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招三年级语文期中统考试卷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88290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招三年级语文期中统考试卷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单招三年级语文期中统考试卷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单招三年级语文期中统考试卷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单招三年级语文期中统考试卷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单招三年级语文期中统考试卷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单招三年级语文期中统考试卷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单招三年级语文期中统考试卷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单招三年级语文期中统考试卷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单招三年级语文期中统考试卷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单招三年级语文期中统考试卷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招三年级语文期中统考试卷Word文档格式.doc

《单招三年级语文期中统考试卷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招三年级语文期中统考试卷Word文档格式.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招三年级语文期中统考试卷Word文档格式.doc

永垂不朽(流传)

B.天作之合(配偶) 

不伦不类(类) 

浅尝辄止(就)

C.峨冠博带(高) 

莫名其妙(说出) 

不期而遇(约定时间)

D.置之度外(考虑) 

迫在眉睫(压迫) 

锱铢必较(古代很小的长度单位)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麦当劳在北京的经营管理者在饮食品种、服务和管理上仍保持其美国式,为了扩大营销,他们在努力适应中国文化环境。

他们在中国百姓面前把北京麦当劳塑造成中国的麦当劳公司,即地方企业的形象。

不仅绝大多数员工是中国人,制作的食品的原材料大部分也是产自本地。

A.即使 

但仍 

并且 

B.尽管 

可 

还 

并且

C.如果 

那么 

也 

而且 

D.虽然但也而且

5.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校同学2013年的人情消费比2012年的人情消费相比,增加了将近一倍。

B.中航发动机公司主要致力于大型客机发动机的研制,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大型飞机配套产业的发展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C.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D.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6.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她严肃地说:

“我不能这样跟你走。

B.那是些什么音乐?

那是些什么歌?

我不知道,从来也没有想过要知道;

而当我今天想知道的时候,已永远永远不可能知道。

C.假使它估计到外面有雨或风暴——当纤弱的幼虫蜕皮的时候,这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隧道底下。

D.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吸着烟。

7.对下列各项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是()

A.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比喻)

B.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通感)

C.苏比站定了不动,两手插在口袋里,对着铜纽扣直笑。

(借代)

D.两只麻雀蹲在辉煌的阳光里,一副丰衣足食的样子。

它们眯着眼睛,脑袋转来转去,毫无顾忌。

(拟人)

8.对下列各项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是()

A.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记叙)

B.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描写)

C.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抒情)

D.最有可能形成“可燃冰”的区域一个是高纬度的冻土层。

如美国的阿拉斯加、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都已有发现,而且俄国已经开采了近20年。

(说明)

9.下列作品、文体、作者及其国籍对应不正确的是()

A.《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散文 

刘亮程 

中国

B.《警察与赞美诗》 

小说 

欧·

亨利 

美国

C.《<

物种起源>

绪论》 

说明文 

达尔文 

英国

D.《茶馆》 

戏剧 

老舍 

10.对有关课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红楼梦》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水平,这部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是一部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B.《伯格曼法则在北极》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文章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用大量的事例来验证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始终贯穿着客观、严谨的科学精神。

C.《工商文明的基因》告诉我们与“商本位”相比,“官本位”文化是一种相对进步的文化。

D.戴望舒的《寻梦者》感情真挚深沉,唱出了诗人和他那一代知识分子寻求理想、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二、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一)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②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的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

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获得一定的认识。

为了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来看看。

下面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篇的头上一段: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把这一段用现代话来说一遍,就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别。

不能光看字形。

光看字形,现代不同的字只有四个:

昳、曰、孰、吾。

可是联系字的意义和用法来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12个字:

八、我、能、城、国、不、客、从、来、坐、谈、问。

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

大致说来,有三种情形。

③第一种情形是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

有的构词的能力还比较强,如:

形、貌、衣、镜、北、何、自、信、日、外;

有的只在极少数词语里出现,如:

丽(美丽、壮丽)、朝(朝霞、朝气、朝发夕至)、窥(窥探、窥测)、妻(夫妻、妻子)、甚(欺人太甚)。

④第二种情形是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很大限制。

例如:

作为连词的“而”“与”,只见于一定的文体;

表示从属关系的“之”只用于“百分之几”“原因之一”等等;

