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955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暮春山间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d.平时不爱说话的他,今天却在同学们面前侃侃而谈,着实让人感到意外。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新医改方案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而现状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冷清无

人问津,医院实现预约挂号后还是一号难求。

b.在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强大和信誉不仅仅表现在经济的实力,还应该表现在民族的素质和道德的

力量,而且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更为长远。

c.农村,我们共同的桑梓,难道你能否定她不是我们生生不息的物质源泉,而是我们念念难舍的精神家园

吗?

d.亭湖区教育局组织的教研活动期间,作为主办方的代表,李校长陪同几个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一起参观了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几个地方。

5.下面一段话是对“微公益”的说明,请提取主要信息,写出三个关键词。

(3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种草根

公益应运而生,这就是微公益。

微公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们将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积少成多,

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微公益关注贫困,关注教育,关注社区发展,关注生物保护和低碳等,具

有很强的利他性。

6.名著阅读。

(6分)

①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

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

众即刻分成两派:

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

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

着起来:

——

②“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

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

反对;

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

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认识的人告诉我

说:

他叫,是徐伯荪的学生。

④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

要发电,同他争起来。

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

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⑤“何必推举呢?

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

”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

(1)文段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题目意思是

,第③节中“他”是。

(2)说说第②节划线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2

分)

(3)结合选段所在文章,说说他为什么总是针对我?

7.综合性学习。

(7分)

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如今,汉字书写日

益受到关注。

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活动任务。

活动一:

2014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于10月3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落下帷幕。

经过七轮的激烈角

逐,来自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的13岁男孩陈柯羽击败场上的其他19名选手,荣获冠军。

活动二:

黄海中学为了增强同学们学习书法的兴趣,宣传书法的意义,开展了广告设计竞赛活动,请你运用所

学的广告知识,为本次活动写一个句式对称的广告语。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黄海中学拟邀请《初中生世界》的赵编辑在多功能厅做一个别开生面的汉字专题讲座,时间定于2014

年10月16日下午3时。

校文学社宣传部一同学提前拟了一则校园通知初稿,其中有三个地方有误,请你

在横线上指出错误。

通知

黄海中学文学社社员:

请于201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听取《初中生世界》的赵编辑为社员们做的汉字专题讲座,届时请

带好笔记本准时出席!

2014年10月14日

校文学社宣传部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8.《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2分)

9.《暮春山间》和《暮春》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

完成10—13题。

(共l7分)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

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齐威王召阿①大夫,语之曰:

“自子守阿,誉言日至。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②,人民贫馁。

日赵攻鄄③,子不救;

卫取薛陵,子不知。

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是日,烹④阿大夫及左右尝誉

者。

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⑤,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节

欺诈。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今齐地方千里

(2)王之蔽甚矣...

(3)语之曰(4)莫敢饰诈..

1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求于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皆以美于徐公所欲有甚于生者..

c.达于汉阴征于色,发于声...

d.万钟于我何加也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13.

(1)邹忌是怎样讽谏齐威王的?

(2)根据语段

(一)

(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强于天下”的原因。

(4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15分)细菌和病毒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很大。

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

看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

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

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

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

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②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

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

整个家当也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

如果拿人来比喻,细菌最不济的起码也有一条裤子,有只讨饭碗和打狗棒。

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

(或相应条件)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刚出生的

婴儿,除了它的肚和一张吃奶的嘴以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

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

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③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

胞壁。

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④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会坏得那样猖獗?

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

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

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

种”上。

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他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

然而我们

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

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

地赢下去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

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

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

在了。

⑤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

变种冠状病毒之

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

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

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选自《中学生阅读》)

14.仔细阅读全文,归纳病毒的主要特征。

16.选文第④段“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中加点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4.....

17.近来因为“埃博拉”的肆虐,有些人对病毒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心理,影响了正常生活。

请结合文中所学知识,用简明的话语劝说帮助那些人减轻恐惧“病毒”的心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17分)

遗失的寒冷

张亚凌

①三十年前,站在宿舍门口,看着萌发出新芽儿的柳枝映在斑斑驳驳的土墙上的影子,我一边感慨着“春天总算来了”,一边告诉自己:

在以后所有的冬天,你再也不会有寒冷的感觉了。

②也正是那一年,十三岁的我,遗失了寒冷。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今天的我才尝试着触摸那段遗失寒冷的过程。

