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8909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

《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王燕编著Word下载.docx

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易安而得名。

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情感真实动人。

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而又真切。

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

第三,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8.台阁体:

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9.讽刺小品文:

迅速直接地反映社会上的日常事变,它大都选取生活中的一些错误落后,甚至可笑的人和事作为题材,运用它独有的幽默俏皮、谐趣辛辣的语言,对这些人和事物进行讽刺嘲笑,本着善意的愿望,帮助他们纠正缺点,改正错误。

10.宋话本:

宋代,随着说话活动日益兴盛,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为“话本”。

话本小说是民间说话艺人的创作,既具有口头文学的清新活泼的特色,又发扬了志怪、传奇等古代小说的优良传统,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成就。

宋代话本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1.章回小说:

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

其特点是:

分回标目,分章叙事。

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

12.诸宫调:

宋金元时的一种说唱艺术。

指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杂以说白,来说唱长篇故事。

13.拟话本:

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

这种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拟话本”,或称“拟宋市人小说”。

14.元杂剧:

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

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15.南戏:

又称南曲戏文,是宋以来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又叫“永嘉杂剧”,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他体制结构灵活自由,曲牌的运用比较随便;

表演时不拘一格,有独唱、有对唱,还有轮唱和合唱,各类角色都能歌唱;

剧本的开头,有介绍创作意图和叙述剧情梗概的开场戏,称为“副本开场”。

《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剧本中最早的一种。

16.元散曲:

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是一直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

特点:

①有小令和套曲两种基本形式②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③“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坦荡的气度、任性的心态和自然的风格;

民俗色彩浓厚;

散曲作者可以淋淳尽致地去抒情叙事,扩大散曲的表现力和主体情感的透明度。

17.唐宋八大家:

指的是唐宋时期的八位著名散文家,他们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18.南唐词人:

五代稍晚于西蜀词在南唐地区出现的一个词人群体。

重视以词言志,偏重抒写情怀,拓宽了词的内容和意境。

词风清丽淡雅、擅长白描。

在南唐词人中,影响较大的有冯延巳,李璟,李煜,而李煜成就最高,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其影响远超出当代,而及于整个词史。

19.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4位诗人的合称,又称南宋四大家。

他们能摆脱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影响很大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

20.二晏:

北宋词人晏殊与其子晏几道,以其相映生辉的艺术成就影响了一代词风,被词话家们并称为“二晏”,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父子文学家

21.苏梅:

北宋诗人苏舜钦与梅尧臣的并称。

在矫正西昆体之弊与开辟宋诗独特境界方面,苏舜钦和梅尧臣都起过相当的作用。

最先将这两位诗人并提的,是他们的诗友欧阳修。

苏、梅二人同为西派的反对者,文学成就也大略相当,但他们的诗风很不一样。

22.三苏:

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

23.辛派词人:

指南宋词坛上词风与辛弃疾相似或相近的作家。

他们既包括早于辛弃疾的南宋初期词人张元干、张孝祥,也包括和辛弃疾同时或稍后,在作词方面追步辛弃疾的陈亮、刘过等人。

他们都以浓郁的爱国激情和慷慨悲壮的词风,促进了苏辛豪放词派的形成,发扬了苏辛豪放词派的传统。

因为辛弃疾是南宋词的第一大家,爱国主义词派的领袖,所以人们称这些词作家为辛派词人。

24.永嘉四灵:

指生长于浙江永嘉的四位诗人:

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

由于四位作家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谓之四灵。

他们又都是永嘉人,彼此旨趣相投,诗格相类,工为唐律,,称之为“永嘉四灵”。

25.江湖派诗人:

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起的一个诗派,因书商陈起刊刻《江湖集》而得名,其宗师是刘克庄,成员大都是落弟的布衣之士和官场失意的小吏,因而被统称为江湖诗派。

他们功名失意,流转于江湖,靠献诗卖艺为生,他们结诗社,推盟首,相互酬唱应和,自然形成一种相近的诗风。

后人以《江湖集》中诗人之诗气味相似。

江湖诗人经常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

从总体上看,江湖诗派的风格倾向是不满江西诗风而仿效“四灵”,学习晚唐,但取径比“四灵”更宽阔一些,这基本上代表着南宋后期诗坛的风尚。

26.江西诗派及“一祖三宗”:

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并尊黄庭坚为师派之祖,下列25人。

到了宋末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

27.唐宋派:

明代散文流派。

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

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28.元曲四大家:

关、马、郑、白: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在《中原音韵》里,周得清提出。

29.吴中四杰:

