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1642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

《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言语的发展.docx

幼儿言语的发展

第八章幼儿言语的发展

本章阐述了幼儿言语的发展特点、幼儿言语获得的理论,并介绍了促进幼儿言语能力的方法与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幼儿言语发展的特点。

2.领会先天论、后天论和交互论对幼儿言语获得作出的解释。

拓展性阅读导航

1.蒙台梭利教育研究组:

《成功培养婴幼儿语言能力》,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本书是根据蒙氏教育理论,利用我国儿童生活的素材,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依照孩子学习的特点编写的。

本书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和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性强的资料。

2.殷红博著:

《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基础训练》,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

本书根据幼儿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提出了翔实具体的训练目标,操作性强。

3.掌握培养幼儿言语的原则以及具体的培养方法。

言语外部言语过渡言语内部言语

第一节幼儿言语的发展特点

一、言语及其分类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什么?

皮亚杰承认语言是我们最灵活的心理表征方式。

它帮助我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也是我们进行思维的重要工具。

因为有了语言,这个世界才变得文明又多彩。

语言存在于人们的言语活动中。

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就是言语。

使用着一定语言的人,他说话、听话、阅读、写作等活动,就是作为交际过程的言语。

语言和言语是有区别的。

语言是工具(交际、思维的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言语是心理物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边性。

研究语言的科学是语言学,而言语活动则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它们又是密切联系的。

离开.

语言这种工具,人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意见,也就无法进行交际活动;语言也离不开言语,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

(二)幼儿言语的分类

1.外部言语

(1)对话言语。

3岁以前的幼儿与成人的交际主要是对话形式。

他们的对话言语只限于向成人打招呼、请求或简单地回答成人的问题。

往往是成人逐句引导,他们逐句回答,有时他们也向成人提出为什么。

(2)独白言语。

到了学前期,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幼儿在离开成人进行各种活动(如各种游戏)中获得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在与成人的交际过程中也逐步运用报道、陈述等独白言语。

幼儿期独白言语的发展还是很初步的,最初由于词汇不够丰富,表达会显得不够流畅,叙述时常会用“这个……这个……”或“后来……后来……”。

在正确教育下,一般到6~7岁时,幼儿就能较清楚地、有声有色地描述看过或听过的事件或故事了。

(3)初步的书面言语。

幼儿的书面言语指读和写,基本单位是字,由字组成词、句以及文章。

书面言语包括认字、写字、阅读、写作。

其中认字和阅读属于接受性的,写字和写作属于表达性的。

幼儿书面言语的产生如同口头言语一样,是从接受性的语言开始,即先会认字,后会写字;先会阅读,后会写作。

2.过渡言语

在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的发展中,有一种介乎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之间的言语形式,我们称之为过渡言语,即出声的自言自语。

它体现了幼儿言语的发展所经历的由外到内的过程。

皮亚杰(1926)把它称之为“自我中心语”。

幼儿的自我中心语是其自我中心思维的表现。

维果茨基则认为,儿童的自言自语是朝向自己的言语,应该称为“私人言语”,而不是“自我中心语”。

这种言语形式是形式上的外部言语和功能上的内部言语的结合,是从社会化言语向个人的内部言语过渡的必要阶段和中心环节。

3.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一种特殊的言语形式。

(1)内部言语是对自己的言语。

外部言语是为了和别人交往而发生的,内部言语则不执行交际功能,它是为自己用的言语,因而一般来说,它比外部言语简略,常常是不完整的。

(2)内部言语突出了自觉的分析综合和自我调节功能,与思维具有不可分的联系。

人们不出声的思考往往就是利用内部言语来进行的。

二、言语的发生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婴儿便开始了对语言的准备,直到一岁左右,他们产生第一个能被理解的词,这一准备期即前言语期。

