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压力容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1720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装备制造业压力容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装备制造业压力容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装备制造业压力容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装备制造业压力容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装备制造业压力容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装备制造业压力容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装备制造业压力容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装备制造业压力容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装备制造业压力容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装备制造业压力容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装备制造业压力容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装备制造业压力容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装备制造业压力容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装备制造业压力容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装备制造业压力容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装备制造业压力容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装备制造业压力容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

《装备制造业压力容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装备制造业压力容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装备制造业压力容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

装备制造业压力容器行业分析报告

装备制造业-压力容器

行业分析报告

一、行业监管体制和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4.

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4..

二、行业市场情况6...

1、行业发展概况6...

2、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8..

3、行业内主要企业及其份额1..2

4、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1..2

(1)行业准入壁垒12

(2)制造能力和管理能力壁垒13

(3)人才和技术壁垒13

(4)资金壁垒14

5、市场容量、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1.4

(1)石化设备15

(2)核电设备16

(3)电站设备18

6、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2.0

三、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2.1

1、有利因素2..1.

(1)装备制造业受到国家产业政策鼓励21

(2)行业发展环境总体向好22

(3)国际装备制造业的转移与整合带来的机遇22

(4)本土化制造的成本优势23

2、不利因素2..3.

(1)市场需求受基建投资规模制约23

(2)行业基础薄弱,易受国际市场冲击23

(3)自主研发投入不足24

(4)管理水平和效率低于国际领先水平24

四、技术水平和技术特点、行业的经营模式2.4

1、技术水平和技术特点2..4

(1)行业的技术水平24

(2)行业的技术特点27

2、行业的经营模式2..8.

五、上下游行业发展状况、与本行业关联性及其影响29

、行业监管体制和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装备制造业——压力容器行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国化工装备协会和地方特种设备监察机构等部门实施监管。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行使宏观管理职能,主要负责制定产业政策,指导固定资产投资及技术改造;工信部主要负责行业引导管理;行业指导和服务职能由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国化工装备协会承担,主要负责化工装备行业压力容器设计、制造等设备生产许可证行政许可的鉴定评审工作,行业法规、标准宣传工作,制定行业规划、产品鉴定、项目及技术论证、人员培训工作,国内外科技、经济交流工作;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要负责全国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工作,对行业内部的企业进行生产涉及的相关许可、资质实施监管;地方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负责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检验。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行业法律法规及政策除了国家主管部门定期发布的《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期科学和技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外,还包括国家主管部门及地方政

府出台的一系列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具体如下:

(1)2006年2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明确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在目标、原则、任务、措施,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

该文在确定主要任务、实现重点突破的部分中明确指出国家要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包括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大型水电机组及抽水蓄能水电站机组等新型能源装备,满足电力建设需要。

(2)2007年10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快大型石化装备自主化实施方案》(发改装备[2007]2528号)。

方案阐述了加快推进大型石化装备自主化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大型石化装备自主化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并提出了加快推进大型石化装备自主化的相应措施。

(3)2009年5月12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装备制造业平稳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国家发改委产业司特编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作为装备制造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

规划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

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在产业调整与振兴的主要任务中,重点指出要依托高效清洁能源发电振兴装备制造业,并实现石化产业的装备自主化。

二、行业市场情况

1、行业发展概况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具有突出的支柱产业地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产业门类之一。

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8.3万家,工业增加值2.3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8%;资产总计达7.3万亿元,利润4,536亿元,分别占全国工业的25.1%和24.1%。

2006年装备制造业出口额3,916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3%。

二是装备制造业吸纳就业能力强。

目前,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从业人数1,658万人,装备制造业每亿元固定资产吸纳就业774人,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292人。

三是装备制造业关联带动作用大。

装备制造业通过为冶金、石化、轻工、纺织、建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提供先进技术装备,对这些产业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同时装备制造业自身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也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从而带动相关产业进一步升级。

四是装备制造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较低,同时也是其他产业节能减排的物质技术保障。

装备制造业属于高级组装型产业,相对于其它工业产业更加节能清洁,目前,装备制造业每万元工业产值耗能0.12吨标准煤,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0.93吨。

可见,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大型压力容器作为重大装备中的特种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机械、动力、冶金、核能、航空、航天、海洋等领域,尤其是能源化工、电力、环保行业,它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是压力容器生产的大国,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国内需求。

