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9219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6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

《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宝钢嵊泗码头评估报告最终稿Word格式.docx

456

37

高桩梁板

嵌岩桩

装船泊位

3.5、5

2

10.30

615

20

工作船泊位

0.4

5.5

80

15

Ф800PHC

皮带输送廊道

841

10.2

全钢结构

围堤

6.7

1124

5.3

斜坡堤

导流堤

2.50

200

混合结构

转运站

3

8.2

44.2

16.7

桩基

综合楼(4层楼)

34

17

框架结构

条形基础

食堂、活动中心(2层楼)

42

宿舍楼(4层楼)

57

13

招待所(3层楼)

23.4

10.6

材料库(1层楼)

42.5

排架结构

车辆维修间(1层楼)

25

18

危险品库(1层楼)

10

地磅房(1层楼)

5

4

筏板基础

废品库,消毒室(1层楼)

29

轻钢结构

35KV降压站(1层楼)

#1变电所(1层楼)

20.2

#2变电所(1层楼)

12.7

图1-1马迹山港地理位置示意图

(1)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上海宝钢集团公司马迹山矿石中转港扩建工程(码头及引桥)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可研阶段)》(2004年);

(2)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勘察工程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马迹山矿石中转港扩建工程(围堤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施工图设计阶段)》(2004年);

(3)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嵊泗幅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75年);

(4)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嵊泗幅1:

20万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978年);

(5)浙江省工程物探勘察院《舟山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说明书》(2004年);

三、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在收集前人工作成果基础上进行野外调查,调查以点为基础,采用地质追索法结合穿越法,对建设场地及附近的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同时走访当地政府、有关单位及居民区,向他们了解历史地质灾害情况。

在此基础上,对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了科学评估,根据地质灾害特点,进而提出了科学的防治措施。

本次评估工作方法、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均按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工作程序操作,评估工作程序见图1-2。

野外工作于2004年12月12~15日完成,并由我院总工办主任工程师叶兴永高级工程师进行野外验收。

表1-2为本次评估完成具体工作量。

完成实物工作量一览表表1-2

项目

编图

面积

调查

评估区

地质点

线路

访问

利用

钻孔

拍摄

照片

收集

资料

Km2

km2

km

人次

工作量

6.59

2.33

1.9

26

3.7

50

接受评估委托,签订合同

项目初步分析及现场踏勘

项目工程分析

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

编制评估工作大纲

地质灾害调查

地质灾害类型确定及评价要素选取

现状评估

预测评估

综合评估

防治措施

提交成果

图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程序框图

四、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一)评估范围

根据《舟山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设场地属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按照《技术要求》,本次评估范围确定,以建设项目特点、建设用地所在的地形地貌及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为依据,在工程建设范围的基础上作适度扩展。

具体划分标准:

在海域区,以建筑红线向外扩展100~150m;

在丘陵区一般以分水岭为界,详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综合成果图。

本次编图坐标:

北纬30°

40′1″~30°

41′14″,东经122°

24′3″~122°

25′51″。

(二)评估级别的确定

根据《技术要求》规定: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建设项目重要程度确定。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评估区地貌类型为海蚀低丘,山顶浑圆,山坡一般较缓,植被一般发育;

地质构造较简单,岩体完整性一般;

岩土体变化较大,且性质差异性较大,水文地质条件良好;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

发育小型海岸崩塌,地质灾害弱发育;

故综合确定其地质环境条件属于中等复杂。

建设项目重要性

马迹山矿石中转港扩建工程设计年吞吐量为3000万吨(卸船、装船各为1500万吨),其中新建36.5万吨级矿石卸船泊位一个、5万吨级和3.5万吨级装船泊位各一个。

工程建成后,马迹山港可接卸巴西航线上的30万吨级(最大为36.5万吨)、澳洲航线上的15~20万吨级大型船舶。

根据《技术要求》的重要性分类表,本扩建工程属重要建设项目。

综上所述,本工程为重要建设项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中等复杂,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为一级。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一、气象、水文

评估区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海洋调节作用明显,雨量较充沛,季节显著,四季分明。

全年风况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春秋两季风向交替变化。

在夏秋之交期,除了局部地区有雷阵雨外,热带气旋和台风将不时侵袭,常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台风是本地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根据小洋山金鸡门气象观察站1997~2002年资料统计,大于12级以上的台风共出现6次,其中97年11号台风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对嵊泗影响最大的一次台风,瞬时极端风速达34.1m/s,风向ESE~SSE,影响马迹山岛延续时间长达59h。

根据嵊泗县气象站1956~2003年间的观测资料,评估区各气象要素特征如表2-1。

嵊泗县气象站气象要素统计表表2-1

累年平均气温

单位

mm

d

嵊泗

16.3

36.7

(1966.8.6)

-7.0

(1967.1.16)

1193.3

1613.1

(1959)

601.8

(1967)

18.5

48

60

评估区附近潮汐特性表表2-2

潮位特性

潮流特性

波浪特性

泥沙及岸滩稳定性

港区

潮汐属非正规半日潮

大潮平均潮差4.85m

最高潮位3.41m

(1997.8)

