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1712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2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docx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03航天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航天

胡波(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张映辉(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

第一节航天事业综述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人类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大气层扩展到宇宙空间,宇宙空间成为人类的第四疆域。

人类发展空间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开发太空资源。

40年来人类已经发射了大约4800颗各种用途的卫星,形成了庞大的卫星家族。

它们有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导航卫星、空间探测卫星、科学技术试验卫星以及军事卫星。

中国自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之后,如今已屹立于世界卫星发射大国之林。

人造卫星为人类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同时对科技进步、战争模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宣布实施永久性宇宙空间站计划。

愈来愈多的国家参与这个计划,使这个计划成为国际项目。

1985年各参与国与美国交换了备忘录,对各国承担的任务作了规定,其中空间站的实验舱由欧洲国家提供,往返空间站和地球之间的航天飞机上的机械手和建造空间站所需的机械手装置均由加拿大提供,日本也开始了实验舱的设计。

1992年,俄罗斯正式参与国际空间站计划。

1995年,美国的航天飞机成功地与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对接。

之后,俄罗斯航天员搭乘美国航天飞机进入“和平”号空间站,美国航天员“留宿”俄罗斯空间站,你来我往,不亦乐乎。

国际空间站总质量为420t,绕地球一圈约90min。

国际空间站轨道能观测到75%的地球表面,相当于90%的地球人口生活地域。

多年来,科学家对利用太环境失重的显著特点,将多种生物随航天器带入太空,进行失重生物学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太空失重环境对生物生长的影响有一定的可逆性、太空失重环境影响生物的遗传性、失重环境会影响生物机体的形状和功能、太空失重环境使生物生长过程变化很大、失重与辐射的综合影响等。

1997年6月10日,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风云二号”A气象卫星,是我国研制成功的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设计工作寿命三年。

2000年6月25曰,“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又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风云二号”B气象卫星成功发射上天,在太空中顺利完成与A星的“新老交替”,最终定点在东经105º赤道上空,将向地面传回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更高质量的气象资料。

气象卫星装有电视摄像机和红外辐射计,可以拍摄云的照片,测量温度、湿度、风速等各种气象参数,它既能观测大面积以至全球范围的气象资料,又能测量离地面不同高度上的气象数据。

我国先后发射的“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运行轨道不同,前者采用“极地圆形轨道”,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垂直,通过地球两极,每12小时巡视地球一周,每天只能对同一地区进行两次观测;后者采用“地球同步轨道”,轨道平面在赤道平面内,能对同一地区进行连续观测。

极地圆形轨道也称太阳同步轨道,一般用作观测地球卫星的轨道,如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几乎都在太阳同步圆形轨道上运行,在这种轨道上运行的卫星通过任意纬度地方的时间保持不变,例如卫星由南向北经过北纬40º上空是当地时间早晨8点,以后凡由南向北经过北纬40º是当地时间早晨8点,从而使卫星能在太阳光照角度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对地球摄影。

1999年11月21日,我国第一艘飞船—“神舟”号搭载不少“乘客”安然归来,这标志着我国搭载飞船的试验顺利完成,为以后发射载人飞船打下良好的基础,据悉飞船搭载有纪念意义的国旗外,还搭载了不少植物种子,为我国农业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练习】

一.1.宇航员在围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航天飞机中,会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宇航员仍受重力作用

B宇航员受力平衡

C重力为向心力

D宇航员不受任何力作用

2.关于地球同步通讯卫星,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已知它的质量为1t,若增为2t,其同步轨道半径将变为原来的2倍

B它的运行速度应为第一宇宙速度

C它可以通过北京的正上方

D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的轨道是唯一的——赤道上方一定高度处

3.宇宙飞船要与轨道空间站对接,飞船为了追上轨道空间站

A只能从较低轨道上加速

B只能从较高轨道上加速

C只能从空间站同一高度轨道上加速

D无论在什么轨道上,只要加速都行

4.在宇宙飞船内的实验室里,不能使用的仪器有

A比重计B水银气压计C天平D水银温度计

5.飞船进入正常轨道后,因特殊情况而降低了轨道高度,那么飞船的线速度和周期分别将

A增大、减小B减小、增大

C增大、增大D减小、减小

6.如果飞船内搭载有一条金鱼,金鱼被盛放在一有水和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当助推火箭点火启动,航天飞机开始竖直升空经时间t,速度达到v。

设小鱼的质量为m,在这过程中容器里的小鱼

A将被挤在容器底部或一侧

B仍能悬浮在水中任何位置

C受到容器的压力为mv/t

D受到容器的压力为m(v/t+g)

