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8462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虫学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昆虫学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昆虫学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昆虫学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昆虫学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昆虫学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昆虫学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昆虫学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昆虫学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昆虫学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昆虫学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昆虫学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昆虫学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昆虫学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昆虫学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昆虫学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昆虫学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昆虫学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虫学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

《昆虫学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虫学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昆虫学材料Word文档格式.docx

21检疫对象:

国家依据一定的原则确定出来必须采取检疫措施的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以名单的形式公布。

22疫区:

根据检疫对象的分布情况,结合行政区规划、地理情况,有检疫对象的为疫区,没有的为保护区。

23体腔:

由昆虫的体壁所围成的带状体,里面充满血液。

(只有摇蚊有血红细胞,其它一般为褐色)

(二)知识点

1昆虫纲的特征:

除节肢动物的特征外①昆虫体躯左右对称,分为头、胸、腹3个体段。

②有三对胸足,0-2对翅,是区别于其他纲的特征。

③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变态现象。

头部是取食和感觉中心,胸部是运动和行动的支撑中心,腹部是生殖和代谢中心。

2昆虫消化系统的组成:

包括一根自口到肛门贯通体腔中央的消化道(消化道包括①前肠:

咽喉、食道、嗉囔、前胃等②中肠和③后肠:

幽门瓣、小肠、大肠、直肠和肛门),以及与消化道相关的腺体(唾腺:

上颚腺、下颚腺及下唇腺)。

3昆虫的形态

1)头壳五大区:

额唇基区,颅侧区,后头区,颊下区,上唇

触角任何昆虫都有,最基部的一节通常短粗,称柄节,比其略小的第二节为梗节,之后的统称为鞭节,鞭节数目和形状变化最大,昆虫变异后主要依据其鞭节形状确定类型和名称,雄虫触角一般比雌虫发达。

主要口器类型及识别特点:

咀嚼式口器:

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五部分组成,在演化上最为原始,各部分构造比较完整,通常取食固体食物,使受害部位遭到破损,产生机械损伤。

(蝗虫、白蚁、竹节虫)

刺吸式口器:

不但需要有吸吮液体的构造还必须有刺破动植物组织的构造,上颚和下颚的一部分特化成细长的口针。

(蚊子、蝉、蝽)

虹吸式口器:

有下颚外颚叶延长成喙,吸花蜜等液体食物(蛾类、蝶类)

刮吸式口器:

刮破寄主组织,然后吸允流出来的血液(牛虻)

舐吸式口器:

吸取暴露在外的液体食物或微粒固体物质(蝇类)

嚼吸式口器:

具有强大的上颚,可以咀嚼固体食物,又有适于吸允花蜜的构造(蜜蜂)

2)胸部的每一胸节都要由背板、腹板和2个侧板组成

胸足有6节:

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

4昆虫体壁的构造和功能:

1体壁的构造:

昆虫的体壁,自内而外依次分为底膜、皮细胞(真皮)层和表皮层(包括内皮层、外表层和上皮层)3部分。

2体壁的功能:

1)起外骨骼的作用,维持体形,昆虫的千变万化全是由体壁决定的。

2)保护器官,免受外来微生物和其他物质的侵入,并且保持体内的水份不外散和外部的水份不进入。

3)体壁内陷形成的内骨骼可附着肌肉。

4)昆虫的抗张力,抗压力是由于体壁的作用,否则就象软体动物一样。

5)昆虫的体色、保护色是通过体壁来形成的。

6)体壁可特化为各种感觉器官、腺体。

7)作为营养的储备库。

5东方蝼蛄、小地老虎(鳞翅目,夜蛾科)成虫形态特征:

1)东方蝼蛄:

中央1暗红色心脏形长斑,后足胫节背内侧棘刺3-4个。

2)小地老虎:

翅灰暗,斑纹多。

黑色环纹内1圆灰斑,肾状纹黑色、黑边、其外中部1楔形黑纹伸至外横线,外横线褐色,不规则锯齿形亚外缘线灰色、其内缘在中脉间有2个尖齿,亚外缘线与外横线间在各脉上有小黑点,外缘线黑色,外横线与亚外缘线间淡褐色,亚外缘线以外黑褐色。

6微红梢斑螟幼虫、成虫形态特征:

(螟蛾总科螟蛾科)

1)幼虫:

淡褐色、少数淡绿色。

头、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及各腹节各有生短刚毛的褐色毛片4对,中胸及第8腹节背面的褐色毛片中部透明。

