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0103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

《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藏山南地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

但是仅把日常语言局限于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是错误的。

一个孩子说了半天的话,可以不要一个听众;

一个成年人也会跟别人几乎毫无意义地闲聊。

这些都说明语言有许多用场,不必硬性地限于交流,或者至少不是主要地用于交流。

 

(摘自[美]勒内·

韦勒克、奥斯汀·

沃伦《文学理论》)

1、下列关于“文学语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语言表现情感、感觉,也包含一定的思想,能够明确地告诉读者它所指称的对象,但它并不是文学作品的专属语言。

B.文学语言是高度“内涵”的,准确理解文学语言的意义,必须联系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记忆、联想等。

C.文学语言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和语词的声音象征,它还可以表现情意,传达说话者和作者的语调、态度等。

D.文学语言表现情意的因素,在作者态度比较鲜明的作品中相对较多,而在作者态度不明显的作品中则相对较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科学语言追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的一一吻合,而文学语言除了用来指称或说明什么,还要劝说读者改变自己的想法。

B.文学语言植根于语言的历史结构中,而科学语言

则尽可能地消除对符号本身的注意,并且避免受到语言情感和实用因素的影响。

C.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都有表现情意的作用,也着意于影响对方的行为和态度,但两种语言对符号本身的注意有所不同。

D.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文学语言有时难以区分,它与科学语言都有很强的精确性,与文学语言一样在许多地方有着非理性的因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以“一对情人的谈话或一场普通的吵嘴”为例,能够说明日常语言也有表现情意的作用,从而证明感情并非文学语言所独有。

B.传统抒情诗中常用“月”表达思乡之情,如“月是故乡明”等,这说明文学语言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和它的实用成分。

C.从数学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以看出,理想的科学语言纯然是“直指式”的,可以简洁明了地告诉人们它所表达的意思。

D.文中用“一个成年人也会跟别人几乎毫无意义地闲聊”的例子,说明仅把日常语言局限于交流是错误的,它还有很多用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

也许歌德是个例外,歌德在美丽的小城魏玛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由这个例外又想起中国盛唐时期的大批好命诗人,以及托尔斯泰、雨果、海明威等很多生活优裕的外国作家,似乎也在例外之列。

如果一个文学规律能把这么多第一流的大师排除在外,那还叫什么规律呢?

今天到了魏玛才明白,歌德在这儿的住宅,比人们想象的还要豪华。

整个街角一长溜黄色的楼房,在闹市区占地之宽让人误以为是一个重要国家机关或一所贵族学校,其实只是他个人的家。

进门一看里边还有一栋,与前面一栋有几条甬道相连,中间隔了一个长天井似的石地空廊,其实是门内马车遭,车库里的马车一切如旧,只是马不在了。

车库设在内楼的底层,楼上便是歌德的生活区,卧室比较朴素,书库里的书据说完全按他生前的模样摆放,一本未动。

至于前楼,则是一个宫殿式的交际场所,名画名雕,岁陈有序,重门叠户,装潢考究,好像走进了一个博物馆。

脚下吱吱作响的,是他踩踏了整整五十年的楼板,那声音,是《浮士德》一句句诞生的最早节拍。

我一间间看得很细很慢,在歌德家里一遍遍转。

直转到每级楼梯都踏遍,每个角落都拐到,每个柜子都看熟,才不慌不忙地出来,慢慢向歌德档案馆走去。

档案馆是一个斜坡深处的坚固老楼。

在二楼上,我看到了他们的笔迹。

歌德的字斜得厉害,但整齐潇洒,像一片被大风吹伏了的柳枝。

席勒的字正常而略显自由,我想应该是多数西方有才华作家的习惯写法。

最怪异的莫过于尼采,那么狂放不羁的思想,手稿却板正、拘谨,像是一个木讷的抄写者的笔触。

歌德到魏玛来是受到魏玛公国卡尔·

奥古斯特公爵的邀请,当时他只有二十六岁。

德国在统一之前,分为很多小邦国,最多时达到二三百个。

这种状态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风气的开化,但对文化却未必是祸害。

有些邦国的君主好大喜功,又有一定的文化鉴赏能力,就有可能做一些招纳贤达、树碑立传的好事,很多文化精英也因此而获得一个安适的创作环境,留下佳绩。

德国在统一之前涌现的惊人文化成果,有很大一部分就与此有关。

歌德在魏玛创造的文化业绩,远远超过魏玛公爵的预想,尤其是他与席勒相遇之后。

歌德和席勒在相遇之前,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主将,歌德以《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以《强盗》,还有他们的其他作品,对封建意识形态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扫荡气势。

