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要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9235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要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要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要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要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要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要点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要点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要点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要点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要点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要点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要点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要点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要点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要点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要点Word格式.docx

《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要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要点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要点Word格式.docx

(三)通信系统

1、电话和计算机

(1)按业务需求设置电话和计算机等信息点。

一般办公工作区按5-10m2设计一组信息点,会议室按10m2左右设置一组信息点,特殊要求按3m2左右设置一组信息点;

大开放办公室设置光纤到集中点;

提出各楼层不同功能用房的信息点设置一览表;

信息插座采用RJ45超5类或6类,底边距地0.3m暗装;

计算机和电话按照保密要求采用非屏蔽或屏蔽布线系统。

(2)按照对网络传输频率的选择电缆。

目前配线子系统采用超5类或6类双绞线电曏,穿塑料管或镀锌钢管暗敷。

干线子系统计算机网络部分干线选择6芯多模光纤,电话干线选择3类或5类大对数电缆,配线架在竖井内挂墙或落地机械明装。

竖井内竖向桥架应与平面图中水平桥架连接。

楼层配线间若安装网络设备,考虑环境通风降温,并根据网络的要求电源。

应提供机房布置、机房设备(虚拟交换机、程控交换机等)配置、接入网设备。

(3)由楼层配线间提供租户与其他部门的连接。

市政引入电缆,进入通信机房,充分考虑安全性,有效防止外界非法入侵。

(4)计算机网络系统设置。

包括机房设置、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主网络交换机和楼层网络交换机设置,有的办公建筑物网络设置为外网、内网,有的业务部门要组建小型局域网等。

(5)通用布线系统情况。

通用布线系统是将语音信息、数字信号的配线采用统一的规范设计,综合在一套标准的配线系统上。

这是开放式网络平台,以方便用户在需要时,形成各自独立的子系统。

通用布线系统可以实现语音、数据及图像的通信,在世界范围资源共享,综合信息数据库管理中、电子邮件、个人数据库、报表处理、财务管理、电话会议、电视会议等。

通用布线系统是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物理支撑。

它本身不是独立的系统。

通用布线系统干线采用通信电缆,水平布线采用4芯通信电缆。

每楼层设置电话分线箱或配线架。

管线敷设方式为垂直管线走弱电竖井、水平管线走吊顶。

(6)部分工程还有无线通信系统。

2、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系统

(1)普通电视信号由室外有线电视网络引来。

屋顶设卫星天线,接收卫星信号。

在屋顶预留数个卫星天线基座,天线数量接收节目内容按照设计要求确定。

天线具体位置按实际测定,并且天线设备供应商提供基础条件。

天线接收前端设备设在顶层电视机房内。

(2)有线电视系统采用550、750、860MHz双向高隔离度的邻频传输系统。

有线电视系统输出口频道间载波电平差:

任意频道间小于等于10DB,相邻频道间小于等于3DB,频道频率稳定度为±

25KHz,图像/伴音频率间隔稳定度为±

5KHz,用户电平要求为(64±

4)DB,图像清晰度应在4级以上。

有线电视系统下行模拟电视频道数应大于59个。

电视干线电缆选用SYWV-75-9P2(P4)单向系统两屏蔽电缆(双向系统四屏蔽电缆),保护管选用SC25。

电视支线电缆选用SYWV-75-5P2(P4)两屏蔽电缆(四屏蔽电缆),保护管选用SC20。

保护管热镀锌,钢管暗敷。

(3)电视插座按照设计任务要求配置。

电视出线盒暗装,底边距地面0.3m。

(4)弱电井内电视分配器、分支器箱底边距地面1.5m明装。

竖井以外的分支器设尺寸为200mm*200mm*100mm盒安装在吊顶上方50mm,此处吊顶应预留检修口。

无吊顶处距顶板为300mm。

对于住宅一般采用集中式分配分支器系统,基本不用串接分支方式。

3、卫星通信

通信系统在屋顶设置小口径卫星(VSAT)天线,天线直径工一般为1.2-2.4m,可以预留基础。

天线基础需要土建配合设计。

4、公共广播系统

(1)公共广播系统(PA)提供背景音乐和业务广播,其是专用消防紧急广播或背景音乐兼紧急广播,一般和紧急广播系统相连或共用。

会议厅、舞厅、健身中心等公共场所一般设独立的广播系统。

这些场所需别设专用消防紧急广播。

广播区域划分应满足消防分区,满足建筑功能划分的需要,且可对每个区域单独广播。

广播室设置在消防控制室,在消防控制室内可以进行消防紧急广播切换。

火灾时,自动或手动打开相关层消防紧急广播,同时切断背景音乐广播。

客房床头柜广播应具用消防紧急广播功能。

(2)广播功率放大器。

广播功率放大器应与扬声器功率匹配,紧急广播应设置备用扩音机,容量为同时紧急广播容量的1.5倍。

广播系统采用100V定压传输方式,从功率放大设备的输出端至线路上最远的用户扬声器的线路衰耗不大于1DB(1000Hz)。

背景音乐系统频响为70Hz~12KHz,谐波小于0.1%,信噪比不低于65DB。

(3)广播系统的线路按防火要求敷设,采用耐火或阻燃的2*0.8mm2线。

线路保护管为热镀锌钢管(SC15),暗敷。

走廊设置3W扬声器,间距为9M,距走廊末端应小于8m。

其他公共场所扬声器安装功率为3W(客房扬声器安装功率为1W),按照具体场合采用吸顶式、壁装式、嵌入式、管吊式、床头柜等(桑拿间内扬声器应选用防水型)。

壁装式扬声器底边距地面为2.5DB。

在地下室可以设置箱式扬声器,底距地面2.5m。

5、会议室音频视频系统

办公建筑内的各种规模、各种用途的会议室、报告厅均设置音频视频系统,主要有会议扩声、投影、摄像系统,会议视频系统,还有会议表决系统、发言系统及多语种同声传译系统等。

