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7789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docx

《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docx

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

3,.s

,,

 

《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素材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沛县湖西中学马立伟2009年11月

【内容提要】许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感觉到写作素材匮乏,这使得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显得捉襟见肘。

而实际上高中语文新教材就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

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个个心中有"但又"人人笔下无"的写作资源,那么,我们就可能为学生提供一条开掘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教材积累写作思想素材对象方法过程成果

l.问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核心就是研究新教材中有哪些具有思想价值、素材价值、写作技法价值的文本,争取在文本教学中有意识地积累思想、积累素材、积累写作技巧、积累语言,从而让高二语文教学瞄准高考的阅读与写作,提高高二新教材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的题材和自身真实的体验一直是困扰作文教学的两大瓶颈,千篇一律、空洞无物也就成了当前学生作文所呈现的两大弊端。

如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对于学生来说,相当一部分是课堂学习生活,我们觉得作文资源的开发的触角应该伸向课堂学习生活,回收和再生鲜活的课程资源。

让学生记录真实生活,体悟抒怀,尽情表达,真正体现作文与其他课程资源的整合,使课堂教学成为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让作文成为学生自由表达生活的乐园。

1.1高中新教材是学生写作素材汲取的有力凭借

课程资源对于作文素材来说,就像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美术课中,信手涂鸦给人享受和快乐;音乐课上,美妙的乐曲给人的感动和震撼;体育课上,快乐的运动给人的激情和勇气,数学课上一个“圆”给人的遐想和思索等等,都是作文的素材,而这些都是学生作文最有力和鲜活的凭借。

审视当前的作文教学,正处在“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教师为作文教学教材“寻寻觅觅”,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却是“教师作文”、“模式作文”……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借助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有机地将学科课堂教学资源,直接与作文教学相联系。

减少为寻找作文素材而带来的烦恼,从准备作文教材而绞尽脑汁的状况中解放出来。

使作文教学得到变革与发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1.2高中新教材是学生生活作文的一个全新视角

陶行知认为写作文“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涌出真实的水来。

”那么源头在哪呢?

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

”生活是具体的,是真实的,作文就是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中习作。

小学生的生活,相当一部分是课堂学习生活,课堂学习生活又是教育资源创生的过程。

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鲜活的课程资源没有得到较好的“回收”与“再生”,精彩的课堂细节,因缺少“放大”而致使教育资源流失。

如果我们能把丰富的课程资源加于开发利用,让作文与各们学科有机地整合,通过写作让学生去感受课堂的多姿多彩,感悟学习的奥妙无穷,去品尝成功的自豪,品尝交往的愉悦,品尝生活的美好,品尝探究的乐趣,品尝失败的教训,品尝磨难的艰辛。

套用叶圣陶先生的话:

“学习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课程资源整合环境下的作文教学,让学生自由地流露学习情感。

以学科课堂学习为题材,让学生写想说的话,写想写的事,写做过的事,写需要表达的情感。

这样的作文充满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教学及学科教学,利用学生自由表达,使学生对于作文学习,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由怕作文到想作文。

学生在自然的作文中,展示鲜活的生命,为学生和谐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学生作文学习由自由王国进入必然王国。

1.3高中新教材是作文教学中亟待开发的新领域。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学科本位和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影响,学科之间缺乏沟通、联系,更谈不上学科整合。

形成数学老师研究数学教数学,语文老师思考语文教语文……作文教学也不例外,作文老师探索作文教作文,最多也只是将作文融入到语文学科之中。

因此,作文教学改革虽然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进行生活作文、想象作文等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总体来说作文教学现状仍不尽人意,问题还较多。

就作文功能来说,偏重应试作文训练;就作文主体来说,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写作;在写作形式上,采用模式导向,范文听写或复制;作文材料来源,偏离课堂学习生活;而作文的内容,或按季节写“春夏秋冬”,或按人物写“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妈妈”,或者结合开学、节假日、纪念日写“打算”、写“好事”。

这样的作文教学为作文而作文,缺失了人文性和教育功能,高耗低能,往往过早就造成学生厌学作文,不仅影响作文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且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湖西中学高二学生

2.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总结法等。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教育文件的相关文献资料和国内外有关作文教学方法改革的文献。