处于前言语期的婴儿主要进行两方面的准备。

(一)语音发生的准备

1.从反射性发声到咿呀语

在最初的6星期内,婴儿通过哭叫、打喷嚏和咳嗽等展示着自己的发音天分。

这一阶段的婴儿处于反射发音阶段。

2~4个月时,他们开始“叽叽咕咕”地发音了,并且出现了持久的笑声和咯咯的笑声,这些声音反映了他们的舒适状态。

4个月左右时,婴儿的发音系统的形状和结构已经成熟,在随后的2个月里,婴儿开始了咿呀学语,他们会把辅音和元音结合起来并连续发出,比如把辅音b和元音a结合起来,形成ba—ba—ba、ma—ma—ma的重复的多音节的发音,类似于“爸”、“妈”等单音节语音。

他们还会变化的咿呀语,如“bagidabu”。

起初,重复的咿呀语占优势,到12个月左右,变化的咿呀语出现得更多。

到了10个月以上,婴儿的咿呀语逐渐与有意义言语的早期阶段重叠,他们发出的声音和音节串带有丰富的重音变化和音调模式。

2.语音的敏感性

许多人或许会认为新生的婴儿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只忙着自己如何吃饱、如何睡好,对外面的世界没有感觉,其实不然,有研究表明,婴儿对言语刺激具有敏感性。

不到10天的新生儿就能区别语音和其他声音,并作出不同的反应。

如原先已停止吸奶的婴儿,在听到一段语音后又开始用力吸,并且吸吮速率大大增加,而对非言语的乐音则增加不多。

他们对母亲的声音特别偏爱,尤其对语速缓慢、语调高度夸张的话语形式感兴趣,如妈妈语。

事实上,成人在与婴儿交流时,他们也刻意放慢速度,尽量讲得“简单”些,不然“交流”是无法进行的。

婴儿对言语的敏感性还表现在他们具有语音的范畴知觉能力,即对属于不同音位还是同一音位范畴的两个声音具有辨别能力。

有研究表明,1个月的婴儿能够在吸吮速率上表现出对b、p两个辅音的辨别能力。

②这是一种对婴儿言语理解有重要作用的能力,只有忽视大量的语言范畴内的变异,才能使语音的理解变为可能。

(二)前言语的交流

婴儿在他们开口说话之前,已经习得了一些交流的技能。

他们能够通过哭叫、用手指向或仅仅注视某个感兴趣的对象等引起并引导他人的注意,以此来传递信息,其中手势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

如果说婴儿早期的手势只是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或表达某些愿望或请求的.

话,那么十一个月左右的婴儿的手势开始具有了特定的交流含义。

他们会举起某个物体,让成人观看,或把物体给成人,以获得成人的赞同或评论;他们还会用手势将成人的注意力引向某一对象,同时产生某种发音,并交替注视成人和对象。

父母在婴儿前言语交流经验的积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最初的5~6个月里,父母常常用孩子气的话语与婴儿进行“对话”,对他们的反应(如微笑、发出咕咕声)作出反应。

6个月以后,父母提高了要求,他们把自己的话语变得更为复杂,更接近于成人语言,对婴儿的反应也作出了更高的要求,曾②经只需要打一个嗝或发出咕咕声就足够,现在则可能要求咿呀语或甚至一个词。

这时候,成人与婴儿的互动开始关注周边的环境,成人的言语也更多地提到了周边的客体。

三、言语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

我国心理学研究者刘兆吉和史慧中曾先后对我国3~6岁幼儿声母和韵母的发音进行了研究,得出幼儿语音发展的以下特点。

1.幼儿发音的正确率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

有两种原因可以解释这一特点。

(1)生理因素。

随着幼儿发音器官的进一步成熟,语音听觉系统以及大脑机能的发展,幼儿的发音能力迅速增强。

(2)词汇的积累。

现在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在语言发展的早期,幼儿是通过学习词汇而不是个别、孤立的单音来学习语音的,他们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主动词汇后才建立他的语音系统。

如果这一观点成立的话,那么幼儿期急速增加的大量词汇对其语音的发展是大有帮助的。

此外,幼儿语音的正确率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在跟随成人及时发音时幼儿对不少音素的发音是正确的,然而当他们独自背诵学会的材料时,不少原来能正确发音的音却又变得不正确了(史慧中,1986)。

