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全章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922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全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全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全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全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全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全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全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全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全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全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全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全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全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全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全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全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全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全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全章教案.docx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全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全章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全章教案.docx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全章教案

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1)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3)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理解,

难点: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法的实质;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实验为中心,用分析与论证及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准备:

斜面、木板、棉布、玻璃板、毛巾、滑块、刻度尺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提问:

(1)力的作用效果表现有哪些?

(2)摩擦力的定义理解。

【学生活动1】回答师的问题并了解感知力和运动在生活中关系。

【教师活动2】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引入新课:

(1)让两同学分别推桌子。

用力推,桌动;停止用力,桌不动。

(2)让两学生分别滚球。

施力则运动,离开手后球最终停止。

提出问题:

物体的运动与力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课题:

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活动2】根据师的要求阅读并实验,找出共性。

思考师的问题,进入新课。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

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与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2】板演、交流、讨论。

进一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

1、伽利略斜面小车实验

提出问题: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将会如何呢?

制订计划与试验设计:

参考课本,师生讨论形成共识。

进行试验:

实验过程由师生讨论达成共识(可参考课本)。

数据收集:

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表面状况

摩擦力的大小

小车运动距离S/m

毛巾

棉布

木板

分析与论证:

根据表中的内容得出结论:

假设与推理:

如果平面足够光滑(没有摩擦力)小车的运动又会怎么样呢?

2、牛顿第一定律

【教师活动】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得到了力和运动的一些关系。

其实除了伽利略,还有其他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到了牛顿,他把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形成了今天的定律。

组织学生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活动】认识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说明】:

(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所有物体都适合,不是特殊现象。

(2)“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但是一个理想化条件,实际上不存在。

故是一个理想定律,是由实验加科学推理得到的。

(3)“总”说明没有例外,总是这样。

(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

当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则仍静止;原来运动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

提出问题:

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由来及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对此有很大的应用,下面我们解决几个问题,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

【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

师生合作评析形成共识

【说明】1、斜面小车实验中同一高度目的是让小车在水平面上有一个相同的初速度,那么小车运行的远近就与此因素无关,是典型的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在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问题时,一定要认清所提供现象的条件变化,及物体的初始状态。

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高。

师巡视批阅,及时发现问题。

【学生活动1】自主做题,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2】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评析。

【学生活动2】参照答案,自我评析。

师生合作形成共识

【说明】实验与科学推理的研究方法除牛顿第一定律使用外,“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结论研究也是利用此法。

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组织学生进行本节内容小结:

1、力和运动的关系认识不同观点: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

2、伽利略的斜面小车实验:

设计、方法、结论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研究方法、使用条件

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题1

2、预习惯性及惯性现象的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节力的合成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效理念,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等概念。

2、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析共点力的合成

3、了解分力与合力的大小关系及角度关系。

4、理解分力、合力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等效替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等概念的辨析,认识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2、通过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感受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及实验结果的互评,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

(二)教学难点

1、实验探究实施与结果分析2、合力的范围

[教学用具]

力的合成实验板、图钉、橡皮筋、棉线、白纸、直尺、弹簧秤、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按小组顺序提出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重点或难点问题,包括自身想到的问题,并且让所有同学标记在自己的学案上,以备共同讨论交流展示。

师:

我们按照学案上学习内容的顺序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1、生活中有很多事例:

两个力或者多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与某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

如(课件呈现):

 

既然它们是等效的,就应该可以等效替代。

什么是等效替代呢?

生回答:

当作用效果相同时,用一个力代替多个力,这就是等效替代。

结论:

只要我们关注的效果相同,物体的受力就可以等效替代。

师:

对于这里谈到的力我们物理上给了定义,即合力与分力。

2、生自主展示:

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叫合力,那几个力叫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力的合成。

思考:

我们能否孤立地谈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为什么?

生回答:

不能。

因为合力与分力单独谈无意义。

——点拨

3、两个力方向相同和相反,即夹角分别是0°和180°时两力的合力是多少?