2.2.2调查法。

问卷调查:

发放《高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与分析。

在问卷设计过程中,与沛县语文教学界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进行交流、修改与完善,并在问卷正式发放前对实验班做了预实验,确保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2.2.3访谈法。

深入高中一线,与语文教师、高中学生一起交流、座谈写作教学与高中语文教材的关系,获取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还对部分教师和学生做了随机访谈和跟踪访谈。

2.2.4总结法。

对文献研究、调查结果、测试进行分析

3.研究内容与措施

3.1高中新教材与作文题材的开发。

首先应该承认,不是所有的课程资源都可以作为作文教学的素材的,所以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作文题材的开发。

3.1.1寻找高中新教材中的习作点

作为参与这一课题研究的老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做有心人,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习作点”,要善于挖掘课堂教学中显性或隐性的课程资源。

重点要能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要有目的。

教师要明确某一习作点的习作功能是什么?

育人的功能又什么?

二是对要有趣味。

作文题材的选择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特点,突出趣味性,让学生乐于玩、乐于写。

三是要有意义。

习作点的选择使学生在习作中提高认识,提高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懂得真善美。

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把作文与育人统一在活动之中。

3.1.2高中新教材利用策略

回收——将课堂学习生活中印象深刻的精彩场景、心理体验等进行个性化表达,保留其原汁原味。

再现——将学习生活的重要事件,通过各种手段,如照片、影像等,有选择在课堂习作中进行有目的的展示,并进行习作练习。

放大——对所选择的习作点进行拓展和延伸,突出对课堂生活的细节把握和表达。

再生——依托课堂教学实践原形,设计新的作文教学的题材。

3.2高中新教材整合环境下作文教学的设计

将课程资源转化为作文教学设计是此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

主要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3.2.1体现学科的特征。

如科学学科与作文的整合,要能体现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过程,养成观察、想象等作文习惯。

又如音乐学科与作文的整合,更多的则关注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感悟和体验。

3.2.2要能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

作文教学的设计必须始终凸现趣味这一主旨,切忌枯燥乏味。

3.2.3要适合学生自由表达。

教学的设计不要成为学生习作的模版,而应该成为学生自由表达的催化剂。

3.3作文课堂操作的策略

3.3.1自由表达型。

淡化作文方法、作文形式的指导,让作文成为学生自由表达的载体,但必须注重对作文题材的把握,切忌漫无目的。

3.3.2半指导型

这种课堂操作主要是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习作材料的把握,教师在不影响本学科教学的前提下,指导习作于无形之中。

或者说是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如科学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做一个“生态瓶”,这是一个观察周期比较长的作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把每天观察的情况作简要的记录,然后在把它写成一篇作文。

3.3.3指导型

教师把作文素材有目的的进行设计,并在课堂上加于实施,使其成为一般意义上的作文课。

4.研究过程

4.1调查摸底阶段。

4.1.1课题研究前期,主要利用座谈会形式,了解学生的作文心态。

2008年11月,我召开了高二部分同学座谈会。

会上,同学们都清楚地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也很心急于自己的作文现状,都急切于作文的提高,只是苦于作文之路"漫漫"且"茫茫"--学生的写作动机明确而强烈,这为后续的作文指导与成功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

4.1.2课题研究开始,2008年12月,我对我们高二段的学生同时还对高一和高三学生(因为这是我们学生的过去和未来)进行了学生课外阅读情况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写作视野,为写作资源的开发提供路径和方向。

A、调查结果与分析说明

我制定了《高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问卷》,在我校三个年级组发放了400份问卷,收回了400份,其中在高二发了200份,高一和高三分别发了100份。

整理统计后得到以下结果:

调查问题:

★你觉得中学生应该阅读吗?

A、应该86% B、不应该0%  C、随便14%

★你喜欢课外阅读吗?

A、喜欢60%B、一般36%C、不喜欢4%

★老师对同学课外阅读的态度如何?

