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5278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1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docx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学案汇总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教材分析

本章首先依据“从生活到物理”的理念,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概括出力的概念,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第一节)。

然后介绍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个因素(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第二节)。

在此基础上,第三、第四、第五节分别介绍三种常见的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

三节内容各有其突出点;第三节弹力,突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第四节突出重力和质量的关系;第五节则突出实验探究――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介绍摩擦力在生活生产中的诸多表现,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以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本章开始,学生将进入力学世界的学习与探究,直接为第六章作好知识铺垫,也是学习第七章浮力、第八章机械功的基础。

同时,力的概念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它贯穿于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是学习力和运动状态变化、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功率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之一,学好本章知识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通过常见的事例或实验,理解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会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能用身边的物体或器材进行实验,亲身感受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习惯。

4、在学习与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数据分析及概括能力。

教学方法

本章所学知识难度不是很大,但作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广泛渗透于所有力学问题中,在学习本章时应注意概念与实质的联系,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说法区别。

学好本章的关键是抓效果,通过对力的作用的理解,带动并加深对本章其他知识的理解。

由于本章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在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应加强实验的探究,多让学生进行实验,在试验中发现规律。

同时多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尽可能的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让其自发的完成本章的学习。

课时安排

本章内容共安排7课时:

第1、2、3、5节各一课时,第四节2课时,复习巩固课一课时。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

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方法

以周围的物体或事例感受力的存在,突出学生的自学探究及交流合作。

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感受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哑铃、弹簧、皮球(两个)、自制弓与箭、磁体(两个)、橡皮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利用身边的物品组织学生进行力的存在实验:

(1)让两学生举哑铃。

(2)让两学生拉弹簧。

(3)让两学生做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实验。

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能感受到力的存在,那么力到底是什么呢?

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根据师的要求进行实验,感受力的存在。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进入新课的探究。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

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2】部分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达成共识,初步了解力的有关内容

三、合作共建,解决疑难

1、力的概念的理解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相关部分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1】自主学习,认识力的有关问题。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对力的认识。

【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对力的认识。

【教师总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而且要产生一个力必须同时具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一个是受力物,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间接接触可以产生力,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物体间不接触也可以发生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铁钉等。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同时发生的,没有先后之分,绝不能认为先施力而后受力。

2、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列举关于物体受力后的变化的事例(1、尽可能的多、全;2、可分组比赛的方式激发思维)。

【学生活动1】根据师的要求尽可能多、全,进行举例。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分类、总结、归纳得到两个方面:

一是形变,二是运动状态的改变。

【学生活动2】后进行分类,与师归纳出结论。

【教师总结】

(1)运动状态包括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向两个方面。

(2)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说明此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

【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

【教师说明】

(1)关于力的存在认识一定要从是否发生作用来判断,而是否发生作用则可从物体的形变或运动状态的改变来直观体现。

接触与不接触不是本质条件,而只是现象。

(2)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判断,应是最直接相互作用的物体。

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高。

师巡视批阅,及时发现问题。

【学生活动1】自主做题,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2】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评析。

【学生活动2】参照答案,自我评析。

师生合作形成共识

【教师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其意义就是,如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对甲也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的大小应相等、方向应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

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组织学生进行内容小结: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至少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一个力

(3)力的作用效果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七、布置作业

课内:

作业题1、2

课外:

同步探究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力

一、力二、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

1、

特点:

2、

九、教学反思

 

第一节《力》学案

一、自主学习

(1)力是。

通常用字母表示。

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做。

(2)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因此,力的作用是的。

(3)力的作用效果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可以改变物体的,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

二、合作探究

(1)力的概念的理解

(2)力的作用效果的探究

三、重难点知识突破

(1)力的认识

例题、关于力的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孩推墙时他也受到墙的推力

B.只有在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C.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存有力的作用

D.空中下落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

练习、用绳子系着水桶,手抓着绳子,从井中提水,此时手受到向下的拉力,这个力

的施力物体是()

