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884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docx

《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docx

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12301

安全管理中的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形成的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新学科,一门综合性科学,并且发展成国外管理研究的主要学派之一,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掌握人们行为的规律,从中寻找对待员工的新方法和提高劳动效率的途径。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之前,在西方盛行的是古典管理理论[1] 

行为科学是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律学、教育学、精神病学及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的行为的边缘学科。

它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相互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和控制人的行为。

1.产生与发展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之前,在西方盛行的是古典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产生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是系统地研究企业生产过程和行政组织管理。

前者以泰罗为代表,着重研究车间生产,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后者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着重探讨大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且突出的是行政级别组织体系理论。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弊端。

行为科学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霍桑实验1,而真正发展却在20世纪50年代。

行为科学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以人际关系学说(或人群关系学说)为主要内容,从20世纪30年代梅奥的霍桑试验开始,到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概念止。

在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各大学科学家参加的会议上,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是为行为科学研究时期。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至30年代初梅奥的霍桑实验,该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工人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并不仅仅为金钱收入等物质利益所驱使,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有社会性的需要。

梅奥因之建立了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的前提也称为人际关系学。

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一次跨学科会议上,首先提出行为科学这一名称。

1953年正式把这门综合性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的产生年代大致与泰罗等人的科学管理相同,但正式形成以至被命名则是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一次由哲学家、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参加的会议上。

这个学说的发展初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后期才被称作“行为科学”。

对于行为科学,国外国内都持有不同的看法。

国外有人认为它只不过是一种科学的虚构,还不是科学的真实。

在理论上是混乱的,概念上也是不统一的,方法上的可靠性也值得怀疑。

国内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认为行为科学是一门现代科学,任何国家和阶级都可以研究它、应用它;第二种认为行为科学是调和阶级矛盾的产物,是为维持资本主义秩序服务的,必须彻底否定;第三种认为,人的行为是客观存在的,把人的行为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完全必要的,在研究中提出假设也是允许的,行为科学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应当根据我国国情,吸收其合理的成分。

2.现代论点

1、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

其中各个时期、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认识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类型:

工具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决策人假设。

2、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从需要层次理论、行为改造理论、过程分析理论三个方面进行的。

3、群体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掌握群体心理是研究群体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4、领导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领导者的素质、领导行为、领导本体类型、领导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3.代表理论

影响较大的行为科学理论有:

1、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论

2、佛隆的期望值理论

3、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4、布莱克-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

4.特点

1、把人的因素作为管理的首要因素,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重视职工多种需要的满足。

2、综合利用多学科的成果,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人的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及改进行为的办法。

3、重视组织的整体性和整体发展,把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4、重视组织内部的信息流通和反馈,用沟通代替指挥监督,注重参与式管理和职工的自我管理。

5、重视内部管理,忽视市场需求、社会状况、科技发展、经济变化、工会组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6、强调人的感情和社会因素,忽视正式组织的职能及理性和经济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

5.区别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与系统管理理论的比较,二者的比较及其主要缺陷和解决:

将两种理论比较而言,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着重点在于人,它关注人的兴趣态度、情绪积极性等对工作及其效率的影响,从人性、心理的角度来剖析和改善参与者的主观条件,从而带动对客观因素的改变,以期总体上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其中又特别强调对领导者的行为的研究。

管理行为是人的行为,因此可以说,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从管理的主体角度进行的。

应用到教育管理上,管理者更加重视对教职员工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事业心、成就感,改善教师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和群体意识。

而系统管理理论将学校系统看成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这个机构与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习俗等因素都能对学校的基本秩序、正常运行产生影响。

同时学校本身也是一个整体,“从整体上研究影响教育质量和秩序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研究各种不同组合方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因此从这种角度来讲,系统管理理论是将学校作为管理客体来研究的。

同样,系统管理理论也重视“经理”(即领导者)的特殊地位,不论是巴纳德的理论还是卡斯特的权变理论,或是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都充分强调了“经理”及其决定对管理过程的重要性。

两种理论从不同的侧面对教育管理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但都是从单方面进行的讨论,我认为,管理行为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概念,而不是单向的线性行为。

正如西方的“接受美学”一样(“接受美学”认为一个作品只有被读者阅读以后才真正具有价值),管理行为只有引起了对象的一定反映才算一个完整的过程。

中国也有句俗语说:

“一个巴掌拍不响”,在学校系统中,管理者或是教师都只占小部分的比例,而更多的是学生,因此,仅仅强调管理者的积极性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的观点是片面的,这二者应该兼顾。

同时,系统管理理论在决策某些超理性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的问题时也有所局限,因而,重视群体心理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群体心理是任何管理行为最直接也最真实的反映。

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对某群体存在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共同利益和群体活动等方面的共同反映。

影响群体心理的因素重要有两方面:

不稳定的成分,如情绪、气愤、舆论等;另一个是相对稳定的成分如习惯、风气、传统等。

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包括:

群体目标、群体结构、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群体行为、群体凝聚力六个方面,群体心理对其行为的支配作用集中体现在群体动力上。

群体动力是一个群体维持和发展的心理现象的功能。

具体落实到高校管理上,一所高校只有正确引导群体心理,发挥群体动力,才能充分激发群体士气,增强群体凝聚力,减少群体内部冲突,加强与管理者配合力度与默契,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6.影响

对管理思想的影响

1、突出人的因素和对人的研究。

行为科学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要求。

行为科学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力资源为首要资源,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倡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工人,通过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工作生活的质量,培训劳动者的生产技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劳动效率。

这些思想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2、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成果形成了完善的学科体系。

行为科学积极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科学知识,应用社会调查、观察测验、典型试验、案例研究等科学方法对人的行为,特别是职工在生产中的行为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说和方法,并在企业中实际应用,收到了相当的效果。

许多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行为的特点、行为的环境、行为的过程以及行为的原因等多种的角度开展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使行为科学成为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

3、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这种非正式组织对工人起着两种作用:

保护工人免受内部成员疏忽所造成的损失,如生产过多以致提高生产定额,或生产过少引起管理当局的不满,并加重同伴的负担;保护工人免受非正式组织以外的管理人员干涉所形成的损失,如降低工资率或提高生产定额。

梅奥等人认为,不管承认与否,非正式组织都是存在的。

它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而且会通过影响工人的工作态度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目标的达成,因此管理人员应该正视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利用非正式组织为正式组织的活动和目标服务。

4、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以提高管理水平。

行为科学理论是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行为科学理论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号召人们掌握一种综合的管理技能。

这些技能对于处理人群问题至关重要。

这些技能包括:

(1)理解人类行为的诊断技能。

(2)对工人进行咨询、激励、引导和信息交流的人际关系技能。

梅奥等人创立的人际关系学说为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提出的社会人、非正式组织等概念已为大多数行为科学家所接受。

他们的成果使得管理者在对待下属问题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管理思想的发展作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要处理好霍桑工厂所发现的问题,只有人际关系方面的技能是不够的。

行为科学的有些术语、概念还不够确切和一致,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严密的科学体系。

他们过于强调了人的作用,很可能忽视了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考虑。

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单纯依靠梅奥等人在早期提出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已不能适应管理实践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可见,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其不足的部分。

正是这些不足,为引导管理思想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7.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1、强调企业管理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

2、主张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管理。

3、重视社会环境,人们的相互关系对劳动效率的影响。

4、认为行为是人的思想、感情、欲望在行动上的表现,管理的作用就在于使人们因措施的刺激而产生一种行为动机。

要从人的行为本性激发出动力。

8.作用

行为科学理论的成功改变了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行为科学把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改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原来对“规章制度”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专制型管理向民主型管理过渡。

9.备注

1霍桑实验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著名实验,是关于人群关系运动的实验研究。

1924—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Mayo,GeorgeElton,1880—1949)主持的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它发现工人不是只受金钱刺激的“经济人”,而个人的态度在决定其行为方面起重要作用。

霍桑实验是192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全国科学委员会在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项实验。

目的是为了弄清照明的质量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但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1927年梅奥和哈佛大学的同事应邀参加霍桑实验和研究。

这一系列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

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2] 

时代背景

古典管理理论的杰出代表泰罗、法约尔等人在不同的方面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且对管理实践产生深刻影响,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

、合理性、纪律性;而未给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以足够重视。

他们的理论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社会是由一群群无组织的个人所组成的;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力争获得个人利益,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收入,即“经济人”;管理部门面对的仅仅是单一的职工个体或个体的简单总和。