在同一方言地区,城乡幼儿发音的正确率有较大差异(刘兆吉,1978),这说明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如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等也会影响幼儿正确发音。

2.语音发展的飞跃期为3~4岁

幼儿的发音水平在3~4岁时进步最为明显,在正确教育条件下,他们几乎可以学会世界各民族语言的任何发音。

此后发音就趋于稳定,趋向于方言话,在学习其他方言或外国语时,常会受到方言的影响而产生发音困难。

.幼儿对声母、韵母的掌握程度不同3.

4岁以后,城乡的绝大部分幼儿都能基本发清普通话中的韵母,而对声母的发音正确率稍低。

大多数3岁的幼儿可以发清声母,一部分幼儿发声母的错误主要集中在zh、ch、sh、z、c、s等辅音上。

研究者认为3岁的幼儿发辅音错误较多,主要是因为其生理上发育不够成熟,不善于掌握发音部位与方法,故发辅音时分化不明显,常介于两个语音之间,如混淆zh和z、ch和c、sh和s等。

4.语音意识逐渐发展

幼儿语音意识明显发展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别人的发音很感兴趣,喜欢纠正、评价别人的发音,还表现在很注意自己的发音。

他们积极努力地练习不会发的音,倘若别人指出其发音的错误,他们会很不高兴,对难发的音常常故意回避或歪曲发音,甚至为自己申辩理由。

(二)词汇的发展

词汇是言语的基本构成单位,词汇量越丰富就越容易表达思想,掌握的词汇越多,对事物的认识就会越深。

因此,词汇的发展是言语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幼儿词汇的发展有如下特点。

1.词汇数量逐渐增加

国内外有关研究材料表明,3~6岁幼儿的词汇量是以逐年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发展着的;词汇的增长率呈逐年递减趋势;幼儿期是词汇量飞跃发展的时期。

如史慧中等人(1986)在对幼儿词汇的研究中发现,3岁的幼儿能掌握1000个左右的词汇,到了6岁时,他们的词汇量增长到了3500多个。

2.词类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词汇数量的增加,幼儿词类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主要体现在词的类型和词的内容两方面。

幼儿一般先掌握实词,即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副词等,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和其他实词;后掌握虚词,即意义比较抽象的词,一般不能单独作为句子成分,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幼儿掌握虚词不仅时间较晚,而且比例也很小,只占词汇总量的10%~20%(表8-1)。

表8-12~6岁儿童各种词类比例变化表(%)(朱曼殊等)

年龄名词动词语气词副词代词形容象声助词助动叹词量词数词介词连词

词词词─岁

232.829.812.86.45.74.32.62.21.00.80.70.60.30

0.122.52.296327.127.37.0113.65.1.03.2.61.730.01923027255211724323

000512424245318592264419232222336178211935125221222711980

8

1

6

9

6

5

3224

1

4

20

6

18

17

7

伴随年龄的增长,幼儿掌握同一类词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

他们先掌握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词,再过渡到与日常生活距离稍远的词,词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也进一步提高。

以名词的发展为例:

幼儿使用频率最高和掌握最多的名词,都是与他们日常生活内容密切相关的词汇,如“日常生活环境类”、“日常生活用品类”、“人称类”、“动物类”等,而像“政治、军事类”、“社交、个性类”等离日常生活距离较远的抽象词汇随着年龄的增长才逐渐发展起来。

3.对词义的理解逐渐加深

幼儿不断增加的词汇量促使其对所掌握的每一个单词本身的含义理解也逐渐加深。

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对词义的理解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即词义理解的扩张和缩小。

词义理解的扩张指幼儿最初使用一个词时,容易倾向于过分扩张词义,无意中使其包含了比成人更多的含义。

他们可能用“狗狗”一词称一只猫或是一只兔子,一切全身长毛、四脚有尾巴的动物。

这种过度扩张的倾向在1~2岁时最为明显,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词汇被扩大运用,到了3~4岁时逐渐有所克服。