A.手B.水C.水桶D.绳子

(2)力的作用效果

例题、暴风雨来临前,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

从力的作用效果分析,风力使小树发生了,使落叶的发生了改变。

练习、以下情况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

A.月球绕着地球转B.正在降落的飞机

C.静止的导弹发射架D.空中飞行的皮球

四、知能应用

(1)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墙,结果人离开墙运动起来,这说明间发生了力的作用。

若以人为研究对象,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若以墙为研究对象,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这个实验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该同学由静止向后运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2)在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A.船桨对水的作用力B.水对船桨的作用力

C.船桨对船的作用力D.人对船的作用力

(3)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A.小明用力将足球踢出去B.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

C.人坐在沙发上,沙发凹下去D.篮球撞在篮板上被弹了回去

(4)滑雪运动员用撑杆支在地面上用力向后撑,人就前进了,这是为什么?

(5)“以卵击石”卵破而石无恙,小明认为这是因为卵对石的力小于石对卵的力所致。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为什么?

附、学案答案

一、自主学习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F力的作用

(2)施力相互的

(3)形状运动状态

四、知能应用

(1)人和墙墙人;人墙相互的运动状态

(2)B(3)A

(4)当滑雪运动员用撑杆支在地面上用力向后撑时,根据力的相互作用性质,地面对撑杆也使加一个方向相反的力即向前的力,是它前进。

(5)不同意。

因为当卵对石头施加一个力时,根据力的相互作用可知,它们之间的力应是大小相等,但石头的承受能力远远大于卵的承受能力,所以在受到相同的力时卵破而石头无恙。

第二节怎样描述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三要素。

2.知道力的单位,并对1N,10N等有具体的感受。

3.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难点:

三要素中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

弹簧拉力器、弹簧、皮球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提问上一节内容:

(1)力的定义

(2)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说明其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的两种表现形式,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1】回顾上一节的内容并回答师的提问。

【教师活动2】

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对力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力作为一个抽象的物理量,我们如何能够具体的形象的去描述呢?

板书课题:

怎样描述力

【学生活动2】根据师的问题回顾上一节的内容。

思考师的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

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2】部分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达成共识,初步了解本节课的的有关内容

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

1、力的三要素的探究

提出问题:

力的三要素同学们已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为什么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呢?

分析制定计划与试验设计:

(1)取一弹簧拉力器,分别让大小不同两同学拉,观察、比较弹簧拉力器的变化情况。

来研究力的大小对效果的影响。

(2)取一弹簧让一同学分别去向中间压和向两方拉。

观察、比较两次的变化情况。

来研究用力方向对效果的影响。

(3)利用教室的门做器材,让一同学用相同的力、相同的方向在不同的地方推门,比较门的变化情况。

来研究作用点对效果的影响。

实验器材:

弹簧拉力器弹簧教室的门

进行实验:

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并把现象做好记录。

分析与论证: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能影响,所以称为力的三要素。

【教师说明】

在研究的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与说明。

2、力的示意图

【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能不能用图像的方式去表示出力的三要素呢?

后来人们就找到了一种很形象的表示出了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即力的示意图。

【学生活动1】积极思考教师的问题。

回忆曾经学过的相似的知识(光线描述光)。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自学课本认识力的示意图。

【学生活动2】自学课本,理解力的示意图的含义

【教师说明】

图像模型法:

利用图像的方式,把较抽象的物理现象或规律形象、具体、直观的表达出。

如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线,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等。

此外还有实物模型法、数学模型法等。

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

【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

师生合作评析形成共识

【教师说明】

力的示意图应规范,三要素的位置一定标到位。

如果在示意图的一边画出大小的标度,那么可以称此图为力的图示。

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高。

师巡视批阅,及时发现问题。

【学生活动1】自主做题,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2】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评析。

【学生活动2】参照答案,自我评析。

师生合作形成共识

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1)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单位

(3)力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

七、布置作业

课堂:

1、课后作业第2题

2、补充:

(1)如图是一盏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在该图中画出吊灯受力的示意图.

