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907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上78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山居:

隐居在山间。

秋:

季节,指秋天。

暝:

傍晚。

山居秋暝:

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三、再读诗歌,领悟内涵(怎么写)

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

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哪位同学来谈谈?

四、归纳(为什么写)

1.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

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2.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五、拓展

你对王维这种既希望归隐,又想领俸禄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

可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角度进行拓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山居秋暝》

2.《江雪》也是一首归隐诗,请大家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异同。

板书设计:

山时间、地点、天气(背景)清幽宁静

和乐恬淡

居景物:

月、松、泉、石—静

秋人物:

浣女归、渔舟下—动

暝抒情:

自可留——归隐

60

2课

枫桥夜泊

1、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枫桥夜泊》。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

一、揭示背景,导入新课。

孩子们,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

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

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

(板书)解题。

(生说)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夜晚,走近张继的内心,去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出示要求)请你来给大家读,提醒一下大家。

明白了吗?

3.(出示诗歌)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24页,自读诗歌,注意要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4.学习生字。

三、看图说话,领悟全诗。

(1)初读诗句,整体感悟

孩子们,有句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读了这么多遍以后,大家肯定会有所感悟。

如果老师让你用一个字来表达一下你此刻的感受,你想到的是什么呢?

生:

愁(板书:

愁)

(2)理解诗意,体会忧愁师:

当我们在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时候,你感觉到忧愁了吗?

当我们听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时候,你觉得寂静吗?

当我们面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时,你觉得凄凉吗?

是呀,那为什么读这首诗的时候,你会感到凄凉和忧伤呢?

下面请大家在书中找一找,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并用笔把它圈出来。

(生说,师板书:

月乌霜满天,枫火------,城外寒山寺,钟声到客船)

(3)小结体会,以歌抒情

1、孩子们,当你心中有愁闷的时候你用什么办法表达?

(生汇报)

2、诗人不仅用“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这几种景物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更是直接用“愁”字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借景物来抒发感情就叫做----借景抒情,情和景交汇融合在一起就叫做----情景交融。

(板书)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交融,于是这首诗就成为了后世的典范。

你们知道吗?

这首诗还被后人改写成了一首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四、体会诵读,情感升华

孩子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

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

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

五、课堂小结,感悟诗情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

诗歌描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看到江南水乡秋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

作业设计: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

李白在愁苦时写下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孟浩然在愁苦时也写下了“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诗句,请大家课外收集更多有关愁苦的诗句,课后相互交流。

61

3

长相思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一、导入、板书课题

1.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

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板书:

《长相思》(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

3.解题:

长相思,词牌名。

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

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二、整体感知,理解词意。

1.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榆、畔、帐”等生字的字音。

2.指名读,学生评价。

3.听音频朗读,画出节奏。

4.齐读,巩固词的节奏。

5.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

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

(那畔)结合理解。

(3)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4)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路陡,山高,水深„„)(5)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6)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7)齐读。

读出和纳兰性德一起行军的将士们的征途的艰难。

2.学习下阙,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下阙。

(1)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

①为什么灯还亮着?

②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③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

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

你是怎么体会的?

(出示风雪画面)你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2)故园无此声。

那故园指哪里?

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故园是什么样的?

有„„有„„还有„„)

(3)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四、读词诗、悟情、点题。

1.教师范读(配乐)。

2.齐读(配乐)。

3.点题。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在这里,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齐读)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齐读)长相思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齐读)长相思

长相思

山水--身已远

风雪--梦不成

(思乡浓)

62

22、四季之美

共2课时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本课8个生字,学习多音字“晕”和“着”。

2、能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之美。

能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之美。

课件、卡片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1.师:

屏幕出示四组描写四季的四字词语,问同学们“同学们请观察这些四字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春暖花开鸟语花香万物复苏

绿树成荫挥汗如雨骄阳似火

秋高气爽秋雨绵绵稻谷飘香

冰天雪地冬日暖阳鹅毛大雪

生:

我发现这些词语都跟季节有关,第一组是描写春天的词语、第二组是描写夏天的词语、第三组是描写秋天的词语、第四组是描写冬天的词语。

师:

你们可真棒!