有两种原因可能会解释这一现象。

原因之一在于幼儿理解力低弱,他们还不能理解界定一个概念的核心特征,另一种可能在于幼儿缺乏相应的词汇。

如果幼儿不知道单词“苹果”,则他可能仅仅是为了达到谈论“苹果”的目的,而使用某种相似客体的名称(如“球球”)。

幼儿除了用某一熟悉的客体的名称来指代不熟悉的客体外,还会为不熟悉的客体杜撰一个新词以达到指代其的目的,这一颇具创造性色彩的现象即“造词”现象,它会随着幼儿词汇量的进一步增加而减少。

在词义理解扩张的同时,幼儿还有词义理解缩小的倾向,即把他初步掌握的词仅仅理解为最初与词结合的那个具体事物。

比如,“桌子”一词仅仅指他家里的某张桌子。

这种缩小倾向与扩张一样,都表明幼儿最初对词义的理解是混沌、未分化的。

只有经过进一步发展,幼儿才能从具体到抽象地逐步理解词义。

(三)句子的发展

人类所有的言语都具有复杂的语法结构,幼儿要学会某种语言就必须掌握该语言的语法结构。

语法是组词成句的规则,通过句子的发展状况可以反映对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

根据我国心理学研究者已有的研究,幼儿句子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句子结构的发展

(1)句子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整到完整。

幼儿在句子的习得过程中,最初出现的是主谓不分的单词句(用一个词代表的句子),如“狗狗”,可能指的是所有的四脚动物。

后发展为双词句(有两个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也有三个词组成,又称为电报句),如“妈妈,饭饭”,它可能表示“饭是妈妈的”,也可能是指“妈妈在吃饭”。

而后又发展到简单句(语法结构完整的单句),如“我叫小明,我爱画画”。

最后出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复合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关联比较密切的单句合起来而构成的句子),如希望别人对自己作评价时,会说“我是个好孩子,是吧,妈妈”。

幼儿最初的句子不仅简单,而且常常不完整,漏缺句子成分或者句子排列不当。

比如,幼儿表达情感时的句子往往有省略主语和宾语提前的倾向。

幼儿可能向家长这样转述他所看到某一情景:

“摔了一跤,在滑梯上,她哭了”,目的是告诉父母有个小朋友在滑梯上摔倒了,哭了。

造成主语省略的原因可能与幼儿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有关,他们误以为自己明白的事别人也明白。

幼儿说话时带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他们往往把容易激起兴趣和情绪的事物当做重点,急于抢先表达出来,因而在说话时往往把宾语提前了。

一般到六岁左右,幼儿的句子才会比较完整,比如说因果复合句时,能说出关联词“因为”等。

(2)句子从无修饰语到有修饰语,长度由短到长。

朱曼殊等人的研究(1979)表明,2岁幼儿在运用句子时,有修饰语的情况极少,仅占20%左右,3岁时使用修饰语的能力就显著增强,达到50%左右,6岁时可达到90%以上。

随着幼儿词汇量的增加,使用修饰语能力的增强,幼儿句子的长度也在增长。

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2~6岁幼儿简单陈述句的平均长度的发展,发现2岁时幼儿句子的平均长度为2.9个词,3.5岁时为5.2个词,到了6岁时增长到了8.4个词。

句子长度的增长表明了幼儿言语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句子功能的发展

幼儿句子功能的发展表现在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幼儿早期语言的功能中表达情感(如表示“高兴”与“不高兴”)、意动(语言和动作结合表示愿望)和指物(叫出某一物体的名称)三方面是紧密结合、没有分化的,表现为同一句话在不同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内容。

例如儿童说出单词句“饼饼”,既可能是指物的功能,表达出“这是饼饼”、“我看到了饼”的意思,也可能是意动的功能,表达出“我要吃饼”、“给我饼”的含义,还可能是情感的功能,表达出“我看见饼很高兴”的意思等等。

