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9470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水受热以后》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冰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是固体;

水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液体;

水蒸气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气体。

5.出示课本第7页的一句话

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

6.学生齐读这句话,理解什么是融化。

7.教师讲解,冰是水的固体形态,我们称之为固态,水是液体形态,我们称之为液态。

从固态冰变成液态水,需要的条件就是加热。

活动二:

研究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1.教师引导:

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会有变化吗?

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第7页下面的一幅图,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3.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

支架、三脚架、酒精灯、冰、温度计、等等。

实验方法:

①取少量冰,测量它的温度。

②用酒精灯加热冰,每隔1分钟测一次温度,直到烧杯中的水温达到10°

C时为止。

③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

实验注意点:

(1)强调酒精灯的使用

教师引导:

上一课我们使用了酒精灯,大家还记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点吗?

全班同学一起回顾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点。

(2)温度计的使用

除了酒精灯,温度计在使用时也要注意使用方法,请同学们再次回顾之前的学习的知识,想一想温度计在使用中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小结:

在本次实验中安装加热装置时,要注意温度计不能碰到烧杯的底部和烧杯的内壁,另外烧杯中的冰块要盖过温度计底部的红色液泡。

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且相机加以指导。

5.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说一说看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6.分析冰融化的温度变化曲线图

(1)出示课本第8页上面冰融化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初步了解冰融化的温度变化情况。

(2)出示旁边的三个问题,学生读一读三个问题,并思考和交流。

问题1:

冰融化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

问题2:

冰开始融化时的温度是多少?

问题3:

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实验及我们的分析,我们知道冰融化前,温度持续上升,当温度达到0摄氏度时,冰开始融化,并且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活动三:

做水沸腾实验,观察记录并分析水和水蒸气状态转化的特点

大家平时都有烧水的经历,大家有观察过水沸腾时的样子吗?

知道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有哪些变化吗?

2.首先请大家来预测一下水沸腾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它的体积和温度有什么变化?

学生预测:

给水加热,水就会沸腾,在水沸腾之前,温度会持续上升,水沸腾之后,温度不再持续上升,水沸腾之后,水的体积会变小。

同学们预测的是否正确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3.出示课本第8页的实验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

4.全班交流

酒精灯、支架、三脚架、烧杯、水、温度计等等。

①加热前,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

②用酒精灯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每隔1分钟测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

记录所测得的数据。

③水沸腾后4分钟,停止加热,待水面平静后,观察、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

在本次实验中,给水加热到沸腾状态,一定要注意安全。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填写好活动手册上的实验报告,并且思考下面的4个问题。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和提醒。

6.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展示本小组画出的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

7.出示课本第9页上面的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曲线图,按照要求先把点连成线,再分析并且回答下面的问题。

水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当温度达到100摄氏度时,水开始沸腾,但是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不再持续上升。

停止加热后,能够发现烧杯中水面的位置下降了。

8.交流研讨:

烧杯中的水面为什么会下降呢?

水去了哪里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停止加热后,烧杯中水面的位置下降了,是因为产生了水蒸气。

9.出示课本第9页的一段文字

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

C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

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

10.学生认真朗读这段文字,了解水的沸点,知道水的沸点的含义,并且知道100摄氏度是水的沸点,当水达到水的沸点时,水就会沸腾。

活动四:

讨论水烧开后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1.同学们,你们见过烧开的水吗?

烧开的水有什么现象呢?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呢?

2.出示课本第9页下面这幅图,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沸腾的水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个问题并回答。

现象:

水壶里的水变少了,产生了大量气泡;

在壶盖和壶把手上有水珠形成。

原因:

分别发生了沸腾和凝结(对于凝结,只要能说出有水珠出现即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探究了水受热以后的变化,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冰是固态,水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三者之间是会互相转化的,并且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以及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

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水沸腾时会有哪些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

 

4水遇冷以后

1.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

2.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

C时,水会结冰。

3.知道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了解凝结和凝固的条件。

利用曲线图,分析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铝箔纸、玻璃棒、冰块、试管、试管夹、秒表。

1.上一节课,我们探究了水受热以后的变化,那么水遇冷以后,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交流露水的形成时间及气温,做水蒸气遇冷实验

你们见过露水吗?

你在什么时候见过露水?

那个时候的气温在一天中是高还是低?

2.出示课本第10页上面两幅有关露水的图片,唤起学生对露水的回忆。

生回答:

露水大多出现在温差较大的凌晨时分,这时候的气温在一天中比较低。

3.教师提问:

为什么露水会出现在早上呢?

