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810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docx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譬喻

譬喻是指借助具体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比方说生疏抽象的事物与道理的修辞方法。

可以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博喻四类。

(1)明喻:

明显打比方,用类似的事物来比喻所说的事物叫明喻。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

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林宗曰:

叔度汪汪若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搅之不浊。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人比黄花瘦。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旁观者皆惊恐。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2)隐喻:

隐喻又叫暗喻,它比明喻更进一层,把本体和喻体所表示的事物,说成一个东西,本体和喻体之间是相合关系。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曹公,豺虎也。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3)借喻:

是直接借助喻体代替本体,省略本体和喻词的譬喻方式。

陈涉太息曰:

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今两虎共门,其势不俱生。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4)博喻:

就是连用两个以上的比喻来譬喻某一种事物或同一种事物的不同方面的修辞方法。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变文:

是为避免重复而改变字面的修辞方法。

即于一章之中,上下文之间,为了避免同字相犯,对同一事物或同一句法作用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以取得表达生动,语言富于变化的修辞效果。

(1)虚词变文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

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

(2)实词变文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越予冲人,不卬自恤。

(3)称谓变文

初,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

“必杀之。

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

谚曰:

‘狼子野心。

’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子良不可。

子文以为大戚,及将死,聚其族,曰:

“椒也知政,乃速行矣,无及于难。

”且泣曰:

“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及令尹子文卒,斗般为令尹,子越为司马。

蒍贾为工正,谮子扬而杀之。

复文:

是字面上故意重复意义相近的词语或连及相关词语的修辞方法。

可以加强印象,平衡节奏作用。

(1)强调式复文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公输般曰:

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旋机之正。

(2)陪衬式复文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江汉朝宗于海。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代称:

又叫“借代”、“换名”,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同要说的人或事物密切联系的其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它。

风雅之道,粲然可见。

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

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1)用人名、地名、官名代称。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食顷,有一人控大碗,汗流而至。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癥多。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刘伶正促酒,中散欲弹琴。

(2)用泛称代特称,或以特称代泛称。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

晋国,天下莫强焉。

(3)用典故代称。

镂心鸟跡之中,織辞渔网之上。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霜蹄破叢翳,出入相贯穿。

乘坚策肥。

乘坚驱良逐狡兔。

割裂:

又叫藏词。

这是把古书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组割裂开来,隐没表示本义的词语,只取其中一部分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1)截取句子或词组的一部分来表示另一部分的语义。

隋卢思道尝共寿阳庾知礼作诗。

已成而思道未就。

礼曰:

“卢诗何太春日?

愿言之怀,良不可任。

故能降来仪之瑞。

(2)截取句子或词组的一部分表示整个句子或词组的意思。

君非从流,臣进逆耳。

没怀尸素之忧,未效毫分之报。

夸饰:

含有夸张和修饰两个方面的意义,亦即夸张性的修饰。

表达时为了突出鲜明地强调某一事物的特征,而特意对那个事物的形象、特征、程度、数量等方面作扩大或缩小的渲染方式称之夸饰。

(1)一般性的夸饰

齐人临淄三百阁,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谁谓河广,曾不容舠。

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

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2)特殊的夸饰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足下鹰扬其体,凤叹虎视,谓萧曹不足儔,衛霍不足侔也。

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

委婉:

是指用婉转、含蓄的语言,曲折地表达自己思想的修辞方式。

公叔病,有不如不可讳,讲奈社稷何?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避忌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公去年违和,今欲发动。

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曰:

千秋万岁后传于王。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讳。

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赵数月,而先生亦捐馆。

单于召会武官,前已将及物故,凡隋武还者九人。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

(2)婉曲

(烛之武)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岂不谷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

二圣北狩之痛,汉唐之所未有也。

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曰:

“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

‘无令舆师陷入君地。

’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

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引用:

又叫引语,是指援引前人的事跡或古代典籍中的词句以及众所周知的谚语、格言来说明事理,表达感情的修辞方法。

(1)引言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引事

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爰丝变色:

自古而耻之。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謂親朋曰:

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

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3)引文

《书》曰: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乃区区循大道以求之,不几于守株缘木乎?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互文:

又称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互言,互辞。

互文是一种行为简练,叙述时将本应合用的词语前后的词语前后分用,其义互相适应、彼此关照的修辞方式。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单句互见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陵阳佳地昔年游,谢朓青山李白楼。