③那一年,我升入初中,必须在学校住宿。

褥子被子一捆,和一大布袋子红薯、糜面馍馍、玉米糕绑在一起,母亲帮我拎起来搭在肩上。

背上是褥子被子,胸前是一个大布袋子,后面重前面轻,我都有些把持不住自己的身子。

母亲只是交代了句“不要贪吃好的,一顿蒸上两个红薯一个糜面馍或玉米糕就行了”,都不曾将我送到家门口,就转身忙自己的活儿了。

④走一走歇一歇,到了学校,喘了半天气才缓过神来。

宿舍是一面窄窄的空荡荡的窑洞,我们直接在地上铺铺盖。

⑤别人都是先在地上铺一个厚厚的草垫子,上面再铺个毡子毯子什么的,接下来才铺上褥子,褥子上面还有个布单子,叫“护单”——怕将褥子弄脏了。

我呢,只带了褥子和被子,压根就没有其它东西铺在地上,褥子显然是不能直接铺在地上的。

于是我就满学校找来了一些废纸片,铺在地上,才开始铺褥子。

结果是:

我的床铺比两边的同学低下来一截,她们都觉得我不应该夹在中间。

于是,我就自觉地挪到了最边上,——门口的墙下。

⑦冬天天冷,夜又长,起夜的学生就多。

门一拉一合,冷风就直吹过来。

抗击了半天寒冷好不容易才入睡的我,常常又被寒风刺醒。

为了应对寒冷跟风的袭击,我睡觉不再脱衣服且蒙住了头。

⑧我从来没有给母亲提及此事,母亲看到我在家里睡觉的样子便有些想不通,曾给父亲说:

“这娃书念的,成呆子了,——炕中间烧得热乎乎的,她咋老蒙着头靠墙根睡?

⑨现在想来,那种奇怪的反应不会是寒冷留下的恐惧症吧?

⑩是那夜夜寒风吹走了我的寒冷?

11记忆里,那年的冬天,下雪的日子经常有。

我也清楚地记得当语文老师看着窗外纷飞的大雪吟诵○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时,我的泪水悄然滑落。

12在我,下雪天是最最难熬的日子,包括雪后的一段时间。

不仅仅是褥子只能无奈地潮湿下去,更○

重要的是,我只有脚上一双布鞋,不像别的孩子,还有一双可以换着穿的鞋子或是能踩雨雪的黄胶鞋。

教室、饭堂、厕所,跑上几趟,布鞋的鞋底就湿了,半天下来,就湿透了。

我就满教室找别人扔的纸片,厚厚地铺在鞋里。

一两节课下来,又湿透了。

取出来扔掉,再找纸片再铺进去,再应付一阵,如此反反复复。

纸片也不是那么好找的,那时一个本子一毛钱,都是很节省的用。

13雪后若有太阳,在别人吃饭时,我就留在教室里。

因为饿是可以忍受的,入骨的冰凉却是难以抵○

御的。

等到教室里没人了,我就将凳子搬到外面,将鞋子脱下来,底朝上晒晒。

我则盘腿坐在凳子上,搓揉着冰凉如石块的脚,让它暖和些。

【篇二: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

class=txt>

○新课标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

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

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

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参考答案:

8.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②③①

○新课标卷Ⅱ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

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②郭震:

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分)参考答案:

8.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

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

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②①

9.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

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全国大纲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⑴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⑵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12.⑴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⑵“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

“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想。

○北京卷

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⑴~⑵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

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

消受。

⑴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⑵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⑶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②①

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⑴c

⑵b、e

⑶要点一:

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

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

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天津卷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宋]黄庚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⑴《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

⑵《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⑶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14.⑴花瓣飘落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

⑵没有直接描写桃花形态,而是借涧水暗写桃花之香。

⑶《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惜春伤感之情;

《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

○辽宁卷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

请结合词句赏析。

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8.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9.答案一:

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

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答案二:

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

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

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

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

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镜湖女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1分)

a.古体诗b.近体诗c.歌行d.诗余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

14.a

15.b16.评分说明:

按如下三个方面评分。

①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等;

②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

③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

○山东卷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依,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

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

天然粗糙的酒器。

⑴“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

请作简要分析。

⑵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14.⑴①艳丽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⑵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江苏卷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⑴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⑵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

请简要概括。

⑶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篇三:

2016槐荫区一模语文试题

(1)】

、(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裨益四合院姗姗来迟美轮美奂

b.分歧哈蜜瓜人才倍出喜出望外

c.寒喧斑马线按部就班不容质疑d.闲遐口头禅混为一谈抑扬顿挫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各种劣质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b.他演讲时,引经据典,贯穿古今,获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c.大明湖与千佛山,湖光山色相互映衬,真是别具匠心。

d.海上浪花朵朵,岸边桑树碧绿,沧海桑田的美景让游客流连忘返。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b.新学期伊始,校团委、学生会联合开展寻找“校园最美的风景”。

c.广大市民综合素质的高低,是能否成功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d.提高中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