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9644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0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

《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短文两篇文档格式.docx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

作者及文体简介;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

整体感知文意,着重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

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官至监察御史。

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参照注释,粗知文意。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为学生积累词语提供帮助。

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辨音识字: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

教师提示:

(1)找出文章的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

(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

(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4)“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

3.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或找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

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4.学生根据朗读提示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读课文。

2.提问: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

请一位同学找出句子,并作讲解。

学生明确:

从山水写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

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提问:

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请一位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

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教师引申: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

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

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教师板书:

山水 比兴 引陋室

3.提问:

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

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选三位同学找出相关文句,并依次作解释。

学生

(1)明确: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

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居住的环境是多么荒凉冷落。

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方法。

教师点拨:

还有拟人的修辞方法。

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

“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

“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

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

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主人喜悦之情。

对偶 拟人 描环境

学生

(2)明确: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说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

这是写陋室的人物,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

除了对偶,还有衬托。

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

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

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

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对偶 衬托 夸朋友

学生(3)明确: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

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虚实 正反 话生活

学生质疑:

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

古人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人有志不得伸展,采取消极的办法,避而不与庸俗官僚来往。

“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厌恶。

教师总结:

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

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

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提问:

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选一位同学读相关文句,并作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

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

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

除此之外,似乎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类比 隐含 立志向

5.提问:

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引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

“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

”孔子回答说: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引经据典 表态度

6.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五、探究思考

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

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

性格、志趣的产生与时代是密切相关的。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在宫中,宦官专权;

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惟亲。

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

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特立独行,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至于“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的意义”这个问题,学生可肯定,也可否定。

教师不可规定统一答案,学生思有所获就是创新。

六、课堂小结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

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确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在学生背诵声中结束学习。

七、布置作业

1.预习《爱莲说》。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

学生自主阅读《爱莲说》。

疏通文意后由学生自主品评这篇课文美在何处,然后逐步品析文章,突出文章精辟的语言美、精妙的形象美、隽永的意蕴美。

背课文,对照阅读《陋室铭》与《爱莲说》,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的妙处。

设计

(一)

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殊不知,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设计

(二)

同学们,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由哪种花构成的?

莲花,那是因为澳门莲多、莲美,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的纯洁、高尚的心。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大家想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吗?

请让我们一同走进《爱莲说》。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学生读课文,粗知文意。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资料内容如下:

学生自主阅读后,小组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通译全文。

(1)第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气读;

第二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应读出不同的语气来。

(2)第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的语气读;

“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

以下依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应长一些。

(3)“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后面的内容应读出层次感,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表示品格的句子宜读得稍重一些。

(4)“菊之爱”应读出惋惜之意,“莲之爱”读出慨叹之意,“牡丹之爱”应读出讽刺意。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4.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美感。

四、赏析本文的艺术美

1.先对本文进行美点大追踪,要求学生畅谈读文章后的感受,说出这篇课文美在何处。

2.教师分类归纳,明确:

这篇文章美在语言,美在形象,美在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分步品味赏析本文的艺术美。

(1)品析文章的语言之美。

①教师提问:

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简洁、生动、形象,有韵味。

文章的语言美,表现在语音美、句式美、表达方式美。

语音美在听读课文时已充分感受到,文章音调和谐,节奏明快;

句式美表现在句子长短错落,整散结合,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

表达方式美表现在仅仅百字短文中,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

一个“爱”字连贯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

②学生齐读课文,集中感受本文的语言美。

(2)欣赏文中的形象之美。

①多媒体显示莲的形象。

有莲池,有莲的特写;

有月下之莲,日中之莲;

有盛开之莲,有含苞待放之莲。

学生观赏画面。

②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莲形象描绘的句子,结合自己的想像进行描述。

③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些语句,明确:

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

作者通过对莲的外在姿态的描绘与赞美,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不仅写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飞翔。

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提示学生:

这是一种艺术概括方式,用联想把莲的形象与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不要对号入座。

④学生带着情感背读课文。

(3)涵泳文章的意蕴之美。

①提问:

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

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

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了自己在污浊尘世间保持高洁品行的情怀;

二是这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崇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

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写花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

②学生质疑:

“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如何理解“菊之爱”与“莲之爱”的不同?

“晋陶渊明独爱菊”“陶后鲜有闻”,联系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作品,知人论世,我们发现“菊之爱”有两重含义:

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

二是保持独立的人格。

再联系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主张入世,不赞成避世。

作者写“菊之爱”的本意是:

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

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

写菊是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③学生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读课文。

五、通过比较阅读《爱莲说》与《陋室铭》,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的妙处,总结全文。

1.学生齐背两篇课文。

2.请学生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

学生讨论明确:

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不同的是所托之物不同,所言志向不同。

《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表现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向和追随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爱莲说》以莲喻人,将莲人格化,这正是作者心志的写照,是作者理想的寄托。

此外,《陋室铭》引用孔子的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爱莲说》运用正衬反衬的手法将自己独特的爱好表现无遗,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举例:

我喜爱梅,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任选几位同学交流。

1.默写两篇文章。

2.课外阅读《六一居士》。

附资料: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

“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

“吾家有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一壶。

”客曰:

“是为五一尔,奈何?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不为六一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六一居士初谪滁山

(2)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3)常置酒一壶

(4)将退休于颍水之上

(5)六一何谓也

2.醉翁指的是            。

3.翻译: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语段的内容。

参考答案:

1.

