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1726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

《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9年自考《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题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

  点对点信道:

网络通过通信信道来完成数据传输任务,一条线路只能连接一对结点。

  广播信道:

多个结点共享一条通信信道,一个结点发送信号,全网结点都会收到信息,这种信道就是广播信道,采用的网络传输技术就只能是广播方式,这样的网络就叫广播式网络。

  点对点式网络拓扑结构可以是星型、环型、树型等,广播式网络拓扑结构可以是总线型、环型、卫星型等。

(2)按网络覆盖范围分类

  ①局域网(LocalAreaNetwork,LAN):

是小范围的计算机网络。

它的覆盖范围一般在10公里以内。

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引用都比较容易,所以传输速率也比较高,常常可以达到10-100Mbps.

  ②广域网(WideAreaNetwork,WAN)也叫做远程网,它可以覆盖几公里至几千公里的范围。

广域网的通信子网主要使用分组交换技术,并使用传统的电话网(公用通信网)、卫星通信网、无线网来传输信息。

广域网的传输速率较低,一般在几十K至几Mbps之间。

典型的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大部分。

  

(1)资源子网:

由主机、终端、终端控制器、联网外设、各种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组成的,向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和网络服务,负责整个网络的数据处理业务和各种网络资源的共享服务。

  

(2)通信子网:

由通信控制处理机(CCP)、专用或公用的通信线路及其他通信设备组成的,完成所有网络数据的传输、转发、加工和交换等通信处理工作。

通信协议:

在通信过程中,通信双方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约定。

  网络协议:

计算机网络通信的语言,规定了通信双方交换数据或控制信息的格式、响应及动作;

网络协议是实现不同主机之间、不同操作系统之间及工作站之间通信的规则和约定。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1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即网络七层协议。

(1)专线连接。

最简单的数据通信形式,是在两个站点之间直接用线路连接起来进行数据的交换。

因为是专用线路连接两个站点,所以不会发生线路拥堵问题。

但是如果两个站点的距离较远,或者需要进行多站点之间的通信,直接的线路连接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

解决专线连接占用线路太多的办法,是设置交换机。

  

(2)电路交换。

实际的电路交换是由交换机负责在两个通信站点之间建立一条物理专用线路。

这种由多台交换机和它们的站点构成的网络叫做交换网络。

各通信站点与各自的交换机是专线连接,各交换机之间也是专线连接。

  (3)存储转发交换。

也叫做包交换,存储转发交换的原理是:

把待传送的数据先存储在结点机中,等到信道空闲时再根据优先级别顺序发送出去。

只要存储时间足够长,就能够将信道的空闲与忙碌状态均匀化,从而压缩信道和转接设备的容量。

这种交换方式不适合实时交换的信息传输,但是对于数据通信却是非常合适的。

  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可以分为报文交换和报文分组交换两类。

  ①报文交换。

不论传送数据的长度是多少,都把它作为一个逻辑单元,加上目的地址、源地址、控制信息,按规定格式打成一个包发送。

这个数据包就叫做报文,这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就叫做报文交换。

  ②报文分组交换。

将一个长的报文分解为多个短小(一般不超过1000字节)的组,叫做报文分组。

(1)两种通信系统,即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模拟通信系统:

传递的信号为模拟信号,在时间和幅度取值上都是连续的。

  数字通信系统:

传递的信号为数字信号,在时间上是离散的,在幅度取值上是经过量化的。

  

(2)模拟通信的带宽。

信号的带宽就是频带的宽度,其单位是赫兹(HZ)。

  传输介质或通信设备的带宽是指其允许通过的频率范围。

  (3)数字通信的带宽。

它反映通信速度的快慢及信道容量的大小。

数字通信中的带宽是指信号的传输速率,或叫位率、比特率,其单位是b/s或bps(每秒位数)。

(1)双绞线,

  

(2)同轴电缆,

  (3)光缆。

  (4)无线通信。

  (5)微波通信。

频率在100MHZ-10GHZ的电磁波信号叫做微波信号,其波长为3cm-3m.由于微波频率高,因此频带较宽;

方向性好,适合进行点对点的通信。

成本比电缆和光缆都低,适合卫星通信和城市之间通信。

但是微波信号没有绕射功能,只能进行可视传播,而且它的传输误码率也比较高。

1)基带传输。

使用数字信号传输数据,终端设备将数字信号转变成脉冲电信号时,这种原始矩形脉冲信号固有的频带叫做基本频带,简称为基带。

在信道中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方法,叫做基带传输。

基带传输是一种最基本的数据传输方式。

  