下面我们来继续探究

4.研究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

(1)出示课本第10页下面的两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

(2)全班交流

烧杯、酒精灯、铝箔纸、玻璃棒等等。

①用铝箔纸包住装有温水的烧杯口,在铝箔纸上开个小洞。

②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到水沸腾。

③在铝箔纸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温度较低的玻璃棒。

教师强调,在实验过程中,要正确使用酒精灯,避免意外的发生,时刻注意安全,不要被水蒸气烫伤。

(3)学生分小组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做相应的指导。

(4)全班交流,组织学生交流:

水蒸气遇冷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说一说在玻璃棒上,出现了什么?

实验中,在玻璃棒上出现了流下来的水滴。

(5)全班研讨:

从玻璃棒上流下来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呢?

(6)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水蒸气遇到了温度较低的玻璃棒的时候,就从气态变成了液态,就在玻璃棒上凝结成了水滴。

(7)出示课本第10页下面的一句话

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凝结。

学生认真的读一读这段话,了解什么是凝结?

凝结的条件是什么?

做水结冰实验,观察、记录并分析水结冰状态转化的特点

1.出示冰的图片,引导:

大家见过水结冰吗?

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2.请同学们想一想,猜一猜水在什么温度时就会结冰?

学生猜测水结冰的温度。

3.出示课本第11页上面研究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变化的实验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实验设计,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

试管、试管夹、水、温度计、加了盐的水、冰等等。

①在试管中加少量水,插入温度计,再记下水面的位置。

②把试管连同温度计放到加了盐的碎冰中,每隔1分钟读取温度,直到温度降到-2°

③观察试管中冰面与原来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在本次实验中,要注意温度计不能碰到试管的底部和内壁,水要浸没温度计底部的红色液泡。

完成实验后,要绘制出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并且思考下面的两个问题。

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

水在结冰的过程中,温度是怎么变化的?

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可以采用分批次在碎冰中加食盐并搅拌的方法,降低碎冰的温度,使冰的温度尽可能的低一些。

5.全班交流,各小组说一说本小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6.出示课本上学生绘制的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并回答曲线图下面的两个问题。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零摄氏度。

在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先是下降,然后不变,再下降。

因为水的温度降到零摄氏度时开始结冰,结冰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一直保持在零摄氏度,一直到水完全结冰后,温度就会又开始下降。

7.出示课本第11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

C时,水会结冰。

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8.学生认真的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水结冰的温度以及水结冰前后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解释生活中的凝结和凝固现象,归纳总结水的三态变化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2.出示课本12页上面的6幅插图,学生观察这6幅插图,了解六幅插图的内容。

图片1:

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

图片2:

屋檐下挂满冰凌。

图片3:

水缸里的水结冰后,水缸裂开。

图片4:

冬天进入室内,镜片上出现小水珠。

图片5:

瓶子里的水结冰后,塑料瓶鼓胀。

图片6:

冬天水管容易爆裂。

3.同学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大家能够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吗?

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瓶子外壁时,凝结成水珠,这是一种凝结现象。

屋檐下挂满冰凌,是因为融化的雪水在往下流的过程中遇冷凝固成冰凌。

缸里的水结冰后水缸裂开,是因为冬天室外温度比较低,当达到零摄氏度时,水会结冰,体积膨胀,缸就会被撑破。

图片5瓶里的水结冰后,塑料瓶鼓胀,图片6冬天水管容易爆裂,也是一样的道理。

冬天进入室内,镜片上出现小水珠,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时,会凝结成水珠,这与图片1是一样的道理。

4.出示课本12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水是在自然界中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

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水的三态——液态、气态、固态是怎样转化的。

5.出示学生活动手册的第2题,学生认真思考并且在括号里填写变化的条件。

全班交流,共同完成这一道题目,归纳总结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水三态变化的条件。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水蒸气、水和冰转化的过程,了解了凝结和凝固的概念,认识了生活中的一些凝结与凝固现象,懂得了水在自然界中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并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就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身边的水的各种状态及水的三态转变的现象,并试着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17环境变化以后

1.能举例说出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对比发现生活在不同环境的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2.能举例说出急速的天气变化和灾害性事件对生物生存造成的威胁。

3.能举例说出人类的生产、建造等活动引起环境变化,对生物的生存造成破坏性影响。

4.能以鱼道的设计为例,依据洄游鱼类的生活习性评估其合理性。

5.能意识到工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特别是由此引起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说出生物适应季节更替的方式并说明原因。

通过观察和分析,评估不同鱼道的工程设计是否合理。

多媒体资料。

学习单。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这些生物在地球上生息繁衍,有的已经经历了上万年。

2.当生物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以后,这些生物又会怎样呢?

