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凯琼 小学低段古诗背诵趣味化探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16720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凯琼 小学低段古诗背诵趣味化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凯琼 小学低段古诗背诵趣味化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凯琼 小学低段古诗背诵趣味化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凯琼 小学低段古诗背诵趣味化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凯琼 小学低段古诗背诵趣味化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马凯琼 小学低段古诗背诵趣味化探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马凯琼 小学低段古诗背诵趣味化探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马凯琼 小学低段古诗背诵趣味化探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凯琼 小学低段古诗背诵趣味化探索.docx

《马凯琼 小学低段古诗背诵趣味化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凯琼 小学低段古诗背诵趣味化探索.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凯琼 小学低段古诗背诵趣味化探索.docx

马凯琼小学低段古诗背诵趣味化探索

让古诗成为悠扬的曲让背诵成为快乐的事

——第一学段古诗背诵趣味化策略的探索

镇海区庄市中心学校马凯琼

【摘要】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

笔者针对教学现状,着眼第一学段的语文古诗教学,对故事背诵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应充分重视古诗背诵趣味化的教学价值,在课中,努力寻求教学趣味化,帮助学生记忆;在课外,追求背诵形式趣味化,帮助学生积累。

【关键词】第一学段古诗背诵趣味化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并在附录中列出《优秀古诗文词背诵推荐篇目》。

可见,让学生识记、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已是时代对师生的要求。

学龄儿童在6—12岁的时候,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他们中的有些人真的能达到出口成诵。

在这个黄金时期,受教育的青少年儿童要接受中国古代文学的熏陶,感受中华民族古典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最可行也是最简洁的方法就是对古诗的诵记。

病症表现:

教得无味,背得无趣

症状一:

浅入深出,诗韵无存

在教学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中,我就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在解释“篱落疏疏一径深”的“径”一字时,我让学生回忆另一首学过的古诗《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因为该诗本身语言顺序和现在差别不大,学生都能理解“径”是小路的意思,但在“一径深”中,学生却怎么也无法把“径”与小路联系在一起,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只有“一米深”,“小路”怎么能判断深浅呢?

尽管我自己知道“诗歌无语法可言”,在翻译是经常要运用词序的转换或者古今异义的辨别,但让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这些实在是强人所难,于是,我只好用诗歌的整体解释将学生的疑惑搪塞过去。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透过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反观学生和文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1.浅入深出地教学方法让学生茫然。

2.古诗今译的解析手段让诗韵无存。

很多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会认同这样一种观点:

古语跟现代语言差距甚大,低段学生在完全不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会显得机械,并且很吃力。

因此,必须要让孩子理解全诗意思,甚至参透诗文所要表达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的背诵才是有效且有价值的。

于是课堂上会出现这样一种景象:

教师大汗淋漓,不亦乐乎地用白话语言逐字翻译,接着将整首诗串联起来再翻译一遍,最后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意境。

而学生却一副似懂非懂的表情茫然地望着老师,个别基础薄弱的孩子其实完全不知师者所云。

症状二:

机械记忆,诗趣难觅

以下是一所小学面向普通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笔者截取其中三个调查问题的统计数据:

(1).你喜欢欣赏、阅读古诗文吗?

选项

喜欢

一般

不喜欢

很讨厌

人数

43

86

36

13

百分比

24.16%

48.31%

20.22%

7.30%

(2).你喜欢背诵古诗文吗?

选项

喜欢

一般

不喜欢

很讨厌

人数

33

77

50

18

百分比

18.54%

43.26%

28.09%

10.11%

(3).你是否主动背诵古诗文?

选项

主动背诵

老师要求背诵

不太认真背诵

不愿意背诵

人数

24

117

20

17

百分比

13.48%

65.73%

11.24%

9.55%

调查数据让人难以对小学生背诵古诗的现状保持乐观。

如果说喜欢或不排斥欣赏、阅读古诗的学生还占有一定比例,但涉及到背诵古诗时,大部分学生都变成了迫于老师的压力,被动地去背诵,愿意主动背诵或者乐在其中的少之又少。

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教师只是单纯将背诵任务告知学生,只关注学生的背诵成果,而忽略了对学生背诵方法的渗透。

古诗由于其篇幅短小,用词精炼,富有韵律,又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小学语文背诵积累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由于语言的时代距离感,学生常常只能通过重复机械地记忆,去完成这项任务。

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对这种特殊语言特殊文体的好奇心,失去了学习古诗的乐趣,转而条件反射地认为,反正一学到古诗不用管别的,背,就是唯一的任务。