7.如果飞船内搭载有一条金鱼,金鱼被盛放在一有水和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当飞船进入轨道绕地球正常运行时,原来悬浮在水中的金鱼将

A失去原来的平衡无目的的旋转B将漂浮在水面

C将下沉到容器底部D仍能悬浮在水中任何位置

8.飞船进入正常轨道运行以后,因受各种射线和激光照射,飞船上各种农作物及蔬菜种子可能发生

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染色体变异D不变异

9.要实现全球气象监测,至少要有多少颗静止气象卫星

A2B3C4D6

10.风云二号卫星发送回地面的高度约为

A900kmB6400kmC10000kmD36000km

11.风云二号卫星发送回地面的红外云图是由卫星上设置的具有接收云层辐射的红外线的感应器完成的。

云图上的黑白程度由辐射红外线的云层的温度高低决定。

这是利用了红外线的

A不可见性B穿透性C热效应D化学效应

12.两种不同轨道的气象卫星在运行与观测时

A“风云一号”卫星观测区域比“风云二号”卫星观测区域大

B“风云一号”卫星轨道半径比“风云二号”卫星轨道半径大

C“凤云一号”卫星运行周期比“风云二号”卫星运行周期大

D“风云一号”卫星运行速度比“风云二号”卫星运行速度大

13.为了使极地轨道平面与日地线的夹角即太阳的光照角度不变,轨道平面须绕地球自转轴旋转,这个旋转的角速度应是

Aω=2π/恒星日Bω=2π/太阳日

Cω=2π/366.25恒星日Cω=2π/365.25太阳日

14.目前的航天飞机的飞行轨道都是近地轨道,一般在地球上空300~700km飞行,绕地球飞行一周的时间为90min左右。

这样,航天飞机里的宇航员在24h内可以见到日落日出的次数应为

A0.38B1C2.7D16

15.宇宙飞船到了月球上空后以速度v绕月球作圆周运动,如右图所示,为了使飞船落在月球的B点,在轨道的A点火箭发动器作出短时间发动,向外喷射高温燃气。

喷气的方向

A与v的方向一致

B与v的方向相反

C垂直v的方向向右

D垂直v的方向向左

16~18是有关地球卫星的问题

16.关于人造卫星的轨道,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人造卫星的轨道是以地球中心为一个焦点的椭圆

B在空间中,人造卫星的轨道平面是固定的,不随地球一起转动

C人造卫星的轨道不可能通过地球南极与北极的上空

D人造卫星的轨道平面可以和任何一个纬线所决定的平面重合

17.关于地球的同步卫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同步卫星轨道只有一个,它距地面的高度、卫星运行速率和周期是一定的

B同步卫星可以作为中继站,传送低频的无线电信号,向地球进行电视转播

C只要三颗同步卫星就可以实现向全世界(包括南、北极)的电视转播

D同步卫星轨道是属于全人类的有限资源,不能变成发达国家垄断的地方

18.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正在某轨道上运行,从卫星中向运动方向弹射出一个物体,当卫星重新稳定飞行时(设卫星稳定飞行时的运动为匀速圆周运动),则

A卫星仍在原轨道上运动,但速率变小,周期变大

B卫星距地面的高度增大,速率变小,周期变大

C卫星距地面的高度减小,速率变大,周期变小

D卫星距地面的高度减小,速率变小,周期变小

【参考答案】

1.A、C

宇航员仍受重力作用,此力提供宇航员做圆周运动向的向心力。

2.D

对卫星,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v与卫星质量无关,故A错。

当r=R(地球半径)时卫星有最大速度,因此卫星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故B错。

同步卫星只有在赤道上空的一定高度才能与地球自转同步。

因地球自转周期一定,则r一定,故C错D对。

3.A

当卫星在其轨道上加速时,F万小于所需向心力,故要做离心运动,从而使半径增大,故选A。

4.A、B、C

因宇宙飞船内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物件之间没有作用力,因此,凡与力有关的仪器均不能使用,故只有D能用。

5.A

6.B

金鱼依靠鳔的体积不必划动鱼鳍就能悬浮在水中任何位置。

设鱼的体积为V,水的密度为ρ,这时鱼的平衡条件是所受重力等于浮力mg=ρgV排=ρgV。

即鱼重等于同体积的水重。

火箭上升时推力不变,但随着燃料的不断燃烧喷发,质量很快减小,火箭将做变加速运动,航天飞机内的一切物件都处于超重状态,而且超重倍数逐渐增大,由于容器中鱼的视重和水的视重同时增加相同倍数,所以,鱼处在一系列新的平衡状态之下,鱼仍能悬浮在水中任何位置。