幼儿还喜欢边说边做,尤其是当他们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时,就急着借用动作来解释,因为只有这样才不影响他们交流的进行。

3岁以后,这种不分化的现象就会越来越少。

幼儿语句功能的逐步分化还表现在词性和句子结构的逐步分化上。

幼儿早期的词语不分词性,他们往往把名词和动词混用,还把名词词组当做一个词来使用,如“嘭嘭嘭”,即可表示名词“枪”,也可表示动词“开枪”。

他们最初使用没有主谓之分的单词句,以后才发展到层次分明的复合句。

幼儿这种句子功能混沌不分的现象反映了其认知水平的低下。

3.句子的理解

幼儿对句子的理解总是先于句子的产生,他们在会讲正确的句子之前,已经能够听懂这种句子的意思。

早在前言语阶段,他们已开始表现出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如果母亲抱着婴儿问“爸爸在哪里”时,幼儿就会把头转向父亲。

对他说“拍拍手”、“摇摇头”,他就会做出相应的动作。

为什么对语言的理解会先于产生呢?

有人(Kuczaj,1986)认为,理解仅仅需要幼儿认出词语的意思,而说话则要求他们回想或者从他们的记忆、词语以及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中积极地回忆。

说话是一项困难的工作,不能说出话和句子并不意味着幼儿不能理解它。

影响幼儿理解句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朱曼殊等人的研究发现,同一句型中主语、宾语名词的性质以及组合方式都会影响幼儿对句子的理解。

4~5岁的幼儿虽已能与成人自由交谈,但对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如被动语态和双重否定句还理解不好,比如,“玲玲被红红撞倒在地上,老师把她扶起来”,问:

“谁撞倒了谁?

老师扶谁?

”,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回答。

到了6岁时才能较好地理解常见的被动语态句型。

(四)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体现了一个从外到内的过程,即从对话言语发展到独白言语,后又从独白言语经过渡言语产生内部言语。

讲述能力的发展是幼儿独白言语能力发展的重要体现。

华东师范大学武进之等人利用看图说话研究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研究表明:

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讲述图画所表达的故事基本内容的量逐渐增加;看图说话中,幼儿语法结构发展的趋势与自发语言一致,但由于图画内容对幼儿语言的限制,使幼儿在各年龄阶段上对各种句子结构的使用率稍稍落后于自发言语的水平;幼儿看图说话的主动性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2~2.5岁的幼儿只能对主试提出的问题作简单的回答,不会作主动叙述。

3岁的幼儿开始出现部分的主动叙述,4岁能主动叙述的已达78%,6岁幼儿能全部主动叙述。

幼儿的复述能力(即幼儿在看图说话后能不再看图而讲述故事的内容)也在逐渐发展。

3岁前的幼儿不会复述,4岁以后大多数幼儿才会复述。

大约4岁左右,幼儿开始出现过渡言语。

过渡言语的进一步发展便产生了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与思维联系密切,主要执行自觉分析、综合和自我调节的机能,同人的意识的产生有着直接的联系。

(2)从情景性言语到连贯性言语的发展。

情景性言语往往与特定的场景相关,说话者事先不会有意识地进行计划,往往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3岁以前的幼儿说话常常是情景性的,表现为说话断断续续的,缺乏连贯性、条理性和逻辑性。

到了6~7岁时,幼儿才能比较连贯地进行叙述,但叙述能力的发展还是不完善的。

言语连贯性的发展往往是思维逻辑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幼儿口语表达的逻辑性较差,表明其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状况较低。

2.言语表达技能的发展

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沟通者,既能打动听众,又能从对方那里获得有效的信息,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语用技能。

语用技能是指个人根据交谈双方的语言意图和所处的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达到沟通目的的一系列技能,主要包括听和说两方面的技能。

(1)说话技能的发展。

幼儿在前言语阶段,就已经能用手势进行交流。

到了2岁末,幼儿的沟通技能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国外有研究表明(Wellman等,1985),2岁婴儿对有效沟通的情境已十分敏感。

