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嘉兴工业低碳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2114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综述嘉兴工业低碳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献综述嘉兴工业低碳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献综述嘉兴工业低碳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献综述嘉兴工业低碳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献综述嘉兴工业低碳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文献综述嘉兴工业低碳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文献综述嘉兴工业低碳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文献综述嘉兴工业低碳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献综述嘉兴工业低碳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ocx

《文献综述嘉兴工业低碳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嘉兴工业低碳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献综述嘉兴工业低碳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ocx

文献综述嘉兴工业低碳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题  目:

  嘉兴工业低碳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气候变化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国际压力。

2009年底,中国正式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

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一45%。

嘉兴作为浙江的重点经济城市,工业发展迅速。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嘉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标准煤953.5万吨,折合年CO2总排放量为2479万吨(2008年杭州6000万吨以上)。

2009年嘉兴GDP为1917.96亿元;碳生产力为7736.8元/吨。

整体的产业能耗碳排放量还在继续上升,所以对嘉兴的工业低碳化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对目前国内外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各国工业低碳化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工业低碳化发展的手段及意义进行阐述分析,最后通过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理论经验和周边城市的发展模式,得出加快完善嘉兴工业低碳化发展中的组织体系,法律法规和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等等新举措。

一.国内外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一)国外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

《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对低碳经济的阐述是: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JohntonD,etal(2005)探讨了英国大量减少住房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可行性,认为利用现有技术到本世纪中叶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排80%是可能的。

TreffersT,etal探讨了德国在2050年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80%的可能性,认为通过相关政策措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的共同实现是可能的。

KojiShimade,etal构建了一种描述城市尺度低碳经济长期发展情景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到日本滋贺地区。

(二)国内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庄贵阳、杜飞轮认为:

低碳经济是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付允、邢翼认为:

低碳经济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模式、以低碳技术为发展方向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周生贤(2008)在《低碳经济论》这本书的序言中提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李建建、马晓飞(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形态。

其特点是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模式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其本质是通过不断增加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重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

由此我们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的一种创新型的高层次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为了应对气候的变化,也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是世界经济发展低碳化的一种趋势。

二.国外工业低碳化发展的相关研究

(一)对GDP、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关系进行的定量研究。

RamakrishnanRamanathan采用DEA方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法)同时分析了GDP、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之间的联系。

他指出以往研究的缺陷是,只分别分析了GDP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或者能源消耗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没有对三者的联系进行分析。

在指标选取上,他以化石能源消耗释放的二氧化碳代表碳排放量,化石能源包括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以全球生产总值衡量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中只选取了非化石能源消耗量,包括水利、核能和地热能,没有包括化石能源消耗量是为了避免与第一个指标的重复。

在DEA分析效率指标构建

中,将GDP和碳排放量作为产出,非化石能源消耗作为投入。

结果显示效率指标在1980年时最高,接下来的7年急剧下降,随后呈现反复震荡下跌趋势,1996年开始回升。

基于DEA分析的技术预测(technologyforecasting)得到了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耗量的曲线图。

UgurSoytas,etal采用包含GDP、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劳动力和固定资本总额等变量的VAR模型研究了美国能源消耗、GDP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发现碳排放量的格兰杰成因不是GDP增长,而是能源消耗。

并提出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应该从降低能源强度角度考虑,还应该增加如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后来,UgurSoytas,etal对土耳其的实证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论。

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低碳经济是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消耗脱钩的经济。

化石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低碳经济模式下,经济增长不依赖于化石能源的消耗。

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也不存在因果关系,而能源消耗是碳排放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碳减排政策应关注能源消耗:

通过技术改革、产业结构升级,降低能源强度;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降低

碳强度。

(二)对工业行业碳排放量的研究

TCChang,SJLin采用灰色关联分析(GreyRelationAnalysis)测算了台湾34个行业产值与碳排放量的灰色关联系数、总能源使用量以及各种能源使用量与碳排放量的灰色关联系数。

研究结果显示,在分辨系数取0.5的情况下,从34个行业的平均情况来看,产值与碳排放量的灰色关联系数为0.940,总能源使用与碳排放量的灰色关联系数为一0.912,单个能源与碳排放量的灰色关联系数分别为电力0.913、煤炭0.800、石油一0.79、天然气0.513。

这些结果说明了台湾经济依赖于二氧化碳密集型的行业,电力能源在台湾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分行业来看,根据产值与碳排量的灰色关联系数、能源使用与碳排量的灰色关联系数的正负及其大小关系,可以将行业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

其中,采矿业、有色金属、电力和发电业、公路运输业为“三低行业”,即能源强度低、碳强度低、碳排放系数低。

而农林渔业、食品业、纺织业、皮革业、造纸业、石化原料业、橡胶业、化工产品业、金属制品业、运输设备业、燃气及水供应业、建筑业等11个行业为“三高行业”,它们的能源强度高、碳强度高、碳排放系数高,因此减排政策的制定应主要关注这些行业。

此外,MarcoMazzarino采用比较静态方法(comparativestaticapproach)和货币估值技术的研究发现运输业是OECD国家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约占到总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R.Rehan,M.Nehdi(2005)认为水泥业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行业,并探讨了在清洁发展、联合履行、排放交易三种机制下水泥业的发展前景。