(2)频带传输。

利用模拟信道传输数字信号的方法称为频带传输。

在这样的信道上传输数字信号,必须先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

在接收方还必须再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相应的设备才能识别。

  在频带传输过程中实现信号相互转换的设备是调制解调器。

把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叫做调制;

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的过程叫做解调。

调制:

把需要传送的信号加载到另一种信号上,以便容易在给定的介质中传送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另一种信号叫做传送信号的载波。

  解调:

信号传送到接收站以后,再把载波上加载的信号卸载下来的过程。

1.数据通信模型

  通信的基本功能就是实现两个实体之间的数据交换。

  其中“信息源”是产生要发送数据的设备;

  “发送器”可以对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或转换,产生能够传输的光、电信号;

  “接收器”将收到的信号转换成目的站设备可以处理的信号;

  “接收端”是信号传送的目的地设备;

  “传输系统”是连接信息源与接收端之间的复杂线路网络。

连接信息源与接收端的物理和逻辑设备称为信道。

  信号:

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物理表示形式。

信号电平连续变化才叫做模拟信号,以脉冲形式变化的叫做数字信号。

传送模拟信号的是模拟信道,传送数字信号的是数字信道。

  通信系统需要完成的任务如下:

  

(1)信号接口:

产生或接收符合通信协议的信号。

  

(2)路由和寻址:

为发出信号选择到达目的地的路径。

  (3)呼叫和应答:

信号发送前先呼叫,接收方应答后建立通信链路,这个过程叫握手。

  (4)可靠传输:

采用各种措施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

基本概念

  媒体:

指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

一般分为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五类。

  多媒体:

指信息表示媒体的多样化,例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

  早期的计算机只能处理文字信息,可以叫做单媒体计算机。

种能够综合处理多种媒体的计算机就叫做多媒体计算机。

多媒体计算机必须增加声音、图像等媒体的输入输出设备及软件。

多媒体系统必须具备四个主要的特征:

  (l)集成性。

可以对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感觉媒体进行综合处理,达到各媒体的协调一致。

  

(2)交互性。

可以实现人机交流,便于对系统功能加以控制和干预。

  (3)实时性。

能使人的感官感觉到交流是连续的、及时的。

  (4)数字化。

系统处理的都是数字信息,而不是模拟信息。

 

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程序、程序所使用的数据以及有关的文档资料的集合。

软件的作用在于确定计算机做什么以及如何做。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软件是用户与硬件之间的使用界面。

  

(1)计算机软件的分类。

根据计算机软件的总体结构和表现形式,软件一般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类。

  系统软件:

直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他外部设备的软件。

它们与具体应用无关,只是在系统一级提供服务。

操作系统就是典型的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中还包括语言处理程序和作为软件研制开发工具的编辑程序、调试程序、装配和链接程序、测试程序以及为适应事务处理的需要而设置的数据库管理程序等。

  应用软件:

直接完成某种具体应用的软件。

如工资管理程序、管理信息系图形软件、文字处理软件、财会软件、计划报表软件、辅助设计软件等。

  

(2)软件、硬件系统的关系。

  在计算机系统中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

它们互相支持、互相协调实现计算机的计算与数据处理任务。

  (3)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

用来书写计算机可以执行的程序的。

常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有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等。

最新出现的是面向对象的语言4GL.

  (4)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

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软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并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服务的软件。

用户不能直接操纵计算机硬件,而是通过操作系统来使用计算机。

计算机和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Computer):

一种用于计算的机器。

计算机既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

计算机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可以把数据(原始数据、中间结果、最终结果)和程序都存储起来。

计算机就是按照程序的要求自动对数据进行各种计算处理的。

按计算机的规模和性能,计算机可以分为六大类。

  

(1)巨型机(Supercomputer)。

价格昂贵、功能强大、计算速度在每秒千亿次以上的计算机叫做巨型机或超级计算机。

  

(2)小巨型机(Minisupercomputer)。

这是一种价格相对便宜的小规模巨型机,也叫桌上型超级计算机。

  (3)大型机、中型机(Mainframe)。

这种计算机的计算速度为每秒几亿次至几百亿次。

它一般是作为大型计算中心的主机。

  (4)小型机(Minicomputer)。

其计算速度为每秒几千万次至几亿次。

它一般为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使用。

  (5)个人机(PersonalComputer)。

也叫微型计算机或PC计算机。

这是一种面向个人使用的计算机。

  (6)工作站(Workstation)。

这是介于高档微机和小型机之间的机型。

它一般都配备有大屏幕显示器、大容量存储器,而且速度快,通信功能强,主要用于图像处理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业领域。

目前,我国企业系统开发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由本企业自行开发

  这种开发方式需要有出色的领导和自己的开发队伍,包括系统分析师、程序设计员、计算机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等各类人员。