多年的建造实践和国家的强化管理,使我国的压力容器行业形成了装备齐全、人员配套、管理严格的生产格局。

目前在我国各个行业中,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装备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的,高昂的进口成本使这些设备难以在全行业推广应用。

只有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使先进的技术装备立足于国内生产,才能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国产化水平。

《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重点发展的十六个领域中,将大型石化装备、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的研制开发列为重点发展的领域,明确提出进一步提高重大石化装备国产化水平,要依托一批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百万吨PTA等石化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装备上实现核心技术和系统继承能力的突破。

“十一五”期间自主化率要达到75%以上。

到“十一五”末期大型石化装备将基本立足国内设计制造。

大力发展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大型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大型水电机组及抽水蓄能水电站机组、大型空冷电站机组及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等新型能源装备,满足电力建设需要。

2009年5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的目标:

产业实现平稳增长;市场份额逐步扩大;重大装备研制取得突破,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新能源发电设备等一批重大装备实现自主化;基础配套水平提高;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明显转变。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若干意见》实施3年来,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经济总量快速增长,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

2、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

在我国,压力容器行业属于传统的制造行业,生产技术较为成熟,生产规模与市场规模较大。

根据中国化工装备协会统计,2006年我国压力容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4.61亿元,工业销售产值183.86亿元;200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73.23亿元,同比增长40.39%,工业销售产值265.82亿元,同比增长44.58%;2008年工业总产值382.50亿元,同比增长40%,工业销售产值363.13亿元,同比增长36.61%。

可见,从上述行业数据来看,压力容器行业整体上保持较为快速发展的态势。

目前,我国压力容器持证制造厂家共有3,200多家,在该行业的中、低端产品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特别是沿海一带企业,在行业形势比较好时大规模发展,产能扩张的速度大于内地企业,但是近两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订单萎缩,产能利用率下降,使其采取了大幅度降价及大面积渗透销售的政策,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竞争程度。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压力容器行业,其中持有三类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的生产厂家由2006年的321家增加到2008年的424家,行业规模在不断扩大,整个行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但行业发展不平衡,生产厂商众多,行业集中度较低,大多未形成规模生产,生产集中度不高。

从全国压力容器行业区域分布来看,据中国化工装备协会统计,

2008年华东地区市场占有率达到43.87%,东北地区市场占有率达到23.87%,而西部地区市场占有率仅为5.44%。

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对装备制造业的大力振兴,西部地区的压力容器行业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据中国化工装备协会统计,2008年我国西部地区取得三类压力容器制造资格的生产厂家共有3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0.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75%;工业销售产值为19.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91%。

华来地I工13.87%

2008年全国齐地区用力容器厅业市场山佇率情况

东北地區23.87%

曲部地以5.44%

华16.29^

、一华中、华南淮1€

10.53%

从我国压力容器行业的企业结构分析,大型企业比较少,中小型

企业占绝大多数。

从下表可以看出,2006年至2008年,我国压力容器企业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2006年全国取得三类压力容器资格的企业共321家,其中,中小型企业为307家,占全国行业总数的95.64%,大型企业14家,占全国行业总数的4.36%。

2007年全国取得三类压力容器资格的企业共364家,其中,中小型企业为350家,占全国行业总数的96.15%,大型企业14家,占全国行业总数的3.85%。

2008年全国取得三类压力容器共有424家企业,其中,中小型企业409家,占全国行业总数的96.46%,大型企业15家,占全国行业总数的3.54%。

2006年吧年我国及西部地区取得三类压力容器制造资格企业统计数据

年度

全国

西部地区

大型企业

中小型僧业

大型命业

中小型企业

2006年

14

307

1

22

2007年

14

350

1

27

200B年

15

409

1

30

il:

酋部地区人型企业为中国第二重T!

机械集团公孔

2006年我国西部地区三类压力容器制造企业共有23家,全年压力容器工业销售产业7.86亿元,占西部地区工业销售产值的76.24%;2007年全国西部地区三类压力容器制造企业共28家,其中,中小型企业共有27家,全年压力容器工业销售产值10.75亿元,占西部地区工业销售产值的75.33%。

2008年全国西部地区三类压力容器制造企业共31家,全年压力容器工业销售产业19.72亿元。

在我国压力容器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发展模式,支撑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仍很脆弱,高端产品发展的技术来源过度依赖国外,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关键零部件仍在制约装备国产化的发展。