三.国内工业低碳化发展的相关研究

(一)我国工业低碳化发展的途径与潜力、机遇与挑战

庄贵阳(2005)认为,面对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和重化工发展趋势下的能源和资源约束,中国只能寻求低碳发展路径。

庄贵阳(2008)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开展CDM项目的主要战略国,是目前全球CDM市场减排的最大供给者,这是中国的机遇;我国工业低碳化发展面临的挑战是,存在许多市场和制度障碍及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胡鞍钢(2008)指出,我国高密集的生产和消费煤炭的方式使工业低碳化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近几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目前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日益尖锐,这是我国工业低碳化发展的紧迫性所在。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的共同挑战,仅靠一个国家的努力远远不够。

他提出应该通过广泛国际合作来减少我国的碳排放。

国际合作包括政治协商、科研合作、技术合作、人力资源开发等。

付允、汪云林、李丁(2008)阐述了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介绍国内外典型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提出能源发展低碳化、经济发展低碳化、社会发展低碳化和技术发展低碳化的低碳城市概念。

潘家华(2009)认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发展林业碳汇的空间有限,针对这样的约束条件,提出我国工业低碳化发展的三个措施:

第一,提高能源效率;第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第三,引导消费者行为。

(二)我国工业低碳化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

张雷(2003)用多元化指数方法分析了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认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会导致国家从以高碳燃料为主转向以低碳为主的结构趋势。

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2004)用MARKAL—MACRO模型研究碳减排对中国能源系统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若从2030年开始减排,减排率为10%一46%时碳边际减排成本在45—254美元/t之间;实施碳减排将导致化石能源等影子价格的上升、各种能源服务需求的下降,还将引起终端以及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

最终能源消费量将由于燃料结构的优化和能源服务需求的减少而减少,一次能源在高减排率下煤的比重将大大下降,而低碳和无碳能源特别是核能的比重将大幅度上升。

林伯强、蒋竺均(2009)利用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模型模拟和在二氧化碳排放预测的基础上预测两种方法,对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拐点和预测作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1)中国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拐点对应人均收入是37170

元,即在2020年左右。

但实证预测表明,拐点到2040年还没有出现;

(2)除了人均收入外,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都对二氧化碳排放有着显著影响,特别是能源强度中的工业强度。

所以,要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关键是降低能源强度,尤其是工业能源强度。

谭丹等人(2008)测算了我国工业各行业近十几年来的碳排放量,总结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的特征,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量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产业产值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通过测算工业各行业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变化得出:

我国工业行业中碳排放量大的行业主要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等重工业行业,而诸如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等行业的碳排放较小。

四.促进工业低碳化发展的手段

(一)碳排放权交易研究

陈文颖、吴宗鑫(1998)提出了两种综合考虑公平和效率的碳权混合分配机制,并确定了碳权交易价格,在此基础上对全球碳权交易情况进行模拟。

此外还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不同碳权分配机制对全球碳权交易收益的影响。

刘伟平、戴永务(2004)对国内研究碳排放权交易的研究进展、碳排放权交易中各国初始碳排放权的合理配置、碳排放权交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对中国林业的影响等重要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述评。

指出,后京都时代即第三个承诺期到

来时,鉴于中国碳贸易不加约束造成国际产业转移而带来温室气体排放数量的快速增长,发达国家要求中国参与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承诺的压力将与日俱增。

杨红强(2005)认为,利用《京都议定书》1—2承诺期对发展中国家无减排义务的有利安排,中国应慎重参与国际碳贸易,在合理有效利用碳贸易带来的技术与资金转移的前提下,重点加快后期谈判中碳贸易与本国环境保护协调机制的建设。

岳杰等(2009)在企业内部碳交易机制的基础上,引入期权理论,研究碳排放初始分配市场的定价策略问题,以期得到相对合理、完整的期权定价模型,达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风险的目的。

杨志(2009)指出,碳交易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在引领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碳市场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中国应从全球金融战略的视角积极参与碳市场的构建,充分发挥自己的话语权,研究碳市场的定价机制,要特别重视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的战略转变。

碳交易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活动,但与一般的金融活动相比,它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

中国必须参与构建全球碳市场,一方面可以成为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体系构建的“突破口”,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解决我国节能减排事业发展的瓶颈——绿色技术应用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

构建信息平台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碳交易市场一方面是与虚拟资本、金融创新、绿色技术(产权)、低碳信息咨询、新经济所需人力资源和教育培训等等相关的信息经济市场,另一方面是与低碳经济的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市场相关的企业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市场。

因此,只有构建真实而强大的信息平台,才能最终构建碳市场。

刘铮、陈波(2009)认为,目前CDM的发展尽管很快,但却不存在继续大规模扩张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是不能依赖于CDM的,CDM也不可能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工具。

中国如果要参与碳市场的构建,要通过金融手段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则必须建设自身独立的减排标准和交易系统,并与经济模式的转型有机结合起来。