7.A

而当航天飞机入轨后绕地球正常运行的过程中,这一加速系统所受地球引力全部用于产生向心加速度,系统中的一切物体包括容器里的鱼和水都处于失重状态。

水不再对鱼产生浮力,鱼在水中既不会下沉也不会上浮。

小鱼将失去原来的平衡,由于胸鳍和尾的本能动作,依靠水的反作用力在前进的同时绕其自身质心转动,表现为无目的地转圈。

上两题本题主要是生物知识和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涉及超重、失重、平衡等知识。

8.B、C

9.B

10.D

11.C

12.A、D

13.C、D

14.D

本题是物理知识、航天知识和地理知识的综合,将地球因自转产生昼夜的原因应用于航天飞机绕地球公转的情况。

航天飞机绕行到地球向阳的区域,阳光能照射到它时为白昼,当飞到地球背阳的区域,阳光被地球挡住时就是黑夜。

航天飞机昼夜周期长短不一,在其椭圆轨道离地球较远时,速率变慢,昼夜周期长;而离地球较近时速率变快,昼夜周期短。

白昼黑夜的时间长短也是变化的,因航天飞机绕地球一周所需时间约为90min,而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60min,所以,航天飞机里的宇航员在绕行一周的时间内,看到的日落日出的次数n=24×60/90=16。

15.A

16.A、B

17.A、D

18.C

二.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上搭载水稻种子,返回后经地面种植,培育出的水稻穗多粒大。

亩产达600kg,最高达750kg,蛋白质含量增加8%~20%,生长期平均缩短10天。

1.水稻产生这种变异的来源是

原因是

2.通常用的这种育种方式叫。

其优点是

【参考答案】

1.基因突变由于辐射、失重等原因使基因内的碱基排列项序改变

2.诱变育种提高变异频率;使后代的变异性状较快稳定,因而能加快育种进程

三.已知空间站周期约为90min,地球半径约为6400km,地面重力加速度约为10m/s2,由此计算国际空间站离地面的高度。

【参考答案】

h=315km

第二节“GPS”中的物理问题

2000年10月31日凌晨0时2分、12月21日凌晨0时20分,两颗构成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导航系统”的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先后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

System,简称GPS)技术领域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GPS的原理是采用“三点定位法”来定位的。

下面我们以二维平面为例,来说明三点定位的原理。

假若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你可以通过测量出你到某已知地点A的距离a,则你现在就处在以A为圆心、以a为半径的圆周上,如右图1所示,如果再测量出你到另一个已知地点B的距离b,则你也处在以B为圆心、以b为半径的圆周上,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你现在的位置只可能是在两圆周的交点O1或O2上.若要惟一确定你的位置,就必须再通过测量出你到第三个已知地点C的距离c,你现在的位置也一定在以C为圆心、以c为半径的第三个圆周上。

如图3所示,三圆的交点O1就是你的位置。

这就是说,三点定位法需要有三个坐标已知的参考点,并知道被测点到参考点之间的距离。

在三维空间中,其定位原理基本与此相同,只是往往要加上一个已知条件:

被测量点在地面上。

在GPS中,三个参考点就是三颗悬在空中已知位置坐标的卫星,被测量点到它们的距离可以通过接收从卫星发来的无线电波测量出来,则被测点在地面上的位置可由地面接收装置中的电脑计算出来。

GPS要由空间卫星系统、地面监控系统、用户接收系统三大部分构成,天上地下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定位.空间卫星系统也就是GPS导航卫星群,以俄罗斯“格拉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例,按照设计方案,它是由24颗工作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上均匀分布有4颗卫星。

每颗卫星每12h绕地球运行一周。

假设这些卫星都在离地面某一高度的轨道上做匀速周运动。

取地球半径R=6400km,地面的重力加速度g=10m/s2。

【练习】

根据以上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一城市离北京的直线距离约600km,离上海的直线距离约800km,离广州的直线距离约1300km,则这一城市是

A西安B郑州C徐州D合肥

2.“格拉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的卫星距地面的高度大约为

A1×103kmB1×104kmC2×104kmD3.6×104km

3.下列有关GPS中卫星的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因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加速度为零

B因卫星只受重力作用,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C若卫星距地面高度H为地球半径R的n倍,则其加速度为g/n2

D若卫星距地面高度H为地球半径R的n倍,则其加速度为g/(n+1)2

4.下列关于导航卫星群中卫星轨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卫星的轨道平面都垂直于地轴

