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0988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docx

《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docx

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

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

,能治疗各种虚证,增强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药物,称为补益药。

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立法,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以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称做补益方剂。

适应症:

本类方药主要适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用于病邪已尽,因久病体质虚弱的病证,以增强体质,促进机体恢复健康;二是用于邪盛正衰,正气不能抵抗邪气的病证,常与祛邪药同用,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分类:

补益方药可分为,补气方药、补血方药、补阴方药和补阳方药四类。

注意事项:

1.补益药不适用于有实邪的病证,因能“闭门留寇”加重病情。

2.补血滋阴药性多滋腻,因滋腻碍胃、导致气滞、宜与理气健脾药同用。

3.补气助阳药多甘温辛燥,易耗阴液,凡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4.脾胃虚弱者、应加健脾益胃药同用、增进脾胃功能,使虚者受补。

八珍汤

【组成】

人参30克,白术30克,白茯苓30克,当归30克,川芎30克,白芍药30克,熟地黄30克,炙甘草30克。

【主治】

气血两虚证。

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本方常用于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属气血两虚者。

【正文】

功用:

益气补血。

用法:

上为末,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通口服(现代用法:

或作汤剂,加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禁忌:

斟酌。

方解:

本方所治气血两虚证多由久病失治、或病后失调、或失血过多而致,病在心、脾、肝三脏。

心主血,肝藏血,心肝血虚,故见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脾主运化而化生气血,脾气虚,故面黄肢倦、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脉虚无力。

治宜益气与养血并重。

方中人参与熟地相配,益气养血,共为君药。

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助人参益气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滋养心肝,均为臣药。

川芎为佐,活血行气,使地、归、芍补而不滞。

炙甘草为使,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全方八药,实为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的复方。

用法中加入姜、枣为引,调和脾胃,以资生化气血,亦为佐使之用。

泰山磐石散

【组成】

人参3克,黄芪6克,白术6克,炙甘草2克,当归3克,川芎2克,白芍药3克,熟地黄3克,川续断3克,糯米6克,黄芩3克,砂仁

1.5克。

【主治】1气血虚弱所致的堕胎、滑胎。

胎动不安,或屡有堕胎宿疾,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

【正文】

功用:

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用法:

上用水一盅半,煎至七分,食远服。

但觉有孕,三五日常用一服,四月之后,方无虑也。

禁忌:

斟酌。

人参蛤蚧散

【组成】

蛤蚧1对,苦杏仁12g,炙甘草9g,人参12g,云苓15g,川贝12g,桑白皮12g,知母12g。

【主治】

久咳气喘,痰稠色黄,或咳吐脓血,胸中烦热,身体日渐消瘦,或面目浮肿,脉浮虚,或日久成为肺痨。

【正文】

功用:

益气清肺,止咳定喘。

现代应用:

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证属虚喘而兼痰热者。

方解:

本方证病位在于肺、脾,属虚,兼见有痰热。

方中蛤蚧1对,在于补肺肾,止咳定喘;人参补肺脾之气;云苓健脾渗湿;北杏、桑白皮降肺热、止咳定喘;川贝、知母清热化痰、润肺;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

加减法:

1.若无阴虚内热,去知母,桑白皮减量为6g

2.咳吐脓血或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15g田七末4g

3.属于阴虚火旺者,加入麦冬12g

生脉散

【组成】

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主治】

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苦,脉虚数。

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正文】

功用: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用法:

长流水煎,不拘时服(现代用法:

水煎服)。

禁忌:

若属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均不宜用。

久咳肺虚,亦应在阴伤气耗,纯虚无邪时,方可使用。

方解:

本方所治为温热、暑热之邪,耗气伤阴,或久咳伤肺,气阴两虚之证。

温暑之邪袭人,热蒸汗泄,最易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伤之证。

肺主皮毛,暑伤肺气,卫外失固,津液外泄,故汗多;肺主气,肺气受损,故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阴伤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则2咽干口渴。

舌干红少苔,脉虚数或虚细,乃气阴两伤之象。

咳嗽日久伤肺,气阴不足者,亦可见上述征象,治宜益气养阴生津。

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

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

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

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

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

《医方集解》说:

“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

”至于久咳肺伤,气阴两虚证,取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令气阴两复,肺润津生,诸症可平。

参苓白术散

【组成】

莲子肉50克,薏苡仁50克,砂仁50克,桔梗50克,白扁豆75克,白茯苓100克,人参100克,炙甘草100克,白术100克,山药100克。

【主治】

脾虚湿盛证。

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本方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以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