基于这种认识,工人被安排去从事固定的、枯燥的和过分简单的工作,成了“活机器”。

从20年代美国推行科学管理的实践来看,泰勒制在使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使工人的劳动变得异常紧张、单调和劳累,因而引起了工人们的强烈不满,并导致工人的怠工、罢工以及劳资关系日益紧张等事件的出现;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有着较高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工人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体力劳动也逐渐让位于脑力劳动,也使得西方的资产阶级感到单纯用古典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控制工人以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

这使得对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寻求和探索成为必要。

实验阶段

1照明实验

时间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也许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

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

具体结果是:

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

研究人员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

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继续进行。

2福利实验

福利实验是继电器装配测试室研究的一个阶段,时间是从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

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包括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优惠措施的增减、休息时间的增减等),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后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

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

实验开始时6名参加实验的女工曾被召进部长办公室谈话,她们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

这说明被重视的自豪感对人的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

3访谈实验

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

此计划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等问题作出回答,但这种规定好的访谈计划在进行过程中却大出意料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工人想就工作提纲以外的事情进行交谈,工人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调查者认为意义重大的那些事。

访谈者了解到这一点,及时把访谈计划改为事先不规定内容,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

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

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

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满,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行恰恰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会。

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使产量得到提高。

4群体实验

群体实验是银行电汇室研究。

梅奥等人在这个试验中是选择14名男工人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

对这个班组实行特殊的工人计件工资制度。

实验者原来设想,实行这套奖励办法会使工人更加努力工作,以便得到更多的报酬。

但观察的结果发现,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平均都差不多,而且工人并不如实地报告产量。

深入的调查发现,这个班组为了维护他们群体的利益,自发地形成了一些规范。

他们约定,谁也不能干的太多,突出自己;谁也不能干的太少,影响全组的产量,并且约法三章,不准向管理当局告密,如有人违反这些规定,轻则挖苦谩骂,重则拳打脚踢。

进一步调查发现,工人们之所以维持中等水平的产量,是担心产量提高,管理当局会改变现行奖励制度,或裁减人员,使部分工人失业,或者会使干得慢的伙伴受到惩罚。

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

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

[3] 

1933年,梅奥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

5实验结论

1、职工是“社会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

4、存在着霍桑效应

5管理思想

霍桑试验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了大胆地突破,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工作上和从物的因素上转到人的因素上来,不仅在理论上对古典管理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理论,还为现代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人、财、物是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而人力又是其中最为活跃,最富于创造力的因素。

即便有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最完备的物质资料,没有了人的准确而全力的投入,所有的一切将毫无意义。

对于人的有效管理不仅是高效利用现有物质资源的前提,而且是一切创新的最基本条件。

尤其是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路径。

而创新是人才的专利,优秀的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

谁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了人力资源,谁就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人的创造性是有条件的,是以其能动性为前提的。

硬性而机械式的管理,只能抹煞其才能。

“只有满意的员工才是有生产力的员工”,富有生产力的员工才是企业真正的人才,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因此,企业的管理者既要做到令股东满意、顾客满意,更要做到令员工满意。

针对不同的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分别对待。

要悉心分析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不仅要有必要的物质需求满足,还要有更深层次的社会需求的满足,即受到尊重,受到重视,能够体现自我的存在价值。

例如,在管理过程中为了满足员工的社会需求,可以加强员工参与管理的程度,通过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增加他们对企业的关注,增加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个人成就感,将他们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对于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的中国国有企业来说,尊重人才尤为重要。

要想盘活存量资产,首先要盘活现有人力资源。

因为只有“活”的人才能激活“死”的资产,这是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员工不是企业的包袱,是企业自救的中坚。

只有尊重他们,才能使他们发挥创造力,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渡过难关。

(2)有效沟通是管理中的艺术方法

管理是讲究艺术的、对人的管理更是如此。

新一代的管理者更应认识到这一点。

那种高谈阔论,教训下属,以自我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已不适用了。

早在霍桑访谈试验中,梅奥已注意到亲善的沟通方式,不仅可以了解到员工的需求,更可以改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员工更加自愿地努力工作。

倾听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具有成熟智慧的管理者会认为倾听别人的意见比表现自己渊博的知识更重要。

他要善于帮助和启发他人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不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

善于聆听别人的意见,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这样不仅可以使员工增强对管理者的信任感,还可以使管理者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更有效地组织工作。

适时地赞誉别人也是管理中极为有效的手段。

在公开的场合对有贡献的员工给予恰当的称赞,会使员工增强自信心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创造更佳的业绩。