在简单的情境中,他们多使用较短的言语表达,而在复杂情境中却增加了沟通活动。

这一时期的幼儿对同伴的反馈易于作出积极反应。

如当传达者未接受到听者的反馈信息时,有54%的人以某种形式重复了自己说过的话;而在接受到正确反馈信息后又重复的只有3%。

4岁的幼儿已初步学会了根据听者的情况确定言语的内容和形式。

夏兹和格儿曼(Shatz&Gelman,1973)发现,当4岁幼儿分别向2岁幼儿和成人介绍一种新玩具时,所用语言的长度、结构和语态都是不同的。

对于2岁幼儿,他们话语简短,多用引起和维持对方注意的语词,如“注意”、“看着”,谈话时也显得自信、大胆。

对于成人,则话语较长,结构复杂,也更为礼貌和谨慎。

5岁以后的幼儿已经能根据事物所处的具体情境而调节自己的言语。

华红琴(1990)曾对5~7岁幼儿的语用技能作过调查,发现同一块黄色圆形积木,5~6岁的幼儿就能根据其背景而改变对它的称呼,但还不够完善;7岁幼儿在比较复杂的条件下能对自己表达方式进行调节,有时称这块积木为黄积木,有时称为圆积木,有时称之为黄的圆积木,甚至大的黄色圆积木。

(2)听话技能的发展。

幼儿在幼儿期所获得的听话技能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对话语中讽刺意图的理解力,以及对诚实话和讽刺话、嘻嘻话和侮辱性话的辨别能力相当迟才会出现。

这表现在他们常把成人的反话当做正面话理解。

例如幼儿擅自过马路时,妈妈说“你再往前走走看”,他就真的往前走,并没意识到此种情形中他是不应该再往前走的。

4岁幼儿对听者困惑的眼光或“我不懂”等形式的反馈不像7岁时那样敏感。

尽管如此,幼儿的还是具备了一定的听话能力。

有人发现(Eson&Shapiro,1980),4~4.5岁的幼儿,即使在说话者话语的字面意义提供线索很少的情况下,也能推测出说话者的意图。

如在一张纸上呈现一个空心圆圈,另有红蓝两张纸,告诉幼儿不要将圆圈填成红的,4.5岁的幼儿已能领会到是要求他们将圆圈填成蓝色的。

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大的工程,详细内容请见第三节。

(3)元沟通技能的发展。

在交际的过程中,幼儿是否知道什么时候他们自己的讲话内容是清晰的,以及什么时候他人给他们的信息是模糊和不适当的?

这涉及元沟通技能,即幼儿对自己沟通技能的认识。

元沟通技能发展得比较晚,年幼的幼儿尚不能觉知别人所传达的消息。

马克曼(Markman,1977)在实验中教给小学一、三年级儿童一个游戏,把关键性的信息省略。

一年级儿童对此重要缺漏无所察觉而是急于开始游戏,而三年级儿童则较快地发觉信息的缺漏。

元沟通技能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得到提高。

2011-02-18人教网

第二节幼儿言语获得的理论

幼儿言语早期获得的状况不仅是幼儿早期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性适应能力及交往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体现,而且对人一生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幼儿的言语究竟是怎样获得的?

是哪些因素影响幼儿言语的成熟发展?

幼儿在言语获得过程中是主动的创造者还是被动的接受者(或模仿者)?

对于这些问题,学者们各抒己见,其中后天论、先天论以及交互论最具影响力。

一、后天论

后天论者强调后天的环境和学习对言语获得的决定作用。

以模仿说和强化说最具代表性。

(一)模仿说

模仿说因其模仿程度的不同分为机械模仿和选择性模仿。

机械模仿说由奥尔波特(F.H.Allport)提出,流行于20世纪20~50年代,它强调幼儿学习语言是对成人的简单翻版,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是机械被动的接受者。

怀特赫斯特(Whitehurst)对传统的机械模仿概念加以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说。

这一学说认为幼儿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选择性模仿来学习语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