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9613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8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

《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阳市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文档格式.docx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1∶61.7∶26.2,与“十五”末相比,一产下降3.7个百分点,二三产增加3.7个百分点。

粮食总产量达到334.2万吨,比“十五”末增长31.8%;

优质小麦播种面积达到390万亩,占全部小麦播种面积的85.5%;

畜牧、果蔬、花卉等特色高效农业快速发展。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48.2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8.5%,比“十五”末提高11.1个百分点。

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等发展态势良好,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比“十五”末提高9.7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2010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651公里,比“十五”末增加419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加160公里;

大广、南林、济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京港澳高速(安阳段)改扩建工程顺利完成,林长高速(林州段)、石武高铁客运专线(安阳段)、晋豫鲁铁路通道(安阳段)开工建设。

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60万千瓦,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城市供热管网长度比“十五”末增长84%;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2.5%,比“十五”末提高52个百分点。

南水北调工程(安阳段)建设积极推进,小南海、弓上、双泉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顺利完工。

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四)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大唐安阳发电厂、安阳灵锐公司等共计60.8万千瓦小火电机组爆破拆除,实施了安林公路两侧综合整治。

预计2010年全市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比“十五”末减少13.76%,COD减少10%;

城市空气质量达到II级标准的天数315天,达标率86.3%;

省控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平均达标率100%;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3%;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28立方米,比“十五”末减少44.2立方米;

林木覆盖率达到29.1%,比“十五”末提高5.1个百分点;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99平方公里。

(五)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县及乡镇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显著,财政、金融、水利、粮食、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

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5.7亿美元,五年累计完成70.7亿美元,年均增长16.7%,是“十五”时期的3.1倍;

审批外商投资企业67家,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4.9亿美元,年均增长39.6%;

累计引进域外资金118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3倍,年均增长41.1%;

林州重机成功在深交所上市,九天化工、贞元集团、顺成煤焦先后在新加坡和美国上市。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预计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我市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行列。

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实施了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4.8万人,比“十五”末增加近2万人。

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圆满成功,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图书馆博物馆建成开馆,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当选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8.8%;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7.9万人,覆盖率达到99.7%;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0.3万人,覆盖率达到98.3%。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05‰,低于“十一五”规划目标。

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七)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预计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59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3.2%和14.6%;

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1平方米和32.3平方米,比“十五”末分别增加8平方米和4.5平方米;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五年累计达到51.2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3.5%,低于控制目标1个百分点;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96.4%,比规划目标高出26.4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639亿元,比“十五”末增加252亿元,增长65%,年均增长10.5%;

全市110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八)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涌现出了谢延信、周国允、吴新芬、王生英、陈建星等一批先进典型人物;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连续两届荣获全省文明城市称号;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

坚持依法治市、严格依法行政,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不断完善;

安全生产工作成绩显著,连年被评为完成安全目标优秀城市;

双拥活动深入开展,第四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长期性、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主要表现在:

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产业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弱,服务业发展滞后;

城镇化水平低,产业支撑较弱,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突出;

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利用外资规模偏小,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强;

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够健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等。

这些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加以解决。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指标名称十一五规划目标十一五预计2010年年均增长2010年年均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00012.51311.314.3人均生产总值(元)1810012.22500014.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541365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47015以上894.731 城镇新增就业(万人)累计25——累计51.2——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次)累计50——累计167——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3.5——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70——96.4——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13——12.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54——61.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33——26.2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4182.4第三产业就业比重(%)25——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6513345.318.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55——56——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501225增加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401.5百分点40.41.58个百分点公路通车里程(公里)100336.7116519.3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264——227——发电装机总容量(万千瓦)280.5——208.7——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5——1.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0——50——初中三年保留率(%)95——9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5——80——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人)50000——48000——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68——54.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0——98.8——人口自然增长率(‰)6.4——5.05——年末总人口(万人)553——548.5——耕地保有量(万公顷)40.7–0.07840.88——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2.15–5.12.15–5.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80——28——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2——82——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5——0.52——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3.76–2.7513.8–2.76COD排放量减少(%)10–210–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0——88——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93.9——林木覆盖率(%)283.129.13.9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51615.716.7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6.3164.47.7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亿美元)累计2.516累计4.93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29808163941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46907.8635914.6第二节“十一五”发展经验回顾“十一五”发展历程,无论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如何变化,我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安阳实际的发展路子。

“十一五”成就表明,我市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定位准、内容实、见效快,在实践中取得了宝贵的发展经验。

(一)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

始终坚持破除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体制,把上级精神与我市实际结合起来,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努力探索符合安阳实际的新思路、新举措。

(二)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全局,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注重调结构、促转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发展步伐。

始终坚持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坚定不移地谋划好项目、建设大项目,强力推进工业振兴工程,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始终坚持用开放的思维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改革,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产业竞争力。

(五)坚持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

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林业生态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六)坚持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更多的财力、更大的精力向基层和困难群体倾斜,不断加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二章“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市“十二五”时期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

第一节阶段性特征“十二五”时期是我市人均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6000美元的跨越阶段,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将是全面推进转型升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这一阶段将呈现以下特征:

(一)经济发展进入较快增长期。

亚洲金融危机结束后,我市进入了新一轮经济高涨期,2003—2009年经济保持了年均14.7%的高速增长。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国家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回升向好的政策基础进一步稳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将为我市“十二五”时期较快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我市地处内陆,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和回旋余地较大,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整体比较适应内需型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预见“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发展仍将处于较快增长时期。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入攻坚期。

长期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方式比较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农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资源能源型产业比重偏高,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工业和投资,消费、出口拉动有限。

随着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过于依赖重工业、原材料业等资源能源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

“十二五”时期,我市必须强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进入关键期。

按照《安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我市到2018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把安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在豫北地区构筑起以冶金、电子、装备制造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基地,建设交通物流、教育科研、文化旅游、商务信息中心。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目前还有一定的差距,任务仍然艰巨,同时周边城市竞相发展,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因此,“十二五”时期,我市只有在经济、社会、交通、文化、城市建设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在周边地区形成比较优势,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奠定决定性的基础。

第二节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趋势,将为我市加快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国家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平稳较快发展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将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不会扭转,其蕴藏的巨大投资、消费潜力,将为我市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提供有利条件。

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居民消费结构加快转变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将为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持久的动力和契机。

(二)国际金融危机催生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将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后危机时代可能萌生的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将为我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提供难得机遇。

我市在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的比较优势以及科技研发、技术应用上的后发优势,将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国家实施中部崛起、中原经济区战略,将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必将使中部地区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将进一步缩小我市与沿海地区的体制、政策差异,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政策驱动力。

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体制机制创新动力,将带动我市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煤化工、能源工业、文化旅游、交通运输和现代农业等相关行业加快发展。

(四)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将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移的关键期,沿海地区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把劳动密集型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我市地处中原,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较强的制造业基础和教育科技力量,是晋冀鲁豫结合部重要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中心,投资环境优越,具有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良好条件。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将有力地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五)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将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安阳中心城市将进入特大城市行列,水冶镇、柏庄镇、白壁镇、汤阴县城将成为安阳中心城市重要卫星城,中心城区与卫星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格局逐步形成;

林州市、滑县将建成中等城市,内黄、汤阴县城将建成小城市;

安阳新区、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九大产业集聚区将加快建设步伐,成为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

我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将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六)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将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市场、体制及要素成本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

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

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科技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断释放。

这些都为“十二五”时期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条件。

第三节面临的挑战和不利因素“十二五”时期,我市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许多挑战和不利因素。

从国际、国内形势看:

一是世界经济衰退的不利影响仍将存在。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短期内难以再现上一轮高速增长的景象,实现复苏要经历一个缓慢曲折而又艰难复杂的过程;

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经济面临通缩和通胀的双重压力,能源、原材料市场价格频繁变化,外需相对不足加之投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国际贸易摩擦加大,都不同程度影响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发达国家重树“再工业化”思维加剧了国际竞争。

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以美国、英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产业回归”是核心,通过扩大出口来创造就业岗位和提高国民收入,亚洲市场成为主要目标,这无疑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增加了我市加快发展的难度。

三是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

随着经济总量扩大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土地等资源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矛盾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问题进一步突出,环境容量日趋紧张,发展空间受到一定制约,节能减排压力巨大,资源环境约束已经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特别是未来一个时期,国际社会将制定更加严格、涵盖更广泛的国际环境保护规则,这将对我市发展方式提出严重挑战。

从我市情况看: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

从产业结构看,农业占比依然较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工业;

从需求结构看,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资源能源型产业比重偏高;

从要素结构看,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投入和能源资源的消耗。

二是转变发展方式压力明显加大。

长期以来形成的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进一步突出,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过于依赖重工业、原材料工业等能源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巨大压力。

三是区域竞争态势更加激烈。

我市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与西部地区相比,资源、能源以及要素成本方面没有优势。

从全省来看,主要经济指标位次还不靠前;

从周边地市看,各地市都在加快发展,区域竞争更加激烈,负重前行的基本态势依然存在,晋位升级难度进一步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面临艰巨任务。

我市“三农”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不足,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

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加快,就业再就业、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统筹面临巨大压力,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

总体上看,“十二五”期间我市面临的发展环境更为复杂,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我们必须立足安阳市情,充分发挥我市交通区位、产业基础、人力资源、历史文化等比较优势和开放合作、自主创新及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后发优势,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着眼于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加快转型,在发展中促进转型,以转型促进发展,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互促共进、良性互动、跨越式发展。

第三章“十二五”总体要求、指导原则、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第一节总体要求综合分析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现实基础,以及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和我省、我市发展的新形势,“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机遇,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以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为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以“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为基本途径,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化产业支撑、城市建设支撑、交通运输支撑、软实力支撑,着力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完善机制,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着力科技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着力保障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奋力打造富强、宜居、枢纽、创新、和谐的现代化城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原经济区综合实力领先城市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

第二节指导原则针对“十二五”时期新的发展特点,我市要坚持以下六项指导原则:

(一)坚持协调发展。

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以城乡结构调整为着力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立足点,以需求结构调整为突破点,妥善处理发展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关系,促进三次产业发展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转型发展。

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增效,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显著提高产业层次,推进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构建扩大内需拉动增长长效机制,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跨越发展。

(三)坚持创新发展。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科教兴安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和体制创新,形成以科技、人才、管理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方式,实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四)坚持开放发展。

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坚持开放带动战略,不断扩大开放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