他们的精神前辈,应该是那位现实身份低微而历史地位崇高的莱辛。

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特意让主人公自杀前还在读莱辛的作品。

歌德和席勒在魏玛相遇之时,“狂飙突进运动”的锋头已经过去,而他们已

在开创一个古典主义时代。

历史将承认,德国古典主义的全盛时代,以他们的友谊为主要标志。

这三个人,构成了我们对德国文学起点性的印象。

他们几乎都是哲学家,不仅深思,而且宏观,有极高的学术素养。

这使他们的作品有一种罕见的终极沉思的品格。

这种品格有两个走向,既有可能走向概念嶙峋的学者化方向,又有可能走向吞吐万汇的巨人化方向。

相比之下,歌德是全然走向了后一个方向,莱辛、席勒两者兼融,在后一个方向上却没

有歌德那样圆满。

当然,这与歌德的优裕和高寿有关。

无论如何,德国文学以后浓郁的哲理素质,就这么定下了。

荣格说,每一个德国人灵魂深处都有浮士德的影子。

因此,当歌德他们定下了德国文学的素质,同时也定下了德国人的素质。

也许反过来,他们的素质原本就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他们只是经过天才的吐纳,把它凝固住了。

那么还是荣格说得对:

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其实,此间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

魏玛是重要的互创现场。

(节选自余秋雨《谁能辨认》)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德国小城魏玛的一段经历,详细地描述了歌德、席勒、莱辛等德国古典主义时代文学巨人的形象。

B.作者对“苦难出佳作”这个规律并不认同,他认为德国能够取得惊人的文化成就,是因为文化精英们都获得了安适的创作环境。

C.作者从历史和文学史的角度述评歌德,视野宽广,凸显了歌德的巨大贡献和崇高地位,使文章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D.本文的语言朴实自然、饱含深情,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学的理性思考,意蕴丰富,表现了情理交融的行文风格。

5、作者详细描述了歌德的住宅以及自己专注细致的参观过程,这样写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

(4分)

6、如何理解“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黄油烙饼

汪曾祺

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

他爸妈在很远的外地工作。

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

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

奶奶不怎么管他。

奶奶有事。

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

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

倒是挺干净的。

奶奶还给他做鞋。

再就是给他做吃的。

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

奶奶把饭做好了,就在门口嚷:

“胜儿!

回来吃饭咧……!

后来办了公社食堂。

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

可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

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

他饿。

奶奶吃得不香。

她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

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

她有个气喘的病。

每年冬天都犯。

萧胜躺在炕上,听奶奶呼喽呼喽地喘。

睡醒了,还听她在呼喽呼喽。

他想,奶奶可能呼喽了一夜。

可是奶奶还是起来了,呼喽呼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

爸爸冬天回来看过奶奶。

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

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有“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

奶奶叫爸爸拿回去:

“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

”爸爸还是给奶奶留下。

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

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

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

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浮肿。

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个坑,半天不起来。

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

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

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柜子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

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

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

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

他没有奶奶了。

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

他哭了。

眼泪淌湿了枕头。

爸爸拜望了村里的长辈,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把一些能用的锅碗瓢盆都装在一个大网篮里。

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

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萧胜跟爸爸不熟。

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

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

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

牛车走着走着。

爸爸说:

到了!

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

花雪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

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

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萧胜的爸爸是学农业的,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

有时查资料,看书。

妈妈是学画画的,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

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

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

他采了很多蘑菇。

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

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

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

人不是一下子饿死的,是慢慢地饿死的。

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

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

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

这是要干啥呢?

爸爸说,要开会。

会开了三天,参加会议的人在食堂的包间里吃了三天大餐。

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包间里飘出的各种香味。

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

他见过,也吃过。

黄油烙饼的奇妙香味他连闻都没闻过。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

“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

”“他们开会。

”“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

”“哎呀!

你问得太多了!

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面饼。

烙熟了的黄油烙饼发出的香味,和食堂里的一模一样。

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

“吃吧,儿子。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

他忽然咧开嘴大哭起来,边哭边高叫了一声:

“奶奶!

”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

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运用生动的细节塑造人物,如小说写萧胜吃到黄油烙饼后痛哭起来,高叫一声“奶奶!