最低潮位-2.62m

平均高潮位1.50m

平均低潮位-1.13m

潮流运动形式呈往复流,涨潮流流向为SW向,落潮为NW向,平均涨潮流历时大于落潮流。

影响马迹山港波浪主要为ESE~SSE向水域,外海波浪对港区泊位影响最大,以风浪为主,浪向SE,最大波高2.0~2.6m。

近海域泥沙主要为长江来沙,根据92年夏季和94年冬、夏季的实测资料,水体含沙量大潮大于小潮,冬季大于夏季及涨潮大于落潮。

由于涨、落潮流强劲,水流挟沙能力大,泥沙不易沉积,海床较为稳定。

二、地形地貌

评估区按地貌形态组合、成因类型,可划分为侵蚀剥蚀丘陵地貌、山麓堆积地貌、海岸地貌及人工地貌四种地貌类型(见照片1~2),各地貌类型特征及分布见表2-3。

评估区域地貌类型及分布表表2-3

地貌类型

地貌特征

分布范围

侵蚀剥蚀丘陵

山顶呈浑圆状,山坡坡度为25~40度,植被一般发育,最高山峰为马屁股,海拔113.3m,由火山碎屑岩组成。

分布评估区东、西、北三侧。

山麓残坡积斜地

地面微倾斜,高程一般在5~10m间,由粉质粘土混砾石组成。

分布在港区门卫西侧山麓

侵蚀海岸地貌

岩岸坡角一般为50~80度,海蚀面植被不发育,岩岸受海水的不断冲蚀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海蚀沟和海蚀孔。

分布于评估区山体海岸。

人工平地

该类地貌形成于马迹山港一期工程,地面平坦,高程一般为2.3~3.8m间,靠海一侧建有围堤,该地貌多用石料填筑,局部为开山形成。

分布港区矿石堆场及办公与生活区。

三、地层岩性

(一)前第四纪地层

评估区山体出露一套上侏罗统茶湾组(J3c)火山碎屑岩类,属火山洼地堆积物。

其岩性以为灰紫色、灰白块状晶屑凝灰岩、凝灰岩为主,局部夹黄绿色薄层状凝灰质砂岩和紫灰色粉砂岩(见照片3),在马屁股一带还分布灰绿色块状球泡流纹岩(见照片4)。

(二)第四纪地层

第四纪地层主要分布于海域区,第四系最大厚度约为60.50m。

在丘陵山麓区仅分布厚度不大的残坡积层,岩性为粉质粘土混砾石。

根据地层成因时代,海域区第四系划分如表2-4。

海域区第四纪地层简表表2-4

地质时代

时代

代号

成因

厚度(m)

顶板埋深(m)

岩性描述

全新统

Q4

mQ4

1.0~3.0

灰黄色淤泥,流塑,饱和,厚层状,混少量粉砂及贝壳碎片。

al-mQ4

2.0~8.2

0~3.0

灰色粉砂,松散~稍密,含少量粘性土和贝壳,摇振反应迅速。

2.7~30.7

0~12.2

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砂,流塑,饱和,薄层状构造,局部为淤泥质粉质粘土。

上更

新统

Q3

al-lQ3

4.8~14.0

10.0~30.7

灰绿、黄褐色粉质粘土,可塑~硬塑,局部含少量砾石。

alQ3

1.2~16.1

11.0~42.0

杂色砾砂,中密~密实,饱和,砾石大小3~10mm,最大30mm,局部混粘性土。

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据《浙江省区域地质志》,马迹山岛位于浙东南褶皱带中次级构造单元新昌-定海-花鸟断隆(四级构造单元)东北端,东侧为浙东沿海断陷,西侧为杭州湾断陷。

岛内山体走向呈东北,与区域地质构造相一致,即以华夏系构造体系为骨架,迭加了新华夏系构造和东西向构造,即由一系列北东向、东西向压性或压扭性断裂以及低序次的北西向张扭性断裂构成的主要构造特征。

(一)断层

马迹山岛分布有6条断层。

根据国家地震局地质所对断层泥的热释光测年资料,上述断层最新的活动均距今10万年以上,为不活动断层,且断层长度小于500m,断层规模小,对评估区的影响小。

表2-5为这些断层特征表。

编号

走向

倾向

倾角

断层

性质

破碎带特征

对工程

建设影响

F1

30º

300º

75º

压性

破碎带宽5~8m,带内为次圆状构造角砾岩,胶结紧密。

F2

60º

330º

80º

破碎带宽1m左右,带内多为糜棱岩化,胶结紧密,两侧岩体硅化严重。

F3

120º

破碎带宽10m左右,带内为构造透镜体发育,胶结较紧密。

F4

70º

160º

破碎带宽1m左右,带内为有次生岩脉充填,胶结紧密。

F5

张性

破碎带宽2m左右,带内为构造角砾岩发育,胶结不紧密,有次生岩脉充填。

F6

40º

310º

破碎带宽10m左右,带内有次生岩脉充填,岩石矿物多有叶腊石化,胶结紧密。

调查区断层特征一览表表2-5

(二)节理

根据7个点的节理作了观察和统计(见表2-6),评估区内主要发育两组节理,局部节理密集,为劈理(见照片5),节理延伸一般为3-6m,局部达25m(见照片6),节理面平直~较平直,一般呈闭合~微闭合状。

