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7559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docx

《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docx

文言小故事高考语文文言小故事含翻译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声明: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第1则: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

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慷慨激昂地立下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

“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2则:

祖逖闻鸡起舞

【原文】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

“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

“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译文】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

“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

”就起床舞剑。

等到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

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

“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

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

“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

”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第3则: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原文】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

“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

“要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

”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

“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

”陈胜叹息道:

”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第4则:

公子重耳对秦客

【原文】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

“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

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以告舅犯。

舅犯曰:

“孺子其辞焉。

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

父死之谓何?

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

孺子其辞焉!

”公子重耳对客曰:

“君惠吊亡臣重耳。

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

父死之谓何?

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

”稽颡(qǐ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

穆公曰:

“仁夫公子重耳!

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

哭而起,则爱父也。

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译文】晋国献公的丧期,秦国穆公派人慰问公子重耳,并且传达自己的话说:

“寡人听说:

失去国家(君主权)常常在这个时候,得到国家(君主权也)常常在这个时候。

虽然我的先生您恭敬严肃,在忧伤的服丧期间,居丧也不可太久,时机也不可失去啊,年轻人,请考虑一下吧!

”(重耳)将这事告诉舅舅子犯。

舅舅子犯说:

“年轻人还是推辞吧。

居丧之人没有值得宝贵的东西,可珍贵的只有仁爱和亲情。

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

还要用这事来谋利,那么天下谁能说清(我们无罪过)啊?

年轻人还是推辞吧。

”公子重耳(便)对(秦国的)客人说:

“君王赏脸吊唁流亡的我重耳,(我)在父亲死去居丧(的时候),不能参与到哭泣(表达)悲哀的丧礼中去,而让您操心了。

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

(我)哪里还有其他的图谋来辜负您(来慰问我)的情义啊?

”(重耳)行稽颡之礼但不拜谢(秦国来的客人),哭着起身,起身后但不(跟秦国来的客人)私下交谈。

子显复命将事情告诉穆公。

穆公说:

“仁人啊,公子重耳!

叩拜但不拜谢,是他没以晋献公的继承人而自居,所以没有拜谢。

哭着起身,就表示敬爱父亲。

起身但不私谈,就表示远离个人利益啊。

第5则:

王冕僧寺夜读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

“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第6则:

孙权喻吕蒙读书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

孙权说:

“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

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

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

“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

”吕蒙说:

“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

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第7则:

陆游筑书巢

【原文】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

此非吾所谓巢者耶!

乃引()客就()观之。

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信()乎,其似巢也!

【译文】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

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

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

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

“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

”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

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

“确实啊,这像鸟窝。

第8则:

班固《高帝求贤诏》(节选)

【原文】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

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

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

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

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使明知朕意。

【译文】听说古代圣王没有谁超过周文王的,霸主没有谁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依靠贤人成就功名。

现在天下贤人有智慧有才能,难道只有古代才有这样的人吗?

担忧的是君主不肯去结交,贤土从什么途径进身呢?

现在我靠上天神灵和贤士大夫平定了天下,统一全国成为一家。

希望长久保持下去,世世代代奉祀宗庙到无穷。

贤人已经和我共同平定天下了,而不和我共同治理天下,可以吗?

贤士大夫们肯同我共事的,我能够使他贵显。

把诏令布告天下,让大家明白我的意思。

第9则:

匡衡凿壁借光

【原文】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

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

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

“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

”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第10则:

晋平公炳烛而学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

“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

“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

”晋平公说:

“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说:

“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

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

(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

”平公说:

“说得好啊!

第11则:

林逋论学问

【原文】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

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

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

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

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译文】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

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

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

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第12则:

贪污者不得归本家

【原文】包孝肃公家训云: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共三十七字。

其下押字又云:

“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又十四字。

珙者,孝肃之子也。

【译文】包孝肃公(包拯谥号)包拯在家训中有这样一段话:

“后代包家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回归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家族祖坟上。

如不继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

”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

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又写道:

“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晓喻包家后代子孙。

”原文又有十四个字。

包珙,就是包拯的儿子。

第13则:

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第14则:

李斯《谏逐客书》(节选)

【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译文】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

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

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第15则:

子路受教

【原文】子路见孔子,子曰:

“汝何好乐?

”对曰:

“好长剑。

”孔子曰:

“吾非此之问也。

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

”……子路曰:

“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

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孔子曰:

“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

”子路拜曰:

“敬受教。

【译文】子路拜见孔子,孔子对子路说:

“你有什么喜好?

”子路回答说:

“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

“我不是问这方面。

只是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

”……子路说:

“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

由此说来,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

”孔子说:

“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

”子路听后拜谢说:

“真是受益良多。

第16则:

墨子怒责耕柱子

【原文】子墨子怒耕柱子。

耕柱子曰:

“我无愈()于人乎?

”子墨子曰:

“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

”耕柱子曰:

“将驱骥也。

”子墨子曰:

“何故驱骥也?

”耕柱子曰:

“骥足以责。

”子墨子曰:

“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译文】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

“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

”墨子问:

“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说我将驱赶那一匹呢?

”耕柱子答道:

“当然驱赶良马了。

”墨子问:

“为什么要良马呢?

”耕柱子说:

“因为良马值得用来鞭责。

”墨子说:

“我也以为你是值得鞭责的。

第17则:

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原文】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

“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

大理少卿胡演曰:

“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

”上曰:

“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

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译文】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后,唐太宗说:

“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会贪婪到这地步呢?

”但还吝惜他有功绩,就不惩罚他,只是还在大殿中当众赠送丝绢几十匹。

大理少卿胡演说:

“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他丝绢?

”唐太宗说:

“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超过了接受刑罚。

如果不知道惭愧,就如同一只禽兽罢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

第18则:

钱大昕默坐观弈

原文: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

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

甫()下数子,客已先得手。

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

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

予赧()甚,不能出一言。

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译文:

我在朋友家里看一棋。

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

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

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

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有余。

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

我很惭愧,不能说出一句话。

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第19则:

大树将军冯异

【原文】(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

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译文】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自夸。

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就把马车驶开避让。

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明旗帜,在各部队中号称最有纪律。

每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功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

等到攻破邯郸,要重新安排各将领任务,每人都有被分配隶属,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

光武帝因为这个而赞扬他。

第20则:

曾参不受鲁君邑

【原文】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

“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

“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说:

“请用这片土地的收益来改善你的穿戴。

”曾子坚决不受。

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

使者说:

“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

”曾子说:

“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

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的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

“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第21则:

《孙子兵法·谋攻》(节选)

【原文】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fén]辒[wēn],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yīn],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译文】孙子说:

战争的原则是:

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

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

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

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

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所以,在实际作战中运用的原则是:

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

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

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第22则:

老子《道德经·道经二、三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无為,则无不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高和下互相呼应,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 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这是永恒不变的。

所以有德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

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

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

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

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

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第23则:

《鬼谷子·捭阖》(节选)

【原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