起指代作用的“者”只用于“作者”“读者”等等;

“美”现在不大用于人,尤其不用于男人(“美男子”口语不说,也不能拆开);

“有余”现在能懂,但不大用,“八尺有余”现在说“八尺多”。

⑤第三种情形是这里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用。

修(长)、服(穿、戴)、谓(对……说)、其(他的;

“其余”“其中”“其一”里的“其”是“那”的意思)、公(尊称)、及(比得上)、君(尊称)、也(助词;

现代的“啊”只部分地与“也”相当)、旦(“旦日”“明日”,这里作“次日”讲)、之(他)、若(比得上)。

还有一个“尺”字,似乎应该属于古今通用的一类,可是这里说邹忌身长八尺有余,显然比现在的尺小,严格说,“尺”的意义也已经改变了(汉朝的一尺大约合现在七寸半,这里的尺大概跟汉朝的差不多)。

  

⑥在语法方面,也有不少差别。

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就是古代特有的句法,底下“吾与徐公孰美?

”才跟现代句法相同。

“君美甚”现在说“您漂亮得很”,当中必须用个“得”字。

“忌不自信”也是古代的句法,现代的说法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不能把“自己”搁在动词前边,搁在前边就是“亲自”的意思(如“自己动手”),不是动作对象的意思(“自救”“自治”“自杀”等,是古代句法结构遗留在现代语里的合成词)。

“客从外来”现在说“有一位客人从外边来”,“客人”前边得加个“一位”,头里还要来个“有”字,否则就得改变词序,说成“从外边来了一位客人”。

“与坐谈”也是古代语法,现在不能光说“和”,不说出和谁,也不能愣说“坐谈”,得说成“坐下来说话”。

“不若君之美”的“之”字,按照现代语法的说法也是多余的。

⑦这短短的一段古代的文字,大多数的字都是现在还用的,可是仔细一分析,跟现代汉语的差别就有这么大。

——选自吕叔湘《语言的演变》

11.所选文字的基本观点是()

A.语言因为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B.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C.语言的变化,必须日子长了才能显出来。

D.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获得一定的认识。

12.所选文字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比喻论证 

B.归纳论证 

C.举例论证 

D.类比论证

13.下列对选文表述正确的是()

A.“忌不自信”一句古代的句法与现代不同,这证明了古今汉语语汇的变化。

B.“‘不若君之美’的‘之’按照现代语也是多余的”一句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③④⑤段证明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差别。

D.以人们熟知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是运用列举举例的方法加以证明,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14.联系课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吕叔湘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长期从事汉语语法的研究,是我国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开创人。

B.本文虽是一篇学术普及类的论述文,但全文语言平易朴实,尽量少用专门术语,列举大量实例,论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C.本文主要从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论述了语言的演变。

D.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假设举例、典型举例和列举举例等三种举例论证方法,①段中朱熹的例子属于典型举例。

(二)

人们从动物身上难以找到答案,转而从动物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中去寻找答案。

不久前,美国芝加哥大学解剖学家拉巴比拉对“RRR”问题作了新的解释。

他注重于动物与环境的联系,有许多新鲜的思想,较深刻的见地。

拉巴比拉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

尽管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轮子,在16世纪发明了轮椅,17世纪发明了旱冰鞋,18世纪发明了自行车,但是直到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轮子并没有完全取代步行。

在许多场合,人们还是喜欢以步当车,只有在较长距离交通时人们才不得不借助于轮子。

人们虽然发明了轮子,可还是不能放弃步行,这也许可以提供为何动物身上没有进化出轮子来的线索。

拉巴比拉深入钻研了发明和设计轮椅、自行车的技术文献,钻研了陆上交通工具的设计原理,从这些研究中他发现,为什么对大多数动物来说没有轮子比有轮子更好,为什么人类只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使用轮子,有这样三方面的原因:

1.轮子仅在坚硬平整的路面上才有效。

用工程技术的术语来说:

滚动阻力随着路面变软或凸凹不平而增加。

交通工具的自重越重,在软的路面上运行的效率就越低。

人类发明的轮子依赖于人类自己铺设的道路,而自然界并没有为动物准备平整坚硬的轮子之路。

2.轮子常会遇到路面上的垂直障碍。

骑自行车的人都熟悉从马路驶上人行道边沿的台阶时遇到的困难。

这台阶就是一种垂直障碍。

美国国家宇航总局在设计登月车时,曾花很大气力研究克服月球表面的垂直障碍问题。

一般说来,车轮要爬上高度为轮子直径一半的垂直障碍是很困难的,而爬上高度与轮子直径相等的垂直障碍几乎不可能。

自然界的垂直障碍物太多,动物依靠腿可以上爬下跳,甚至跃上山崖,跳过矮墙,攀上绝壁,而如果依靠轮子就无能为力了。

3.轮子还会遇到很多空间障碍,像树木、石块之类,都会阻挡轮子的滚动。

因此,在自然环境中,腿对于动物来说比轮子更优越。

所以陆上动物始终没有进化出轮子那样的组织来。

那么,为什么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没有进化出像螺旋桨那样的组织来呢?

在自然界,其实也有有生命的螺旋桨,那就是一些微生物的鞭毛组织,鞭毛是一种尾丝,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些细菌的尾丝像螺旋桨那样旋转,推动着细菌在水中前进。

在生命世界,只有像细菌那样微小的生物才有类似螺旋桨的组织,较大型的水生动物没有这种组织,这是因为螺旋桨作为推进器,其效率并不是最高的。

据测定,在水中,典型的由内燃机带动的螺旋桨推进器推进船舶,其能量转换率为60%;

在天空中,高速飞行的飞机的螺旋桨推进器,能量转换率为80%;

一架设计精巧的人力飞机的效率为88%,而相比起来,鲸、海豚和一些大型鱼类,依靠鳍和尾部推进的效率要高得多,可达96%—98%!

这样问题就清楚了:

鱼类不进化出螺旋桨来,因为它们自身的鳍和尾部比螺旋桨高明。

倒应该反过来问:

为什么船舶工程师们不向鲸和鱼类学习,设计像鱼类的鳍和尾部那样高效率的船舶推进器?

在自然界的复杂环境中,轮子不能成为理想的交通工具,这也许还能从人类的历史中找到例证。

拉巴比拉举了这样两个例子:

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之前,生活在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印加人和其他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但令人惊异的是,这些能建造宏伟的金字塔、推算精确的历法的古印第安人,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轮子。

他们习惯于用驮兽来做交通工具。

长期以来,历史学家以为古印第安人不懂得使用轮子,可是不久前,在墨西哥发掘出古代印第安陶器,其中有带轮子的玩具,这说明古印第安人明明懂得轮子的使用,可他们为什么不把轮子作为交通工具呢?

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驮兽比轮子更优越。

第二个例子更有趣。

大约2000年前,牛车和马拉的战车在古代的亚述帝国、波斯帝国、迦太基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是很普遍的。

以后,从阿拉伯传入了驮物的骆驼鞍子,于是,整个非洲北部和中东,从摩洛哥到阿富汗,骆驼鞍子竟然取代了有轮子的车辆时间达1500年之久!

人们为什么放弃高效率的车轮而求助于骆驼呢?

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因为用骆驼驮货比用牛、马或骆驼拉车更为经济,它可以省下大批建筑和维修车路的人力物力。

古代人们从实践中得出骆驼鞍子优于车轮的结论。

这两个例子都有助于说明拉巴比拉的理论:

仅仅在有车路的情况下,轮子才比腿优越;

在没有路的自然界,动物的腿要比轮子优越得多。

所以动物身上没有进化出轮子来。

那么,今天,人类的活动已经使陆地上的面貌大为改观,许多地方出现了纵横交错的车路,在这样的条件下,动物身上会不会进化出轮子来呢?

有些生物学家相信一种被称为精确平衡的进化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

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加速动物的进化,当一种新的生态环境出现并可能为生物所利用时,总会有一些生物迅速地进化发展出适应的手段来,占据这一种生态环境。

如果这种理论正确的话,那么,也许若干年之后,人类将会看到有些动物,例如老鼠,进化出像溜冰鞋那样的轮子器官,在人类修建的高速公路上飞速向前滚动。

——选自周立明《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吗?