那你能用上你喜欢的词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那个美丽季节吗?

春天给人以生机,夏天给人以热情,秋天给人以丰盈,冬天给人以沉静。

作家们以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色彩缤纷的四季。

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徜徉在四季的美景中,你们愿意吗?

(板书课题:

四季之美)生:

齐读课题。

2.作者简介

清少纳言,生卒年不详,大致活动于公元1000年前后,日本平安时代杰出的女文学家。

她生于社会低微的贵族家庭,父亲清原辅是著名歌人。

公元991年前后,她入宫做了皇后定子的女官,数年后,定子卒,她结束了宫中生活。

清少纳言聪颖而富有才智,精通和汉文学,有散文随笔集《枕草子》和《清少纳言集》传世,《枕草子》是日本最早的散文随笔集,共三卷约三百段,在这部书中,作者运用细腻的文笔,描绘了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宫中的礼尚往来,人世的悲喜交加;

不愧为日本平安文学中一枝永放异彩的奇葩。

清少纳言的散文诗作文字简洁精当、诗意醇厚,感情真挚,娴静委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3.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文章的那一部分?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四季的美?

1.抄写生字词。

2.抄写你喜欢的语句。

63

共2课时

2

背诵课文理解课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爱。

2、背诵课文。

摘抄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有积累过哪些描写四季的诗歌?

谁能背上一两句?

那么今天咱们就来继续学习第22课,一起去欣赏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之美!

二、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用过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句子。

2.哪位同学能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3.谁能说一说,春天最美是什么?

(生:

春天最美是黎明。

4.师范读,学生跟读这一自然段。

5.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那过了春天,就会迎来美丽的——夏天!

你们喜欢夏天吗?

为什么呢?

过渡:

是啊,夏天确实美,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第二自然段夏天的美!

6.齐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夏天最美是什么?

(夏天最美是夜晚)

7.课件出示萤火虫动态图,是啊,看,夏天的夜晚确实很美!

翩翩飞舞的萤火虫给给夏夜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那谁能用欢快的语气再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树叶飘落的动态图)看,树叶开始飘零,我似乎感觉到了一丝丝寒意,此时,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季节?

(手指着秋天卡片)

8.接下来,老师带着你们一起进入秋天的黄昏!

哪位同学愿意跟你的好朋友一起读一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找出这段中的四字词语。

(点点归鸦、急急匆匆、成群结队、比翼而飞、夕阳西沉、夜幕降临、心旷神怡)

8.是啊,秋天那么美,叫人感到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让我们再回到秋天最美的黄昏,全班齐读。

多么美丽的画面,真的叫人心旷神怡,这么美的秋天,哪怕秋雨绵绵,也叫人觉得温暖了。

秋去冬来,我们就可以穿上厚厚的雪地靴去滑雪了,多么有趣!

让我们一起进入冬的世界!

(课件出示冬天图片)

9.冬天哪一个时刻最美呢?

哪个组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冬天最美是早晨。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多么美四季呀!

让我们再去感受一下四季之美吧!

(播放录音)

老师是伴着音乐读的,你们也想这样读吗?

(播放音乐)

伴着音乐读课文。

(美美的读)

你们读的太美了,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谢谢你们。

(若时间允许,试着背诵)

四、小练笔

播放一首跟四季有关的歌曲。

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请四人小组写一写!

五、小结:

今天咱们学习了“四季之美”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对于四季景物的观察,体会到四季景物的变化,四季里景物的不同的美,表现了作者善于观察,善于体验生活的高雅情致,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背诵课文。

2.阅读其它关于四季的文章。

四季之美

春天黎明色彩

夏天夜晚光亮

秋天黄昏心旷神怡对自然对生命的爱

冬天早晨和谐

64

23.鸟的天堂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认识“桨、桩、暇”3个生字,会写“桨、律、榕”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白茫茫”等词语。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听一听,说一说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呀!