申舟曰:

郑昭宋聋。

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2)对句互见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叫嚣乎东西,隳突呼南北。

并提:

又称“分承”或“合叙”。

为了避免繁琐,将两件以上的事物并合起来,分别相应地叙述,称之并提。

句读之不知,或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单句并提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迴清倒影。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

(2)分句并提

自非亭午月时分,不见曦月。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倒置:

又称颠倒,是一种故意改变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或者句中词语语序的修辞方法。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1)改变词语的搭配关系

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

力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

(2)改变句子成分的顺序

啟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

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久拼野鹤如双鬓,遮莫邻鸡下五更。

春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棲老凤凰枝。

练习

1.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明喻】

2.赵衰,冬日之阳也;赵盾,夏日之阳也。

【隐喻】

3.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明喻、博喻】

4.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

【明喻】

5.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变文】

6.前年杀彭越,往年杀韩信。

【变文】

7.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复文】

8.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

【明喻】

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借喻】

10.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借代】

11.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借代】

12.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借代】

13.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借代,用事物的性状或特征来代替该事物】

14.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借代,用具体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

15.人皆可以为尧舜。

【借代,用特指代替泛指】

16.父子夫妇不能相保,诚可以酸鼻。

【借代,用结果来代替原因】

17.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借代,用原材料来代替成品】

18.孔子曰:

“求,周代有言曰:

“‘陈力就利,不能者止。

’”【引用】

19.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夸饰,(缩小)】

20.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夸饰】

21.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者。

【譬喻】

22.盖文公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变文,引用】

23.逝者如斯。

【引用】

24.汉王重色思倾国。

【代称】

25.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夸饰】

2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代称】

27.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代称】

28.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代称】

29.长铗归来兮。

【代称】

30.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矣。

【代称】

31.秀才,汝浑身是胆耶?

吾亦为汝据两手汗。

【代称】

32.无丝竹之乱。

【代称】

33.张良入,谢曰:

“沛公不胜杯酌,不能辞。

”【委婉】

34.是处红花衰翠减,冉冉物华休。

【代称】

35.地远穷江界,天低及海隅。

【变文】

36.陛下富于春秋。

【委婉】

37.老臣贱息舒祺最小,不屑而臣衰,窃爱怜之。

【代称】

38.血脉流通,并不得生。

【并提】

39.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夸饰】

40.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

【并提】

4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变文】

4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代称】

43.耳目欲极声色之好。

【并提】

44.沉舟侧畔千帆过。

【代称】

4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譬喻】

46.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

【引用】

47.余监抚余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

【变文】

48.五月渡卢,深入不毛。

【代称】

49.素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变文】

5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代称】

51.源其飙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

【代称】

5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代称】

53.骠骑发迹于祁连。

【代称】

54.为肥甘不足于口于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代称】

55.许子以釜甄爨,以铁耕乎?

【代称】

56.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代称】

57.即三闾《桔颂》,情来芬芳。

【代称】

58.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将就木矣。

【代称】

59.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代称】

60.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引用】

6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代称】

62.座铭漆园养生主,屏列柴桑归去来。

【代称】

6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夸饰】

64.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互文】

65.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互文】

66.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互文】

67.无鬼生于贫贱,未尝敢饮食君之酒肉。

【并提】

68.应龙蓄水,蚩尤清风伯,雨师纵犬风雨。

【并提】

69.城非不高,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并提】

70.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互文】

71.迅雷风烈必变。

【倒置】

72.王子春秋高,一旦山陵崩。

【委婉】

73.孔子云:

“何陋之有。

”【引用】

74.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一毛。

【夸饰,譬喻】

75.老臣贱息舒祺最小,不屑而臣衰,窃爱怜之。

【代称】

文言文的标点和翻译

标点文言文的原则

1.标点后的句子符合文意

2.标点后的句子符合情理

3.标点后的句子符合规范

标点文言文错误的类型

1.因误解词义而错断

2.因不明古代文化知识而错断

3.因不识通假而错断

4.因误单音词变双音词而错断

标点步骤

1.统揽原文,了解大意

2.铅笔点断,不计符号

3.细查文意,选择符号

4.通览全文,最后确定

标点方法

1.利用虚词或实词断句

2.根据整齐句式断句

3.根据句法习惯断句

4.根据前人注疏断句

5.综合考察细审文意断句

标点注意事项

(一)明词义

1.注意识别通假字

2.注意辨别古今字

3.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4.注意词的多义性

5.注意不要误单为双或者误双为单

(二)通语法

1.注意词类活用和短语词组

2.注意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文言文判断标点的几个重要词

1.“也”通常位于句中(表停顿)或句末(表判断)。

有时与疑问代词配合使用,表疑问的判断。

使用逗号或者句号。

2.“夫”通常位于句首(句首语气词)或句末(句末感叹语气词)。

应在其前后判句。

但“夫”还有其他义项,如“丈夫”,“大夫”等,还可做指示代词,应特别留意。

3.“矣”位于句末,表陈述语气,有已然的时态意味。

“已”(而已,耳):

表限制性陈述语气,均应用句号。

“已”可作副词,应留意它是否位于动词前,“耳”有实词性用法,也应注意。

4.“乎,耶(邪),与(欤),为”等:

位于句末,表疑问语气,使用句号。

这几个句末疑问语气词都还有其他用法,留意。

5.“哉,兮”:

位于句末,表感叹语气,可使用感叹号。

“兮”作叹词比较特征,多位于分句末尾,应用逗号。

6.“盖”“唯”(惟,维)等,句首语气词。

应在其前面断句。

7.应注意语气词或连词等与语气词的连用,切勿在其中间断开。

8.“而”“且”等连接分句的分词。

应在其前面断句,不过,这些连词也可以连接词或者词组,则可能位于主句或分句当中。

文言文的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简答题)信达雅

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1.要注意作者用词的原意,切不可以今律古,以致误译

2.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特点,翻译时要扣紧知识点

3.对于古代汉语中省略的地方,翻译时要做相应的补充

4.行文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风格

5.要注意原文的时代格调

6.要注意保持原文的褒贬色彩

7.注意原文的语气

达----译文要规范

1.要注意不要文白夹杂

2.要注意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要注意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修辞方式的异同,翻译时要灵活处理

雅----译文要体现原作的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简答)对换调留增删

1.对(对译):

即将文言文语句中的字词,逐个对译成字面意思与之完全相同的现代的词语。

(字字落实,一一转换成现代汉语)余幼时即嗜学:

我小时候就喜欢学习。

2.换(换译):

即将文言文语句中的字词,转换成字面意思与之不用的现代汉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做官的人浅薄,未能远谋。

3.调(转译):

合理调整语序,使一些特别的语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吾谁欺?

欺天乎?

我欺骗谁呢?

欺骗老天吗?

4.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进行翻译,一些古今相同和今天已经消失的事物,以及一些专有名词,尽可能保留。

5.增(增译):

即通过增加词语来翻译文言语句,对一些简古的语句要补足和增加一些成分。

6.删(减译):

即通过删去无法翻译的文言词语来翻译古文,对一些不在使用的句语结构和虚词,只要译文已经表达清楚,可略去不译。

需要注意的翻译文段(左传)(韩非子)(庄子)(战国策)

辞书

辞书是把某种资料,按一定的方法加以汇集,编排,工人查考的书,又称工具书。

从它的历史发展来看,以按意义编制的出现最早,其次是按形体编制的,再次是按声韵编制的。

第一节:

按意义分类编制的辞书

1.《尔雅》是我国一部春秋战国时期的名物释义的汇编。

《尔雅》合计19篇,包括1.释诂2.释训3.释天4.释亲5.释宫6.释器7.释乐8.释天9.释地10.释丘11.释山12.释水13.释草14.释木15.释虫16.释鱼17.释鸟18.释售19.释畜。

《尔雅》首创了按词的意义编排词汇的体例,把两千多个词条共分成十九个义类,面貌比较清楚。

2.《方言》西汉杨雄。

此书是汉语方言学的第一部著作,主要记录各地方方言词语。

今本《方言》共十二卷。

3.《释名》东汉刘熙。

4.《广雅》魏张揖。

全书2345个条目,原有18150个字。

5.《诗词曲语词汇释》张相。

这是一部汇集解释唐宋金元明的诗词曲中特殊语词的专书。

第二节:

按形体分类汇编的辞书

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宋徐铉等校订。

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此书写作的目的,在于探讨字源,讲明字体的结构和本义,是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学著作,也是第一部字典。

