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2224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docx

小学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传统文化

地方课程教案

 

六年级上册

 

蒙书诵读

第一课《幼学琼林》

(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一部分“天文”的起始部分,这也是《幼学琼林》这部书的开篇,主要介绍了宇宙的起源以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有关的神话人物。

3.引导孩子了解古代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4.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各种和天文有关得神话人物。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诗文中神话故事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

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

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

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第二课《幼学琼林》

(二)

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节选内容。

懂得节选内容的意思。

2、能知道古代的一些名人故事。

教学准备课件古代名人故事

核心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

学文明理。

难点:

背诵选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二、学文明理

1、课件展示师生选文,师领读一遍范文,并认识其中难读难认的字。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及难读难认的字。

曰衣钵真传为当世宗

2、师讲述幼学琼林的大体文采及写作手法。

《幼学琼林》从明朝开始,成为我国古代儿童必读的教材,这本书包括了师生、花木、鸟兽等三十三个方面的内容,称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他不为字数所限,不拘于长短,只求对偶成句,便于诵读。

3、学生自由诵读一遍。

4、学生个别诵读。

(多人)

5、读得好的同学领读一遍。

6、学生试着谈一下课文意思。

你知道这些人吗?

A:

杨震:

汉朝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被当时人称为关西孔子或关西夫子。

B:

贺循:

晋代人,因学识渊博,被当事人尊称为最有学问的大儒。

7、分组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意思。

8、指名汇报各组讨论结果。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谈古论今,动之以情。

五、总结

 

第 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节选内容。

懂得节选内容的意思。

2、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3、能知道古代的一些名人故事。

教学准备课件古代名人故事

核心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

学文明理。

难点:

背诵选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把节选内容用课件展示出来。

师领读一遍。

学生自由诵读一边遍。

二、温馨点击

把节选内容的意思用课件展示出来。

这段话告诉我们,冰是由水生成的,但是比水还要寒冷,青色出于靛蓝,但是比靛蓝的颜色还要深,这是用来比喻学生能够超过老师。

师领读一遍,讲述一遍。

学生自由读一遍。

分小组讨论,懂得了多少内容?

学生分组汇报。

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三、活动广角

同学们,你们知道应该怎样尊敬自己的老师吗?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许多师生间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能够遇到以为自己喜欢的老师,是人生中多么幸运的事啊。

他已经握着你的手,让你在自己人生的书本上,端端正正的写下了第一行字。

你能把《师生》这一段背诵下来吗?

四、明理引行

请你再去搜集一些名人学习的故事,在班里举行一个故事会。

我给大家讲讲司马迁的故事……

唐朝的刘晏七岁就金榜题名,他真的很棒啊。

学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背过了这段,画一颗背诵星。

第三课《幼学琼林》(三)

一、背景:

《幼学琼林》原名《幼学求源》, 明代程登吉(允升)所著。

清代邹圣脉为之增补,易名为《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 曾风行于世。

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都曾一再增补。

此外,还有人仿效其体式,另行撰述,如清人谭贵球的《故事逢原》就是如此。

《幼学琼林》在整个清代乃至民国时期风行全国各地,版本甚多,名称也不尽一致,如《故事寻源》、《幼学求源》、《幼学故事珠玑》、《幼学须知句解》等。

此书的作者,一般都认为是明西昌人程登吉 (字允升),也有的意见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濬。

二、了解全册:

凡四卷, 三十三项内容,依次是:

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卷一);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女子、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卷二);人事、饮食、宫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卷三);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卷四)。

它相当于一部百科知识词典,用生动形象的对偶句,宣讲各种典故、知识和成语等。

抑或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成语词典,里面的奇词妙语,比比皆是,不愧为“琼林”。

这本蒙书, 对宣传知识,普及成语,起过积极的作用。

古人这样编写“成语词典”专供学童记诵,自有高明之处,其中奥妙,值得今人深味。

三、本课注释:

父所交游,尊为父执;己所共事,谓之同袍。

 执:

至交,好友。

心志相孚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

 孚:

相应,符合。

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角好,孙策与周瑜。

 总角:

古代儿童将头发梳成一个向上的小辫,这里指童年时代。

胶漆相投,陈重之与雷义;鸡黍之约,元伯之与巨卿。

 陈重、雷义:

汉代人。

人们称他们的关系就象胶漆一样坚固。

汉人范巨卿在太学与张元伯分手时约定两年后探望张元伯的母亲。

两年后张元伯让母亲准备好鸡与黍招待,他母亲说:

“分别两年,千里之外,难以认真。

”张元伯说:

“范巨卿是信人,一定不会违约。

”结果范巨卿果然如期而来。

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鲍鱼:

腌鱼。

 

第二单元    诗词诵读

(一)

第4课   古诗两首

《登 高》

1、 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

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 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

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  

——师生讨论:

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

由异乡飘泊到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

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

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

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 

3、 译诗  

《书愤》

一、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

书写;愤:

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2.师问: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

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师问:

此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

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生答:

白描手法,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师问:

如何理解“书愤”之“愤”?

它包含哪些感情?

生答:

义愤。

首联写诗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

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愤中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

生答:

悲愤。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国家依然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

这一联的抒情沉痛、感伤。

生答:

悲怆中抱有期待。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师问:

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明确:

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五、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

 

第5课     古诗两首

《戏答元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

(见多媒体)

2、听一听录音。

3、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

4、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

5、学生齐读。

三、比一比(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4、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四、品一品

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

五、赛一赛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

六、议一议(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像欧阳修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七、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

八、理一理

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已在这节课的收获。

 

《行路难》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

背诵李白的名句。

2.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感悟诗人在困境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在本诗的创作背景中理解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2.掌握本诗浪漫诗风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本诗引用的历史典故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第一环节:

口语训练

  

(一)导语:

李白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

他蔑视权贵,追求狂放的自由,受到权贵的压抑时,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但在文人普遍相轻的传统陋习中,他却非常重视朋友间的情谊,写下了很多关于友情的动人诗篇,他和杜甫的友谊更是称为流传千古的文坛佳话。

同学们正处在青春年少时期,人在一生中的很多亲密友谊都是在这个时期萌发嫩芽的,相信同学们对于友谊都有很多的情感体验,恐怕也会有一些经验教训,咱们不妨谈谈。

(二)口语表达:

话题:

同学们根据友谊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

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点评:

根据同学发言的情况,针对主题是否鲜明、语言是否流畅,讲话是否有感染力,讲话的姿态等和同学们一起做个点评。

并现场打分,作为一项平时成绩。

第二环节:

课文教学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

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前苏联托克马克),五岁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浪漫的性格和不朽的诗才与他的身世成长无不紧密相关。

李白的一生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⑴四十二岁以前的读书和漫游时期。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段时期的具体的经历不在多讲。

但对这段时期的李白的思想把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在李白的读书和漫游时期,大家要掌握这么几点。

①李白早期所受的教育驳杂不纯导致了其思想的驳杂。

儒、道、纵横、任侠等思想均对其有影响。

②他有着经济天下的志向,抱负远大。

③李白不屑于走科举致仕的常规道路。

他希望以“终南捷径”致仕,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其中最大目的就是结交权贵,希望得到权贵荐举。

甚至,他与故相李圉师孙女结合,也可能有其政治动机。

⑵长安求仕期(742-744)这部分的内容在《行路难》的创作背景中讲述。

⑶再度漫游期(744-755)对这段时期李白的思想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李白思想的复杂。

他仍在频频出游,一方面是性格所致,另一方面仍想结交权贵,再返朝廷,实现抱负。

②李白曾经两次与杜甫相遇,两位伟大诗人的友谊,也促使了他们诗风的相互感染。

③诗歌创作情感更为激愤。

⑷安史之乱期(755-762)把握李白这段时期的思想应明确以下两点:

①对于自己的政治才能,李白是到死都没有怀疑过。

李白的自信造就了他一生富含传奇的悲剧色彩。

②纵观其一生,儒家、纵横家、任侠风气、出世济世的思想与道家的隐逸漫游思想是杂糅在一起的。

 

(二)创作背景

李白的四处漫游和贺知章、玉真公主等的推荐使他名动京师,唐玄宗终于知道了李白。

天宝元年(742),玄宗召他入京,任供奉翰林。

李白的喜悦之情是溢于言表,他在诗中写道: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

”他开始了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

当时玄宗是“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置于金鸾殿,出于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

李白侍奉皇帝的时期,正是唐玄宗统治的后期,盛世中的危机已经潜伏,并日渐凸显。

李白生性傲岸不羁,不愿阿谀如日中天的李林甫腐败集团,无法处理好朝廷复杂的人际关系,思想经常处在得志和失望的矛盾当中。

不久遭到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744)年被玄宗“赐金放还”。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到馋毁,被迫离开长安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

“行路难”是旧题乐府《杂曲歌辞》中的一种。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郁闷不平之感。

(三)整体感知

(1)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运用联想的方法从整体上感知诗歌。

课件展示白话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何去何从?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2)分章节赏析:

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个层次,共分三个层次。

下面分组赏析各个层次

①第一节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从什么方面体现出来?

明确:

忧郁悲愤  运用“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和“停”、“投”、“拔”、“顾”四个连续性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后心绪茫然、痛苦悲愤的心情。

②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反应了诗人什么样的矛盾心情?

明确:

回应了“行路难”的题目。

用比喻和典故写仕途的艰难及前途的信心。

尽管上节说道“不能食”、“心茫然”,但作者想有所作为,他还要“渡黄河”、“登太行”。

无奈现实环境中“冰塞川”和“雪满山”。

想有所作为却不能体现出诗人的矛盾心情。

③第三节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表现出怎样的情感反复?

明确:

乐观自信。

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3)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发言,老师点拨,回答下列问题。

①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明确:

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②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明确:

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③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

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④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明确:

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

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⑤本是怎样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明确:

巧用历史典故;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感情基调激越高亢、乐观向上。

(4)拓展学习——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从唐朝开始有了古、近体诗的区别。

简单地说,唐朝以前的诗歌是古体诗,唐朝以后的格律诗是近体诗。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

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赏析李白的《月下小酌》,不少于1000字。

 

第6课    词两首

《虞美人》

1.整体感知

《虞美人》

阅读这首词主要鉴赏它跌宕起伏的笔法。

词的一开始便自问然后自叹,再写景再回忆再想象,最后把这一切都集中在一个“愁”字上。

这首词的另一个鉴赏重点是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2.文题解读

这首词通过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抒发了李煜对囚居宋朝的屈辱生活的无比深长的愁恨和悲痛心情。

3、 走近作者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清丽。

后期作品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意境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

4、 背景纵览

虞美人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现在河南开封)。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煜作此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加上徐铉出卖,太宗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

死年41岁。

此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

5、 课文详解

虞 美 人①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③,故国④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⑤,只是朱颜改⑥。

问君⑦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①选自《南唐二主词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后主,后来被宋朝俘虏,过了三年囚徒生活,不久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

这首词是他被囚禁时所作,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作为阶下囚的哀愁。

虞美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

②完结。

③春风。

④指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

⑤雕栏玉砌,雕饰华美的栏杆和玉一般的石阶,借指南唐故都的宫殿。

应犹在,一作“依然在”。

⑥红颜改了,即颜容变得憔悴了。

以上两句意谓宫殿犹在,但人事已非。

⑦问你,实是作者自问。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

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对人生已经绝望,人多以为美好的“春花秋月”,他见了反而心烦,并劈头怨问苍天:

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

其感情之极端痛苦可见。

面对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