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文章《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的。

板题、读题。

3.介绍作者;

释题:

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本文指大榕树)

二、检查预习情况。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3.用课件展示下列词语,指名认读,并结合课文说说词义。

继续不禁静寂不可计数应接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思考:

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分别是在什么时候?

所见有什么不同?

每次各有什么感受?

(两次。

第一次是在傍晚,只看见茂密的一棵树。

第二次是在早上,看到了众鸟群飞的热闹的景象。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榕树的?

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观察顺序?

(由远及近。

河面变窄——船逼近榕树——船泊在树下)

3.榕树有什么特点?

(大、美)

4.课文中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

a.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生命力强)

b.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叶多、茂盛)

c.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写出大榕树的蓬勃生机)

四、课堂小结: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没看到一只鸟,却看到了一株硕大无比又极其美丽的榕树。

作者从榕树的位置、大小、形态、颜色等方面来描写了这棵静止不动的大榕树。

这样的描写叫静态描写。

(板书:

静态)

鸟的天堂

大榕树远

“鸟的天堂”近:

大、美(静态)

65

熟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具体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并积累词语和优美句子。

一、复习提问

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有什么特点?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大榕树的静态美?

二、指导阅读课文第二部分。

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什么时候?

最初听到、看到了什么?

后来有什么变化?

2.仔细默读12、13自然段,了解作者如何写鸟儿的动态美,用横线划出表示事情发展顺序的词。

(起初——后来——接着——继续)

3.用“……”划出鸟儿活动的句子。

想想作者是怎样按“起初、后来、接着、继续”四个层次描写“鸟的天堂”由寂静变得热闹的过程的。

起初:

寂静后来:

一声叫,一只、飞接着:

二只、三只继续:

热闹,到处……到处……

4.看课件。

对照课文思考:

作者怎样描写“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

课件:

(在优美的轻音乐中,屏幕上出现大榕树的全景。

忽然一声清脆的鸟鸣,打破了周围的宁静。

一只大鸟被掌声惊起,从树丛中飞了出来。

接着又飞出两只、三只。

树下的人继续拍掌,不计其数的鸟儿纷纷飞起,一片热闹的景象。

各种鸟儿的特写镜头:

几只大鸟,几只小鸟,一些花毛的,一些黑毛的。

站在树上叫的,腾空飞起的,停着拍翅膀的。

一只画眉刚飞出来,被掌声一惊,又飞进叶丛,在小树枝上鸣叫。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看到大榕树上那群鸟欢腾、热闹非凡的景象,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应接不暇)作者是怎样写自已的眼睛应接不暇的?

2.“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课文里几次提到了鸟的天堂,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

(“鸟的天堂”是说那棵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

四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

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大榕树后,感到鸟儿们的生活真像在天堂一样,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

小结:

这两个自然段描写了大榕树上群鸟的飞、站、扑、叫等活动情况。

这种描写事物活动及变化的写法叫动态描写。

动态

3.这棵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

(①大榕树枝繁中茂、适合鸟儿生活。

②周围有山有水环境幽雅。

③当地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受到保护,能自由自在地生活。

④有法律的保护。

四、小练笔

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我们应该怎么做?

五、总结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六、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1.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作业本上,并背诵。

2.“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处浏览胜地,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

鸟的天堂

大、美(静态)的确是

鸟的天堂鸟影:

鸟声、种类、大小、颜色、动作(动态)

留恋、赞美

66

24*、月迹

共1课时

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1、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强化此写作方法并能使之应用。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亮相关的文学作品。

(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

月迹)。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扫清三篇文章的字词障碍。

2.听课文朗诵录音(教师正音)。

贾平凹(wā)嫉妒(jí

3.对课文进行质疑 

(三)整体感知:

分组讨论课文的行文线索。

1.教师:

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文中都有一条线索将文章的材料组织起来——形散而神不散。

请同学们讨论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

学生自行讨论并回答

明确:

屋中之月——院中之月——沙滩之月寻月——赏月

2.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和预习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质疑。

(四)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

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