采用“与人为善”的管理方式,不仅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工作气氛,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使其能继续坚持不懈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

(3)企业文化是寻求效率逻辑与感情逻辑之间的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

发现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也应对此有所重视。

员工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存在,而是生活在集体中的一员,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集体中其他个体的影响。

怎样消除非正式组织施加于员工身上的负面影响也是当代管理者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只有个人、集体、企业三方的利益保持均衡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

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创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协调好组织内部各利益群体关系,发挥组织协同效应和增加企业凝聚力最有效的途径。

总之,管理不仅是对物质生产力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对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管理。

人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是社会上最宝贵的资源,是生产力中最耀眼的明珠。

只有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切实树立“重视人、尊重人和理解人”的管理思维模式,企业的发展才可能有美好灿烂的未来。

[4] 

6补充说明

起初,一九二四年西方电子公司在伊利诺州的霍桑工厂做了一个实验(HawthorneStudies,1927~1932),这个实验所采用的方法是属于半参与观察的实地方法,在于找出是否有「疲劳」之外会降低生产力的因素。

工人被分成两组:

一组为控制组,所有工人都以往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持续工作;一组为实验组,实验本身是为了观察工作环境经过各种改变时工人的反应情形,并比较两组之生产力。

霍桑实验的工作环境改变是透过改变照明亮度来观察,结果是,亮度增加,生产力增加,但亮度逐渐下降生产力仍然继续升高。

更奇异的是,控制组的照明其实一点都没改变,但生产力仍会上升。

甚至,实验人员延长工时或减少休息时间,生产力也会上升。

许多工人都比实验前更满意自己的工作。

1927年梅约应邀去解释这些不合常理的实验结果,也被请求进一步作些相关实验来验证。

例如休息时间自定,或实验组加薪、控制组不加薪来相比。

很有趣的是,实验组与控制组的产能都提升了。

经过几年的研究,梅约与同僚终于发现金钱激励并不影响产能,因为在实验中加薪或不加薪产能都提升了。

进一步了解后才知道,这些工人被选出参与实验时,本身即感到是一种个人的光荣,这种心态又形成整个团队的荣誉感,而导致「情绪性的连锁反应」。

换言之,这个实验结果并未如原先所预期,看来是近乎失败的实验。

但梅约与同僚由霍桑实验中领悟到,团队归属感也能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

此外,赋予员工个人或团队对某项任务决策的责任,使得个人或该团队更愿意将该任务视为己任而全力以赴。

其次,负责该任务之经理人对于整个事件的肯定与关怀,会使员工明白他们对组织有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霍桑实验对管理理论有相当的贡献:

1它让工人了解自己不全然只是机械的延伸

2它引发产业界与学术界做一系列的相关措施与研究。

3它替管理学打开了一扇通往社会科学领域的门。

4它同时也令研究者检讨调查不能与标的物太接近,否则会影响实验的结果(称之为霍桑效应,HawthorneEffect)。

梅约与同僚发现经营者要对管理的人性社会面与行为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霍桑效应:

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

“非正式团体”:

又叫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群体。

它是没有明文规定的,带有鲜明的情绪色彩,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和喜爱为基础而结成的朋友,同伴团体。

7外界评价

贡献:

第一次把研究的重点从工作和物的因素上转移到人的因素上,不仅在理论上对古典管理理论作了开辟和补充,还为现代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管理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局限:

1对经济人假设的过分否定

2对非正式组织的过分倚重

3对感情逻辑的过分强调

非正式组织

是组织种类之一。

与正式组织相对。

是指以情感、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基础,以满足个体的不同需要为纽带,没有正式文件规定的、自发形成的一种开放式的社会技术系统。

这种组织一旦形成,也会产生各种行为规范,以制约非正式组织中的成员。

这种规范与正式组织的目标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由于非正式组织的主要目标,在于满足其成员的心理需要,所以这种组织也叫做心理——社会系统。

例如,集邮组织、绘画组织、技术革新组织、业余文体活动组织等,都属于非正式组织范畴。

[1] 

非正式组织的要领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家埃尔顿·梅奥(EltonMayo)等人在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之后提出来的。

非正式组织是伴随着正式组织的运转而形成的。

一些正式组织的成员之间的私人关系从相互接受、了解逐步上升为友谊,一些无形的、与正式组织有联系,但又独立于正式组织的小群体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