生:

方向相同时,

;方向相反时,

(大减小)——齐答

4、师:

若两个力成任意的一个夹角,如何求合力?

请大家根据课前的预习进行探究实验,并完成学案上的问题。

请做好的组最后展示。

①为什么两次要拉到同一点O呢?

生:

为了保证效果相同。

②为什么要作力的图示而不是力的示意图?

生:

因为我们要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所以必须用图示法。

③为了尽量减小实验中的误差,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

读数要尽可能准确,尽量取较大的值,同时每次拉的时候方向必须准确,每次都要达到同一点O…………

④实验中若选取弹簧秤来测力,如何选取弹簧秤,也就是说如何判断两个弹簧秤读数是否准确?

(讨论并表述)

生:

选用相同的弹簧秤,量程合适,可互拉一下看读数是否相同。

⑤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我们发现三个力的图示恰好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和一条对角线。

5、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是什么?

齐声朗读:

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

——强调要求熟记

师:

我们来对该法则进行简单应用。

6、看课本例题并完成下面例题1

例1、作图表示以下几种情况下两个力的合力

 

交流讨论夹特殊角情形下的合力:

(1)90º时,

(2)两力相等且夹角为120º时,

;——学生先展示,再点拨

注意:

力的合成是等效替代,比如F1、F2的合力是F,那用F替代F1、F2后F1、F2还存在吗?

点拨:

分析受力的时候不能重复分析。

7、交流讨论:

两个大小确定、方向未定的力F1、F2,当它们之间的夹角由0°逐渐增大到90º的过程中,合力如何变化?

能不能总结出合力的取值范围?

生:

合力在逐渐减小。

合力的取值范围应该是

[进一步思考]合力一定比分力大吗?

反过来呢?

(讨论总结)

生:

不一定。

举例可说明。

——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无绝对关系。

[当堂训练]

例2、求下面几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范围

1、F1=8N、F2=10N2、F1=2N、F2=10N3、F1=10N、F2=10N

[2N,18N][8N,12N][0,20N]

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几个力的合力就是这几个力的代数和。

B.几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这几个力中的任何一个分力。

C.几个力的合力可能小于这几个力中最小的一个。

D.几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这几个力中最大的力

答案:

CD

例4、有两个力,它们的合力为0,如果把其中一个6N的向正东方向的力改变正南方向,大小不改变,它们现在的合力是多少?

生黑板展示:

,方向向正西南。

9、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如何求解两个力的合力,那我们该如何求解三个以及三个以上的力的合力呢?

生:

先对其中两个力进行合成,接着和第三个力合成,逐次把所有力的合力求出来。

(多媒体课件演示)

10、什么叫共点力?

请牢记:

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物体受多个力作用,若作用在同一点上,或者他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力叫做共点力,见图示。

——强调牢记

作业布置

剩余的时间做下发的巩固案,课后完成课本后的“思考与练习”

教后反思

第三节力的平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状态变化的原因

3、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4、在探究实验中学生能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并从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中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实验数据分析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二、课型课时

新授课;一课时。

三、重点:

让学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难点:

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并认识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四、教学基本思路: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说明

一、引入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1、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状态,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是否与牛顿第一定律矛盾?

2、举例说明(课本图6-20、6-21、6-22),引出平衡状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1、二力平衡

上面几个例子中,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从而引出平衡状态的概念

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这几个力叫平衡力

进一步举例(课本图6-23至6-25)来加深对平衡状态与平衡力的理解

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的作用

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状态?

从而引入下一个问题

 

 

2、二力平衡的条件

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小车是否静止?

小车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把小车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小车静止吗?

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小车还静止吗?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

小车在什么情况下平衡?

二力平衡时合力的大小是多少?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平衡条件能够使用的前提:

被研究的物体必须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确认后要分析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方向如何?