(1)贬官。

(2)变换。

(3)摆。

(4)告老辞官退居。

(5)叫什么。

2.欧阳修

3.这是五个一罢了,怎么为“六一”呢?

4.这段话介绍了欧阳修被贬后住在滁山,自号醉翁,及“六一居士”这个号的来历。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通过对自己居室情景的描绘,表达你的心志和情趣。

2.试用以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以骈散结合的笔调,写一个赞美“秋菊”或“冬梅”的片断。

3.以你对牡丹、菊花的独特认识,试模仿《爱莲说》的写法,写一篇《牡丹赞》或《爱菊说》。

4.用现代汉语写两句话,描写一种花草,要求字数一样多,并且意思相对。

二、搜集古代名士的雅号或书斋名,并探明其隐含义,组织一次以“古人的雅趣”为话题的读书交流会。

三、开放性探究

阅读贾平凹的《落叶》,并对文章写法作简单分析。

落 叶

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

枝根的,绿的深,枝梢的,绿的浅;

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

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

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上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

我甚至十分忌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

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

法桐就瘦削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峋的骨。

而且也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

想:

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

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的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

来年的春天,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

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

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

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刻尽欢乐;

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

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又十分地幼稚呢。

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要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在验证:

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

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且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

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法桐树叶的凋落与生长,揭示无论在什么样的处境中,对生活要始终充满希望,为了理想的实现而不断追求,不断拼搏。

另外,本文也用了拟人、形象的比喻等修辞。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关于刘禹锡陋室的处所

关于刘禹锡陋室的处所,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说在河北定县,一说在安徽和县。

持定县说的理由是,刘禹锡是中山人,今定县南三里庄有陋室存世;

持和县说的根据是,刘曾任和州刺史,和县城中也有一陋室。

普遍认为,和县的陋室与刘禹锡关系更为密切。

今存陋室位于和县城关历阳镇中。

一正两厢联成一体,方位坐北朝南,结构小巧别致。

正室四檐如翼,庭前阶除三五级,旁植桐树,秀木交柯,绿阴满地,环境十分清幽。

陋室中原有石碑一方,镌刻着岭南人金福保补书的陋室铭。

碑首篆书“陋室铭”三字,正文楷书,后文有记。

2.刘禹锡愤写《陋室铭》

刘禹锡因为热心支持王叔文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的权贵宠臣,被贬到今天的安徽和县当通判。

和县唐时称和州,和州的知府姓策,策知州是个见利忘义、妒贤嫉能的小人。

他看到刘禹锡得罪了不少权臣,又不得势,就有意给他小鞋穿。

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

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这三间小屋的喜爱,也表明了自己的心志。

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

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的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

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这样一幅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

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连肺都快要气炸了。

他和书丞商量了好久,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

刘禹锡身居陋室仍不改其高洁之意,实在难能可贵。

(《语文报》,作者:

张凤兰)

3.关于爱莲池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1068)擢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

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宽长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后来,人们便把这莲池誉名为“爱莲池”)。

至今,星子县还有它的遗址。

4.说“何陋之有”的“陋”

《陋室铭》中末句“孔子云:

何陋之有?

”中的“陋”,向来释为“简陋、狭小”,其文题中的“陋室”之“陋”,亦作如是解。

其实,这种解释是不恰当的。

“陋”在古诗文中确有“简陋”“狭小”之义,在此却当“偏僻”“僻静”讲。

理由有四:

(1)孔子原话见《论语·

子罕》:

“子欲居九夷。

或曰:

‘陋,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段话中的“九夷”,指古代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即远离中原都市的偏远、荒僻之地。

在这段话中,面对有人不解的询问,孔子回道:

有德性、有才学的君子居住在那里,哪里会觉得偏远呢?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释“子欲居九夷”句说:

“东方之夷有九种,欲居之者,亦乘桴浮海之意。

”之后,他又说:

“君子所居则化,何陋之有?

”可见,朱熹也认为君子住在偏远、落后的地方,是会改变那儿的落后面貌的,所以,君子是不会感到荒僻的。

由此可知,孔子“何陋之有”的原话是这样的意思:

有什么荒僻的呢?

(2)从“陋”字古书用例考察其义。

《诗经·

大雅·

抑》有句: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陋。

”郑玄笺:

“陋,隐也。

”《左传·

成公八年》:

“莒子曰:

‘辟陋在夷,其孰以我为虞?

’”杨伯峻先生注曰:

“意谓无人觊觎此偏僻夷蛮之地。

”可知,“陋”在古文中作“偏僻”讲,不乏其例。

陋室应该是偏远、幽僻之屋。

(3)再从《陋室铭》一文内容看,“陋”也不见有“简陋、狭小”义。

此“陋室”所处的自然环境具体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强调的是此处少有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