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明初诗歌以高启、刘基为代表。

他们都是由元入明的知识分子,曾长期在元朝残暴统治下生活,经历了社会动乱。

所以作品大多富于现实意义,能揭露元末的暴政,同情人民的困苦,风格古朴雄放。

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明初“吴中四杰”。

30.前七子和后七子:

前七子是弘治、正德年间的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以李、何为代表;

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反对充斥文坛的台阁体、八股文、理气诗,主张廓清萎靡不振、陈陈相因的诗风。

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前七子多在政治上敢与权臣、宦官作斗争。

尽管诗文创作成就不等,但均有一些面对现实、揭露黑暗的作品。

后七子是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以李、王为代表。

他们相同的是提倡复古拟古,师唐废宋。

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

而比起前七子,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31.西昆派:

由《西昆酬唱集》得名。

全部为近体律诗,杨亿等人为代表作家。

内容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

追求用典丰缛,属对工整,下字丽艳,音节铿锵;

标榜学习李商隐。

西昆派为北宋初年影响最大,声势最盛的流派,主要在宋真宗朝流行。

师法唐代诗人李商隐,西昆派停留在对李商隐诗歌艺术外貌的模仿层次,缺乏真挚情怀和深沉感慨,优点是追求诗歌艺术美感,纠正了浅陋平直的五代文风,缺点是立足模仿,缺乏自立精神和艺术个性。

《西昆酬唱集》问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真宗皇帝也无法禁绝。

直到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西昆体流弊才被彻底肃清。

32.婉约派:

中国宋词流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33.公安派:

又称“公安三袁”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

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

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34.茶陵诗派:

以湖南茶陵人李东阳为代表,是由台阁体向拟古主义过渡的一个流派。

李东阳企图改变并且事实上也冲击了台阁体的垄断地位,但又没有完全摆脱台阁体的影响。

他论诗主张宗法杜甫,但强调的不是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而是着眼于杜诗的格律声调。

他的诗多摹拟之作,有《拟古乐府》一百首。

他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有明显的影响。

35.竟陵派:

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代表。

在反拟古、提倡抒写“性灵”方面,竟陵派与公安派的主张大致相同。

但对“性灵”的解释,两派又有很大差异。

竟陵派主张以简古僻涩的语言,表现作家的“幽深孤峭”的最高境界,以至把诗歌创作引向了脱离现实生活的狭窄道路。

36.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在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基础上,在和西昆派浮靡文风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提倡平易自然的文风,诗文为现实斗争服务。

代表作家有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

他奠定了宋代散文健康发展的方向,也奠定了宋文平易自然的基本风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37.四大南戏或“荆、刘、拜、杀”:

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简称“荆、刘、拜、杀”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的合称。

38.“点铁成金”:

实质上是黄庭坚诗文理论的方法论,是解决诗歌创新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并不是诗歌的本质论和风格论,也不是强调形式重于内容的武器。

如何做到平淡之语出奇境,言有尽而意无穷,他指出一条具有操作性的方法,避免流于不切实际,即“点铁成金”。

39.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黄庭坚提出的作诗之法。

黄庭坚力倡“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意在用典方面力求创新,即就现成典故字面上再生新意。

“夺胎换骨”是“点铁成金”的具体化,是一种使古人的意象和用语产生质的变化,化平凡为神奇的语言炼金术。

从本质上看,它是对前人用典方法的一个发展,目的在于“以故为新”,即援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从陈熟的意象中翻新出奇,力避俗典,力求造出新的意境

40.临川四梦:

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作者戏剧创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临川四梦”。

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

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真情”,二是“矫情”。

“临川四梦”中的前二梦写的上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情”的力量;

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和宦海沉浮,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

《牡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

41.皮日休小品文内容及特点:

以古喻今,借此论彼,其思想锋芒表现出明显的叛逆色彩。

在《鹿门隐书》中揭露封建官吏为盗的反动本质和暴君的罪恶,猛烈抨击贪官污吏,讽刺陋风恶俗。

感情激昂,寓意深刻,笔锋犀利。

42.陆龟蒙小品文内容及特点:

涉猎广泛.取材新颖,笔锋犀利,深刻精警。

或托物寄讽,或引类譬喻,艺术手法多样,对晚唐黑暗的社会现实和统治集团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其代表作为《野庙碑》,辛辣讽刺了那些身居高位,享受富贵却祸国殃民的封建官僚,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

43.罗隐小品文内容及特点:

语言锋利,立论深刻。

他善于把道理、观点寄托在文章故事之中,以委婉曲折的形式来讽刺现实,起到振聋发聩、匡世正俗的作用。

在艺术上,罗隐善于联想发挥,无论史实、传说、片言只语、琐事细物,都可以信手拈来,议论成章,寄托讽谕。

44.唐传奇的定义,艺术成就及影响: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

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

唐传奇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为广泛,艺术上也更成熟。

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

艺术成就:

1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相容,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艺术性融合一体,起虚构和想象已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成就2体裁丰富3所写故事情节化、细节化,注重写人物的生活琐事,尤其注重写他们的情感生活或性情偏嗜之类的细节4叙事模式由故事中心向情节中心、人物中心演进5叙述语言雅俗兼采时庄时谐,用文言描写物态人情以至琐事,简洁、准确、丰富、优美,将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现力发挥到很高水平。

影响:

1对小说的影响:

唐传奇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比以往任何文学样式,都更能自由方便具体地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理想2对戏曲的影响:

为中国古代一大批优秀的戏曲提供了基本素材3对散文的影响:

形成了较骈文自由、较“古文”辞藻华美的独特的散文体式。

45.温庭筠词的内容及特点。

内容:

善于写美女的体态妆饰及其闺阁情思。

用虚实相衬的艺术手法,把难言的心绪转换成可感的优美物象。

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含蓄的效果。

46.李煜词的艺术成就及他对词的发展的贡献:

⑴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传达人物的情态和心理,于平淡中见新奇。

⑵善于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段将抽象的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⑶语言朴素生动,而耐人寻味,达到直白通俗与形象精练统一的完美境界。

他对词的贡献在于:

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使词由花前月下娱宾遣兴的应歌之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独立抒情文体,开文人抒情词的先河。

47.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1他的早期作品以反映沉溺声色、纵情逸乐的宫中生活为主,描画精细、生动,且富有情趣,较为真切率直。

2后期,李煜当上皇帝词的内容和情调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写心情沉痛的离愁别恨,流露出了阴郁的哀伤,已由对外界事物的描绘转人内心情感的表白,抒写孤独、惆怅和无奈等难以明言而又牵肠挂肚的茫然心绪和抑郁情怀,显得格外沉痛。

写亡国的深哀巨痛是李煜最感人的篇章,在他入宋做囚徒的三年时间里,追怀故国,痛念江山,抒写美好事物丧失后的切肤之痛。

李煜的后期词,纯以白描手法直抒内心的极度悲痛,词中时空跨度很大,旧事新境贯穿,既能引发联想,又加大了感情容量。

48.柳开的文学主张:

他强调文道并重,并倡导平易自然、朴实流畅的文风。

柳开的主张是要改变宋初的文风,应当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由于他的创作实绩并不突出,没有造成声势,也是由于当时的客观条件还不成熟,他的主张和创作在当时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

49.柳永词的艺术成就:

艺术手法上吸收了辞赋和骈文的长处,极其善于铺叙,并在铺叙中渲染情感,将情景层层展开,层层推进,渐至极境。

1创制和推动慢词艺术的发展是柳永对词特殊的贡献2对题材的开拓3以赋为词4雅俗并存

50.张先的词的内容及成就:

写“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是张先词的主要内容,他的词有的婉约雅丽,有的清新疏朗,有的善于铺陈,有了还有着雄壮之风,因此体现出了由晏殊、欧阳修、柳永向苏轼、秦观过渡的状态。

另外张先的词在两个方面对词的发展有着贡献:

1打破了词不登大雅之堂的旧习,用大量的词来应酬交际,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2率先在词中使用小序

51.欧阳修诗歌的内容及特点:

内容上可分三类:

(1)反映人民生活和军国大事的诗歌.代表作有《边户》

(2)表现自己仕途中的各种遭遇,抒发自己的坦荡胸怀和旷达精神.代表作有《戏答元珍》(3)反映民风民俗以及咏物的诗歌.他的诗歌总体艺术特色是:

风格以平淡为主,但含意深婉,脉络细密;

也有浓烈的议论化和散文化倾向.

52.欧阳修词的内容及特点:

内容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

1内容上已不完全局限于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而把山水自然、身世感慨引入词中,这就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

2表现手法上虽然以白描为主,但写得更为细腻生动。

53.欧阳修散文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他的散文内容充实,题材丰富。

大致分为:

议论文,史论散文,记叙文,墓志和祭文。

他简约有法的叙事、迂徐有致的议论、曲折变化的章法、圆融轻快而无窘迫滞涩之感的语句,构成了欧阳修散文含蓄委婉的总体风格。

艺术上也有鲜明的独创性1、文体多样,议论、叙事和抒情兼备;

2、采“古文”与骈文之长,融成新的风格;

