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1963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9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重要知识点 常见题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阴雨天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a.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晴天少,阴雨天气多,光照弱。

b.温带大陆性气候及高寒气候区,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强。

(2)典型地区分析

1世界太阳辐射最强地区——撒哈拉沙漠地区。

成因:

a.地处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

b.沙漠地区少云雨,天气晴朗,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②我国太阳辐射最强地区——青藏高原。

成因:

海拔高,空气稀薄,天气晴朗,大气能见度高,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③我国太阳辐射最少地区——四川盆地

地形闭塞,多云雾,对太阳辐射削弱多。

4比较太阳辐射强度地区差异:

a.海南岛与东北地区比较,主要是纬度差异;

b.海南岛、台湾岛东侧少于西侧,主要是降水不同的结果。

⑤昆明日照时数比贵阳多:

昆明和贵阳纬度位置大体相当,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冬季贵阳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多阴雨天气,而昆明受单一暖气团影响,多晴朗天气,故昆明日照时数对于贵阳。

(3)太阳能(日照)资源的利用:

①我国西北地区如何利用日照资源发展特色农业: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日照时间长,晴天多,光照强,白天气温高,光合作用强,夜间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有利于植物养分的积累。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可以利用其光照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瓜果长绒棉等特色农业。

②太阳能电站选址因素:

太阳能清洁,可再生,利用太阳。

能发电,投资大,占地广,贮能难,效益低,易受天气变化影响,故太阳能电站应选择太阳辐射总量大且沙漠广布的地区。

(不占用耕地、林地、草原等农业用地)

4、太阳活动

(1)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的激烈显示,它们都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活动周期为11年。

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2)光球层是我们能用肉眼看到的太阳表面。

地球上接收到的太阳光基本上都是由光球发射出来的。

5、地球的自转运动

(1)地球上的某一地点的自转轨迹就是它所在的纬线圈,即自转是沿纬线圈自西向东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地球自转和经度的关系:

小数值大数值180°

大数值小数值

西东

经经东经度

度度东经度西经度西经度

(3)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360°

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物,由于一天中地球还绕日公转,因此地球绕太阳旋转了360°

59′,时间24小时,这是地球的昼夜交替周期,是人类使用的基本时间单位。

6、地球公转运动意义

(1)在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解题过程中,首先明确的是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确定,就要根据其移动过程及其规律来分析。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南亚、澳大利亚季风等具有重大影响。

(3)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一般情况下的二分二至是对北半球而言。

7、地转偏向力

假若地球自转方向与目前正相反,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规律该如何变化?

若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或变慢呢?

若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在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向左偏,南半球将向右偏。

假如地球的自转速度加快,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将更为明显。

假如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偏向将不太明显。

8、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1)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见教材必修一P19的图1.23)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以及晨昏线(圈)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圈)以地心为中心,在极圈和极点之间往复摆动,由此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2)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南或北),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正好相反。

(3)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

极点将近半年是极昼或极夜,极圈仅一极昼或极夜。

9、正午太阳高度角

(1)正午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最大太阳高度角,即为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角。

(2)最小太阳高度角为地方时24时的太阳高度角,也就是一日中最小的太阳高度角。

H最小=a+b-90°

公式中H为最小太阳高度,a为所求地点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

b为直射点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如果所求出H最小≥0,说明此日该地区出现极昼。

(3)等太阳高度图判读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作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小;

通过该点的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

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为90°

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

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

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上,则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

10、日影问题

(1)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极点除外)。

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

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有两次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直射时日影最短(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2)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

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

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

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也逐渐北移;

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

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

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

从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

地球上出现极昼的地区,北半球太阳正北升,正北落,南半球太阳正南升,正南落。

南北极点上,出现极昼期间,太阳高度在一天中是不变的。

(即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是与极点的地平圈平行,太阳在一天中没有升起和落下)。

由此可见,太阳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与太阳的升落方向相反)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从赤道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的升落在南北方向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

11、同纬度地区,海拔与气温的关系。

为什么同纬度地区,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虽然随海拔升高,太阳辐射增强,但空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地面失去的热量较获得的热量多,所以海拔越高(同纬度地区),气温越低。