《说文解字》在我国语言文字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低位,它的功绩主要表现在:

1.创立了部首,开始了有了系统的分类,排列和检索的方法。

2.以小篆为据,确立了六书的体系,有了六书的理论,开始建立起文字学。

3.保存了篆文的写法系统,可以作为研究商周古文的参考。

4.保存了汉以前的古训古音,为汉语的词源学和古音学提供了参考资料。

《说文解字注》清朝段玉裁著。

2.《康熙字典》清朝张玉书,陈廷敬等编。

此书原名《字典》,作于康熙49年(1710年),成书于康熙56年(1716年),后来就叫《康熙字典》。

“字典”遂成通名。

此书在明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广订正而成,收47035字(加上重复的古文1995字,合计49030字),直到1915年,《中华大字典》出版,才超过它。

3.《中华大字典》欧阳溥存等编。

4.《辞源》此书的编汇开始1908年。

《辞源》是一部字典兼有百科性质的综合性词典。

5.《辞海》全书收单字14872个,选收词目106578条,包括成语,典故,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的名词术语等。

6.《连绵字典》符定一编。

着重双声,叠韵和重叠的连绵词,故名《连绵字典》。

7.《汉语大词典》

8.《汉语大字典》

9.《古汉语通用字字典》

第三节:

按声韵分类编制的辞书

1.《广韵》

2.《集韵》

3.《佩文韵府》

4.《助字辨略》

5.《经籍汇诂》清朝阮元等编

6.《经传释词》清朝王引之著

7.《词诠》杨树达著

8.《辞通》朱起凤著

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第四节:

索引

索引分类

1.字,词索引

2.句子索引

3.篇目或者书名索引

4.词条索引

5.主题索引

古代文化知识举要

第一节:

古代的历法

1.“正”即是“正月”,所谓的“三正”,就是三种正月。

春秋战国时代,有三种历,即夏历,殷历,周历。

2.北斗: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前四颗星叫“斗魁”,又名“璇玑”;后三颗星叫“斗杓”“斗柄”。

3.齐国在春秋晚期,战国前期用周历,晋国在春秋时期用夏历,韩,赵,魏在战国时期用夏历。

还有一种颛臾历,为秦昭王时所采用。

4.“干”指十天干,即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

“支”指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序组合为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5.每月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交晦,每月初三叫胐,月中叫望,望后那一日叫“既望”。

6.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可用孟,仲,季分称之。

第二节:

古代地名

1.九州:

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十三州或者十三部:

西汉有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梁州、幽州、并州、朔方、交趾共十三个刺史部。

梁在东汉时改称益,雍在东汉时改称凉,交趾在东汉时改称交州。

3.唐太宗时,设监察区,称道,有十道: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

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

4.古今同名异地与异名同地:

同名异地“赤壁”一名有三地:

一在今湖北嘉鱼县东,是三国周瑜破曹只地,二在今湖北黄冈县外,是苏轼《前赤壁赋》所记夜游之地,三在今武昌之东南。

异名同地“北京”春秋战国至南北朝叫蓟,金加中都,又叫大兴,元叫大都。

“南京”战国时楚国的金陵,秦改为秣陵,三国时吴在此建都,改称建业,晋改称建康,隋废都而改为丹阳郡,唐在此建置江宁郡,后改成昇州,北宋称江宁府,南宋称建康府,明先称应天府,后称南京,清称江宁府。

第三节:

古人的姓名字号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族里各分支的名称。

氏的来源

1.来源于朝代名:

夏商周

2.来源于封邑名

3.居住地地名

4.用官名为氏

5.氏来源于字:

如诸侯王的弟子叫世子,其余儿子叫公子,公子的儿子叫公孙,公孙的儿子以祖父的字为氏。

6.以职业技能为氏:

巫氏,屠氏,陶氏

传说上古小孩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行笄礼时取字。

古人的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

如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以前名与字连说时,往往是先称字后称名。

春秋时,男子称字一般在字之前加“子”字,“子”是对男子的尊称。

男子的字前面加上“伯”“仲”“叔”“季”的,表示排行,后面加上“父”“甫”是表示男性。

如:

逢丑父。

别号,爵里称和谥号

辛弃疾别号稼轩陆游别号放翁张居正别号太岳朱骏声别号允倩

陶潜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