3、富于变化,开阖自如,具有和谐的韵律感4风格平易流畅5艺术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且颇多创新6无论写景、抒情还是说理,都能引人入胜,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54.王安石诗歌的内容及特点:

他的诗歌分几个时期。

做官时的诗歌表达了他对时政的批评和他的政治理想。

另一部分作品借古喻今或借题发挥,表明作者的政治观念或人生观念。

在卸官之后还写有许多偏重于抒情的作品。

语言精炼而圆熟、意境清丽而含蓄是他的主要特点和风格。

王安石的诗歌情感,已经是比较浓厚而不偏向于平淡的了。

透过清丽而含蓄的意境,诗人的内心隐痛还是可以感受到的。

55.王安石词的内容及特点:

他的词多写景、抒怀和怀古之作,绝少儿女情长的艳词丽句。

本着表达思想意趣的需要,王安石把词当作诗来写,尽情地描述,自由地抒发,不为传统的做法所拘束,丰富和提高了词的表现功能及艺术境界,为后来的苏、辛词开了路。

56.王安石散文的内容及特色:

他的散文既有政论文又有记叙文和散文。

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现实性强,不以感人擅长,但以服人称胜。

作品的内容与社会政治有紧密关系,而且见解精辟,往往能发人所未发,显示了王安石非同寻常的眼光与思想,在唐宋八大家中是最为突出的。

王安石散文以议论说理见长。

其议论文,结构严谨,析理透辟,概括性强,且识见高远,议论果断,斩钉截铁。

语言朴素简洁,犀利明快。

其议论文笔力雄健,以折为峭而浑浩流转,词简意明;

其叙事文、抒情文均能随笔挥洒,曲尽其妙,如意畅达而气雄词俊,表现了极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57.苏轼诗的内容,艺术特色及地位: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

社会政事诗,山水景物诗,和陶诗,题画诗。

艺术特色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2丰富的比喻3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4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

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5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而且风格多样,七绝清丽精美6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刚健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

地位:

苏轼在宋代诗歌发展中所占的地位,实不亚于唐代的李白、杜甫,尽管苏诗也接受李、杜和其他唐代诗人的影响,但在开拓诗境和诗的表现手法方面却能与唐人争胜,开辟出宋诗的新园地,造就宋诗的新生命。

58.苏轼词的艺术特色及其在词史中的地位: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侧重表现作者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这是对词的一大解放。

他一生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感情丰富,学养甚深,故其词作内容广泛,风格多样:

豪爽旷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新淡逸者有之,绮艳绝丽者有之。

豪放与婉约是宋词中的两大派别,就风格而论,苏词既能豪放,又能婉约。

两种风格非但不相互排斥,而且往往是刚柔相济。

后人认为苏词风格豪放,目之为豪放之宗,主要是指其能为雄放之笔遣辞驰骋,意境超脱,扩大了词境,打破了词的传统“法度”,而并非专指气势豪迈、气象恢弘、笔力刚健的词作。

豪迈刚健、杰出横放的豪放词确实是苏词一种突出的风格特征。

但苏词同样有大量的言情咏物之作,苏词风格多姿多彩,确实具有大家风范,但豪放和婉约又是其比较突出的两种。

来源:

(-古代文学史

(二)第五编 

第三章、苏轼_拂水飘绵_新浪博客

59.苏轼散文的艺术特色:

现存各体散文四千余篇,不仅门类齐全,而且在题材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都有新的探索和开拓。

他的议论文、记叙文、小品文均各具特色1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率真之美2善用比喻,多形象思维3富于想象,以感情和才气为文,有明显的诗化倾向4总体艺术风貌如他自己所云:

“如行云流水”、既“文理自然”,又“姿态横生”;

既能“求物之理”,又可“达物之妙”。

其文代表了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完全胜利,开辟了文学散文发展的广阔道路。

60.秦观词的内容及特点:

多写儿女柔情,故有秦词“专主情致”之说。

秦词保留了传统应歌之作那种柔婉缠绵的特色,语调深婉,具有幽约曼妙的情韵,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用婉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

其慢词也以铺叙为主展开词情,但常在关键处插入精妙优美的景语,使本欲畅达的感情有所收敛和顿挫,而从蕴藉的词境中透露出来。

秦观这种以抒情为主,少叙事,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能化景物为情思,于委婉含蓄之中含有凄苦缠绵,于轻描淡写之中蕴涵凄厉之情,使其词意蕴幽微而丰美,避免了精俗和质实,显得空灵婉转而颇富情致,具有情辞兼胜的特色。

这种清丽典雅,婉曲蕴藉,以情韵取胜的词作,开北宋婉约词之新风,秦观也不愧为北宋婉约词之大家。

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