A、支持51%B、反对15%C、任你自己34% 

(说明:

理科班的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略低于文科班,理科班老师对学

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大约为25%;文科班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大约为80%;所有课任老师中,被调查学生中普遍认为文科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最高,达到100%。

重点班的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略低于普通班;高一高二的课任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支持率高于高三的课任老师,随着年级的递增,课任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支持率越呈递减趋势;高三年级的课任老师中除语文老师外其他课任老师态度几乎一致,学生只能看看作文书刊和与考试密切相关的复习资料,其他书刊一律不能看。

★家长对子女课外阅读的态度如何?

A、支持42%B、反对12%C、任你自己46%

(说明:

理科班学生的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大大低于文科班学生的家长,理科班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大约为15%;文科班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大约为75%;重点班的学生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略低于普通班的学生家长;高一高二的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支持率高于高三学生的学生家长;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支持率越呈递减趋势;高三年级的学生家长的态度与学校课任老师态度几乎惊人的一致,学生只能看看作文书刊,其他书刊一律不能看。

甚至有学生在座谈会上反映:

有些家长连电视上的新闻都不让看,更不用提课外书了。

★你通过何种途径取得课外书的?

A、亲自去找62%B、同学介绍33%  C、老师介绍15%

(说明:

座谈会上许多同学反映,除语文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除学习辅导资料以外的课外读物外,其他老师很少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偶尔推荐一两回,也只是教辅资料)

★你喜爱哪一类的课外书刊?

A、文学52%  B、娱乐33%  C、武侠15%

★你阅读的时间是如何安排的?

 A、课外52%   B、一有时间就看(包括上课)16%  C、学习之后32%

★你阅读课外书的方式是  A、通读71%  B、精读24%  C、边读边玩5%

★你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无帮助?

  A、有帮助70%   B、没有帮助20%   C、妨碍学习提高10%

②、经过对一些同学们进行的问卷调查和举行座谈会,我们不难看出绝大多数同学觉得应该进行课外阅读,有少部分同学对课外阅读不在意。

但是,值得深思的是:

有30%学生的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没有帮助甚至妨碍学习。

不喜欢阅读的同学只占少数,这说明课外阅读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老师和家长对学生课外也是支持的比例高与不赞成和反对的比例。

那么为什么同学们总是整天捧着课本、试卷、参考资料不放呢?

同学们在调查问卷上填的多数同学喜爱文学作品,阅读时间在课外。

可是为什么还是有同学习在上课看武侠小说、娱乐新闻呢?

有的班主任以及课任老师在班上说,不许带其他(除教科书及其资料)的书进教室,发现一本没收一本。

还有同学在座谈会上反映:

有些老师说,学生的任务是学习。

学习就是读好课本上的东西。

看什么课外书,课本上的东西都学不好,不许看课外书。

B、调查启示

通过这次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基本了解学生的主要精力和主要任务放课本课内的学习,尽管有很多学生有阅读的愿望,知道阅读的重要,但方方面面的原因使他们很少有闲暇进行课外阅读,缺乏课外阅读,视野就窄,见识不广,知识的积淀少,造成“无米下炊”。

这为我下一步如何从教材中开发学生写作资源指明了方向。

4.2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搜集作文素材资源阶段。

学生的大量时间是花在对教材的探研中,高中十几门学科累加起来的一叠厚厚的教科书,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

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再现于作文中,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不是干瘪之作,而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底蕴的"大气"之作了。

首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知识。

就文章的内容看,学生能博采众长,将诗词歌赋、文学经典、名家名言、典故轶事点缀在自己的文章里,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是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文章神采飞扬。

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就是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吗?

我们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暑假,把多年来课文后要求背诵的,特别是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和而一些未要求背诵的优美句段、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或摘抄,或熟读,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观点等对写作有用的材料存储于自己"作文素材库"中,有时间就熟读或背诵,这样以后写作的时候便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了。

去年高考中很多优秀作文,就是运用大量的诗文佳句,让文章满口生香,诗意盎然而获得满分和高分的。

其次,应学会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于作文中。

生动的历史故事、广博的地理知识、丰富的电脑世界,甚至深奥的理化知识,都能成为作文"入味之药"。

5.研究成果

5.1汲取新教材的思想价值

新教材教科书的专题以人文话题统领,又熔铸着人文精神的特点,为语文创设了新的学习情境,加强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习天地。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的思想与文本思想碰撞,从而有效落实新教材的人文精神呢?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立足于文本,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研究与思考教材、学生、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抓住契机,巧借联想,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放飞学生的思想。

积累新教材的思想价值。

5.1.1立足新教材,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必修一第一专题中有一板块叫“设计未来”,文本很好理解,但如何对学生进行“设计未来”的教育呢?