腹足趾钩双序环式,臀足趾钩双序缺环。

5龄幼虫。

2)成虫:

灰褐色,雄蛾略小,触角丝状。

雄虫触角有细毛、基部鳞片突起。

前翅灰褐色,灰白色波状横带3条,中室1灰白色肾形斑,后缘近内横线内侧1黄斑,外缘黑色;

径脉分为4支,R3、R4基部合并。

后翅灰白色,M2、M3共柄。

足黑褐色。

7马尾松毛虫、刚竹毒蛾幼虫、成虫形态特征:

1)马尾松毛虫:

(枯叶蛾科)

1幼虫:

3龄前体色变化较大。

老熟幼虫体色棕红或灰黑色,贴体丝纺锤型倒伏鳞片银白或金黄色。

头黄褐色,胸部2-3节间背面簇生蓝黑或紫黑色毒毛带,带间银白或黄白色。

腹部各节毛簇杂生的片状毛窄而扁平、先端突起刺状、成对排列,体侧生有许多灰白色长毛、近头部处特别长。

由中胸至腹部第8节气门上方的纵带上各有1白色斑点。

2成虫:

灰褐、黄褐、茶褐或灰白,雌蛾体色较浅。

雄虫触角羽状,雌虫触角栉齿状。

前翅近长圆形的亚外缘斑列深褐或黑褐色,其内侧有3-4条不很明显而向外弓起褐色横纹,中室端1白色小斑;

后翅无斑纹。

2)刚竹毒蛾:

老熟幼虫灰黑色,被短黄毛和黑长毛。

前胸背板两侧各1束前伸的灰黑色羽状毛,1-4腹节、8腹节背面中央红棕色毛束刷状、长毛状。

1-4腹节腹部背面有红棕色毛刷(毒腺)。

体黄色,复眼黑色,触角栉齿灰黑色。

雌成虫前翅浅黄色、后翅色浅,雄成虫前翅浅黄至棕黄色、其后缘中央1橙红色斑。

足黄白色,后足胫节距1对。

8松墨天牛成虫形态特征:

橙黄色到赤褐色。

触角棕栗色,雄虫触角第1、2节全部和第3节基部具有稀疏的灰白色绒毛,雌虫触角除末端2、3节外,其余各节大部分灰白色,只末端一小环为深色。

雄虫触角超过体长一倍多,雌虫触角约超出1/3。

前胸宽大于长,侧刺突较大;

背面有2条橙黄色纵纹,与3条黑色绒纹相同。

小盾片密被橙黄色绒毛。

第一鞘翅具5条纵纹,由方形或长方形的黑色及灰白色绒毛斑点相间组成。

腹面及足杂有灰白色绒毛。

9竹笋夜蛾形态特征(鳞翅目,夜蛾科)

成虫头部及胸部黄褐色,颈板、翅基片黑棕色;

腹部淡褐灰色。

前翅淡褐色,基部有一大褐斑,亚端区前缘有一漏斗形大褐斑,基线褐色,从褐斑中穿过,内线双线褐色,波浪形,环纹及肾纹黄白色,肾纹外缘白色,中线褐色,粗,锯齿形,后端与外线相接,外线黄白色,锯齿形,齿尖为褐色和白点,肾纹与外线之间有明显褐斑,亚端线黄白色,在2、5脉处内凸,在5脉处内、外侧均有黑尖纹,端线为一列黑棕色长点,亚端线与端线间的后半带棕色;

后翅褐色,基部微黄。

足深灰色。

卵近圆球形,长0.8mm,乳白色。

幼虫初孵幼虫淡紫色,各节间白色。

老熟幼虫体长36~50mm,头部橙红色,体紫褐色,背线、亚背线均为白色,前者很细,后者较宽。

前胸背板及臀板黑色,由背线分开;

腹部第九节背面在臀板前方有6个小黑斑,在背线两侧呈三角形排列,靠近背线的两个斑很大;

蛹长14~21mm,红褐色,臀棘4根,中间2根细长。

10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的异同点:

它们均由5个部门组成,分别为:

上唇、上颚、下颚、下唇、舌。

区别:

1、刺吸式口器在咀嚼式口器上发生特化,上唇退化,下唇特化为喙,上下颚特化为两个口针,舌也退化。

2、咀嚼式口器造成植物的机械损伤;

刺吸式口器造成植物的营养不良,生长势衰弱。

3、刺吸式口器还可以传播病毒病。

4、咀嚼式口器昆虫在防治时可使用触杀剂和胃毒剂;