(2)小明用100N的力向右推墙壁,请画出该力的图示

3、课外:

同步探究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力的描述

一、力的三要素:

二、力的单位:

三、力的示意图

例题:

九、教学反思

 

第二节《怎样描述力》学案

一、自主学习

(1)力的三要素是指:

、、。

因为他们都能影响力的。

(2)力的单位是,用符号表示。

(3)人们常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力,这种表示力的形式叫力的示意图。

在线段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

二、合作探究

(1)力的三要素

(2)力的示意图

三、重难点知识突破

(1)力的三要素

例题、如图所示,用扳手拧螺母时,按通常经验,沿__________方向可使螺母拧紧,沿__________方向可使螺母拧松,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_____有关;若用同样大的力在A点或B点拧,在______点更容易拧一些,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__有关。

练习、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时,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这两个力的三要素相同的是()

A.作用点B.大小C.方向

(2)力的示意图

例题、如图所示,在斜面上放着一木块,它受到一个沿斜面方向向上的15N的拉力,试用力的示意图表示这个力。

练习、用与地面成30º角斜向上、大小为100N的力拉小车,在图中画出拉力的示意图。

四、知能应用

1、在排球比赛中,二传手传过来的球,主攻手在同一位置用大小不变的力扣球,球的落点远近和旋转性各不一样,这说明力的和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不一样。

2、人坐在沙发上,沙发会往下凹陷,这是力作用在沙发上产生的效果。

但大人和小孩坐同样沙发时,沙发凹陷的程度不同,这说明。

3、乒乓球运动员打出“上旋球”,足球运动员踢出“香蕉球”,他们都是通过控制力的、、来达到目的的。

4、如图所示,地面上有一壶水,如果壶中是冷水,就要把它拎到煤气炉上加热,如果壶中是开水,就要把它灌到热水瓶中保温,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拎壶和灌水时,都应提A处B、拎壶和灌水时,都应提B处

C、拎壶时应提A处,灌水时应提B处D、拎壶时应提B处,灌水时应提A处

5、如图所示,天花板上有一个电灯被一根细绳拉向一侧,请在图中画出电灯受到电线拉力及细绳拉力的示意图。

附、学案答案

一、自主学习

(1)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效果

(2)牛顿F

(3)带箭头的线段方向作用点大小

四、知能应用

1、方向作用点

2、力的大小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大小方向作用点

4、C

5、略

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常见的力现象中,知道哪些是弹力;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际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重点与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方法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准备

弹簧、橡皮筋、硬纸板、刻度尺、弹簧测力计、钩码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提问上一节内容: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为什么称为力的三要素?

(2)力的单位是什么?

用什么符号表示?

(3)简述力的示意图。

【学生活动1】根据师的提问回顾上节内容。

【教师活动2】组织一实验:

利用橡皮筋把粉笔或纸球弹出。

提出问题:

(1)为什么粉笔头会飞出?

(2)粉笔受到的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谁?

(3)橡皮筋为什么会给粉笔头一个力?

师述:

橡皮筋发生形变后,会产生一个力,物理学中称为弹力。

板书课题: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学生活动2】观察实验,思考师的问题并做回答。

根据教师的引导进入新课学习。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

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了解弹力的有关内容。

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

1、弹力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弹力”部分,明确弹力的定义等有关问题。

【学生活动1】仔细阅读课文“弹力”部分,明确弹力的定义等有关问题。

【教师活动2】通过提问、交流、讨论、解释等方式了解弹力的定义。

【学生活动2】通过回答师提出的问题以及交流讨论形成初步认识。

2、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及使用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弹簧测力计认识其构造,并找出其制作原理。

