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9664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4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盆寺铁矿地质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公司地质技术人员对天盆寺铁矿踏勘后,编写了《河北省易县龙门沟天盆寺铁矿普查设计》。

设计经河北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监理部保定监理分部审查后,保定市国土资源局批复了该项设计。

本次地质普查工作具体任务是:

1、大致查明普查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分布特征;

2、大致查明矿区内侵入岩的种类、数量、形态和分布;

3、大致查明矿区内有价值矿床(体)的分布数量、赋存部位、产状、规模、形态、厚度、品位变化情况和矿体连续性、夹石分布情况以及与成矿有关的岩性、岩相分布特点;

4、大致查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石自然类型,大致了解有用有害组分的含量和分布,为确定能否工业利用提供依据。

5、对矿石的可选性结合附近选矿厂进行对比研究,做出能否可作为工业原料的评价。

6、验证和评价物探异常,为进一步开展详查地质工作提供依据。

7、了解矿床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

8、对矿床进行概略技术经济评价。

1.2位置、交通

矿区位于易县县城正西约30km,距保定市100km,隶属富岗乡龙门沟村管辖。

地理坐标为:

东经北纬

1、115°

05′15″39°

22′45″

2、115°

07′00″39°

3、115°

21′00″

4、115°

矿区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15°

06′7.5″,北纬39°

21′52.5″,工作区南北长约3.27Km,东西宽约2.60Km,面积8.13Km2。

普查区有简易公路与241省道相通,北距京原线紫荆关火车站30km交通方便(见交通位置图)。

1.3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矿区位于太行山北段,为中低山区。

总体地势为中间高两侧低,中间近南北向山脊形成分水岭,区内海拔高程563~1073m,相对高差510m。

本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节干燥多风,夏秋之交多雨湿润,常有冰雹出现,四季温差较大。

7月份气温平均26.4℃;

1月份气温平均-4.9℃。

年平均降雨量580m。

冰冻期由11月至翌年3月,无霜期140~180天。

区内经济以农业为主;

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红薯等,近几年有石材矿开发,矿区附近鸭子沟有变电站,水电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

1.4以往工作评述

河北省区调队20世纪60年代在本区开展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建立了本区较完整的地层层序,为勘查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70~80年代河北省地质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开展了紫金关幅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进一步细化区内构造格局、岩浆岩分布及特征,为找矿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60年代末河北省物探大队在本区开展了1∶5万地磁扫面工作。

以及其后河北省地质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等多个地质队对该区异常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磁测检查工作,共圈定磁异常23处,详细检查9处,踏勘检查6处,本次工作区位于天盆寺航磁异常区,编号为(C-75-12);

受探矿权人易县铁镕矿产建材有限公司委托河北省保定地质工程勘查院2008年对易县龙门沟天盆寺铁矿区进行1∶1万磁法扫面工作,并提交《易县天盆寺铁矿物探报告》对本区异常进行了初步解释。

1.5本次工作情况

本次地质普查工作在先期保定地质工程勘查院2008年初对易县龙门沟天盆寺铁矿区进行1:

1万磁法扫面工作基础上,首先采用地质填图工作方法对异常区范围内岩石类型追索圈定,适当采用地表工程予以揭露。

然后系统对异常区内岩石探槽揭露并刻槽取样。

对异常区内达到工业品位地段矿体深部变化情况施工少量深部工程加以控制和了解。

野外工作自2008年7月23日始,至2008年11月14日结束全部外业。

在此期间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

本次地质普查工作取得如下成果:

本次普查工作,共求得矿石资源量:

8038.86千t,矿石品位mFe≥9.87%满足现行《超贫磁铁矿勘查技术规程(暂行)》一般要求。

主要实物工作量

工作项目

单位

设计批复工作量

本次工作量

1、1∶5000地形测量

km2

6.22

6.53

2、1∶2000地形测量

2.00

3、1:

5000地质测量

4、1:

2000地质测量

5、地质剖面测量(1:

1000)

m

3.00

2.53

6、水文地质测量(1∶5000)

7、水文地质测量(1∶2000)

8、钻探

500

559.60

9、钻探编录

10、槽探

m3

1300

11、槽探编录

703.9

12、基本分析样

300

581

13、刻槽取样

600

1153.96

14、劈心样

200

554.8

15、小体重、湿度样

30

60

16、抗压抗剪样

18

17、岩矿鉴定样

15

16

18、内检分析

19、外检分析

20、组合分析

26

21、物相分析

6

22、全分析

10

2区域地质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中朝准地台(Ⅰ级)燕山台褶带(Ⅱ级)军都山岩浆岩带(Ⅲ级)狼牙山凹褶断束(