是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

还是因为环境变化而灭亡?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生物的生存与非生物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些非生物包括哪些呢?

阳光、水、温度、土壤等等。

2.出示课本51页上面的一段话:

大自然中的非生物因素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如温度、降水量等。

为应对某些变化,生物有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

3.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话,初步了解大自然中的非生物是在不断的变化的,为了适应大自然,生物有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

交流季节更替和自然灾害对动植物的影响

1.季节更替对生物的影响

(1)同学们,在我们地球上,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因,地球上会有四季更替。

当季节更替时,生物会有哪些方式来适应呢?

(2)出示课本51页上面的5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5种插图,了解这5组插图中的动植物分别是以怎样的方式来适应季节更替的?

左边三组图片是动物应对季节更替的方式。

雷鸟在季节更替时会变换羽毛的颜色。

冬天,雷鸟的羽毛会变成白色与雪地的颜色是一样的。

麻雀的脂肪和毛量会发生变化。

天气温暖时,麻雀体内的脂肪含量降低,毛量减少;

天气寒冷时,体内的脂肪含量增加,毛量增加,以应对季节的变化。

北极狐的毛色和毛量会发生变化。

天气温暖,北极狐的皮毛颜色为褐色,毛量稀少;

冬天,为了使自己身体的颜色与白雪的颜色一样,北极狐身上的毛色也会变成白色,并且毛量增加,以应对严寒。

右边两幅图片是植物应对季节更替的方式。

上面一幅图是猴面包树,依靠粗壮的树根蓄水来度过旱季。

下面一幅图是普通的树木,一到秋天,这些树木的叶子就会变黄飘落。

(3)除了这些,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应对季节更替的方式呢?

(4)学生列举其他一些动植物应对季节更替的方式,教师相机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

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更多的动物应对季节更替的方式。

动物:

以卵或幼虫过冬,如蚕卵、蚊子的幼虫等;

储存食物过冬,如松鼠、老鼠、星鸦等;

改变体色、增加毛量、增厚脂肪过冬,如雷鸟、麻雀、北极狐等;

冬眠过冬,如青蛙、蛇等;

迁徙到南方过冬,如大雁等;

夏眠过夏,如蝾螈、青蛙等;

迁徙度过旱季,如角马等。

植物:

落叶过冬,如杨树、柳树等;

树干储存水分度过旱季,如猴面包树等。

2.自然灾害对动植物的影响

(1)教师引导:

同学们,动物为了应对季节更替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过,当出现下面这些情况时,动物和植物们还能适应吗?

(2)出示课本52页的6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图片中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些生物还能适应吗?

他们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旱灾使得生物缺水、脱水、生病甚至死亡。

雪灾使得气温极低,冻伤或冻死动植物,动物刨开雪层找食物时容易受伤或找不到食物而饿死。

土壤沙化使得土壤水分、养分流失,植物的种子被风吹走、幼苗连根拔起、禾苗被吹干,草场退化,动物缺少水分和食物被迫迁徙甚至死亡。

森林火灾烧毁林木,益兽益鸟减少,甚至造成人畜伤亡,还会破坏土壤,更加不利于生物生活。

海水倒灌造成土壤盐碱化,土地荒芜,植物无法生长,还会加剧水污染,影响人类生活。

火山喷发影响周围环境,导致气温下降,火山灰影响生物呼吸,产生的酸雨造成危害,导致生物死亡甚至灭绝。

(3)教师引导:

环境的变化除了有规律的季节变化以外,还有一些无法预估的灾害性变化。

当这些无法预估的灾害性变化发生时,生物会面临怎样的结局呢?

(4)出示课本53页上面的一段文字:

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有缓慢的、有规律的气候变化,也有急速的天气变化,还有海啸、火山喷发、陨石撞击这些灾害性事件。

当生物无法适应这些变化时,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

人们普遍认为,恐龙、猛犸象的灭绝就是由于环境的突然变化造成的。

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5)出示课本53页的上面两幅图片——恐龙灭绝图片和猛犸象灭绝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并且将这两幅图片与上面的文字结合起来,进一步体会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大量的粉尘,扩散至整个大气层,导致地球持续数月处于黑暗状态,以恐龙为首的许多生物灭绝。

生物史上的恐龙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大约2万年前,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

由于栖息地缩小,草场植物减少,猛犸象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数量锐减,最后灭绝。

(6)教师相机出示一些有关恐龙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恐龙家族的庞大,再结合恐龙的灭绝,进一步体会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巨大影响。

了解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环境的变化除了火山爆发、陨石撞击地球等自然原因以外,还有很多的人为的原因。

2.出示课本53页下面的四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哪些人类的因素影响了环境的变化?