  自行开发的主要优点是:

  

(1)用户的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

(2)系统维护容易。

(3)可锻炼本企业计算机开发应用的队伍。

  自行开发的主要缺点是:

  

(1)系统开发周期一般较长。

(2)难于摆脱本企业习惯的管理方式的影响,不易开发出一个高水平的管理信息系统。

(3)用于企业内部的开发费用高。

  2.委托开发

  利用外部专门提供信息系统建立和维护的公司,来实现信息系统的开发。

企业应当事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委托开发的单位提出系统开发任务书,明确新系统的目标、范围和总的功能需求。

在开发过程中,企业应派出精通管理业务的人员参与开发方案的研究、监督控制工作的进展,以保证工作的质量。

  这种开发方式的优点是:

开发周期短;

企业不必组织本企业的开发队伍;

如果选择了好的开发单位,企业能密切配合系统开发管理工作,使之符合现代信息处理要求,则可开发出水平较高的系统。

其缺点是:

委托开发由于要由软件公司对企业的系统进行专门的开发,用于外部的费用很高;

当企业管理发生变化或扩展时,系统维护工作困难。

  3.企业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

  其主要优点是:

在合作开发中,可发挥软件公司技术力量强,本企业人员对管理业务熟悉的优势,共同开发出具有较高水平而适用性又强的系统;

有利于企业计算机应用队伍的培养与提高。

  4.购买应用软件产品

  购买商品化应用软件产品的主要优点是:

  

(1)软件产品可靠性、稳定性高。

  

(2)反映了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

  (3)开发周期短。

  (4)费用比较低。

  购买商品化软件的主要缺点是:

  

(1)系统实施费用较高。

  

(2)系统维护困难。

  商品化软件应用范围正在日益扩大,将成为系统建立的主要方式。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应用软件系统开发工作以外,还需要一定的支持环境,如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完整化,应用人员的培训,硬件设备和系统软件的配置,计算机房的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只有这些工作完成以后,信息系统才能正常运转。

1.系统开发领导小组

  系统开发领导小组应由企业负责人来主持,小组成员应包括1名公司副经理、系统开发项目组长、有经验的系统分析师,以及用户各主要部门的业务负责人,共约5-7人组成。

其主要任务是制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方针策略;

指导项目小组的工作;

批准项目计划;

在开发过程中,根据客观发展情况进行决策,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控制开发进度。

领导小组的职责范围如下:

  

(1)提出建立新系统的目标和总策略。

  

(2)指导项目小组工作,保证满足企业不同部门对新系统的需求。

  (3)对开发工作进行监督与控制。

  (4)协调系统开发中有关的各项工作。

  (5)向上级组织报告系统开发工作的进展情况。

  (6)委任计算中心的主要工作人员,规定他们的职责范围。

  2.系统开发项目组

  项目小组直接负责系统开发的具体企业工作。

项目小组成员由三类人员组成,即系统分析师、程序设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

在系统开发的各阶段中。

  各类人员的工作任务及应具备的素质如下:

  

(1)系统分析师。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的需求;

评价该企业开发计算机化信息系统的可行性;

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负责对新系统的安装、测试和技术文件的编写。

他们不仅应当具备计算机硬件、软件的知识,懂得企业管理的业务,还应当了解现代化管理方法以及各种经济数学模型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并且应当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上述知识的能力。

  此外,他们应当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他们应具有概括能力、逻辑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系统

  

(2)程序设计员。

程序设计员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系统分析师所提出的设计方案编制程序、调试程序、修改程序直到新系统投入运行。

  (3)企业管理人员。

参加系统开发的企业管理人员代表用户,在实际工作中提出用户的需求,一方面对开发工作的质量进行监督;

另一方面他们应按照新系统的要求,组织管理基础工作的整顿,提供新系统运行所需的各种基础数据。

面向对象的方法与传统方法比较有两点重大突破。

  1.操作与数据共同封装

  所谓“对象”就是数据和操作的封装通信单位。

在面向对象技术里,将数据和操作称为对象的属性和服务。

数据表征了对象的状态,操作则是在外界激发下使数据的状态改变。

这里激发的因素就是对象间的通信,称为消息。

对象接收某则消息后,对属性(数据)进行操作。

  2.类与继承机制

  “类”就是指一组具有相同结构、操作和约束条件的对象,对象类由“类说明”和“类实现”两大部分组成。

“类说明”统一描述对象类的结构。

应遵守的约束规则以及执行的操作。

而“类实现”则由开发人员掌握。

  一个类的上层可以有超类,下层可以有子类,形成一种层次结构。

一个类可以有多个超类,也可以有多个子类。

超类是下层子类的概括,因此子类可以继承超类的属性、操作和约束规则,这就是类继承机制。

继承性使面向对象的系统具有较好的可扩充性和灵活性,因而有利于软件系统的维护。

  3.3.4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omputerAidedSoftwareEngineering,CASE)是提高系统开发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CASE技术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内各阶段工作基于计算机的自动化。