15.不属于“对大多数动物来说没有轮子比有轮子更好”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使用轮子时会遇到许多空间障碍。

B.自然界的垂直障碍物太多。

C.在自然环境中,腿对于动物来说比轮子更优越。

D.自然界没有为动物准备坚硬平整的路面。

16.不全是所选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A.举例子 

列数字 

B.下定义 

作比较

C.作比较 

举例子 

D.列数字 

作诠释

17.对所选文字最后一段表述不正确的是()

A.所选文字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而严密的特点,体现了客观、严谨的科学精神。

B.介绍“精确平衡的进化理论”是为了推测动物身上进化出轮子的可能性。

C.生物学家相信,若干年之后,有些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的。

D.这些只是假说,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在未有实证之前不能贸然下结论,而提出假说是有意义的,科学需要包容精神,各种观点的碰撞融合有利于辩伪存真。

18.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程序顺序

19.联系课文,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属于事理说明文,文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将知识性、通俗性和条理性融于一体。

B.拉巴比拉的研究与前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前人是从动物身上找答案,而拉巴比拉是从人类身上去找答案。

C.古印第安人并不懂得如何使用轮子。

D.作者说“第二个例子更有趣”是因为事情发生在大约2000年前,时间更久远,更有说服力。

三、文言文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20.下列各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B.惑而不从师

C.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1.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通假字的是()

A.匪女之为美 

B.当与秦相较

C.君子生非异也 

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籍何以至此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是()

A.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B.良庖岁更刀

C.李牧连却之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D.依乎天理

25.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鸿门宴》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

B.李白的《将进酒》以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为线索,通过长短错杂的句式、铿锵有力的韵律来表现豪迈狂放的诗情。

C.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借怀古而伤今,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人生感慨。

D.《劝学》着重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作者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

第Ⅱ卷(共106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题,7小题,共20分)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6.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3分)

27.默写诗歌的颔联。

(2分)

28.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9.你是怎样理解诗歌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含义的?

①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这儿灯光暗了下来,嘈杂声传来也是隐隐约约的。

他顺着街往麦迪逊广场走去,因为即使他的家仅仅是公园里的一条长凳,他仍然有夜深知归的本能。

②可是,在一个异常幽静的地段,苏比停住了脚步。

这里有一座古老的教堂,建筑古雅,不很规整,是有山墙的那种房子。

柔和的灯光透过淡紫色花玻璃窗子映射出来,风琴师为了练熟星期天的赞美诗,在键盘上按过来按过去。

动人的乐音飘进苏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胶着在螺旋形的铁栏杆上。

③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

车辆与行人都很稀少;

檐下的冻雀睡梦中啁啾了几声——这境界一时之间使人想起乡村教堂边上的墓地。

风琴师奏出的赞美诗使铁栏杆前的苏比入定了,因为当他在生活中有母爱、玫瑰、雄心、朋友以及洁白无瑕的思想与衣领时,赞美诗对他来说是很熟悉的。

④苏比这时敏感的心情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会合在一起,使他灵魂里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

他猛然对他所落入的泥坑感到憎厌。

那堕落的时光,低俗的欲望,心灰意懒,才能衰退,动机不良——这一切现在都构成了他的生活内容。

⑤一刹那间,新的意境醍醐灌顶似的激荡着他。

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向坎坷的命运奋斗。

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重新做一个好样儿的人。

他要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罪恶。

时间还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重新振作当年的雄心壮志,坚定不移地把它实现。

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

明天他要到熙熙攘攘的商业区去找事做。

有个皮货进口商曾经让他去赶车。

他明天就去找那商人,把这差使接下来。

他要做个烜赫一时的人。

他要——  

⑥苏比觉得有一只手按在他胳膊上。

他霍地扭过头,只见是警察的一张胖脸。

⑦“你在这儿干什么?

”那警察问。

  

⑧“没干什么。

”苏比回答。

⑨“那你跟我来。

”警察说,“你因为闲荡的罪名被捕了。

”  

⑩第二天早上,警察局法庭上的推事宣判道:

“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

30.所选文字中②③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1.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作者这样设计有何目的?

32.结合苏比这个人物,谈谈欧·

亨利小说“含泪的笑”的艺术特点。

(4分)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

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