对生物的生存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砍伐森林会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物的栖息地。

城市扩张使得土地资源短缺,土壤结构被破坏,生物的栖息地缩小,致使城镇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排放废气使大气受到污染,产生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被破坏,威胁动植物生存,损害人体健康。

石油泄漏造成海洋污染,导致鱼群死亡、一些珍贵的海生资源丧失。

海洋生物死亡后产生的毒素通过食物链毒害人体。

3.教师小结:

这些人为的因素往往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而这种破坏往往是不可逆转的,对生物的生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动植物和谐共存。

查找资料,分析评估鱼类洄游时人们设计的鱼道是否合理

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自然、保护生物的重要性,因此人们在进行活动时都会考虑到生物原本的生存环境。

比如说鱼类。

2.出示课本54页上面的一段文字:

有些鱼类需要在不同的水域进行周期性的迁徙,以保证它们的正常繁殖或越冬,这种行为被称为洄游。

随着人们对河流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隔流建筑物修建在自然河流中,如拦河筑坝修建的水电站,这往往会阻断、破坏鱼类自由迁徙的洄游通道,大大影响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导致鱼类的减少甚至灭绝。

目前,人们多采用建设鱼道的方法来缓解这种状况。

鱼道是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大坝的人工水槽。

3.学生自由读一读,初步了解鱼类洄游的概念,以及人们针对鱼类洄游应对的办法。

4.提出要求:

查找相关资料,分析评估下面哪种鱼道的设计更合理?

5.出示课本54页的上面两幅图片,一幅是横隔板竖缝式鱼道示意图,一幅是原生态式鱼道示意图。

6.学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两种鱼道的特点、总体结构,并想一想这两种鱼道哪一种设计更为合理?

7.学生分小组活动,结合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对两种鱼道进行分析评估,选出设计更为合理的一种,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预设:

原生态式鱼道将鱼类通行的自然鱼道与人工鱼道相结合,更符合鱼类习性,能提高过鱼效率。

例如鱼道全长10千米,其中自然鱼道6千米,人工鱼道4千米,两类鱼道有效结合给鱼类提供了更适宜的水流条件,更接近自然条件,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横隔板竖缝式鱼道,能以调整过鱼孔的形式、位置、尺寸来适应不同习性鱼类的需要。

其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近代鱼道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8.教师小结:

这两种鱼道设计,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

拓展活动,在藏羚羊迁徙的路上修建铁路时,应该怎样评估设计方案的合理性1.出示藏羚羊的图片,问: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

认识。

知道他们叫什么吗?

藏羚羊。

大家知道藏羚羊生活的环境吗?

藏羚羊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海、新疆、西藏、四川四省区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荒漠草原。

这些区域植被稀疏,并均为高原草本植物。

此外,这些区域气温较低,许多地方年被雪覆盖期超过6个月。

在青藏高原独特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寻觅足够的食物和抵御严寒,经过长期适应,藏羚羊形成了集群迁徙的习性,并且其身体上生长有一层保暖性极好的绒毛。

2.教师引导:

藏羚羊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现在要在藏羚羊迁徙必经之路规划修建一条铁路,你认为如何评估铁路的修建方案?

要从哪些方面去评估呢?

3.全班交流,预设:

①尽可能绕避;

②根据藏羚羊的迁徙规律等,在相应的地段设置通道,以保障藏羚羊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

③通道形式有桥梁下方、隧道上方等;

④听取野生动物专家、环保部门、当地牧民的建议。

4.下面请大家根据我们刚才考虑的一些方面的要求来设计一条铁路,画出设计方案。

5.学生分小组活动,在藏羚羊迁徙必经之地修建一条铁路,画出设计方案。

6.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说一说自己这样设计的想法以及原因,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对设计比较好的方面进行肯定,对设计不太合理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修改意见。

7.各小组针对同学们的评价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8.全班交流,评出最优设计奖。

三、课堂总结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人类在利用科技改善生活的同时,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去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

1冷热与温度

1.通过感知水的冷热,知道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