于是便随处可见学生拿着书本面无表情地一遍遍记忆背诵,完全感受不到他们在优美的诗句中所体会到的快乐。

症状三:

形式单一,诗情不在

尽管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许多教学形式和教学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古诗背诵上,依然跳不开这些怪圈,背诵方法只有重复记忆,背诵主体只限个人,检验手段只有抽背或者默写,甚至背诵地点也只能停留在课堂或者家里,教师只将视线局限于学生个体上,背诵成了学生一个人的事情。

毋庸置疑,背诵本生是一件个体化很强的行为,他需要背诵者独立地将背诵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加工存入记忆之中。

但是在背诵过程中,有时集体的合作参与比个人的单打独斗更加高效从容;趣味性的竞赛游戏比简单粗暴的默写抄写更能激起动力;课间游玩同伴间时不经意的唱念比课堂或者家中长者的监督更让人感到轻松愉悦。

诊断分析:

诗无达诂,在诵读中追求意境

一:

不必求其甚解

在学习许多知识时,求其甚解的钻研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小学低年级的古诗学习中,这一条却犯了忌讳。

首先,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多数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用语浅近,明白如话,学生只要有一定的识字量,经老师稍加点拨,理解难度一般不大,因此根本用不着翻译。

况且语文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等着老师去填满的,在学习之前,学生早已对这首古诗有了自己的见解,教师不用担心少解释了几个古今异义的字,学生就不能把握全诗的意义。

相反说得越多,越容易“以其昭昭,使人昏昏”。

其次,有的古诗是不能翻译的,即使能翻译,译出的最多也只是字面义和表层义。

如果要求学生牢固这样的译文,就使得诗歌本应有的丰富意蕴窄化甚至单一了,无形中就剥夺了学生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感受体验和想象的权利,极不利于学生对诗歌体味。

众所周知,“诗无达诂”是诗歌解读过程中极正常的现象。

诗歌有别于实用文和其他文学体裁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必须更加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更不应一味追求统一答案。

二:

在乎诵读成乐

“诵”和“读”是有区别的,《新华字典》中对“诵”的解释是:

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

可见,“诵”与“读”相比,语音语调层次更分明,情感起伏更强烈,需要行为者投入更多对文字的体验之情。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

诵读对于古诗学习之所以这样重要,是因为古诗有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

这些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是体味不到的。

“情动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之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因而,在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应以“读”为主要方法,用自由读、配乐感情朗读,个人读、集体读、背诵等不同形式的读,带动理解与欣赏,引导学生感知课文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熟读成诵,久诵能吟”不仅是背诵文体的有效方法,更是古诗背诵走向趣味化的必经之路。

对症下药:

让背诵在趣味中进行

课内探索:

在“学”中产生“背”的动力

策略一:

各路感官齐动员,学中有趣

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针对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一套“古诗五部教学法”,即“听诗—读诗—画诗—唱诗—演诗”。

(一)听诗,听的不仅仅是教师单一地诵读,也可以听教师讲述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还可以听与古诗内容相契合的音乐,营造出学习诗歌的浓郁的情感氛围。

例如在教学杜牧的《山行》时,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种幽深、神秘的情景——和学生一起乘坐时间汾川,穿过时空隧道,进入到久远的唐朝,伴着悠扬的乐曲,我一边绘声绘色地描述,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我创设的情境中,初步感受到诗的明快风格,并且陶醉于清新明快的意境中。

(二)读诗,古人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亦是如此。

与其在课后背的过程中学生机械式的重复朗读深化记忆,不如在课堂上就引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韵味,在一遍遍的读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熟读成诵,

如《春晓》一二四句中“晓”“鸟”“少”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在读中,我问学生:

“读了这几句以后,你感觉到古诗和我们平常学的课文有什么区别?

”有的人说:

“每一句的字数一样,格式很整齐。

”有的人说:

“字数很少,比别的课文容易背。

”还有的学生就说:

“也不知道为什么,读的时候觉得很好读。

”“对了,你说的好读就是古诗中的押韵,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读音差不多,这样不论是读还是背,都变得容易很多。

”说着学生们又饶有兴致地读了起来。

(三)画诗,有个成语叫“诗情画意”,可见在古人眼中“诗”和“画”本身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学段的学生对色彩特别敏感,对形象的图画感兴趣。

于是,我几乎翻遍电脑图库,给每首诗都配上一副相宜的图画,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的内容。

诵读《早发白帝城》,当学生在品味诗意之际,我用彩色粉笔勾勒出一副简图:

长江、两岸青山、太阳、,再贴上两只猴子的图片,贴在山上,让学生体会“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欢乐;折一只小船,让他顺江而下,让学生感受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

图文交相辉映,学生们欣赏图画的同时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四)唱诗,诗歌因其独特的韵律,非常适合吟唱成曲,尤其是第一学段要求掌握的古诗中有许多早就已经被填入成曲。

《咏鹅》活泼轻快的旋律,《游子吟》缓慢抒情的节奏,《赋得古原草送别》激昂的曲腔都是学生最容易掌握和最乐意接受的内容。

一次,教室里正在上音乐课,我从教室外走过,无意中听到学生们正兴致勃勃地吟唱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原来在音乐教材中早已经渗透进了类似《春晓》《悯农》这样的儿童歌谣。

我想,无论哪个孩子都不会拒绝这样动听的旋律的。

于是我便把一节音乐课搬进了语文课堂,《鹅》、《悯农》、《村居》、这一首首富有童趣的歌谣变成了学生课余时间口中传唱率最高的“金曲”。

(五)演诗,古诗是诗人从生活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本质的。

通过合理的想象,学生如亲见其人,亲闻其声,亲临其境,更容易感受和领悟诗的意境之美。

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读到“蓬头稚子”就边读边拉几下头发,“学垂纶”就有模有样地学钓鱼的情形。

“侧坐莓苔草映身”,我也做一个夸张的坐姿。

“路人借问遥招手”,我就摆摆手。

孩子们看着都乐了,迫不及待地想学着老师读一读演一演。

于是,我让所有学生起立,一边读一边发挥想象,做出诗中的那些动作。

孩子们通过肢体形象地记忆,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在笑声中凸显了诗的情趣,也让背诵变得游刃有余。

策略二:

多形式背诵变幻,背中生趣

阅读教学中应将“读”的形式多样化、趣味化,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的观点。

随着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极力使课堂中的“读”变得丰富多彩、趣味横生。

但背诵形式上的突破却成了被忽视的环节。

学生把背诵看作一项脱离于诗歌感悟之外的枯燥任务,教师把背诵看作是验收学生掌握程度的手段。

课堂上更是很难看到教师运用多种形式训练孩子的背诵记忆能力。

事实上,古诗背诵也可以像阅读一样,做到多种形式,展现出趣味高效的一面。

于是,我借鉴“读课文”的经验,将背诵放上课堂,并将古诗背诵的形式归成两类——“与时间赛跑”、“与同学合作”

(一)“与时间赛跑”

顾名思义,将背诵与时间关联起来。

低年段学生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时间概念,注意力也无法长时间集中。

如果没有监督,常常是眼睛盯着书本,心却在别处,长此以往形成拖拖拉拉的背诵习惯,效率很低。

但如果把背诵行为和时间紧密联系起来,并把背诵地点搬进课堂,学生会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竞争意识,看看别人在争分夺秒地背,自己也不甘心落后,因此就能在开头那注意力最集中,记忆区域最活跃的几分钟内,把古诗背诵出来。

《赠刘景文》一诗在低年段古诗中属于比较难以背诵的一首,如“犹有”“君须记”读音比较拗口,“擎”字更是学生非常陌生的字眼。

于是,我把背诵放到了课堂上解决,规定在3分钟以后抽背,背得出的同学就能获得一个小奖励,说者,大屏幕上显示出一个大大的倒计时图像。

果然,话音刚落,所有学生都兴致盎然地背起来。

三分钟后,大部分同学都把小手高高举起,渴望被抽中,当然被抽到的学生都能顺利地把诗背下来,几个开头没有把握不敢举手的学生,听完几个同学背诵后,也纷纷举起了手。

这样的背诵方式有以下几个益处:

1.在感悟古诗内容后当堂背诵,学生对诗文的理解还比较清晰,感悟比较深刻,背诵变得自然得之。

2.在奖励的刺激下,学生的外在动机被激活。

3.教室的大环境中,学生趋从反应被激发,迫使他们跟着其他同学一起背诵。

4.时间的限制给了学生紧迫感,学生渴望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

5.即使无法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背诵,也能在聆听他人背诵后反复强化记忆,实现“耳濡目染”。

当然,“与时间赛跑”并不仅仅指上述的限时背诵,他还可以是背诵节奏上的快慢变换,我称之为“快背”和“慢背”。

歌曲有快歌慢歌之分,古诗同样也可以在节奏上赋予变换,使之符合低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例如,遇到富有童趣的《村居》、《所见》,就可以让在欢快愉悦的节奏中进行背诵;又如略带伤感的《回乡偶书》,便可以放慢节奏,缓缓背诵。