具体到CDM市场,政府必须不断加强监管,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系。

控制CDM项目开发的节奏,严格惩治违规行为,并逐步建立规范的减排量购买合约,保证CDM项目的注册和签发成功率,维护业主的收益。

碳市场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坚实的信用基础,那么碳交易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必然会崩溃。

王留之、宋阳(2009)通过对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分析得出,许多发达国家积极参与碳交易并获得可观的收益,而我国的碳交易仍然处于被动的局面。

提出,通过金融创新,引入新的金融产品和模式,大力发展碳金融,来改变我国碳交易的被动局面,并促进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五.工业低碳化发展的意义

作为一个还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体来说,中国才刚刚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阶段,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拉动,以机械制造、钢铁、建材、能源为代表的具有重工业化特征的行业相继进入快速增长通道。

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

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

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

而今后20年,更是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中期任务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重要时期,以机械、钢铁、石化为核心的重化产业群和以“住行”为特征的汽车工业、建筑业的发展仍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增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所以,工业低碳化对中国的未来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嘉兴早在2005年就在企业中推行节能减耗,致力于工业低碳化发展。

据统计,嘉兴工业万元产值能耗由2000年的2.71吨标准煤下降到2009年的0.9吨标准煤,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工业低碳化发展的意义在于迫使其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煤炭能源消耗,进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低碳产业链,并建立工业低碳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激励机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六.对以上文献综述的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研究工业低碳化发展理论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较早地认识到降低碳排放,工业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性,对工业低碳化发展也采取了比较完善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发达国家,有专门的立法针对工业低碳化的发展,政府机构管理职能分明,监管完善到位,而我国工业低碳化发展经济的相关条例仍然只是在一些主要法律中略有提出,相关的专门性的法律亟待制定,而且我国在工业低碳化发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结构欠优化,煤炭仍是我国主要的工业能源,缺乏新能源等。

嘉兴作为浙江省的重点发展城市,在其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应该降低单位GDP的工业碳排放量。

所以在工业低碳化发展中,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理论经验和周边城市的发展模式,加快完善工业低碳化发展中的组织体系,法律法规和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等等就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

14—19.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

79-87.

[3]陈柳欣,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动向[J].研究进展,2010(6):

30—35.

[4]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N].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报.2010

(2):

43-46.

[5]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

(2):

34-36.

[6]初昌雄,低碳经济及其发展路径:

一个研究综述[J].科技和产业.2010(6):

94—98.

[7]崔大鹏.低碳经济漫谈[J].环境教育,2009,(7):

13-21.

[8]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9]李建建,马晓飞.“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

[J]广东社会科学,2009,(6):

43-49.

[10]方时姣.也谈发展低碳经济[N].光明日报,2009—5—19.

[11]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低碳经济[J].世界环境,2008,

(2).

[12]潘家华.中国低碳化转型的政策选择[J].绿叶,2009,(5).

[13]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4).

[14]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用MARKAL—MAC.RO模型研究碳减排对中国能源系统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15]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4).

[16]陈文颖,吴宗鑫.碳排放权分配与碳排放权交易[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2).

[17]岳杰等,期权理论视角下的企业内部碳交易机制定价策略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9.

[18]杨志.碳交易:

低碳经济下的全新课题[N].解放日报,2009—11一05.

[19]杨志,郭兆晖.碳交易市场的现状发展与中国的对策[J].中国经济报告,2009,(4).

[20]刘铮,陈波.清洁发展机制的局限性和系统风险提示[J].广东社会科学,2009,(6).

[21]高鹏飞,陈文颖.碳税与碳排放[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0).

[22]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

87-92.

[23]怡君,汪云林等.国家低碳城市发展的战略问题[J].建设科技,2009,(15):

44—45.

[24]曲如晓吴洁,碳排放权交易的环境效应及对策研究[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27-134.

[25]梁平,韩丽,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方式研究——基于对低碳经济的分析[J].商务现代化.2009(12):

6-8.

[26]王铮,朱永彬,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J].战略决策与研究.2008年第23卷.109-115.

[27]谭丹,黄贤金,胡初枝,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升级与碳排放关系分析[J].四川环境.2008(4):

74-78.

[28]尹希果,霍婷,国外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2010年第20卷第9期:

18-22.

[29]宋杰鲲,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及减排对策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4):

37-38.

[30]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10):

88-91.

[31]李友华,王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6.

[32]李宗才,我国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学术界》第145期,2010.6:

215-219.

[33]TitleyB.WilliamsS.AnastasiE,etal.TowardsaLowCarbonEconomy—EconomyAnalysisAndEvidenceForaLowCarbonIndustrialStrategy

[34]RamakrishnanRamanathan.Amulti-factorefficiencyperspectivetotherelationshipsamongworldGDP,energyconsumptionandcarbondioxideemissions[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SocialChange,2006,(73):

483-494.

[35]OECDEconomicSurveys:

EuroArea:

Energypolicyandthetransitiontoalow-carboneconomy[J]OECD2009:

90-126.

[36].TCChang,SJLin.GreyrelationanalysisofcarbondioxideemissionsfromindustrialproductionenergyusesinTaiwan[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1999,(56):

247-2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