笔者抓住了这样一个契机,在学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引导学生设计未来时,我先请学生找出马克思选择职业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然后我请学生思考:

马克思做到了吗?

同学们七嘴八舌之后,我把必修四中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提前介绍给了学生,让学生了解作为革命家和思想家的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

由此我便延伸同学的思考:

由马克思的一生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同学们很快得出:

人只有有了大境界、大理想,才可能有大作为。

到此,学生们还只是就文本而谈文本,怎样让教材与学生的思想发生碰撞呢?

我便启发学生进行因果联想,联想古今中外因有大理想而成就大作为的人和事。

这下,同学们的话匣子可就打开了:

周恩来少年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愿;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时,在他的“言志”作文《咏蛙》中写道: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

”校长李园圃阅后,惊异的说:

“今天我们学堂里去了一名建国材。

”美国一国务卿在幼儿园时立志长大了要当一名国务卿,结果它实现了梦想;还有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结果是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3%的人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成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有安稳的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过得很不如意,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我看时机差不多了,便向同学们提出,我们是否该在自己年轻时设计我们的未来?

并设计怎样的未来呢?

此时同学们都在凝眉思索,一个个远大的理想插翅飞翔了。

5.1.2立足新教材,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解说中谈到:

人要想从蒙昧走向智慧,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只有读书学习,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识积累。

但学生的读书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况且这种感性认识也处于随意、无序的状态,前人的知识积累对他们的教育意义并不大,因而在指导学生学习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时,我先让学生找出体现经典的力量的关键句“读经典能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你曾读过哪些经典著作或经典名言,让你当时有所感动、触动,或有所思考呢?

请互相说说看。

此时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了,踊跃发言:

如读《少帅传奇》,被张学良在个人前途、家仇、国恨面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国共联合抗日的民族正义所感动;

读《鲁宾逊漂流记》,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很让人触动,鲁宾逊流落孤岛后,开了两个清单,一个上面写上了自己目前面临的困境,一个上面写上自己目前可以感恩的事,结果发现,第一个困境是没有衣服穿,而第一个可感恩的就是岛上阳光灿烂,天气很暖和,可以不穿衣服;下一个困境是粮食都淹没在海里了,而接下来可感恩的就是岛上有丰富的水果和水源;这一路写下来鲁宾逊发现,每一个困境之后,都有一个可感恩的事情帮助解决。

由此人们意识到,乐观的态度能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读《老人与海》,使我们明白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

这个教学设计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对读过的经典著作的经典思想进行有意识的回顾和梳理,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有意识的继续阅读经典,因为他们已经尝到了阅读经典的甜头。

5.1.3立足新教材,启发学生对人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

教师对新教材要有独到的发现与思考,进而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必修一第四专题的“感悟自然”板块,学习苏轼的《赤壁赋》,学生很容易把握苏轼的感慨和感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学生很容易理解苏轼的乐观旷达,但怎样将这句话与现实人生联系起来呢?

我便引导学生进行相反联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苦苦追求本“非我所有”的东西而降低生活的质量或造成人生的悲剧呢?

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

有利欲熏心、丧失原则的贪官陈良宇、程克杰等;有急于求成、欺世盗名的花儿乐队、被韩国誉为“克隆之父”、“民族英雄”的科技骗子黄禹锡等;有求胜心切不按规矩出牌的足球黑哨及服用兴奋剂取得冠军的美国女子短跑巨星马里昂-琼斯等;有功利心极强既想让孩子成为政治家又想让孩子成为经济学家、艺术家、数学家、文学家而逼着孩子奔波于各培训场所的家长;还有为外界虚名浮利所诱惑岌岌与物质追求疲于奔命而没有心灵自由的芸芸众生。

接下来学生再思考,从这些人身上我们能得到哪些教训、在短暂的人生中如何生活、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

同学们第一次认真地、郑重其事地进行了自己人生的思考,他们谈了很多,但无论如何,大都认为,人活着,于私,要能做到心灵的富有、灵魂的自由;于公、要能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1.4立足新教材,带学生“走进”荒野,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必修一第四专题的“思考自然”板块,学习《象山那样思考》,除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两句话进行相关联想,“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那么放眼社会、自然,联想现在有哪些安全潜藏着长远的危险?