甚至有时可以跟随着教师的口令快慢交替进行,让整个课堂在变幻的节奏中趣味横生。

(二)“与同学合作”

《新课标》强调: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倡导构建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特征的学习方式。

”古诗的背诵也应转变以往模式,变单一的、个体的背诵为多样的、合作的背诵。

合作可以以同桌为单位,也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甚至让学生自行组成团队。

合作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同桌互背、四人小组滚雪球、背诵小分队等等。

例如四人小组滚雪球,低年段的古诗大都属于绝句,或是从长诗之中截取两句,因此很适合四人小组的合作模式。

第一个学生被第一句的前半句,第二个学生重复前一个完成第一句的背诵,雪球越滚越大,最后一个学生完成整首诗的背诵,如此类推,依次轮换顺序。

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听上好几遍也能背上好几遍,既增强了趣味性,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做到“耳熟能详”。

又如背诵小分队,是指让学生自主选择,组成一个个小队,每个小队有自己的队名,小队成员各自分派任务。

例如让书写工整的队员为每个队员抄录要背的古诗;让发音标准、声音洪亮的队员带领大家读诗;让表现力强的队员汇编一套动作帮助大家背诵;让责任心强有管理能力的同学监督队员背诵。

这样一来,责任到人,每个人都在履行责任时,考虑到团队的背诵成绩,所以做得更加认真,无形中也用自己的特长提高了自己的背诵水平。

课外延伸:

让点滴积累成为习惯,让游戏竞赛点燃热情

古诗的积累仅靠课内的引导背诵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背诵古诗的乐趣,就要用各种活动方式激起学生的背诵热情;用不同的奖励机制提高学生的积累动力;结合分散的时间养成学生的积累习惯。

策略一:

背诵时间散打式

古诗积累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把大块时间精力放在背诵上也显然不切实际,因此,积累应该是一个分散渗透在各个时间、各个地点、各个活动内的过程。

例如我在本学期要求学生每两周背诵一首古诗,背诵篇目如下:

《江南》、《敕勒歌》、《风》、《登鹳雀楼》、《咏柳》、《凉州词》、《鹿柴》、《望庐山瀑布》、《出塞》、《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我鼓励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如早读、午饭后、活动课等。

我还让学生自己针对每一首正在背诵的古诗做一张小卡片:

每日小目标

今天我要背《》

预计我要背______分钟

我要利用____、_____、____的时候背诵

今天,我做到了吗?

这些3、5分钟的零散时间累积起来,每个学生每天的诵读时间不低于10分钟。

这些时间积少成多,既能帮助学生轻松完成背诵,又能在班级中形成背诵氛围,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策略二:

背诵活动竞赛式

把背诵古诗以游戏竞赛的模式开展起来可以让积累深厚的学生从背诵中获得成功带来的成就体验,也可以让本来不善于或不乐于背诵的学生感受到背诵游戏带了的快乐,哪怕是在台下看着那些滔滔不绝的参赛者却没有底气站上台的孩子,也会让他们在心里暗自较劲,激起他们的学习积累欲望。

例如某位教师在班队课时安排了一个“古诗文诵读表演赛”,其中还有这样一张评分标准:

要求

分值

得分

语言流畅,吐字清晰,音量适中,语速得当。

(30分)

 

仪态大方、着装得体、动作适当。

(10分)

 

普通话声、韵、调准确。

(20分)

 

处理符合作品意境,感情充沛,感染力强,台风好。

(20分)

 

现场效果(包括语音语速、朗诵形式、整体配合、精神面貌、配乐效果等),形式新颖,令观众耳一新。

(20分)

 

从这一套评分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背诵的熟练程度无形中被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注重孩子的表现能力,这也使比赛少了一些背诵的功利性,多了些有趣的“人情味”。

长远展望:

让背诵成为一种习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

”“背诵始于少年。

”我们希望这些名言警句不会成为压迫在孩子身上的一块块巨石,不成为束缚住他们手脚的一道道枷锁。

古诗的积累成诵应该是他们漫漫求学路上的一味清泉,困倦口渴时,侧卧一畔所能品到的甘甜。

当背诵成为一种习惯,闲暇时口中吟上几句就变成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当背诵成为一种乐趣,玩耍时乐意与伙伴对几上几句就变成了一件快乐俏皮的事;当背诵成为一种享受,长大成人时依旧会翻开一页诗卷细细品味其中的真谛。

这才是教师留给学生的不贬值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古诗教学的现状和策略,董玲,2010

[2]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之我见,张新莲,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