B卫星的轨道平面都过地心

C地球上除赤道以外的某条纬线可能处于某个卫星的轨道平面内

D地球上某条经线可能处于某个卫星的轨道平面内

5.“格拉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导航卫星群中除24颗工作卫星外,还有些替补卫星在天空运行,当某颗工作卫星出现故障时可及时顶替工作。

若某颗替补卫星处在略低于工作卫星的轨道上,则这颗卫星的周期和速度与工作卫星相比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替补卫星的周期大于工作卫星的周期,速度大于工作卫星的速度

B替补卫星的周期小于工作卫星的周期,速度大于工作卫星的速度

C替补卫星的周期大于工作卫星的周期,速度小于工作卫星的速度

D替补卫星的周期小于工作卫星的周期,速度小于工作卫星的速度

6.关于GPS的定位原理,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已知地面上三点的坐标,就可确定某被测量点的位置

B已知地面上三点的位置及三点间的距离,就可确定某被测量点的位置

C已知悬在空中三颗卫星的位置及这三颗卫星之间的距离,就可确定某被测量点的位置

D已知悬在空中的三颗卫星的位置以及被测量点到这三颗卫星的距离,就可以确定被测量点的位置

7.某颗卫星运行到位于东经α=98°、北纬β=40°的P地上空,且离地面高度为H,地球半径为R,这时处于东经98°赤道上的地面监控系统向该卫星发出微波信号,则卫星经多长时间能接收到该信号?

【参考答案】

1.B

2.C(提示:

由f=GMm/r2,r=R+H,f=ma,a=mω2r=m(2π/T)2r得GMm/(R+H)2=m(2π/T)2(R+H)。

在地面上,有GMm/R2=mg。

联立以上两式可得卫星离地面高度H=

-R=2×104km)

3.D(提示:

GMm/(R+H)2=ma,GMm/R2=mg,H/R=n)

4.BD

5.B(提示:

由GMm/(R+H)2=m(2π/T)2(R+H)可解得卫星运行周期T=

,由GMm/(R+H)2=mv2/(R+H)可解得卫星运行速度v=

因此,卫星高度H越小,运行周期T越小,速度v越大)

6.D

7.卫星M、地面监控系统位置Q、他心O三者位置如图4所示。

设卫星M到监控系统位置Q的距离为L,由余弦定理得L=

因微波信号以光速c传播,则所求时间为t=L/c=

/c。

第三节从“眼睛”到“神经”

——人造卫星发展现状及趋势

对于人造地球卫星,最常用的比喻是“眼睛”。

卫星上天,使人类拥有了曾经只存在于幻想中的“千里眼”。

今天,我们能够足不出户,守在电视机前,实况观看一场生死攸关的足球大战、第一时间知道中国申奥成功的结果,靠的都是卫星。

卫星的应用如此普及,如此司空见惯,以致于它们的存在到了可以被忽略的程度。

一场体育比赛的实况转播,吸引人们的往往是惊心动魄的角逐,没有谁会去关心这背后的技术,除非是卫星通信线路出现故障的时候。

然而卫星所出现的问题,有时却会带来很大的麻烦。

两年前,美国泛美卫星公司“银河4号”通信卫星突然发生故障,曾使数千万美国人的正常生活受到了不小干扰。

故障造成至少3200万美国人无法使用寻呼机传递信息,连执行任务的警察互通消息都变得困难。

“银河4号”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人造卫星在当今人类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自“卫星一号”1957年10月4日在前苏联升空以来,数以千计的人造卫星先后点缀太空,构成了人类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活动的一个新的中枢系统。

从这个意义上说,用“神经”来形容人造卫星更为确切。

“星”光如此灿烂

卫星的上天和应用,是20世纪人类在航天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之一。

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一号”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探索宇宙、开发太空的序幕。

世界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一号”1958年1月对日由美国送入地球同步轨道。

随后法国于1965年、日本和中国于1970年又相继发射了各自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40多年来,一颗颗人造卫星纷纷上天,好比节目的礼花,星星点点般散布于太空。

根据美国宇航局的最新统计,截至2001年8月,世界各国共向太空发射了5428颗人造卫星,其中2836颗处于有效工作状态、这些卫星虽然外形各异,大小不一,但按用途来分,不外乎科学卫星、科学实验卫星和应用卫星三大类。

其中,应用卫星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用途最广。

应用卫星主要由遥感卫星、导航卫星和通信卫星三支主力军组成。

遥感卫星不仅能叱咤风云,大大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而且还能探测到许多靠其他手段力所不及的地下宝藏。