刺吸式口器昆虫在防治时使用内吸剂有特效。

5、咀嚼式口器具有的口式一般是下口式、前口式、亚前口式;

刺吸式口器的口式为后口式。

11昆虫口器、足、翅、触角的基本构造及类型:

(了解各种类型的特点)

1)口器:

上唇、上颚、下唇、下颚、舌;

类型有:

咀嚼式口器、刺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

P11

2)足:

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由基部到端部);

步行足、跳跃足、捕捉足、开掘足、游泳足、携粉足、抱握足。

P15

3)翅:

3角3边2区—①:

肩角、臀角、顶角②:

前缘、外缘、内缘③:

臀前区、臀区;

膜翅、复翅、鞘翅、半鞘翅、鳞翅、毛翅、缨翅、平衡棒。

P17

4)触角:

柄节(内部有肌肉)、梗节、鞭节;

刚毛状、丝状、念珠状、锯齿状、栉齿状、肘状、锤状、球杆状、环毛状、羽毛状、具芒状、双栉齿状、鳃片状13种。

(可参考实验指导书)

12性二型与性多型:

1)性二型:

同种昆虫不同性别的个体除雌雄性器官的差异外,在个体大小、体型、体色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现象称为雌雄性二型。

2)性多型:

同种昆虫不仅两性个体间存在差异,而且同性个体间也存在差别,这种现象称为性多型。

13昆虫的生态对策——r对策与k对策

1)r对策型:

本身个体弱小,但数量大,繁殖力强,可是存活率不高,不易灭绝。

(蚜虫、化学防治为主因为爆发快,生物防治为辅)

2)k对策型:

自己本身相对个体大,寿命长,繁殖力低,存活率高,天敌影响小。

(如天牛,生物防治)

14昆虫的趋性:

是指昆虫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的反应。

有正趋性和负趋性两种。

刺激源多种多样,如热、光、声音、化学物质、水、接触、气流、水流等,因而趋性也就有趋温性、趋旋光性、趋暗性、趋荫性、趋声性、趋化性、趋湿性、趋触性、趋风性与趋流性等之分。

15昆虫翅的连锁:

昆虫在飞行时,前后翅借特殊的构造相互连接,以保持飞行动作的一致,这种连接构造称为翅连锁器。

具有如下5种常见的翅连锁方式。

P18

1)翅轭型:

前翅后缘基部的指状突挟持后翅前缘。

如蝙蝠蛾。

2)翅褶型:

后翅前缘的耳状卷褶钩挂于前翅的卷褶上。

如同翅目昆虫。

3)翅钩型:

后翅前缘中部的钩列下挂于前翅后缘的卷褶上。

如膜翅目昆虫。

4)翅缰型:

后翅基部1-3根长刚毛(翅缰)钩挂于前翅腹面Cu脉上的短刚毛列或鳞毛上(翅缰钩=安缰器)。

如多数蛾类。

5)翅贴型(翅抱型):

后翅肩区扩大贴附于前翅后缘下。

如枯叶蛾、天蚕蛾及蝶类。

16植物检疫对象(害虫部分)

1)国家林业局公布21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虫害13种):

1.杨干象;

2.松突圆蚧;

3.双钩异翅长蠹;

4.美国白蛾;

5.苹果蠹蛾;

6.枣大球蚧;

7.椰心叶甲;

8.红脂大小蠹;

9.红棕象甲;

10.青杨脊虎天牛;

11.蔗扁蛾;

12.刺桐姬小蜂;

13.枣实蝇。

2)福建省补充6种(4虫害+2病害):

1.红火蚁;

2.湿地松粉蚧;

3.日本松干蚧;

4.褐纹甘蔗象。

17昆虫的渐变态:

成虫和幼虫在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方面相近,幼虫期的翅在体外发育,性器官不成熟,其幼虫期的虫态称为“若虫”。

18昆虫的全变态:

(最进化的变态类型)成虫和幼虫在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方面完全不同,幼虫期的翅在体内发育,整个个体发育过程需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不同的虫态。

19半变态:

1.翅膀体外发育,2.幼虫水生,成虫陆生,3.具有直肠腮等暂时性器官。

(蜻蜓,幼虫取食其它昆虫)

20昆虫对温度的适应:

根据昆虫对温度条件的适应性,可以划分几个温度区域:

1)致死高温区:

(温度区间为45-60℃之间)。

在此区内,由于温度过高,昆虫表现兴奋、昏迷,经过较短时间后昆虫死亡。

2)亚致死高温区:

(温度区间为40-45℃之间)。

在此区内,由于不适宜的高温使昆虫体内的同化和异化作用失去平衡。

在短时间内温度下降到适宜范围,该虫仍可恢复正常状态,反之,造成热昏迷或死亡。

3)适温区:

(温度区间为8-40℃之间)。

在此区内昆虫的生命活动能正常进行,出现积极状态。

4)亚致死低温区:

(温度区间为-10-8℃之间)。

昆虫在此温区内代谢急剧下降,处于昏迷状态,如果低温持续时间长,则可致死,否则可以恢复正常。

5)致死低温区:

(温度区间为-40--10℃之间)。

在此区内,昆虫体液大量冰冻和结晶,使原生质遭到破坏,或因毒物的积累而死亡。

21蝗虫、虎甲、步甲、金龟子、天牛、叶甲、瓢虫等科的分类特征。

1)蝗虫科:

听器位于第一腹节两侧,触角少于30节,短于体长,前胸背板发达,马鞍状,跗节3节。

2)虎甲科:

头宽于前胸;

下口式,触角丝状;

触角着生于额区复眼之间,复眼大而突出;

触角间的距离小于唇基的宽度。

3)步甲科:

前口式,触角细长丝状;

触角着生于上颚基部和复眼之间,触角间的距离大于唇基的宽度。

4)金龟子科:

触角鳃叶状;

跗节5节,前足开掘足,爪成对、大小相等;

幼虫蛴螬型。

5)天牛科:

触角丝状、常比体长;

复眼肾形;

跗节似为4节。

6)叶甲科:

触角丝状,短于体长,跗节似为4节,复眼圆形。

7)瓢虫科(瓢甲科):

体呈半球形,头部小,一部分常隐藏在前胸背板之下,触角短,呈锤状,下颚须斧状,跗节似为3节。

22林业技术措施防治害虫的优缺点:

1)优点:

①可以创造一种抑制害虫增长的环境,使有害生物种群密度控制在最低;

②所采用的措施都是林业经营上的采用措施,不需另外增加防治费用;

③林业措施防治方法可以长期保护林木,免受危害。

2)缺点:

对害虫的控制见效慢,是防患于未然的方法,已发生就来不及了。

23混交林控制害虫的原理

1)树种增加会导致天敌的增加;

2)营造混交林会使得林分质量改善,林木更健康,虫害更少;

3)间隔混交造林对害虫的取食起到阻隔作用;

4)混交林会使林木树体营养成分发生变化,该变化不利于害虫的生长发育。

24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1)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有机体及其各种活性物质以致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遗传操纵使昆虫不育的方法。

(以虫治虫、微生物防治即流行病、以鸟治虫、植物治虫、其他动物治虫)

1优点:

1)害虫不会对天敌产生抗性;

2)不杀伤天敌,不破坏自然平衡;

3)无农药残留,不污染环境;

4)可长期有效控制害虫5)减少防治费用,降低农林业成本。

2缺点:

1)天敌与害虫之间存在天敌跟随现象,对害虫的控制较缓慢;

2)生物制剂的生产不如化学农药那样工厂化生产,质量也不那么稳定;

3)生物制剂的施用受天气条件限制,效果不如化学农药稳定;

4)生物防治不能防止害虫造成部分损害。

2)化学防治

1)见效快;

2)生产工业化;

3)质量稳定;

4)使用方便。

1)农药残留造成环境污染;

2)杀伤天敌,造成害虫的再增猖獗以及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3)害虫易产生抗药性。

25了解寄生性昆虫与捕食性昆虫都有哪些类群(天敌)

1)寄生性昆虫:

寄生蜂(锥尾)和寄生蝇(寄蝇科)等等。

2)捕食性昆虫:

螳螂、瓢虫科、步甲科、潜蝇科、鹿蛾科等等。

26天敌昆虫的应用途径:

1)本地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利用:

①移放;

②提高天敌昆虫越冬存活率;

③改善天敌昆虫的营养条件;

④保护天敌,使之免遭化学防治或其它防治措施损害。

2)人工大量繁殖释放天敌昆虫:

①寄主或食物保证;

短期大量繁殖;

不易退化。

②松毛虫赤眼蜂、松毛虫平腹小蜂、茶色广喙蝽。

③机械化、人工卵。

④蜂种选择与复壮。

3)外地或国外天敌昆虫的引进:

如引进花甲蚜小蜂来防治松突圆蚧;

大红瓢虫来防治吹绵蚧。

27真菌、细菌和病毒三种病原致死的虫尸有何不同?