位置

岩石

岩层产状(度)

节理产状(度)

节理长度(m)

节理密度(条/m)

特征

倾向

倾角

走向

D5

凝灰质砂岩

300

45

110

5-8

2-3

节理面较平直,闭合

155

245

70

6-7

3-5

340

1-2

D8

粉砂岩

330

40

30

7-8

节理面平直,闭合

170

65

5-6

3-4

D9

凝灰岩

320

90

180

8-10

节理面较平直,微开

280

D11

晶屑凝灰岩

345

2-4

1-3

节理面平直,微开

310

220

D12

7

4-5

230

115

D15

6-8

D16

100

190

节理面起伏,微闭合

275

75

岩体节理特征表表2-6

(三)层面

层面是岩石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结构面。

评估区岩层以中酸-酸性火山碎屑岩为主,以块状构造为主,层面大多不发育。

仅在F5断层以东及小山顶一带层面发育(见照片3、7和8),其产状为300~330º

∠40~50º

,该带岩层常夹薄~中厚层状粉砂岩、凝灰质砂岩。

(四)区域地壳稳定性

马迹山岛位于华南地震区、长江中下游地震带的东部。

根据历史地震记录与近代地震监测资料,马迹山岛及其邻近地区历史地震较少,一般震级均在5级以内。

历史上最大地震于1844年和1855年在长江口发生,震级均为5.0级,近代于1971年在长江口发生4.9级地震。

表2-7为马迹山岛附近发生过的较强地震。

根据地震震中分布看,评估区地震活动具有强度与频率低,震级较小的特点。

马迹山岛外围发生的较强地震一览表表2-7

序号

发震时间

震级

烈度

参考地点

1523.8.14

4.75

镇海下邵

1624.9.1

5.6

上海吴淞

1678.5.26

海盐

1844.12.2

5.0

6.0

长江口

1855.11.20

6

1867.9

海宁盐官

1907.5.1

8

1971.12.30

4.9

5.8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评估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0g,相对于地震基本烈度

度区,属基本稳定区。

五、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上海宝钢集团公司马迹山矿石中转港扩建工程(码头及引桥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可行性阶段)》及《上海宝钢集团公司马迹山矿石中转港扩建工程(围堤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施工图设计阶段)》,马迹山港区范围内的岩土可划分为8个工程地质层和13个工程地质亚层(见图2-1~7),其工程地质特征及力学指标详见表2-8和表2-9。

建设场地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表表2-8

层号

土层名称

主要工程地质特征

aQ

填土

灰黄色,松散~稍密,岩性为碎石混少量粘性土,不均匀,堆填时间已有7~8年,分布在港区的堆场和生活区。

淤泥

灰黄色,流塑,饱和,厚层状,混少量粉砂及贝壳碎片,主要分布于装卸船码头、围堤及矿石堆场,厚度1-3m。

粉砂

灰色,松散~稍密,含少量粘性土和贝壳,摇振反应迅速。

零星分布于装卸船码头、围堤及矿石堆场,厚度1.5m。

4a

淤泥质

粉质粘土

灰色,流塑,饱和,薄层状构造,层面含粉砂,局部夹粉砂团块。

广泛分布于评估区海域内,厚度2.7-16.2m。

4b

分布于装卸船码头、围堤及矿石堆场,厚度2-3.2m。

4b夹

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砂

灰色,流塑,饱和,薄层状构造,层间夹粉砂。

零星分布于装卸船码头、围堤及矿石堆场,厚度2.6m。

主要分布于装卸船码头、围堤及矿石堆场,厚度7.0-16.5m。

6a

灰绿、黄褐色,可塑~硬塑,混少量砾石。

评估区海域内均有分布,厚度4.8-14.0m。

6a夹

砾砂

杂色,中密~密实,饱和,砾石大小3~10mm,最大30mm,局部混粘性土。

零星分布评估区海域内,厚度2.2-3.0m。

6b

杂色,中密~密实,饱和,砾石大小3~10mm,最大25mm,局部混粘性土。

评估区海域内均有分布,厚度0.9-16.1m。

灰绿、黄褐色,可塑~硬塑,呈蜡状光泽,含氧化斑点,局部混碎砾。

零星分布评估区海域内,厚度2.1-4.4m。

8a

J3c

强风化岩层

灰绿~褐黄色,湿,以晶屑凝灰岩为主,结构构造不清晰,裂隙极发育,厚度0.3~6.9m,岩体呈碎石状结构。

8b

中等~微风化岩层

灰绿、灰白色,坚硬,块状或层状构造,凝灰结构,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呈碎块状结构,属较硬岩。

建设场地主要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表表2-9

岩土名称

天然

含水量(%)

重度(kN/m3)

孔隙比

压缩

模量(MPa)

固结快剪(峰值)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内摩擦角(度)

内聚力(kPa)

54.1

1.534

2.1

12.0

29.1

19.1

0.812

10.7

35.0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