”表现了萧胜对奶奶的思念。

B.小说记叙萧胜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生活,“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熬小鱼”等着重突出了他们生活的艰辛。

C.作者在文中两次写到“歪脖柳树”,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它为线索来展开,“歪脖柳树”是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D.小说以散文笔法叙事,表现了在那个困难年代里人们的生活与情感,情节简单而贴近生活,语言平实,艺术风格独特。

E.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萧胜离开奶奶前后的生活环境、爸爸妈妈与奶奶对萧胜的态度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8、小说在刻画“奶奶”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9、作者以“黄油烙饼”为题有着怎样的匠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河间王颙遣督护衙博、广汉太守张征讨特,南夷校尉李毅又遣兵五千助尚,尚遣督护张龟军繁城,三道攻特。

特命荡、雄袭博,特躬击张龟。

龟众大败。

荡又与博接战连日,博亦败绩,死者太半。

太安元年,特自称益州牧,改年建初,于是进攻张征。

征依高据险,与特相持连日。

时特与荡分为二营,征候特营空虚,遣步兵循山攻之,特逆战不利,山险窘逼,众不知所为。

罗准、任道皆劝引退,特量荡必来,故不许。

征众至稍多,山道至狭,唯可一二人行,荡军不得前,谓其司马王辛曰:

“父在深寇之中,是我死日也。

”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

征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

特议欲释征还涪,荡与王辛进曰:

“征军连战,士卒伤残,智勇俱竭,宜因其弊遂擒之。

若舍而宽之,征养病收亡,余众更合,图之未易也。

”特从之,复进攻征,征溃围走。

荡水陆追之,遂害征,生擒征子存。

特之攻张征也,使李骧屯军毗桥,以备罗尚。

尚遣军挑战,骧等破之。

尚又遣数千人出战,骧又陷破之,大获器甲,攻烧其门。

流进次成都之北。

尚遣将张兴伪降于骧,以观虚实。

时骧军不过二千人,兴夜归白尚,尚遣精勇万人衔枚随兴夜袭骧营。

李攀战死,骧及将士奔于流栅,与流并力回攻尚军。

尚军乱,败还者十一二。

晋梁州刺史许雄遣军攻特特陷破之进击破尚水上军遂寇成都蜀郡太守徐俭以小城降特以李瑾为蜀郡太守以抚之罗尚据大城自守。

流进屯江西,尚惧,遣使求和。

(选自《晋书·

李特载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梁州刺史许雄/遣军攻特/特陷破之/进击/破尚水上/军遂寇成都/蜀郡太守徐俭/以小城降特/以李瑾为蜀郡太守以抚之/

罗尚据大城自守

B.晋梁州刺史许雄/遣军攻特特陷破之/进击破尚水上军/遂寇成都/蜀郡太守徐俭/以小城降特/以李瑾为蜀郡太守/以抚之罗尚据大城自守

C.晋梁州刺史许雄/遣军攻特特陷破之/进击破尚水上军/遂寇成都蜀郡太守徐俭/以小城降/特以李瑾为蜀郡太守/以抚之/罗尚据大城自守

D.晋梁州刺史许雄遣军攻特/特陷破之/进击/破尚水上军/遂寇成都/蜀郡太守徐俭以小城降/特以李瑾为蜀郡太守以抚之/罗尚据大城自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间王颙指的是晋代河间王司马颙,从秦代开始王便成了皇族人专门拥有的爵号。

B.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太安为皇帝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

D.江西指长江的西岸,与今天的江西省有本质区别,古代汉语中的河主要是指黄河。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特善长用兵。

当三路大军围攻时,李特抓住罗尚分兵的弱点,派儿子李荡、李雄袭击衙博,自己则亲率大军攻击张龟,他成功运用了各个击破策略,结果衙博、张龟战败。

B.李特很有主见。

太安元年李特进攻张征,与儿子分兵后张征趁虚偷袭,情况十分危急,部下罗准、任道都劝退军,但他预料到儿子李荡必前来解围,所以力排众议坚守待援。

C.李特善纳谏言。

当张征偷袭围攻失败后,李特想放弃张征回涪关,这时李荡和王辛赶紧进谏,劝李特不要给张征喘息机会,李特听从了他们的意见,结果生擒张征及其子张存。

D.李特知人善任。

他任用李荡为将军,李荡在关键的时候屡立战功,他任用李骧为将军,李骧在毗桥屡败罗尚军队,后又与李流反败为胜地大破罗尚军,保证义军顺利进攻成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若舍而宽之,征养病收亡,余众更合,图之未易也。