(病毒一定臭、臭的不一定是病毒)

1)真菌致死:

虫体里充满菌尸,吸收虫尸内的水分,导致虫体僵硬、干缩。

2)细菌致死:

虫体内组织液化,虫体表面体色发暗,液化的组织挑破后有恶臭。

3)病毒致死:

虫体内组织液化,液化的体液无恶臭,体色变淡。

28苗圃害虫、枝梢害虫、食叶害虫、蛀干害虫发生特点:

1)苗圃害虫:

①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是在土中过的。

②专门取食种子、幼苗根基部、根部或不高的地面部分的嫩茎。

③几乎全是杂食性的。

2)枝梢害虫:

1钻蛀性枝梢害虫:

梢部、枝条枯死,甚至全部枯死,生长不正常,如畸形,树干分叉或丛生,枝干枯萎或折断。

2刺吸性枝梢害虫:

1)卷叶、落叶或枝条枯萎、枯黄;

2)树木受刺激后形成瘿瘤,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甚至枯死;

3)部分种类传播病害,或诱发病害;

4)刺伤皮层产卵;

5)树势衰退为蛀干害虫入侵制造条件。

3)食叶害虫:

①以健康林木叶部为食。

②可在极短时期内大发生,并可迅速扩大为害范围。

③营裸露生活,受气候、天敌的影响较大。

④具阶段性和周期性。

4)蛀干害虫:

①幼虫、偶成虫为害不良林木、新枯死木、伐根、新伐倒木。

②生活周期长,且大部份时间生活于隐蔽场所,不易发现。

③虫口密度波动不如食叶害虫明显。

④大量生长不良林木的存在是其大发生的必备条件。

29、与森林有关的重要目(附加)

鞘翅目部分复变态,其余同膜翅目、鳞翅目、双翅目为完全变态

1.直翅目:

(黄脊竹蝗日本菱蝗绿从斯油葫芦华北蝼蛄印度树蟋日本蚤蝼)

形态特征:

中到大型,头下口式,单眼2~3个,标准咀嚼式口器,前胸背板发达,中后胸愈合。

前翅覆翅,后翅膜翅,翅脉直。

后足跳跃足,产卵期常发达。

常有发音器和听器。

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两侧,或位于腹部第一街两侧。

中隔胸前的小腹片在蝗虫分类上称为侧叶,基腹片镶嵌潜入两侧叶间的部分称为中隔。

中润脉是蝗虫前翅中脉与肘脉基部之间的一条基部游离的脉

2.等翅目(黑胸散白蚁黑树白蚁黑翅土白蚁山林原白蚁)

体小到中性,白而柔软,头大,前口式,咀嚼式口器,复眼退化。

有翅或无翅,前后翅脉脉序及形状相似,翅基部有一脱落缝。

跗4~5节,尾须1~8节

3.半翅目(南方小花蝽、绿盲蝽、地红蝽等)

小到大型,体壁坚硬,体较扁平。

后口式,刺吸式口器从头的前端伸出,喙3~4节,触角3~5节,复眼大,单眼0~2个。

前翅半鞘翅,分为喙片、革片、槭片、爪片、膜片;

后翅膜翅,静止时翅端部互相重叠;

少数无翅;

跗1~3节。

中胸小盾片发达、外露,腹部9~11节。

胸部腹面有臭腺孔。

侧接缘:

腹部腹板折向腹部背面成为被半侧缘的构造。

4.同翅目(蝉虱蚜蚧)

小到大型,后口式,刺吸式口器从头的后端伸出,喙1~3节,触角鬃、线状,复眼大、单眼0、2、3个。

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静止时成屋脊状放置;

部分无翅,少数后翅退化成平衡棒状;

5.鞘翅目(金星步甲、吉丁虫、小蠹虫、天牛)昆虫最多的目

小到大型,头前口式或下口式,单眼有或无,复眼发达,咀嚼式口器。

触角形状多样。

前胸背板发达,其后常有一三角形的中胸小盾片。

体壁坚硬,上额发达,胸足形状多样。

前翅为鞘翅,后翅膜翅或退化。

足跗节3~5节,覆末几节常退化缩入体内,腹部10节以下无尾须。

6.鳞翅目(蛾蝶类昆虫)