【正文】

功用: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用法:

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6克),枣汤调下。

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现代用法:

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禁忌:

斟酌。

方解:

本方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

脾胃虚弱,纳运乏力,故饮食不化;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见肠鸣泄泻;湿滞中焦,气机被阻,而见胸脘痞闷;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肤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皆为脾虚湿盛之象。

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

配伍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

更用砂仁醒牌和胃,行气化滞,是为佐药。

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

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本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

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

《古今医鉴》所载参苓白术散,较本方多陈皮一味,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湿阻气滞者。

当归补血汤

【组成】

黄芪30克,当归6克。

【主治】

血虚阳浮发热证。

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本方可用于妇人经期、产后发热等属血虚阳浮者,以及各种贫血、过敏性紫癜等属血虚气弱者。

)3【正文】

功用:

补气生血。

用法:

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时温服。

禁忌:

阴虚发热证忌用。

方解:

本方证为劳倦内伤,血虚气弱,阳气浮越所致。

血虚气弱,阴不维阳,故肌热面赤、烦渴引饮,此种烦渴,常时烦时止,渴喜热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是血虚气弱,阳气浮越之象,是血虚发热的辨证关键。

治宜补气生血,使气旺血生,虚热自止。

方中重用黄芪,其用量五倍于当归,其义有二:

本方证为阴血亏虚,以致阳气欲浮越散亡,此时,恐一时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此其一;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此其二。

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则浮阳秘敛,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而虚热自退。

至于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取其益气养血而退热。

疮疡溃后,久不愈合,用本方补气养血,扶正托毒,有利于生肌收口。

《内外伤辨惑论》说:

“血虚发热,证象白虎。

”故本方应与白虎汤加以区别。

白虎汤证是因于外感,热盛于内,病情属实;当归补血汤证由于内伤,为血虚气弱,病情属虚。

因此,白虎汤证大渴而喜冷饮,身大热而大汗出,脉洪大而有力;当归补血汤证口渴则喜温饮,身虽热而无汗,脉大而虚,重按无力。

所以《内外伤辨惑论》强调:

“惟脉不长实,有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

祛风湿

定义:

凡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的风湿,以解除痹痛的药物,叫做祛风湿药。

凡以祛风湿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祛风湿方。

本类方药主要应用于风寒湿三邪杂夹所致的痹痛。

应用本类药方时,应根据痹证的类型,病程的新久,或所在部位的不同,而作适当的选择和相应的配伍。

本类方药多辛燥,易伤血,故血虚,阴虚者慎用。

如必须用时,则要配合养血或滋阴方药。

防己黄芪汤

【组成】

防己一两(12g),黄芪一两一分(15g)去芦,甘草半两(6g)炒,白术七钱半(9g)。

【主治】

风水或风湿。

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正文】

用法: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15g),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方歌:

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

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功用: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运用:

1.本方治疗风水、风湿属于表虚证的常用方剂。

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证治要点。

4

2.若兼腹痛者,为肝脾不和,宜加白芍以柔肝理脾;喘者,为肺气不宣,宜加麻黄少许以宣肺散邪;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消肿;冲气上逆者,宜加桂枝以温中降冲。

3.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表虚湿盛者。

注意事项:

1.若水湿壅盛,汗不出者,虽有脉浮恶风,亦非本方所宜。

2.风邪在表,自当解外,外不解则邪不去,而湿不消;欲解其外,卫又不固时,不可过发其汗,且须益气固表。

鸡鸣散

【组成】

槟榔、陈皮、木瓜、吴茱萸、紫苏、桔梗、生姜。

【主治】

脚气疼痛,及风湿流注,足痛筋脉浮肿者。

【正文】

用法:

每次服三至四克,清晨空腹时和冷开水缓缓服下。

功效:

用于湿性脚气初起,足腿肿重疼痛,步行困难。

独活寄生汤

【组成】

独活9克、桑寄生、细辛、秦艽、防风、肉桂、牛膝、杜仲、熟地、当归、川芎、白芍、人参(现多用党参)、茯苓、甘草各6克。

【主治】

祛风湿痹证,属于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者。

证见腰膝冷痛,肢体屈伸不利,或麻痹不仁,畏寒喜温,舌淡苔白,脉细弱。

【正文】

用法:

水煎服。

功能;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方解:

方中用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养血和营,活络通痹为主药;牛膝、杜仲、熟地黄、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辅药;川芎、当归、芍药补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脾,均为佐药,使气血旺盛,有助于祛除风湿;又佐以细辛以搜风治风痹,肉桂祛寒止痛,使以秦艽、防风祛周身风寒湿邪。

各药合用,是为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之剂。

对风寒湿三气着于筋骨的痹证,为常用有效的方剂。

临床应用:

1.本方用于风寒湿痹痛日久体虚,尤以下肢冷痛麻木证者,如慢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风湿性坐骨神经痛等。

若冷痹日久,一般可加入木瓜、白花蛇、乌梢蛇、海风藤、川乌、千年健,以通筋络,逐寒湿。

2.本方去桑寄生、加黄芪、续断名三痹汤,补气实表的力量较强。

主治气血两亏,感受寒湿而致的脊背疼痛、举动艰难等证。

温里5定义:

凡药性温热,能祛除里寒,扶助阳气的药物,叫做温里药。

凡以温里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温里方。

温里法就是运用温热方药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法。

温理法亦称祛寒法。

前人有“寒者热之”,“疗寒以热药”的说法,正是指出温法治疗原则。

此类药性多温燥。

由于里寒证的成因有元阳不足,寒从内生或由于外寒直入里等不同,因此祛寒法又可分为温中祛寒,温肾回阳两种。

温中祛寒:

本法适用于脾胃虚寒证。

症见手足不温。

纳谷不化,胸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倦神疲、舌淡脉弱等,常用药物干姜、吴茱芋等;常用方剂有理中汤、吴茱芋汤等。

温肾回阳:

本法适用于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之证。

症见恶寒倦卧、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神疲汗出、舌淡苔白、脉沉微,甚则脉微欲绝等。

常用药物有附子、肉桂等;常用方剂有真武汤、四逆汤等。

本类方药多是辛燥温热,忌用于热证、阴虚证。

对于真热假寒证,应当详细分辩,慎勿误用。

吴茱萸汤

【组成】

吴茱萸9克,人参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

【主治】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本方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正文】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

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

水煎服)。

禁忌:

胃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头痛均禁用本方。

方解:

本方证乃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

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则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等均为虚寒之象。

治宜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归肝、脾、胃、肾经。

既能温胃暖肝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呕,一药而两擅其功,是为君药。

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用为臣药。

吴茱萸与生姜相配,温降之力甚强。

人参甘温,益气健脾,为佐药。

大枣甘平,合人参以益脾气,合生姜以调脾胃,并能调和诸药,是佐使之药。

四药配伍,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

小建中汤

【组成】

饴糖30克,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6枚,炙甘草6克。

【主治】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脉细弦。

(本方常6

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正文】

功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

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禁忌:

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院疼痛忌用。

方解:

本方病证因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

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

症虽不同,病本则一,总由中焦虚寒所致。

治当温中补虚而兼养阴,和里缓急而能止痛。

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

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

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

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

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本方是由桂枝加芍药汤,重用饴糖组成,然其理法与桂枝汤有别。

桂枝汤以桂枝为君,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营卫不和证;本方以饴糖为君,意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主治中焦虚寒,虚劳里急证。

大建中汤

【组成】

蜀椒6克,干姜12克,人参6克。

【主治】

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

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正文】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用法: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内饴糖(30克),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禁忌:

斟酌。

方解:

大建中汤则纯用辛甘之品温建中阳,其补虚散寒之力远较小建中汤为峻,且有降逆止呕作用,故名大建中,用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腹痛呕逆。

四逆汤

【组成】

熟附子9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

【主治】

1.少阴证,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四肢厥逆,恶寒倦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腹中冷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弱等证。

2.误汗或大汗所致的亡阳证。

7【正文】

用法:

水煎服。

功能:

回阳救逆。

方解:

方中以附子大辛大热、温发阳气、祛散寒邪,为主药;辅以干姜温中散寒,协助附子回阳之力;佐以甘草温养阳气,并能缓和姜、附之过于燥烈,共成回阳救逆的方剂。

临床应用:

1.本方加人参,名四逆加人参汤,功能回阳复阴,适用于泄泻不止,大汗或大出血后的手足厥冷、脉细欲绝的证候。

2.各种疾病发展到阳虚寒盛的休克期,或因虚脱所致的手足厥冷、心悸气短、脉沉弱者。

3.本方常用于急性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等剧烈吐泻所引起的末梢循环衰竭。

注意事项:

本方治四肢厥逆,属于阳虚阴盛之证。

如四肢厥逆因于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者,此乃四逆散证,非本方所宜。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