遥感卫星中的气象卫星具有“视野广阔、自由出人、长期连续”等一系列优点,是目前气象观测诸种手段中最为先进的一种。

同样属于应用卫星的通信卫星具有覆盖范围广、通信容量大、传输质量高、机动性能好、生存能力强和成本低廉等优点,因而受到世界各国广泛重视、自从1958年12月美国发射世界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斯科尔”以来,通信卫星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现已广泛应用于国际通信、国内通信、军事通信、移动通信和电视直播等各个方面、在未来5年中,世界各国将有1000颗通信卫星陆续投入运营。

巡天览地效益显著

由于应用涵盖面广,卫星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是多方位的。

卫星实验、卫星遥感、卫星定位和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些效益远远超过了卫星本身的价值。

通过卫星搭载的方式,科学家们能够在空间微重力等条件下,开展新颖的多学科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累计实施了100多项种子、昆虫、微生物等卫星搭载研究,所选育出的甜椒果重近500克,亩产近5000公斤,比地面选育增产25%左右。

在材料科学领域,卫星搭载实验和研究也取得丰硕的成果。

例如,在空中生长出的高质量砷化镓晶体,使中国在大功率微波元器件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

在资源勘探、减灾防灾、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遥感卫星则发挥着传统观测手段无法比拟的高效益、高效率作用、以法国“斯波特”资源卫星为例,用它普查900多平方公里的资源,只需招300至500张照片,而用飞机普查则要拍50万至100万张照片。

美国每年因恶劣天气造成的损失约为1020亿美元,用气象卫星改进天气预报后,每年减少损失至少20亿美元,是气象卫星每年投资的10倍。

在各种卫星中,效益最显著、对人类工作和生活改变最大的,要数通信卫星。

可以说,正是由于通信卫星的大量投入使用,人类才真正开始步入信息时代。

目前,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通信卫星进行80%以上的洲际通信和100%的国际电视转播。

通信卫星的大量应用加速了“地球村”的形成,也极大地缩短了信息流动的时间。

通过卫星通信实现金融电子化,资金流动可以由原来的十几天缩短到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从而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通信卫星的应用还使很多边远地区能更方便地与外界交流,从而走上致富之路。

卫星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上的应用,对促进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动不可没。

近年来,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

中国的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10多年来,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仅此一项就节约教育资金上百亿元。

卫星应用于军事,值得警惕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自己研制的卫星。

在新世纪,卫星技术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将继续发挥重大影响,可能呈现出以下一些发展趋势:

一、成本越来越低、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可反复使用的火箭等新型运载工具的问世和新材料等技术的进展,卫星发射和运营的成本在未来有望得到降低。

与此同时,各种卫星的应用范围将继续扩大,卫星将能帮助人们更快、更全面地在全球范围任意地点实时获取多种遥感信息、导航定位及其它信息,并实现高速传输。

二、大型卫星平台技术将走向成熟。

综合型、高功率的大型卫星平台是卫星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今年6月,欧洲阿斯特利乌姆和法国阿尔卡特空间公司在巴黎航展期间宣布,将合作兴建造价约为5亿欧元的欧洲大型卫星平台,并将于2006年投入使用。

三、微小型卫星将更受青睐。

具有周期短、体积小、性能好、可靠性强、发射灵活、可自我校正和不易被摧毁等优点的小型和微型卫星的研制和开发,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在一些航天技术发达国家已成为一门新兴的重要产业。

世界范围内目前正涌现出一股“小卫星热”,这将推动小卫星更广泛地应用于移动通信、资源勘探、森林火灾、洪水和海洋监测等领域。

四、卫星应用军事化趋势进~步加强。

外层空间所具有的战略作用,使得现代军事对卫星的依赖达到空前的程度,从侦察、预警、遥感、监视到指挥通信、精确制导,都与卫星须臾不可离。

目前,世界各国发射的卫星中70%被用于军事目的。

在10年前的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有约100颗军用卫星投入作战。

目前,卫星系统已成为美国军事指挥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70%左右的远程通信任务。

21世纪之初,发达国家明显加强了对太空的争夺。

美国明确提出“太空将成为21世纪的战场”,首次将“天战”视为独立的,新的战争形式,宣布对其太空防御策略进行重大调整、加快“天军”组建步伐。

俄罗斯今年也作出了组建航天兵的决定。

面对卫星应用军事化可能进一步加强的趋势,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不能不保持警惕。

【综合练习】

一.高空飞行中的生物力学:

正加速度,即作用于人体的力是从头向脚的,其以“视觉发黑”为测量忍受指标,此时a=3g;负加速度,即作用于人体的力是由脚指向头部其以“视觉发红”为测量忍受指标,此时a=-3g;横向加速度,即作用于人体的力与身体前后左右面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