)王安镇杂岩体的东部边缘。

区内出露的主要为太古界阜平群(Arf)片麻岩以及中上元古界长城系巨厚碳酸盐岩、中生界侏罗系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新生界第四系。

2.1地层

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太古界阜平群(Arf)以及中上元古界长城系、中生界侏罗系、新生界第四系。

现分述如下:

2.1.1阜平群(Arf)

本区出露主要为南营组(Arfpn)二、三段:

二段(Arfpn2)分布于龙门庄、楼子寨以西和上陈驿一带,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夹少量斜长角闪岩透镜体,顶部灰白色变粒岩及角闪斜长片麻岩,该段混合岩化强烈。

厚度1500m

三段(Arfpn3)分布于紫荆关以南、五峰寨以西、庙子沟掌以南,主要为条带状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夹较多斜长角闪岩透镜体。

厚度800-1000m。

2.1.2长城系高于庄组(Chg):

主要分布于紫荆关以东,为一套巨厚碳酸盐岩系,底部含粒砂岩不稳定,与下伏阜平群为角度不整合。

根据岩性特征划分四段:

一段(Chg1):

主要灰色、灰白色灰质白云岩,普遍含稀疏硅质条带。

厚度50-112m。

二段(Chg2)为灰黑色含锰碳质页岩。

上部薄层状灰质白云岩。

厚度24m。

三段(Chg3)下部为白色巨厚层块状白云岩,上部为灰色、灰白色含燧石条带灰质白云岩和薄层灰质白云岩互层。

厚度275m。

四段(Chg4)灰色、深灰色薄—中厚层夹巨厚层细晶白云岩、燧石条带白云岩,下部夹数层含泥质白云岩,含大量叠层石。

厚度464m。

2.1.3中生界侏罗系喷出岩分布在白家庄以北,出露地层为髫髻山组上段(J2t2):

灰紫-灰绿色、深灰色块状安山岩、安山角砾熔岩,厚80-143m。

本区髫髻山组火山岩大致反映了当时的火山活动从早期的火山喷发到后期岩浆喷溢的过程。

2.1.4新生界第四系:

分布于河道两侧的坡地,主要为上更新统(Q3pl+dl)、全新统(Q4pl)黄色亚粘土、黄土夹砾石层,冲积砾石、砂、亚砂土堆积,厚约70m。

2.2构造

区内构造较发育,主要构造活动时期为阜平-吕梁期和燕山期构造旋迥。

前一时期以褶皱造山运动为主,后一时期以大规模断裂运动为主,并伴随大规模岩浆活动。

阜平-吕梁期主要以阜平群地层形成一系列的北西西,轴面倾向北东东向紧密褶皱,并发育与褶皱轴面走向一致高角度断裂,晚期辉绿岩脉沿断裂带充填,上陈驿岩脉群为这一时期构造突出反映。

断裂构造走向北西,构造面陡立、平直,一般延伸数十公里。

燕山期形成的大规模断裂以北西~北北西向的断裂构造、裂隙为主,区内出露主要有:

水泉庄断裂(F31):

断裂延伸5km,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倾角60-70°

,于水泉庄一带穿过岩体,闪长岩体被切穿,向北构造行迹不明显。

紫荆关—老君堂—龙门庄断裂(F32):

走向延伸十数公里,走向北东25-45°

,倾角60-70°

,水平断距20m左右。

沿断裂带岩石破碎,破碎带宽约30m以上,为正断层。

上陈驿-望城河-建国村断裂(F34):

走向延伸十数公里,走向北东20°

,倾向北西,倾角80°

,断裂在上陈驿以南迹象明显,形成宽15m左右的破碎带,辉绿岩脉被错开50m左右,为走向平移断层。

南北向断裂:

根据1∶5万区测资料,南北向断裂主要为上陈驿断裂(F66),断裂走向近南北,西侧为阜平群变质岩系,东侧为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岩,断裂被第四系覆盖。

2.3岩浆岩

本区位于为王安镇杂岩体东南,该杂岩体规模大,东始紫荆关,西至浮图峪、烟煤洞一带,北始赵家庄,南至牛岗一带。

该杂岩体基本为一岩基形式,其北、西、南三面产状近于直立,局部向内倾斜,东南部接触带以中等角度外倾。

该杂岩体为白垩世酸性偏碱性侵入岩组成,岩体南部与阜平群片麻岩接触,接触面产状较缓,以10°

~30°

倾角向南倾伏。

区内大范围出露王安镇杂岩体各阶段、期次岩体。

王安镇杂岩体各阶段、期次的划分及岩性表

时代

阶段

期次

岩性

代号

脉岩

煌斑岩脉、闪长岩脉、花岗斑岩脉

χ、δ、γπ

第四阶段

花岗正长岩

γξ53(4)