说明:

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6℃,指的是同纬度地区或某一地区随海拔升高,温度的变化情况。

12、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及应用

等温线是地图上气温相等点的连线,等温线图是用若干条等温线来反映某一地区气温分布状况的专用地图。

阅读和应用等温线图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1)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特点判断南、北半球。

等温线数值向北增大为南半球,向北递减为北半球。

(2)根据同纬度海陆间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判断季节或海陆位置。

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北半球向高纬、南半球向低纬)凸出,海洋上向南(北半球向低纬、南半球向高纬)凸出,是北半球的夏季,反之是北半球的冬季。

冬季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是陆地,向高纬凸出的是海洋,夏季则正好相反。

(3)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判断温差大小。

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温差小,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温差大。

(4)根据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判断地形类型。

等温线为闭合状态时,数值里大外小的为盆地,里小外大的则为山地。

(5)根据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

①某地区等温线的走向大致与纬线延伸方向一致,说明影响该地区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

②某地区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影响该地区气温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③某地区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气温比同纬度低,若该地区在陆地上则地势较高;

若该地区在海洋上或沿海地区则有寒流经过;

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时正好相反。

(6)根据海洋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判断洋流性质及流向。

沿海海域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说明该海域温度高于同纬度其他海区,有暖流经过,反之则有寒流经过。

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13、大气层

(1)对流层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对流层的高度取决于空气的对流运动的强度,空气对流运动的强度又取决于近地面空气温度的高低和空气上下层温差的大小,近地面温度的高低又取决于纬度高低、季节变化、天气变化等等。

一般情况下,近地面大气温度高,对流层高度就大。

1纬度低,对流层高度大;

纬度高,对流层高度小。

②同一地区,夏季(或白天)对流层高度大;

冬季(或黑夜)相反对流层高度小。

③夏季(或白天)陆地上的对流层高度大于海洋上;

冬季(或黑夜)相反。

④同纬度地区暖流流经的地区对流层高度大于寒流流经的地区。

(2)宇宙火箭、人造卫星、极光、流星现象均位于高层大气。

(3)地球上气温适合人类生存的原因:

①日地距离适中;

2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

③地球上有大气;

④地表均匀吸收太阳辐射。

14、气压带和风带

(1)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是热力环流,中纬环流是动力环流。

(2)风带中风向的确定:

根据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风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一致的。

严格来讲,12月22日至次年的6月22日,向北移动;

6月22日至12月22日,向南移动。

但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要滞后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5、热力环流

(1)如何判断热力环流中的气流流向:

①在同一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

②在水平方向上,气流总是有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在垂直方向上,气流的流向受“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的影响。

(如图甲)

低压高压

 

高压低压

冷热(地面)

图甲

③辅助线法判断相同高度的气压高度:

座椅辅助线即可判定同一水平面(即同一高度)不同地区气压的高低。

如图乙:

图中C处比D处气压高,A处气压比B处气压低。

A处气压低,说明该地受热,空气膨胀,气流上升,B处气压高,说明该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大气由B处流向A处。

(百帕)950

C

D

970

990AB

(2)山谷风、海陆风和城市风风向规律

①山谷风环流(图丙)是由于山坡增温快降温快,导致山坡温度与山谷温度出现差异,且白天和黑夜的差别正好相反,形成了夜晚大气由山坡吹向谷地的山风,白天大气由山谷吹向山坡的谷风。

16、季风问题

(1)东亚冬季风势力比夏季风强,南亚夏季风比冬季风强的原因分析:

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海陆之间的气压梯度,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东亚季风区冬季时由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与阿留申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极大,远大于夏季由夏威夷高压与印度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因而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

而南亚季风区冬季时因远离冬季风的源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并有青藏高原的阻挡作用,又处于低纬,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已不十分明显,势力较弱;

夏季,印度低压中心就位于印度北部,与南半球副热带高压之间形成明显的气压梯度,气流又来自广大的热带洋面,高温潮湿很不稳定,因而形成强盛的夏季风。

(2)下列地区的风向要特别注意

日本及俄罗斯东南太平洋沿海:

冬季:

西北风;

夏季:

东南风。

我国南海沿岸地区:

东北风;

西南风。

澳大利亚北部:

夏季(1月):

冬季(7月):

(3)世界季风的分布。

季风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洲,但季风现象在世界分布较广。

亚洲东部和南部、东非的索马里、西非的几内亚湾沿岸、澳大利亚北部和东南部沿岸、北美洲东南部及南美洲巴西东岸等地,都是世界著名的季风区,但并不是季风气候。

(4)西风湿、信风干。

如果信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带来充沛的降水(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沿海)。

西风主要影响大陆西岸,由海洋吹向大陆,且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往往带来丰沛的降水。

(5)年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①一般地,年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平行,并且年等降水量线数值一般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小。

②内陆盆地一般为少雨中心,年等降水量线多为闭合曲线,且由四周向中心数值越来越小。

迎风坡一般成为多雨中心,背风坡一般成为少雨中心,年等降水量线多与等高线平行。

③年等降水量线凸向数值小的地方,说明该地年降水量比周围地区多;

凸向数值大的地方,说明该地年降水量比周围地区少。

④降水的垂直分布规律:

在迎风坡上,上升气流逐渐凝结形成降水。

因此随高度增加,降水呈现少——多——少的分布规律。

17、锋与天气

(1)冷锋和暖锋天气形势图中,而这最大的区别是:

冷锋中冷气团呈直线状,长驱直入,说明冷气团占主动地位;

暖锋中冷气团呈循环状,说明冷气团处于被动地位。

(2)冷锋降水主要位于锋后,少量位于锋前;

暖锋降水主要位于锋前。

(3)锋面是个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地带,它向冷气团方向倾斜,暖气团在上,冷气团在下。

(4)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差别很大。

所以锋面附近天气变化剧烈,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5)锋面过境时不一定都带来降水,是否降水还要看暖气团水汽含量的多少。

(6)冷锋锋面坡度大于暖锋锋面坡度。

锋面坡度即锋面与地面的夹角,因为冷气团速度快,并且推动锋面快速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因而冷锋坡度大,而暖风中的暖气团势力强,主动爬升到冷气团之上,并推动锋面缓慢移动,故锋面坡度较小。

18、气旋

(1)近地面气旋往往和锋面联系在一起,锋面分布在槽线处,因为此处冷暖性质的气流交汇。

如图中AB和CD处。

F

N

K

E

M

H

(2)锋面附近风向:

据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决定。

如:

E、H点为偏北风,F、N为偏南风。

(3)冷暖气团:

来自高纬度的为冷气团,来自低纬度的为暖气团。

如E、H为冷气团;

N、F为暖气团。

(4)锋面性质:

据气旋的移动方向确定冷、暖气团的势力。

若图中气旋位于北半球,则为逆时针旋转辐合,AB为冷锋,CD为暖锋。

(5)雨区位置:

多位于冷气团一侧,即E、H、K处及气旋中心。

19、气候问题

(1)影响气候(气温、降水)的因素:

①纬度高低:

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反之气温低,此外纬度也影响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进而影响云量多少和降水量多少。

②大气环流(包括盛行风和气压带风带):

被高(低)压控制盛行下沉(上升)气流,降水少(多),阴雨天气少(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多),盛行风来自海洋,降水多,云量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

③海陆位置(岛国,距海洋远近):

温带大陆东岸和西岸受海洋影响大,降水多,大陆中部距海洋较远,海洋上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大陆性显著。

④地形(迎风坡、背风坡)及海拔高度。

⑤洋流(寒流及暖流)

(2)气候海洋性(大陆性)的表现:

①气温年较差小(大)

②降水总量大(小),季节分配均匀(季节变化大)

③北半球最热月在8月(7月),最冷月在2月(1月);

南半球最热月在2

月(1月),最冷月在8月(7月)。

(3)地中海对地中海气候特征典型性所起的作用: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地中海形成高压,增强了副热带高压势力,冬季地中海海域形成低压,增强了西风势力。

(4)气候特征的表述:

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气温及降水。

如果为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寒气候(青藏高原)和温带海洋气候还应加上光照强度。

气温:

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为夏季炎热(最高气温低于20℃以下,应为凉爽),冬季寒冷(最低气温高于0℃以下,应为温和)。

年较差大(小),如果为寒带地区,应为终年低温,如果为热带地区,应为终年高温,温带海洋气候区,冬夏温差不大,应为终年温和。

降水:

全年降水多(少),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季节变化大)(夏季降水多(少),冬季降水少(多),雨热同期(不同期))。

热带季风和热带草原气候,因降水有季节变化,但气温季节变化小,故没有明显的冬夏季,降水情况应为有明显的干湿季。

热带沙漠气候应为终年少雨;

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应为全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

如果为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还应加上一句:

降水年际变化大。

举例:

①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年平均气温低,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年较差小,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强。

②昆明(春城)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

亚热带季风气候。

其特点: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冬暖夏凉,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温和湿润,或夏季凉爽多雨,冬季温和多雨,年较差小,年降水量多或雨热同期。

(5)从沿海到内陆(同一纬度地区)气候特征变化的描述:

气候由大陆性(海洋性)气候向海洋性(大陆性)气候过渡,气候的海洋性在增强,大陆性在减弱。

如东亚地区由东向西,大陆性在增强,海洋性在减弱,气候由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

欧洲西部由西向东,大陆性在增强,海洋性在减弱,气候由大陆性向海洋性过渡。

如果要求叙述再详细些,应从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区别展开讨论:

气候由大陆性向海洋性过渡是指最热月均温在变低,最冷月均温在变高,气温年较差变小,降水量变大且季节分配均匀。

20、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少的气候类型)有四种: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气候类型的有三种:

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

北美洲(有11种),其次是亚洲(10种)。

(5)分布大洲最多的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和高山气候(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六个洲)

(6)受单一气压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①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②冰原气候(极地高气压带)

(7)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

(8)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①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

②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9)地带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和表现:

①四处特殊热带雨林气候: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

远离赤道,但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皮,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经,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从而发育了热带雨林气候。

②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地处赤道附近应当是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应当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但东非高原却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原因是虽然地处赤道附近,但因为这里地势较高,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形成了气候凉爽,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

③巴塔哥尼亚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这里东西距海均较近,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但却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这是因为该地处于山脉东侧的背风坡,处于雨影区,降水稀少。

21、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①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斜、向斜、褶皱山脉、断层、地堑、地垒、断层山脉、裂谷)及海岸山脉,岛弧链。

②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喷发及内生矿床,金属矿床。

③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④地震及地热资源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及风力、流水、冰川、波浪对地表岩石及风化产物所造成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及堆积作用。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化作用及风力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明显;

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明显。

如:

黄土高原黄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华北平原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3)流水、风力沉积物颗粒大小具有分选性,而冰川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是杂乱无章的。

22、海水的物理性质

(1)海水物理性质的差异包括三方面:

温度、盐度、密度,一般从温度和盐度两个方面作答。

(2)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低纬度海水温度高,高纬度海水温度低)

②洋流(暖流使所流经海区水温增高,反之降低)

③海陆状况(内海水温受陆地影响大,夏季比同纬度其它海区水温高,冬季比同纬度其它海区水温低)

④陆地径流(东西方向注入海洋的河流,由于夏季大陆气温高于海洋,所以陆地径流水温高于海洋,使所注入海区水温变高)

⑤水深(海水温度随深度增高而降低,到1000米以下水温极低,趋于零度)

(3)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或气候(影响降水量及蒸发量,影响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②淡水汇入量(影响入海口地区盐度)

③洋流(寒流使盐度变低,暖流使盐度变高)。

④海湾是否封闭(海湾封闭与外海海水交换不畅,受外海海水盐度影响小)。

(4)一般来说洋流与等温线、等盐度线有如下关系:

1)洋流与等温线的关系:

①“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海区。

②“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③“低来寒,高来暖”即由低温海区流向高温海区的洋流为寒流,由高温海区流向低温海区的洋流为暖流。

2)洋流与等盐度线的关系:

①“暖小寒大”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盐度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盐度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

②“低反高同”即在中低纬度海区,洋流的流向与等盐度线凸出的方向相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