荒野给了我们哪些重要的启示?

我们的有关部门已经像山那样作了哪些思考?

有了怎样的补救措施?

这个问题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可以留给学生课下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由于目标明确,同学们很快就有了结果:

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的过分使用造成的土壤的污染;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造成了森林面积的减少,木材资源的浪费;有位同学还提供了具体数字,我国每年消耗的一次性筷子高达450亿双,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需要砍伐大约2500万株大树,减少森林面积200万平方米。

长此以往,潜藏着多么长远的危险啊。

来自荒野的启示如沙尘天气、洪水肆虐等。

当然我们的有关部门已经重视,并已行动起来,如青藏铁路的建成并通车,施工人员从上级领导到下级建筑工人,每一个人都为保护青藏高原铁路沿线的环境作出了努力:

青藏铁路沿线的工人生活营地和施工现场竖立着500多块类似的环保宣传标语牌;青藏铁路工程共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在青藏铁路上跑的列车全是新型的全封闭车厢,车窗打不开,而且大小便、垃圾也不能像其他列车一样直接排到路基上,这种车备有集便器和垃圾打包机,车到站了才能将垃圾清理出去;青藏铁路全线将建立调度集中系统,34个车站,仅有11个站有人值守,把全线运营管理人员压缩到最低程度,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铁路沿线生态的影响;青藏铁路的建筑工地上流传着这样的话:

“藏羚羊是老大,环保监理是老二。

”为保证藏羚羊的产仔及自由迁徙,工程建设指挥部多次为藏羚羊停工让路……

这样的教学环节可以将学生的视线由文本引向社会、自然,从而更容易让他们行动起来,保护自然,保护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的学习真的不能只拘泥于文本教学,教师应带领学生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以文本教学为阵地,启发、引领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多联想,多整理,有效落实新教材的人文思想。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对文本要具有高度的敏感,善于发现作者的暗示,善于发现文本中的对应现实、引发思考的语言,从而引导学生做多方面的联想与思考。

这样,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积累了学生的思想,一方面也为一些人文话题积累了相关的写作素材。

另外,学生的这些思考不在乎多么成熟,多么深刻,关键在于给学生提供了一些长久的思考命题。

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认识的不断加深,他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并且在今后的学习、阅读中,遇到相关的现象,会更加的引发他们的思考和积累。

5.2汲取新教材的素材价值

高中语文教材就是一个大的素材库,为了给广大同学解决作文材料提供一点方便,笔者指导学生,合作互动,以分组的形式从十五各方面对高中的语文课本进行写作素材的梳理,

一、理想志向

1、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

长沙》中表现他在青年时期就有伟大理想,“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他当时的写照。

2、马丁。

路德。

金面对民众,发表激情洋溢的演讲,激发广大黑人同胞争取自由、民族、平等权利的热情。

他毕生为追求黑人自由而努力,最终被敌人暗杀了。

(见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3、夏渝被捕入狱,但他仍没有放弃革命理想,在狱中还劝牢头造反。

(见鲁迅《药》)

4、司马迁为了实现理想——完成历史巨著《史记》,勇敢地选择了宫刑而活了下来,最后完成了使命。

(见司马迁《报任安书》)

二、恒心毅力(逆境成才)

1、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双腿瘫痪的厄运降临后,虽曾彷徨过,但最终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成为了一名著名作家。

(见史铁生《我与地坛》)

2、贝多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失聪之后,凭着坚强的意志力,创作了《生命交响曲》等诸多世界名曲。

(见罗曼罗兰《名人传》序)

3、越王勾践在失败之后没有丧失信心,而是不忘国耻,卧薪尝胆,暗中积蓄力量,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吞并了吴国。

(见《勾践灭吴》,选自《国语》)

4、“而世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