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大二下 修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2036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大二下 修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大二下 修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大二下 修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大二下 修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大二下 修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大二下 修改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大二下 修改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大二下 修改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大二下 修改Word格式.docx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大二下 修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大二下 修改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大二下 修改Word格式.docx

如:

“今君有区区之辞,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中“拊爱”和“子”这两个动词共用“民”这个宾语。

  5、复合偏义:

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睛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

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异同”只有“异”义,“同”不表义。

  6、互文见义:

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用权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见义,(简称互文、互言﹑互备﹑互体﹑参互)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

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

  第十六节古书的注解

  1古书的基本体例:

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

大致类型有:

(1)传注体:

用以解释古书正文,

(2)义疏体:

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

(3)

  集解(集注﹑集释)体:

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1)解释词义

(2)串讲文意(3)分析句读(4)提示语法(5)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诠释典故成语(7)校勘文字。

  4、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

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

“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古注的常用术语:

  

(1)“曰﹑为﹑谓之”:

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

用法是“解释语+‘曰﹑为﹑谓之’→被解释语”。

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谓”:

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

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

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犹”:

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

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

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

如“同犹俱也。

”用远引申义来解释。

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以今语释古语。

“谁为,犹为谁也。

”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

如“直犹但也。

  (4)“貌,之貌”:

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如“莞尔,小笑貌”。

  (5)“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

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

如《诗经》: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毛传:

“思,辞也。

”意思指“思”是虚词。

  (6)“之言﹑之为言”:

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

如《礼记》:

“古者公田藉而不税。

”郑玄注:

“藉之言借也。

”古注中也有用“之言”来解释用字通假现象的。

“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郑笺:

“敬之言警也。

  (7)“言”:

是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即含意,包括用来串讲正文。

“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言黾勉者,思与君子同心也。

  (8)“读为﹑读曰”:

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通假,即用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

“信,读为伸”,“巨,读曰讵。

”,“倍读曰背”。

  (9)“读若﹑读如”:

主要用于注音,起标明音读的作用。

如“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10)“如字”:

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

《礼记》: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陆德明《音义》:

“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意思是“前面的‘恶’字反切音是乌路,(即取‘乌’的声母路的韵母,读。

)。

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

……前面的‘好’,读‘呼报’反切出来的音,后面的‘好’读它通常的音。

  (11)“当为﹑当作”:

用来改正古书中的误字。

如《周礼》:

“诵四方之传道”。

郑玄注:

“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

”傅当作传‘“。

  (12)“衍﹑脱”:

“衍”是用来说明古书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脱”是用来说明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6、怎样利用古注:

(1)批判吸收,

(2)正确取舍,(3)联系正文,(4)融会贯通。

  第十七节古书的标点

  1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用“。

”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做“句读()”。

  刻书附有句读,是从宋代开始的。

  2、古书标点的注意事项:

(1)注意正确地点断句子。

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各自成立。

句句可以讲通。

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

(2)注意引语的有无和起迄,注意使用引号。

(3)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

  3、古书标点致误原因:

(1)词汇方面,

(2)语法方面(3)音韵方面(4)古代文化常识方面。

  第十八节古文今译

  1近代学者严复概括归纳了三项翻译原则:

“信﹑达﹑雅”。

“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要准确:

“达”指译文的表达要通顺﹑晓畅。

“雅”指译文的语言要典雅,能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

  2、今译的具体要求和方法:

(1)每个句子中的各个词都必须力求在译文中得到落实,能对译的应做到一一对译。

(2)在句法结构和词序方面,应尽可能对照原文进行直译。

凡古今不同的语法形式如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特殊词序﹑特殊的词组结构及习惯格式,则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予以转换。

  (3)对古文中所用修辞手段和古代文化专有名词,今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4)译文忠实反映原作品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第十九节古今语音的异同

  1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法﹑词汇)都在变化。

与词汇相比,语音的变化相对要慢一些。

但古今对比还是有较大的差别。

古今语音每个音节都可分成声韵调三部分。

  2、古韵和今韵的不同:

(1)从诗歌的韵脚看古今韵的不同。

(2)从联绵词的读音来看,古今韵不同。

古代的叠韵联绵词用今音念,仍然是叠韵的情况居多。

但是也有一些叠韵联绵词,用今音念,已经不成叠韵了,这正是反映了语音起了变化,古韵和今韵是不同的。

  3、联绵词:

是两个音节合成的单纯词,又称联绵字。

特点是两个音节,一个词素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

拆开后各个部分没有意义。

匍匐﹑滂沱﹑囫囵﹑蟋蟀。

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又大都具有双声和叠韵的关系。

双声:

即声母相同。

叠韵即韵母相同。

  4、古今声母的不同:

也可由联绵词反映出来。

古双声的联绵词在今音读来还是双声的占多数,但是也有小部分却因字音的变化而不再构成双声关系了。

  5、古今声调的变化:

中古的声调是平上去入四类。

从元代以后,北方话中不仅入声韵消失了,而且入声调也转入了其他的声调。

  6明末杰出的古音学家陈第说过一句至理名言: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第二十节古音通假

  1古音通假:

人们在使用汉字时,由于各种情况,应该使用甲字,却使用了同音或近音的乙字,发生了张冠李戴的现象,这就是用了通假字。

从语音的角度来看,就叫做古音通假。

严格说来,通假实质上是汉字使用了别字的问题。

后来得到了公认,被称做通假。

  2、按借字和本字语音关系的不同情况,分类列举如下:

(1)同音通假:

即借字和本字的声韵都相同而构成的通假。

蚤~早,畔~叛,无~毋等

(2)音近通假:

双声通假:

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还须韵母相近)。

惠~慧。

叠韵通假:

借字和本字的韵部相同(还须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如:

信~伸,详~佯。

声韵相邻通假:

借字和本字的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但都相近。

如归~馈,阙~掘。

  第二十一节诗律

  1、律诗最终完成于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之手。

  2、古体诗:

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五言或七言)就叫古体诗。

  3、今体诗:

严格按律诗的格律要求写作,就叫今体诗(或近体诗)。

  4、近体诗的形式特点:

在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四个方面都有许多讲究。

(1)句数:

是固定的,规定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

还一种长律,又称“排律”,以五言为常,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也有超出此数的。

这种排律是律诗的重复扩展,只能看作是律诗的变体。

  

(2)押韵:

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

A位置:

a每联对句的尾字;

b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

  偶句一定要用韵。

B特点:

a用“平水韵”的106部为用韵标准;

b一般押平声韵;

c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即不能出韵;

d不能转韵。

  (3)讲究平仄:

是近体诗的最主要的特点。

平仄是对四声的分类,“平”指平声(阴平、阳平):

  “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

对现代汉语来说,“平”也是指阴平﹑阳平:

“仄”指上声﹑去声。

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到现代汉语的“四声”里去了。

  (4)讲究对仗:

诗词创作中的对偶叫对仗。

a律诗的首尾联可对可不对,颔、颈二联必须对仗。

b词义的对待是对仗的形式要求。

c绝句不要求对仗,使用对仗时,大多数在前面一联。

d对仗原则:

平仄相对;

词性相同;

词义(内容)相对。

  5、绝句:

“绝”是断绝的意思,绝句即截取律诗任何相邻的两联而成。

  6、近体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五言诗: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

  七言诗的句式:

  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

  7、律诗分四联: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8、词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同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反,称做“对”;

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头二字的平仄相同,称作“粘”。

不符合“对”的规则的叫“失对”;

不符合“粘”的规则的,叫“失粘”。

  9、用“粘”“对”和用韵规则,可以从近体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得出以四种不同平仄格式的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甲、五律仄起仄收式(七律平起仄收式)

  (||)-||—。

C(||)-||—,D(-)|||-|.

  A(-)||-|,B(||)-|

|—。

C(||)-||,D(-)|||-.

  乙、五律仄起平收式(七律平起平收式)

  D(-)|||-,B(||)-||—。

  A(-)||-|,B(||)-||—。

  丙、五律平起仄收式(七律仄起仄收式)

  C(||)-||,D(-)|||-.A(-)||-|,B||)-||—。

  丁、五律平起平收式(七律仄起平收式)

  B(||)-||—,D(-)|||-.A(-)||-|,B||)-||—。

  (注)“—”平:

“|”仄。

  简化格式:

甲:

ABCDABCD乙DBCDABCD丙CDABCDAB丁BDABCDAB,

  只要把四种平仄格式记住,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律就能推出。

  10、“犯孤平”:

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字,除了韵脚之外,就再没有平声,称作犯孤平。

  11、拗救:

出现不合平仄、不合声律的拗句,采取补救办法,术语上就叫拗救。

拗救的几种方法:

  

(1)孤平自救:

在B句中,为避免犯孤平,将第三字(指五言的,七言的就加二字,是第五字。

以下同)改为平声字,即|—||—改为|-|—。

我们称它为“B1拗3自救”。

  

(2)特种拗救:

C句3拗4自救。

即成了“-|—|”。

  (3)对句拗救:

有两种情况。

aA句4拗,B句3救,即“||—||,-|-.”b.A4拗,B1拗B3救。

即“||—||,|-|—。

”(拗:

是字下加▲,救:

是字下加*)

  12、如何分析近体诗的平仄:

(1)找出入声字(一般考试卷上都给注明)。

(2)逐字画平仄。

  (3)根据首句第二字和尾字的平仄,确定属哪种格式。

如“五律平起平收式”。

(4)写出平仄谱。

  (5)将诗的平仄与标准谱对照,把不合谱的字上画圈。

(6)看是否有拗救现象。

  13、近体诗对仗的种类:

(1)工对:

同一词类中分门别类很细微,如人名对人名,色对色,数词对数词等。

(2)宽对:

只要求词类相同。

(3)借对:

借音借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