【学生活动1】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找出主要构造,讨论、交流知道制作原理。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回顾刻度尺的使用,从而明确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学生活动2】通过回忆刻度尺的使用情况,明确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师活动3】组织学生进行测量活动。

测量物体为钩码。

同时体会1N.5N.的力有多大。

【学生活动3】利用测力计进行测量,熟练测力计的使用。

体会1N.5N.的力的大小。

【说明】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最好来回轻轻拉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几次。

这样做可以检验是否灵活,减小摩擦,以减小误差。

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

【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

师生合作评析形成共识

【说明】物体在力作用下发生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任何物体受到任意小的力都要发生形变,不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的物体,其除去力后能够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做弹性。

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时,它就对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弹力产生在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的物体之间,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支持力、压力、拉力、张力等,是从力产生的效果而加以区分的,从实质上说,它们都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所以都是弹力。

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高。

师巡视批阅,及时发现问题。

【学生活动1】自主做题,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2】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评析。

【学生活动2】参照答案,自我评析。

师生合作形成共识

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组织学生进行本节内容小结:

(1)弹力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常见的弹力形式。

(2)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构造、制作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七、布置作业

课内:

经过研究,人们发现了弹簧的重要特征:

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小明同学在验证弹簧的这一特性时,实验数据如下:

拉力(N)

0

4

5

6

9

10

11

12

弹簧长度(cm)

3.5

5.5

6

6.5

8

10

11.5

14

分析表中数据,回答:

⑴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是否有错误的地方?

⑵用这根弹簧制作弹簧测力计,那么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课外:

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参考课本中的“迷你实验室”)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一、弹力

1、定义:

2常见的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

1、构造:

2、原理:

3、使用:

4、测量

九、教学反思

 

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学案

一、自主学习

(1)物体因发生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等,其实质就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测量的工具。

它的制作原理是。

(3)弹簧测力计在使用时,先观察,再明确,然后进行,测力时要使测力计的弹簧轴线方向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二、合作探究

(1)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三、重难点知识突破

1、弹力

例题、下列结果是由弹力产生的是()

A、手中的石块释放后会下降B、装有弹簧的门被推开,放手后会自动关上

C、玩具手枪将“子弹”射出去D、将磁铁靠近铁钉,铁钉被吸过来

练习、关于弹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会产生弹力B.拉力不属于弹力

C.压缩的弹簧能产生弹力D.物体在形变时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例题、如图所示,图中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N,分度值是N,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N。

练习、如图所示,此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它的一大格表示N,每一小格表示N,调零后,如果在挂钩上施加向下的2.6N的拉力,试在图中画出测力计指针的位置。

四、知能应用

1、将一弹簧测力计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同时受到两

个拉力的作用,如图所示。

则弹簧测力计上

的示数为()

A、5NB、10NC、0ND、20N

2、测量一个约6N的力时,应选用的最适当的弹簧测力计的规格是()

A、量程10N,最小刻度值0.2N

B、量程5N,最小刻度值0.1N

C、量程15N,最小刻度值0.5N

D、以上三个量程的弹簧测力计都可以

3、在弹性限度内,一根长8cm的弹簧受到1N的拉力,弹簧伸长2cm,若拉力为3N,弹簧的长度为cm。

4、某同学做了一个弹簧测力计,如图所示,不挂重物时,弹簧末端的指针指在A处;下端挂上4N的重物时,弹簧末端的指针指在B处(此时撤掉重物,弹簧仍能恢复原状);A、B之间的距离是4cm。

⑴在图上画出测力范围0-4N、分度值为0.5N的测力计的刻度。

⑵说出你这样刻度的原理。

附、学案答案

一、自主学习

(1)弹性形变支持力压力

(2)力在一定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

(3)量程分度值测量

四、知能应用

1、A2、A

3、14cm

4、

(1)略

(2)在弹性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长度与所受拉力的大小成正比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课时1)

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及航天资料片了解重力的产生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所受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知道g=9.8N/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探究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重物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