CASE的作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能实现一个具有快速响应、专用资源和早期查错功能的交互式开发环境。

  二是对系统开发和维护过程中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

  三是通过强有力的图形接口,实现直观的程序设计。

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辅导工作成果文档化,图表规范化

  软件是程序以及开发、使用和维护这些程序所需的所有文档。

要及时按照一定规范产生各种文档,做到工作成果文档化、图表规范化。

这些文档有以下重要作用:

  其一,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各种调查分析的结果和设计的技术细节必须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以供查阅和核对。

  其二,开发人员之间、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可利用书面的、超越各自专业的共同语言——文档的形式有效地进行交流。

  其三,系统开发要经过一定的过程,后一阶段的工作要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前期工作文档的基础上继续进行。

  文档的形式以图表为主,其表达效果在很多情况下比文字叙述简洁、形象、效果真实。

但所用的图表应当规范化、标准化。

生命周期法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划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成若干步骤。

  1.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如下:

  

(1)系统分析。

在系统分析阶段,首先根据用户提出的建立新系统的要求,进行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

系统分析是使系统开发达到合理、优化的重要阶段,这阶段工作深入与否直接影响到新系统的质量和经济性,它是开发成败的关键。

  

(2)系统设计。

根据系统分析确定的逻辑模型,确定新系统的物理模型,即计算机化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总体结构和数据库设计,并提出系统配置方案。

继而对物理模型进行详细的设计。

详细设计的主要内容有代码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处理过程设计。

最后,编写系统设计报告。

  (3)系统实施。

系统实施包括:

按照物理模型实现应用软件的编制和测试、系统试运行、系统切换、系统交付使用以及运行后的系统维护和评价等工作。

  2.生命周期法的主要优缺点

  生命周期法的主要优点是:

  

(1)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全局性。

它采用“自顶向下”的原则分析和设计系统,首先解决全局问题,强调在系统整体优化的前提下,来考虑具体的解决方案。

  

(2)严格区分工作阶段。

整个开发过程阶段和步骤清楚,每一阶段和步骤均有明确的成果,作为下一步工作的依据。

这样有利于整个项目的管理与控制,避免了开发过程的混乱状态。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这种方法的一些缺陷:

  

(1)难以准确定义用户需求。

  

(2)开发周期长,难以适应环境变化。

原型法(PrototypingApproach)的基本思想是:

首先由用户与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合作,在短期内定义用户的基本需求,开发出一个功能不十分完善、实验性的、简易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基本框架,称之为原型。

接着运行这个原型,再不断评价和改进原型,使之逐步完善。

其开发过程是多次重复、不断演进的过程。

  原型法的主要优点是:

  l.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用户参与积极性高

  3.开发周期短,使用灵活

  由于原型法需要快速形成原型和不断修改演进,要求系统的可变更性好,易于修改,因此,采用这种方法必须具有形成原型和修改原型的支撑工具,如系统分析和设计中各种图表的生成器、计算机数据字典、程序生成器等。

这些支撑工具正在研制与完善中,其发展对原型法的推广使用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原型法需要软件支撑工具快速形成原型,并不断地与用户讨论、修改,最终建立系统。

要将这种方法用于大型信息系统开发中的所有环节是不适宜的。

因此,它主要用于小型的。

灵活性高的系统或局部系统的设计和实施。

  面向对象的方法是以对象为基础,利用特定的软件工具直接完成从对象的描述到应用软件结构的转换,特别适合于小型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

  在大型系统的开发中,常常不是采用一种开发方法,而是采用多种方法的组合。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是目前较全面支持大、中型系统整个过程开发的方法,其他方法虽然有许多优点,但都只能作为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在局部开发环节上的补充,暂时还不能代替其在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系统开发的方法随着系统开发工具的不断改进,正在逐渐完善,本节列举的各种方法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经常可以混合使用。

强调系统的整体性,采用先确定逻辑模型,再设计物理模型的开发思路。

  系统开发采取整体化开发形式。

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详细了解原系统信息处理过程,包括各种处理的物理细节,得出原系统的物理模型。

  二是对原系统的物理模型进行综合和抽象,去掉物理细节,分析原系统的逻辑功能,得出原系统的整体逻辑模型。

  三是对原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改进和完善,补充管理需要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