从我国于1983年为第一批12个厂家颁发许可证以来,压力容器产业的发展仅经历了20多年,与发达

国家100多年的压力容器产业历史相比,整体技术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

国内大部分制造厂以按图施工的模式生产,在产品设计和开发

方面依赖于相关的设计院,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工艺技术。

综上所述,我国压力容器行业属于传统的制造行业,生产技术较

为成熟,生产规模与市场规模较大,产品国产化、产业化的需要日益增强。

无论是从产业政策还是从市场需求来看,行业前景总体向好,

但行业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产业升级的步伐有所减缓

3、行业内主要企业及其份额

据中国化工装备协会统计,2007年我国压力容器行业主要企业

及其主营业务收入、市场份额如下:

序号

企业名称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综合市场粉额

1

中国笫一靈型机械集M公司

(压力容器部分)

35.20

13.24%

2

尤连冰山集团金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

7.64

2.87%

3

屮扫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肖限公司化工机械厂

7.10

267%

4

锦西化工机械(集团)有限贵任公司

5.82

2.19%

5

中国第二取型机械集团公司(压力客辭部分、

3.52

L32%

压力容器设备作为非标准特种设备,因石油化工工艺生产装置的不同,其形式结构、规格、材质都有很大的区别。

虽然我国压力容器生产厂商分布在全国各地,除少数的特色产品在全国范围内供货之外,大部分受运输等条件的限制,基本上供货范围都在一定区域内。

4、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1)行业准入壁垒

压力容器属特种设备,为国家强制许可证管理,产品的生产须取得相关主管部门的许可并取得相应的许可证,如安全生产许可证、产品生产许可证、特种设备设计许可证、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等。

根据

《锅炉压力容器制造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实行制造资格许可制度和产品安全性能强制监督检验制度。

境内制造、使用的锅炉和压力容器,制造企业必须取得锅炉和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

未取得许可证的企业,其产品不得在境内销售、使用。

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划分为A、B、C、D四个级别,持证企业制造用于境内的压力容器,不得超出制造许可证所批准的产品范围。

(2)制造能力和管理能力壁垒

压力容器设备需长期在高温、高压、腐蚀性介质中运行,对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及运行有效性要求很高。

压力容器的生产涵盖金属加工、热处理、焊接、表面处理等多学科的综合应用,需经过热加工、机加工、成型加工、焊接、无损检测、热处理、压力试验等多个环节和工序,任何工序工艺失误或操作失控都会造成最后产品达不到质量要求。

《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条件》对各等级的压力容器生产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制造装备、工装、场地和质量管理都有详细的要求。

在管理方面必须严格按《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执行。

(3)人才和技术壁垒

《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条件》对压力容器生产企业特别是A级证的企业在技术力量和各级技术人才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配备相当数量的相应技术人员和专业作业人员。

同时,随着客户对压力容器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的大型化、高参数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要求更为严格,生产企业需要完整掌握整套的、不断创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

因此,压力容器行业不仅需要较高比例的研究开发、设计人员、工艺技术人员,而且主要质量管理人员、专业检测人员和操作技术工人也要求获得相关操作资格证。

(4)资金壁垒

《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条件》对各等级的压力容器制造场地和技术设施进行了详细的要求。

生产压力容器需要装备大型的制造设备和检测设备,前期基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较大;同时,特种设备产品对流动资金要求也相对较高。

因此,进入行业的初始投入和后续的技术开发的费用很高。

5、市场容量、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从国家宏观政策及产业政策来看,装备制造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是发展大型乙烯成套设备,提出要进一步提高重大石化装备国产化水平,大力发展大型高效清洁发电设备,包括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大型水电机组及抽水蓄能水电站机组等新型能源装备,以满足电力建设需要。

此外,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等行业的发展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1)石化设备

“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型石化装备国产化的重点是新建或改扩建的百万吨乙烯及深加工成套设备、60万吨-100万吨级PTA成套装备、千万吨级炼油厂配套的加氢裂化和加氢精制装备等。

乙烯生产能力代表一个国家石油化工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乙烯生产能力只能满足不到50%的乙烯需求量。

为满足我国未来对石化产品的需求,我国将加快乙烯工业发展步伐,预计到2010年将新增80〜100万吨级乙烯装置约7套,2010年到2020年新增80〜100万吨级乙烯装置约9套。