体小到大型,翅展3~265mm。

口器虹吸式或退化,体躯和翅面有鳞片,翅的连锁方式有翅缰型、翅轭型、翅帖型。

腹部共十节,第一节退化,第九、十节形成外生殖器。

有听器的种类听器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两侧,雄性外生殖器在分类上是用来区分种类的重要特征。

7.膜翅目(蜂、蚁)

体微小至大型,咀嚼或嚼吸式口器,触角多样,头部大而灵活,前胸小,单眼无或3;

膜翅,前翅大后翅小,翅脉少,翅钩连锁,少数无翅;

足3对细长,跗节2-5节;

多数腹部第一节并入后胸称为并胸腹节;

产卵器锯状、刺状或针状。

8.双翅目(蝇(舔吸)、蚊(刺吸)、蠓、虻(刮吸))

体微小到中型,触角线状、6节以上;

只有一对翅,翅脉简单,后翅退化成平衡棒;

复眼大、跗节5节,具有伪产卵器。

论述题10分:

马尾松毛虫、松墨天牛、松突圆蚧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择一考)

一、松突圆蚧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

生物学特性:

1)生活史:

松突圆蚧在广东一年发生5代,福建一年发生4代,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6月下旬至7月上旬最为严重,7-10月份虫害最少,10-12月有一个小高峰。

世代重叠,任何一个时间都可见到各虫态的不同发育阶段,无明显越冬现象,越冬种群中以若虫为主。

雌虫为不完全变态,雄虫为完全变态。

2)生活习性:

1卵:

松突圆蚧为卵胎生,卵在母体体腔内已大体完成发育。

但卵期很短,产卵和孵化几乎同时进行。

2若虫:

初孵若虫一般先在母体介壳内停留一段时间,待环境适宜时从介壳边缘的裂缝爬出,在松针上来回爬动。

找到适合的寄生部位后,即将口针插入针叶内取食,固定不动。

固定后5-19h开始泌蜡,经过2-3d形成圆形介壳。

2龄若虫后期,一部分若虫蜡壳颜色加深,尾端伸长,虫体前端出现眼点,继续发育为前蛹,再蜕皮成为蛹;

另一部分2龄若虫虫体和蜡壳继续增大,不显眼点,蜕皮成为雌成虫。

3成虫:

羽化后的雄成虫在介壳内蛰伏1-3d,出壳后经数分钟,翅完全展开后,沿松针爬行,或做短距离飞翔,待找到合适雌蚧后,将腹部朝下弯曲,从雌介壳缝中插入生殖刺,与雌虫交尾。

雄虫有多次交尾的习性,交尾后数小时死去。

雌成虫一般交尾后10-15d开始产卵,产卵期因季节而异;

产卵量亦随季节、代别不同而不同,以越冬代和第一代最多,约64-78粒,8-9月的第三代最少,约39粒。

防治方法:

1)生物防治:

利用捕食性天敌如红点唇瓢虫等进行防治;

2)法规措施:

禁止充发生区向未发生区调运马尾松等松属植物的枝条、针叶和新鲜果球等,对从发生区调出的苗木等活植物体要进行严格检验;

3)化学方法清除虫源:

在发生区要积极除治,控制传播。

在若虫盛发期喷洒40%久效磷乳油800~1000倍液或松脂材油乳剂3~4倍稀释液,杀虫效果可达90%以上。

4)林业技术防治:

在该蚧虫危害的松林应适当进行修枝间伐,保持冠高比为2:

5,侧枝保留6轮以上,以降低虫口密度,增强树势。

修剪下的带蚧枝条要集中销毁。

二、马尾松毛虫:

1生物学特性:

马尾松毛虫在福建一年发生2~3代,闽西北以2代为主,偶尔发生3代;

沿海地区一般3代。

在闽西北4~5龄幼虫在针叶丛中、树皮缝里、地被物中、石块下越冬,但在闽南无明显的越冬现象。

成虫有趋旋光性,喜飞向生长良好的松林,飞行距离可达1900m,夜间19~23时和黎明4~5时飞翔活动频繁。

卵聚产于针叶上,每块数十至七八百粒,一般为三四百粒。

树冠中、下部卵块多。

幼虫5~8龄,初孵幼虫取食卵壳,半天后多群集树梢取食针叶一侧成缺刻,受害叶枯黄卷曲。

这种枯叶丛是调查幼虫的好标记。

2龄幼虫能咬断针叶。

1、2龄幼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