第三阶段

第三次

细粒花岗岩

γ53(3-3)

第二次

含斑状二长花岗岩

(π)ηγ53(3-2)

第一次

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

οδ53(3-1)、δμ53(3-1)

第二阶段

斑状二长花岗岩

πηγ53

(2)

第一阶段

花岗岩

γ53(1-3)

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

γδ53(1-2)、οδ53(1-2)

细粒闪长岩

δ53(1-1)

斑状辉长岩

πν53(1-1)

斜长角闪石岩

ν53(1-1)

王安镇岩体岩浆岩演化有以下特征:

1、该岩体为同源岩浆多次活动的结果,各阶段各次岩浆均为脉动式侵入。

各次岩体存在明显的穿插关系。

2、岩浆演化的总趋势:

从早期的基性岩浆—晚期的酸性岩浆构成一个完整的岩浆演化系列。

岩浆演化反映了岩石由高温—低温的岩浆分异过程。

随岩浆演化,SiO2含量逐步提高,氧化铁、氧化镁减少,K2O+Na2O增加,Al2O3减少,具明显的规律性,构成王安镇岩体岩浆演化的总面貌。

区内除一阶段花岗岩(γ53(1-3))未见外,各阶段、期次岩体均有出露。

脉岩:

区内除早期上陈驿辉绿岩脉群外,广泛发育燕山期闪长正长斑岩脉(δξπ5)、闪长及闪长玢岩脉(δ5、δμ5)、煌斑岩脉(χ5)等。

闪长正长斑岩脉(δξπ5)、闪长及闪长玢岩脉(δ5、δμ5)走向北北东10°

,倾向南东,倾角60°

~80°

,大盘石一带密集分布,脉宽1~5m不等。

煌斑岩脉(χ5)规模小,一般脉宽1~3m,延伸数十米,走向近东西,倾向北西,倾角60°

2.4区域矿产

区内矿产丰富,主要有铁铜、铜、铜钼、铅锌、石棉、白云岩等金属、非金属矿产。

3矿区地质

矿区位于王安镇杂岩体东南部,紫荆关断裂西侧。

3.1地层

本区出露地层主要是中上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Chg)、第四系(Q)。

3.1.1高于庄组(Chg):

主要分布于矿区西部龙门庄北沟,北部碾子沟、南部仙坡有零星出露。

主要为灰色~灰白色灰质白云岩,局部可见燧石条带。

岩层以顶盖残留或捕虏体形式覆于区内岩浆岩之上,与岩体接触带大部分大理岩化、绿泥石化,岩石破碎,强烈变形,局部可见弱黄铁矿化。

3.1.2第四系全新统(Q4pl):

分布于沟谷。

为洪冲积亚砂土、砂土,残坡积、现代河流冲洪积砂砾石堆积。

厚0~10m。

3.2构造

本区主要以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次级断裂、裂隙为主。

从矿区西侧穿过,区内断裂延伸不大,走向北东20°

~45°

,倾角60°

~70°

,区内岩体未见错动和位移,对岩体破坏不大。

构造裂隙走向多为近东西向,走向延伸约十数米,产状陡直,多被后期煌斑岩脉充填。

3.3岩浆岩

矿区位于王安镇杂岩体东南边缘,区内岩浆岩广泛出露,根据岩体岩性特征及岩体间的穿插接触关系,参照1:

5万区域地质资料,本区岩浆活动主要为第一阶段两次侵入,现就各期次岩浆活动分述如下:

第一阶段第一次侵入岩体出露于矿区中部和西南富家台、龙沟门一带,向南出本区,南侧侵入阜平群南营组片麻岩。

岩体地表风化破碎,岩体主要岩石类型有斑状辉长岩(πν53(1-1))、斜长角闪石岩(ν53(1-1)),局部偶见细粒闪长岩(δ53(1-1))。

斑状辉长岩(πν53(1-1))向北渐变为斜长角闪石岩(ν53(1-1)),岩石没有明显分界。

斑状辉长岩(πν53(1-1)):

岩石呈黑、黑绿色,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40~45%)、普通辉石(35~40%)、角闪石(5~10%)、黑云母(5~10%)、石英少量(<5%),主要副矿物为磷灰石、榍石、磁铁矿、黄铁矿、黝帘石等,含量<1%。