(2)时骧军不过二千人,兴夜归白尚,尚遣精勇万人衔枚随兴夜袭骧营。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秋江霁望

许棠①

高秋偏入望,霁景倍关情。

落木满江水,离人怀渭城。

山高孤戍断,野极暮天平。

渔父②时相问,羞真道姓名。

【注】①许棠:

宣州泾县人。

唐咸通十二年(871年),进士及第。

曾为江宁丞,后辞官。

②渔父:

捕鱼的老人。

文学作品中常指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人物。

14、下列对本诗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标题中“霁”是雨后天晴之意,诗中“高秋”“落木”“山高”等都与“霁”照应。

B.首联写诗人临江远望,触景生情,“偏”“倍”两字,突出了情感的强烈和挥之不去。

C.颔联“落木满江水”营造的深秋之境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近似,苍茫而壮阔。

D.渭城,代指唐都城长安;

“离人怀渭城”写出了诗人远离都城、漂泊不定的惆怅之情。

E.颈联运用反衬手法,以山高凸显边城的偏僻而孤立,以野旷突出天空的辽远而低平。

15、诗人面对渔父的相问,为什么“羞真道姓名”?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能够超过一般人不是秉赋特异,而是因为他。

(2)《蜀道难》中李白通过,两句,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蜀道惊险场面。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通过,两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处于风雨飘摇境地。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虽然身处“多人重复实验失败”的质疑旋涡,但韩春雨依然侃侃而谈,并不时反问记者:

“你觉得我要是造假了,我还能这么淡定?

②德国人一向以刻板保守闻名,在德国有过购物经验的人都知道,那里的店员很少会亦步亦趋地跟着顾客,也不会陪着笑脸去主动地推销。

③中国人尤其是农民习惯于家乡的山山水水,不愿轻易背井离乡,对故乡的留恋,对既有生活方式的依赖,是许多农民不想进城的原因。

④在这么多的门类体系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建立健全社会发展的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社会活力。

⑤观察人士认为,安倍政权面临的难题堆积如山,如经济形势与修宪问题不确定因素就很多,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将看清安倍政权的本质。

⑥扬州市博物馆展出的“定窑人首摩羯形壶”,造型优美,做工精良,这千年前的工艺品竟有如此脱俗的审美情趣和精湛技艺,叹为观止。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空巢老人生活寂寞,无人照料,如何让他们度过一个在物质和精神上快乐充实、保障充足的晚年,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B.晋商对晋剧的发展功不可没,他们怀着深挚的乡土情结,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晋剧发展构建平台,使晋剧艺术一步步走向成熟。

C.为规范未成年人骑共享单车上路的危险行为,有关部门和企业将推出一系列措施,如不在未成年人较多的场所投放共享单车等。

D.“雅筑品鉴”栏目将围绕匾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探寻抢救、保护、创新和发掘这一传统文化的方式和途径,以期唤起国人的关注。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孔子诗教的根本目标,是要使整个社会符合周礼的规范,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使君臣、尊卑、长幼达到有序化。

当看到季氏僭越等级制度观赏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舞时,孔子怒称: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对于孔子而言, 

 

可见,孔子希望通过规范礼教以实现政治伦理的有序化。

A.这不仅会破坏诗教的中和美学,更会破坏周礼、分裂国

家,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B.这不仅会破坏周礼、分裂国家,导致他最不能容忍的“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更会破坏诗

教的中和美学

C.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因为这不仅会破坏周礼、分裂国家,更会破坏诗教的中和美学

D.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因为这不仅会破坏诗教的中和美学,更会破坏周礼、分裂国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

过20个字。

雾霾中含有大量悬浮颗粒物, 

① 

主要表现为:

悬浮颗粒物进入呼吸道损害肺部,而且通过血液循环破坏身体其它器官。

5微米粒径的颗粒物可以进入

呼吸道的深部,2微米粒径以下的颗粒物几乎可以全部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并通过血氧交换进入血液中,影响肺、心脏等。

因此, 

② 

另外,随着含有多种致病微生物的悬浮颗粒物吸入增多,有害颗粒物就会伤害肺部,导致人体呼吸系统以至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患病。

从上可知, 

③ 

,可能会首先诱发呼吸道疾病,进而导致全身性疾病。

21、下面是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会徽图案,请简要说明会徽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