点睛:

此类试题的结构主要由材料和设问两大部,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

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

最原始的人造计算工具是算筹,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是算盘。

近代早期

1621年,英国数学家根据对数原理发明了对数计算尺,不仅能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甚至可以计算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它一直使用到袖珍电子计算器面世。

19世纪前期

19世纪初,法国的J·M·雅卡尔发明了用穿孔卡片来控制的纺织机,1822年,英国的C·巴贝奇便根据同一原理制成了一部能执行计算程序的差分机,此后,由于电力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电动式计算器便慢慢取代以人工为动力的计算器。

19世纪中后期

1886年,美国统计学家制造了第一台可以自动进行加减四则运算、累计存档、制作报表的制表机,这台制表机参与人口普查工作,使预计10年的统计工作仅用1年零7个月就完成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利用计算机进行大规模豹数据处理。

20世纪中期

1946年,ENIAC诞生。

其特点就是采用电子器件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同以往的计算机相比,ENIAC突出的优点就是高速度。

它的出现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21世纪

50年前,计算机只能被高素质的专家使用,今天,计算机的使用非常普遍,甚至没有上学的小孩都可以灵活操作。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

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计算器演变

阐述:

古代经济发展落后,人们的计算工具简单,以算筹为主:

近代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计算器不断进步,出现对数计算尺,能够运行多种运算:

工业革命开展,对计算能力要求的提高,逐渐产生差分机:

进入20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技术的发展,逐渐影响到计算器,出现电了计算机。

综述: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促使计算器逐渐向综合运算发展,运算速度越来越高。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首先依据材料表格中信息提取观点,材料论述的是科学发展历程,可以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计算器演变”提取观点,论证依据材料中信息从古代、近代和现代计算器演进的角度分析说明;最后从经济和科技发展推动计算器综合发展信息总结结论即可。

点睛:

本题是表格类非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

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

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