预计2010年和2020年我国乙烯生产能力将分别达到1,400万吨/年和2,300万吨/年,分别满足国内乙烯当量需求的55%和60%左右。

2007年我国PTA(精对苯二甲酸)生产能力达到1050万吨/年,据预测,2010年我国PTA需求量1,938万吨,为此我国将在“十一五”期间大幅增加PTA的生产能力,预计生产能力将达到1,891万吨。

预计到2010年,60〜100万吨级PTA装置将在现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增加8套。

预计到2010年我国需新增或改造千万吨级炼油及配套装置约14套,2010年到2020年我国需新增或改造千万吨级炼油及配套装置约25套。

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炼油能力将分别达到3.5亿吨/年和4.5亿吨/年。

为完成上述目标,预计到2010年将为石化装备制造业带来约25,000台(套)、105万吨石化重大工艺设备的产品市场需求,2010年到2020年将为石化装备制造业带来约35,000台(套)、150万吨石化重大工艺设备的产品市场需求。

据估计,全国石化行业今后平均每年用于石化生产装置的固定资产投资约2,000亿元人民币,按设备投资占总投资的30%计算,每年石化设备投资可达600亿元。

“十一五”期间石化设备总投资将达到3,000亿元,其中石化重型设备需求估计可达1,000亿元。

可见,我国石化装备的市场需求在未来几年将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预计压力容器设备制造行业面临稳定增长的发展空间。

(数据来源:

中国投资咨询网、中国石化新闻网)

(2)核电设备

1986年-2007年间,核电在全球电力生产所占的份额一直稳定在14%到17%的水平。

近五年来,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今后核发电量的预测值不断升高,2008年上调了2030年全球核发电量的预测值。

到2030年,全球核发电量的保守估计值为4,730亿瓦,乐观估计值为7,480亿瓦。

我国核电发展一直坚持“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引进技术,推进自主化”的发展方针。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国在自行研制成功30万千瓦核电站的基础上,先后引进了俄罗斯、法国、美国等先进的核技术,建成了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等六个核电站共计十个核电机组。

在能源问题日益威胁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背景下,随着我国核电技术的日益成熟,我国对核电发展的战略由“适度发展”、“推进发展”调整为“积极发展”。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08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显示:

2008年,我国全口径发电量34,3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8%。

其中,核电684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1.99%,同比增长8.79%。

《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年-2020年)》明确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由2005年的700万千瓦争取提高到2020年的4,000万千瓦,在建核电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

2007年11月,国家发布了《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标志中国已把积极发展,核电作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核电站总体国产化率约为50%-60%,规划到2020年国产化率大于80%。

按照装机容量超过7,500万千瓦来计算,预计核电建设总投资将达到9,400亿元,设备投资约4,230亿元。

如果按核岛、常规岛、辅助设备国产化率分别为70%、80%、90%计算,那么国内设备企业将分享约3,224亿元的市场,核岛2、3级设备和辅助设备将有约800亿元的市场,核电设备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我国核电事业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按照核电项目的惯例,国内核电建设单位通常将核电主设备合同总包给一家承包商,即主设备供应商。

目前,国内能够担任主设备供应商的主要为三大集团,分别为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与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的联合体。

除三大集团外,国内其他核电设备供应商主要从事核电辅助设备制造。

由于核电的特殊性,我国实行严格的核承压设备制造许可证和合格供应方资格审查制度,能够成功进入门槛的企业数量尚不多。

根据国家核安全局公告的最新《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制造/安装/无损检验资格许可证持证单位名单》,截至2009年3月3日,国内主设备设计/制造许可证持证单位(反应堆压力容器、主泵、蒸汽发生器、主管道、铸锻件、法兰)包括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核2、3级设备设计/制造许可证持证单位(压力容器、贮罐、热交换器、波纹管)包括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森松压力容器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核级泵和阀设计/制造许可持证单位29家、核级管道、管配件及支撑等设计/制造许可证持证单位17家,共计78家企业。

严格的准入机制,导致具备合格资质的核电设备供应商严重不足。

面对我国核电设备的巨大市场需求,我国核电设备制造企业一方面需要扩大生产能力满足快速增长的核电设备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核电设备的国产化率。

我国核电设备供应无论从短、中、长期来看都将出现严重的不足,有效的市场竞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无法形成。

(资料来源:

中国电力设备网、国家核安全局)

(3)电站设备

为了缓解能源供应短缺和能源价格高涨的局面,我国正在改变以往过度依靠煤炭的单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