例:

(1)静止悬挂的电灯

(2)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受2对平衡力的作用)

4、总结扩展

A: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的合外力为零,物体所受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与牛顿第一定律不矛盾

B:

让学生讨论课本“交流与讨论”中的问题,总结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

让学生分析一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巩固练习及讲评

1、朗读课本,分析课本中图6-20至6-26中的物体受力情况及各力关系

2、完成课本P111作业题

 

 

 

 

 

第三节                  力的平衡

一、二力平衡

静止状态

         平衡状态 平衡力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一、       二力平衡条件

1、作用于同一物体

2、大小相等

3、方向相反

4、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三、       总结扩展

 

 

 

 

第三节力的平衡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

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更为高中学习多力平衡以及力矩的平衡做铺垫,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对教材的处理

 关于平衡状态的概念,本教材是直接给出。

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

静止的物体是平衡,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平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得出静平衡,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发现受平衡力的物体也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来完善平衡的概念。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我根据初二学生的好奇心,将书上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在硬纸板的不同位置打了八个孔,学生用两端带有挂钩的细线,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选择两个受力点,实验操作简单方便,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增强了实验的全面性。

 课本中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这种平衡状态的受力情况没有探究,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理解,我在课件中增加了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会对平衡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识。

  通过探究和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什么是平衡状态;

  ②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能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③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简单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与讨论生活中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中领略物理的简捷之美,获得成功的喜悦;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平衡的物体受力情况,培养关注科技的意识;

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而学生刚刚接触到力,对实际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分析,学生感到比较生疏,因此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法分析

 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为学生搭建支架,学生主要以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式来获取新知识。

教学资源

 教师:

多媒体课件、示教板、弹簧测力计

 学生:

两端带有定滑轮的木板、带孔的硬纸板、细线、钩码

教学过程分析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

  环节一:

图片引入

  从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景出发,激疑生趣,引发学生思考,很直接的引出平衡的概念。

  环节二:

观现象、究本质→认识平衡与平衡力

  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结合对周围物体的观察,列举出他们认为平衡的物体,例如:

桌面上的物理书,悬挂的灯管等,进而得出静止的物体是平衡状态。

这是学生看到的表面现象,究其本质是什么呢?

老师立刻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对他们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平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环节三:

师生合作、解读探究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

学生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猜一猜]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方面考虑,猜想二力平衡的条件。

  [议一议]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说明合理的实验步骤;

  [做一做]在老师的指导下,参照老师提供的实验探究卡,分组合作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做法:

让学生按照投影上的步骤去操作,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填空。

然后让学生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

得出两个力的大小、方向关系和同一物体、同一直线以及合力。

  活动二:

对比演示、观察归纳

  ◇与学生实验对比,老师对硬纸板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学生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进一步体会同一直线的深刻含义。

  ◇硬纸板处于平衡状态,用剪刀将硬纸板一剪两半,钩码和半张硬纸板会向两侧掉下,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学生通过讨论、补充的方式完整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一个物体、同一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活动三:

深入探究、完善概念

  ◇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受平衡力的物体一定静止吗?

老师演示钩玛在拉力和重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学生通过观察,深信不疑的得出:

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也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学生熟悉的厢式电梯中间的运行过程就是匀速直线运动,实验结合生活,学生清楚了平衡状态,不仅局限于静止,也有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但完善了平衡状态的概念,更清晰了平衡状态与平衡力的关系,为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作了很好的铺垫。

  环节四: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为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讨论问题,检测不同层次学生达标情况,面向全体,激励内化。

  【议一议1】:

为什么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表示物体所受重力?

  既学习了竖直方向的受力分析,又实现了测量物体重力方法上的逆向迁移;

  【议一议2】播放视频

  起重机竖直匀速吊起重2×104N的货物,在空中水平匀速移动3m,又竖直匀在这三个阶段,起重机的拉力大小关系:

  注重方法教学,指导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议一议3】利用二力平衡知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一下物理课本沿水平桌面移动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目的:

应用知识、迁移能力

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以解决杂技椅子顶为话题,总结出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二力平衡条件,又结合图片,利用平衡知识解释生活中其他的平衡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应用意识。

 环节六:

巧布作业,动手动脑

  作业的布置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层布置,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不但巩固新知,而且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总之,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平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提升了情感。

以上是对这节课教学设计的阐述,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