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9849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4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2)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注]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 蕨拳:

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答案】 一个“缓”字,说明作者荡舟慢行,为的是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

“桃花”,属典故语,不仅实写青溪之景,也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这首诗首句写到了两种植物,其中蕨拳(jué

quá

n)指蕨芽,因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故名。

宋诗中多有描写,如朱松《蔬饭》诗:

“蕨拳婴儿手,笋解箨龙蜕。

”葛长庚《麻姑赋》:

“柳眉花面不成笑,笋角蕨拳聊自伸。

”苕(tiá

o)古书上指凌霄花,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羽状复叶,花紫色,可作绿肥,亦称“野豌豆”。

它们都繁盛于春末夏初之际,这里作者采用了互文和拟人的手法,通过这两种植物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

结尾两句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

这两句言浅意深,夹岸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3)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答案】 “但有”,只要有,表明“故人供禄米”是自己一家生存下去的根本条件。

“更何求”中的“更”,是“再”“复”“又”的意思,表明自己对故人的帮助已经感恩戴德,不敢别有所求。

尾联除透露出诗人暂时的舒心安定之外,还隐藏着历经磨难的悲苦和对未来不可预期的辛酸。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

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该诗在艺术处理上,独特之处如下:

一是复字不犯复。

此诗首联中,“江”字、“村”字皆两见。

照一般作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用复字。

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

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

“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

“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

颔联两“自”两“相”,当句自对;

“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

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

颈联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

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作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

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尾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惆怅之感。

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

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4)秋日赴阙①题潼关驿楼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③。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 ①阙:

长安。

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

②太华:

陕西的华山。

③中条:

山西的中条山。

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答案】 “渔樵”,借代,代指隐逸生活;

“犹自”,仍然。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第二天就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仍然梦想过着渔樵般的生活。

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是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

这首诗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

“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

“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

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

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

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

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

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

“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

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围绕“帝乡”去打转了。

可是许浑却出人意料地在尾联说:

“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

”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

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颇显出自己的身份。

3.请找出下面宋诗中的显、隐性“情语”,并结合“情语”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 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

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显性“情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隐性“情语”:

(3)思想感情:

【答案】 

(1)愁 独 客 离恨

(2)惟 更 咽 冻不流

(3)“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精要点拨

所谓“情语”,就是诗中能直接或间接表明作者情感的语言。

对于考生来说,能抓住并品读“情语”,是准确、快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最可靠途径,也是一种“看家本领”。

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情语”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显性“情语”是指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含有“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显性“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

隐性“情语”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

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情语”,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语”。

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梦江南》“摇曳碧云斜”中的“摇曳”“斜”就暗示了感情的纷乱不宁。

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

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其基本义。

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情语”。

弄清上述隐性“情语”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就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如何抓住“情语”呢?

显性“情语”一般会在标题、正文中的首句(联)及尾句(联)中出现,一定要盯住这些“情感”部位。

隐性“情语”一般藏在正文描写景物等的文字中,多在中间部位。

有时也会在注释里出现,所以寻找要特别细心。

二、理解、领悟情感的三种路径:

形象、手法、题材

1.形象(意象)→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安阻雨

[唐]戎昱

日长巴峡雨濛濛,又说归舟路未通。

游人不及西江水,先得东流到渚宫[注]。

江陵愁望寄子安

[唐]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 渚宫:

春秋楚国的王宫,故址在湖北荆州,作者用来代指他的家乡。

(1)这两首诗的前两句都通过________这一意象来暗示作者的感情。

(2)两首诗中的“西江水”意象所蕴含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 

(1)船

(2)第一首表达了归家的渴望和急迫,第二首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永无止歇。

诗总要具体描绘形象的,在描绘出的形神兼备的形象中寄寓作者的主观情感,间接地表情达意。

如借助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来抒发感情。

(这一点可参考本专题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

2.手法(抒情方式)→情感

试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方式(如是间接抒情,则要指出具体抒情方式)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

忧国伤时、乱世离愁

(3)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典抒情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豪情

(5)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羁旅异乡之苦

(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叙事(细节)抒情

离别之苦、不舍之情

(7)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边关乡愁

(8)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亡国之痛

(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蔑视权贵、傲岸不羁

(10)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美好易逝、青春短暂

(11)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直接抒情、用典抒情

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山水

(1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托物抒情

坚贞不屈、爱国不渝

(13)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关心、同情百姓疾苦,却无能为力的愧疚

(14)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昔盛今衰、物是人非、自然永恒

理解、领悟思想感情需要注意其抒情方式。

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

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

它主要体现在:

①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

如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要理解其曲折之情)。

3.题材→情感

相同的题材,其情感也有共同之处。

根据题材特点可以理解、把握其情感。

技法2__如何理解、领悟景中情、典中情

一、理解、领悟景中情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绣岭宫①词

李 洞②

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③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注】 ①绣岭宫:

唐高宗显庆三年(658)修建的一座行宫,是唐代中期皇帝东巡的行宫之一。

②李洞:

唐末诗人,字才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③野棠:

棠梨,唐玄宗精通音律,曾在京城“梨园”(因广栽梨树而得名)培训乐队。

玄宗临幸华清宫,乐队居绣岭,也曾想于此广栽梨树,但梨树必须由棠梨(俗名杜梨)嫁接方成,棠梨栽后,未及嫁接,安史之乱起,这些棠梨此后便漫生起来,再无人管理。

请赏析本诗第一、二句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解析】 先抓住词语把握住所写景物的特征,再结合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分析即可。

【答案】 第一句描写阳春风和日丽、满眼新绿,实际上写的是绣岭宫的荒芜。

第二句,唐玄宗命令栽下的棠梨再无人管,“野”“尽”“飘”三字极力渲染了御地无主、梨园零散后的荒凉。

景语中寄托了诗人对大唐衰朽的无限惋惜与感慨,讽刺了统治者的荒政误国。

这首诗的新奇在于:

诗人写李唐的衰朽,不着一字,而以“绣岭”小景写之。

“春日迟迟春草绿”,“迟迟”,描写阳春的舒缓,可知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

此句写游绣岭宫的季节、天气以及满眼新绿的景致。

我们知道,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遂成开元盛世,后期沉溺于声色犬马,倦于政事,酿成“安史之乱”。

但这些具体过程及其前因后果是无法写到一首小诗中去的,诗人便抓住了绣岭野棠来描写,使读者思而得之,手法是高妙的。

原为御地之树,今为无主之林;

原为笙管之地,今为无人之境;

弟子散尽,香玉(棠梨花瓣)惊风;

“野”“尽”“飘”三字,写出了多么令人慨叹的意境!

只迷声色,不理国政,梨未成,梦已绝,君主的荒淫享乐带来了多么深重的国灾民难!

为了申足此意,尾联又写出一位耄耋老人的举动: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自玄宗的开元盛世,至僖宗的衰朽之朝,时历一个半世纪有余,活动在开元时代的人,自然一个也没有了。

“犹唱”二字,表面似讥老人爱翻陈年老历,唱得不合时宜,实则感慨遥深。

诗歌通过鹤发老人对太平盛世的缅怀,寄寓着诗人自己对时政的深沉叹惋。

诗歌四句全是写景,但字字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命运无限关切的真挚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

曹 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

路转陡,疑无地。

忽有人家临曲水。

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

凤楼远、回头谩[注]凝睇。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谩:

徒然、空自。

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

试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说明。

【解析】 该题要求分析景中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

首先,抓住上片中的“忽”字把景象分成两个层次,根据景物特征不难得出“惊喜”“温暖”两层内涵来。

再结合下片“凄凉只恐乡心起”可以得出“思乡”这一层内涵。

【答案】 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

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的词。

“碧山锦树明秋霁”,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

秋雨初晴,碧空如洗,显得青山红树分外明丽。

锦树,指秋霜染红的树木。

一肩行李,秋色如画,雨后的晴光更给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欢快的亮色。

“路转陡,疑无地。

”行行之际,山路转陡,几疑路穷。

其下四句写忽然之间惊喜的发现,行文开合顿挫,饶有风致,看似景语,却包孕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

作者先写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处错落的烟村,宁静安详而富有人情味,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

下片“凄凉只恐乡心起”领起下文。

“凄凉”二字,形容一掬“乡心”的况味;

“只恐”二字妙,拓开一步,欲防范而不能,似未然而实不期然而然。

处此境地,“心”不由己,透过一层来写乡思之撩人,笔意更觉深挚。

“凤楼远、回头谩凝睇。

”凤楼,妇女居处。

这里指家中的妻子。

凝睇,凝神而望。

谩,徒然、空自。

这两句感叹路远人遥,视线难及,纵然回头凝望,也是徒劳。

接着运笔入虚,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

结尾四句全从揣想着笔,身未一一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

“一声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又自然会发出“雁归人未归”的感喟;

“半窗残月”,则使人想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梦后惆怅之情。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

写景、抒情。

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

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

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

从理论层面,从诗的整体角度要把握情与景的内在关系和处理方式。

情与景的内在关系有两种:

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

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作者处理情与景的方式(或叫安排)有三种:

①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②前景后情——触景生情;

③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从技术层面、操作角度,要做到:

①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

②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

如“江风引雨入舟凉”(2010年江苏卷)要求分析“江风引雨”背后的惜别深情,就应抓住后面的“凉”字,一个“凉”字写出了风裹着雨、雨挟着风、风雨交加的凄凉景象,烘托了离别时悲凉的心情。

③从冷暖体味悲喜。

“墨分五彩,词含一情。

”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

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二、理解领悟典中情

3.(2014·

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奉陪郑附马韦曲①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①韦曲:

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

消受。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中的意象。

联系诗中前三联表达了对韦曲的喜爱之情,再联系题干对“小乌巾”的解释,可知最后两句“何时”“小乌巾”传达出了归隐之意。

【答案】 要点一:

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

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

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于韦曲美妙春光的赞叹,前人也肯定这首诗通篇用“反言”来形容春光“佳胜”。

但是,细细品味全诗,我们会感到这首诗无论是整体意味还是具体诗句,都不完全是仅仅用正话反说的形式来表达诗人对于春光的赞叹。

比如“花无赖”,比如“恼煞人”,在这里是否也包含实实在在的诗人觉得因花“无赖”而“恼”的意味呢?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如果我们注意到颔联的作用,就应该肯定“花无赖”和“恼煞人”的确不仅仅是一种“反言”。

颔联“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是说虽然可以整日里樽酒对春光,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又哪里能尽情领略这春光的明妍美好呢?

由春的勃勃生机而感及自身的衰老,这应该是白发诗人面对明媚春光时候的一种真实的心情。

五、六句描写了诗人禁不住春光的召唤,来到大自然里游玩,消受春光,玩得尽兴,以致衣服被石角钩破,藤条树梢迎面刺眼而来,钩衣刺眼,本是可憎可气之事,而在诗人则觉可喜,恰如俗言“痛快”,即愈痛则愈快,诗人运用反语,透过这些细节描写,可见诗人游玩尽兴,内心可喜。

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求仕未果游历韦曲时写下的,我们从“何时”一词中隐约感受到此时杜甫在求仕与隐居之间纠结、彷徨,欲罢不能的无奈等复杂心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风 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①,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②,销愁斗几千?

【注】 ①宝剑篇:

唐前期名将郭元振落拓未遇时所写的托物抒怀之作。

郭元振上《宝剑篇》,深得武后赏爱,终于实现匡国济世之志。

②新丰酒:

马周落拓未遇时,西游长安,宿新丰旅店。

店主人很冷淡,马周便取酒独酌。

后来他受到皇帝常识,拔居高位。

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用典。

首联,引用郭元振的故事,说自己尽管也怀有像郭元振那样的宏才大略和匡世济时的热情,却没有他那样的幸运,只能将满腔怀才不遇的悲愤、羁旅漂泊的凄凉托之于诗歌。

尾联,引用马周的典故,说自己只有马周当初怀才未遇时的落拓,却无马周后来的幸运,所以只盼望着用新丰美酒一浇胸中块垒。

这两个典故都表现了作者愤郁不平的心情。

晚唐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也是一个无望的时代。

而投射在李商隐心中的是凄风苦雨。

在这首诗里,最能看懂那围绕他一生的苦雨是怎样从点滴流成了江海。

“凄凉”两字,陡然开篇,触目惊心。

再加上羁泊与穷年,已经把风雨的无限凄凉感觉送到人们眼底。

这是诗人总结一生,感触最深的情绪。

“宝剑篇”是唐初时的典故,大将郭元振布衣时,落拓不遇,作《宝剑篇》以抒发自己积极用世的热情。

那是一篇托物言志诗,以尘土掩埋的宝剑比喻自己未被发现的才华。

寄托自己如龙吟剑啸般慷慨激昂的用世之志。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看那冷雨,那是怎样不能忍受却无法回避的冷雨凄风,无处说凄凉。

而豪贵们所纵情歌舞的青楼楚馆,弦歌阵阵,从风雨中传来,应该还有笑声吧!

那是末世时候豪族们特有的不复知有明天的恣意狂欢,这两句诗,冷也冷到极处,热也热到尽头。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由于误陷在牛李党争之中,无意间触犯了朋党们的戒律。

诗人付出了太沉重的代价,不仅仅是功名蹭蹬,仕宦无成。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新丰酒的典故也出自于初唐,又是一个落拓未遇的人,马周游长安,宿于新丰旅社,店主人忙着接待商贩,贫寒的马周自然遭到冷遇,马周并不以为意,取酒独酌,自得其乐。

和郭元振一样,生于政治开明、国势在上升阶段的初唐,马周这样的俊杰不会沉沦太久,他早晚会找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果然不久以后,马周得到皇帝的赏识拔居高位。

两个同样落拓的人都找到了让他们脱颖而出的机会。

从自负自伤到仍欲有所为的不自弃,从内心的热望与环境的冷雨,一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