岩石中部分角闪石构成较粗大斑晶(5~12mm),斑晶为不规则单晶或聚晶,其中常见不规则细粒具同时消光的辉石和斜长石。

基质中斜长石半自形板状,粒径1~3mm,部分绢云母化、黝帘石化,辉石多数被角闪石交代形成不规则状、岛状残留结构,部分保留半自形晶形,角闪石它形不规则,大小不等,内包嵌斜长石、副矿物,黑云母分布不均匀,常呈鳞片集合体成团出现。

斜长角闪石岩(ν53(1-1)):

区内仅在第一勘查线以北出露,与斑状辉长岩渐变过渡,没有明显的界线。

岩石呈灰黑、绿黑色,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普通角闪石(50~55%)、斜长石(40~45%)、少量黑云母(<5%)、磁铁矿(3~5%),主要副矿物为磷灰石、榍石、黄铁矿、黝帘石等。

角闪石它形不规则粒状,大小不等,斜长石半自形板状,粒径0.2~1.5mm,部分绢云母化、黝帘石化,黑云母分布不均匀,常呈鳞片状分散在角闪石、斜长石粒间。

第二次侵入花岗闪长岩体(γδ53(1-2)、οδ53(1-2)),矿区大范围出露,岩性较为复杂,岩石成分自南东向北西暗色矿物逐步减少,石英、钾长石逐步增多,矿物颗粒有所增大。

岩石为浅肉红色、浅灰色~深灰色,中细粒~中粗粒半自形不等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50%),钾长石(5~20%),石英5~15%,角闪石、辉石(5~10%),黑云母少量(5%),其他副矿物1%±

斜长石半自形板状,粒径1~3mm,聚片双晶发育,部分具环带,局部绢云母化、黝帘石化,常被钾长石交代成补丁状。

钾长石、石英呈它形不规则粒状分散充填在斜长石粒间,粒径0.3~1.5mm,钾长石为条纹长石,角闪石绿色,它形半自形粒状,辉石多数被角闪石交代呈不规则状残留在角闪石中,粒径多在0.7~1.5mm之间,黑云母深褐色,分布不均匀,常呈片状分散在长石、角闪石粒间。

岩体除东侧石英闪长岩(οδ53(1-2))与其他岩石类型地貌上有较为清晰的界限外,其他岩石类型在岩体中不易区分,各岩石类型岩石间没有明显的分界。

石英闪长岩(οδ53(1-2))风化多成宽缓的山脊和沟谷。

花岗闪长岩风化多成尖耸的山脊和近“V”字型沟谷。

(矿区东侧石英闪长岩风化成宽缓的山脊和沟谷,摄于碾子沟)

(矿区西北侧花岗闪长岩风化成的尖山脊,摄于城墙沟)

第二次侵入花岗闪长岩体主要岩石类型详见下表:

岩石名称

颜色

结构构造

矿物成分

西

石英二长花岗闪长岩

灰红色

灰白色

半自形中粒结构

块状构造

斜长石:

50~55%,钾长石15~20%,石英10~15%,角闪石5~10%,黑云母5~10%,主要副矿物为磷灰石、榍石、磁铁矿、绢云母、黝帘石

花岗闪长岩

灰色

浅灰色

60~65%,钾长石5%,石英5~10%,普通角闪石5~10%,普通辉石<5%,黑云母10~15%,主要副矿物为磷灰石、榍石、磁铁矿、绢云母、锆石

辉石二长闪长岩

深灰色

灰黑色

半自形中细粒结构

60~65%,钾长石10~15%,石英<5%1,普通辉石10%,紫苏辉石5%,黑云母5~10%,主要副矿物为磷灰石、磁铁矿、黄铁矿

辉石石英二长闪长岩

50%,钾长石10~15%,石英5~10%,普通角闪石10%,普通辉石10~15%,黑云母5~10%,主要副矿物为磷灰石、榍石、磁铁矿、黄铁矿、锆石、绢云母、黝帘石、绿泥石、阳起石

石英闪长岩

显微红色

>

50%,钾长石10~15%,石英5~10%,普通角闪石15%,普通辉石5~10%,黑云母5%

含磁铁角闪闪长岩岩体(Feδ53):

分布于矿区中部、西部,岩体总体倾向南东,倾角75°

~80°

,主要岩石类型为含磁铁辉石角闪闪长岩、含磁铁角闪闪长岩。

含磁铁角闪闪长岩:

灰、灰黑色,半自形中细粒~中粗粒粒状结构、柱粒状变余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30~50%),普通角闪石(40~55%),黑云母少量(5%),磁铁矿(5~20%),其他副矿物少量。

含磁铁辉石角闪闪长岩:

灰、灰黑色,半自形中细粒~中粗粒粒状结构、柱粒状变余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40~55%),普通角闪石(25~30%)、普通辉石(5~10%),黑云母少量,磁铁矿(10%±

),其他副矿物少量。

岩体与斑状辉长岩呈侵入接触。

接触面平直,倾向东,倾角70°

左右。

接触带角闪石斑晶明显增大。

为含矿岩体,是本次工作的主要对象。

煌斑岩,规模不大,一般延伸10-20m,宽1-3m,走向近东西向,倾向略向北东,倾角陡直。

3.4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本次工作区位于天盆寺航磁异常区,编号为(C-75-12),据河北省地质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紫金关幅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资料,航磁反映在三条测线上,异常区北部异常峰值尖锐,ΔTmax约1100γ,南部旁侧异常宽缓,走向北东,异常区出露岩石为花岗闪长岩,K、Jr值数千~数万。

根据河北省保定地质工程勘查院2008年初对易县龙门沟天盆寺铁矿区进行1:

1万磁法扫面工作并提交的《易县天盆寺铁矿物探报告》,区内岩性主要为花岗正长岩、花岗闪长岩,以及含磁铁矿的角闪岩。

本次磁测成果由1:

10000平剖面图可以看出,岩体上出现大面积正磁异常。

磁场强度最高的部分位于测区的中南部,磁场强度一般均在2000nT以上,最高可超过6000nT。

测区的西北部磁场强度一般在1000nT~2000nT之间。

测区岩(矿)石磁参数统计表

10-64πSI

Jr×

10-3A/m

极大值

极小值

算术平均值

14449

7224

72227

36114

33714

850

17282

32488

831

16659

含磁铁角闪岩

47888

1156

24522

127074

654

63864

本区磁场特点,磁场强度的大小明显受地形影响,地形越高磁场强度则高,地形低洼处磁场强度则低,磁异常曲线呈锯齿状变化,为典型岩体磁异常的特征。

岩体磁场主要是地磁场感应磁化所形成,磁性集中在地表,磁异常形态受地形所切割,磁场被分解,形成很多局部磁异常,从1:

10000磁测平面图可看出,磁异常高值点,多分布山脊和山梁部位。

磁异常形态比较复杂不规则,异常排列无规律,3000nT以上的磁异常沿测区中东部和中南部山脊分布。

在同一个岩体上磁场强度由于地形高低的差别,磁场强度明显有高低的不同。

本次工作对3000nT以上的磁异常进行详细划分,全区划定3000nT以上磁异常16个,并分别编号,M01~M16。

通过地质填图,异常区多花岗闪长岩体内,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二长闪长岩、辉石石英二长闪长岩,为了解岩石的磁性特征,有选择的M01、M04~M08异常区岩石地表揭露和刻槽取样,从工程取样结果看,石英二长闪长岩、辉石石英二长闪长岩岩石平均品位:

TFe:

7.82%,mFe:

3.15%。

异常区地质概况

异常区

地质概况

M01~M03

M08、M10

位于斑状辉长岩、花岗闪长岩接触带附近,主要岩石类型为辉石石英二长闪长岩、角闪石英二长闪长岩。

4.21~12.44%,mFe:

1.31~12.68%。

M04~M07

M016

位于花岗闪长岩岩体,磁场强度达4000nT,主要岩石类型为含辉石石英闪长岩。

5.30~18.21%,mFe:

1.51~10.92%。

M09

位于花岗闪长岩岩体,磁场强度达4000nT,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闪长岩。

位置较高,由于地形高低不同引起异常

M11、M12

范围、形态大体含磁铁角闪闪长岩岩体相符,磁场强度达5000nT,圈定Fe1、Fe2矿体,Fe1平均品位:

17.60,mFe:

9.87。

Fe2平均品位:

15.56,mFe:

8.75。

M13、M15

位于斑状辉长岩岩体,主要岩石类型斑状辉长岩,磁场强度达4000nT,异常走向大体与山脊一致。

M14

位于斑状辉长岩、高于庄组碳酸盐岩接触带,接触带岩石多蚀变,绿泥石化、大理岩化。

岩石破碎,强烈变形,局部可见弱黄铁矿化。

4矿体地质

4.1矿体特征

根据圈矿原则矿区共圈定3个矿体,分别为F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