根据建筑物会议室和报告厅的功能有不同配置。

会议室音频视频系统,可将计算机、电话机、数字摄像机、数字照相机、录像机、收音机、CD、VCD、DVD、传声器(话筒)、大屏幕投影、灯光控制、电子地图、电子白板等设备集成在一起。

6、同声传译系统

(1)会议中心设置同声传译系统。

该系统支持数种语言的同声传译。

按照要求设置译员控制台,红外辐射器,同声传译主机,会议场内任何地点均可通过耳机参加会议。

会场外任何地点,采用任何设备,均不能收听会场内容。

(2)同声传译系统主机与译员室之间敷设200mm-100mm电缆沟或线槽,主机到红外辐射预留SC50热镀锌管线。

(四)办公自动化系统

1、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

建筑物内各个用户建立内问计算机网络,并且通过路由器和外部因特网联接。

该网络具有良好的安全防范措施,如防火墙。

一般办公自动化系统设有公共信息库、网络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等。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要求和处理的业务有关。

它由布线系统和网络设备及相关软件来提供。

2、信息服务子系统

信息服务子系统用于对建筑物内的公众提供信息发布、查询等功能。

门厅设置有电子公告牌、电子查询设备、排队设备等。

电子公告牌采用彩色发光二极管组成,目前以直径3.75mm的双色发光好极管应用较广。

信息查询常用触摸屏,它可以和系统联网。

3、卡管理系统

卡管理系统也称为一卡能系统,用于考勤、门禁、计费、食堂、图书馆、停车场管理等。

目前采用接近卡较多。

自用的停车场管理系统,可以采用遥感卡,操作比较方便。

(五)建筑物自动控制系统

1、建筑物自动控制系统

建筑物自动控制系统(BAS)对建筑物各种设备进行监视、控制,如对空调、制冷、供暖、通风、给排水、变配电、发电、公共区域照明等设备进行状态监视、起停控制、状态显示、故障报警、湿度监测、湿度监测等。

消防类水泵、风机可不纳入建筑物自动控制系统控制。

建筑物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要与水、电、暧等设备专业密切配合。

其主要内容有:

设计原则;

建筑机电设备设置情况,如空调机组设置情况;

冷热源设备(制冷机、锅炉、热水器)、燃料油系统、通风设备、变配电设备、给排水设备、照明设备(公共照明、室外照明、泛光照明等)、电梯、自动扶梯等机电设备的要求;

各机电设备监控点表;

有关设备的性能介绍。

2、设备控制监测

(1)冷热源系统。

设备起停、运行状态、故障报警。

制冷系统的程序起停。

冷冻机、冷却泵、冷却塔太相应的进出水阀等的顺序起停程序控制、状态显示、故障报警。

压差调节阀、水路电动两通阀、进风机电动阀、空调机、新风机、湿度调节阀的开启、关闭或开度控制。

热力站的监视。

(2)空调设备。

温、湿度等参数的测量记录。

一氧化碳浓度报警。

(3)送、排风机。

起停控制、状态显示、故障报警。

(4)供配电设备。

高压开关柜进线、出线及联络开关的状态,进、出线的电流、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及计量。

低压开关柜进线及联络开关状态、电流、电压、电量、功率因数等参数的测量记录。

变压器运行湿度显示、超温报警。

(5)照明设备。

门厅、楼梯、走廊等公共场所照明,室外照明,建筑物外形照明,停车场照明等,可以时间程序控制或光敏元器件控制。

航空障碍灯的控制及状态显示、故障报警等。

(6)给排水系统。

给水泵运行状态,水箱水位显示及液位报警,污水坑水位显示及溢流报警。

(7)发电机。

状态显示,如电压、电流、视率显示,以及蓄电池电压显示、日用油箱液位显示。

所有故障报警。

储油装置油位显示、低位报警。

(8)自动扶梯、电梯。

设备运行状态、故障报警。

3、建筑物自动控制系统监控中心

建筑物自动控制系统监控中心设于地下1层或1层。

控制分站设置在设备附近。

监控中心配轩主计算机、显示器、打印机。

传感器、变送器及自动控制器等安装在现场。

自动控制器之间的通信线预留管线采用镀锌钢管,全部串在一起引至控制室。

控制器至传感器、变送器、阀门等的控制线,控制器的电源,均进行深化设计确定。

(六)安装防范系统

安全防范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安全防范要求设计。

保安监控机房设在1层或地下(与消防中心和建筑物自动控制中心合用)。

1、入侵报警系统

(1)根据各种建筑物安装防范要求设置入侵报警系统,如对建筑物某区域的防护、边界的防护等。

在需要的地方设置各种防盗探测器,如移动对象红外线、微波、复合探测器,红外光束对射探测器,玻璃被打碎探测器,震动探测器等。

每个报警点相互隔离,互不影响。

任一探测器发生故障,应在保安控制室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能自动显示报警平面图。

(2)有的地方设防抢报警装置,如脚跳开关。

装置设在工作人员便于接触的地方,报警信号送至监控中心。

(3)系统管线均暗敷,每一报警点预留SC20热镀锌钢管。

2、电视监控系统

(1)对建筑物进行监控的场所进行监视,如在建筑物公共活动场所、各通道出入口,电梯及各层走道内设保监视摄像机。

根据安装地点监视要求,配备相应的摄像机,有的是固定摄像机、有的是可以转动的带云台摄像机。

在不同场合设置有一定灵敏度的黑白或彩色摄像机。

摄像机带自动增益控制、逆光补偿、电子高亮控制等。

某些场所摄像机带入侵探测器、声音监测、容貌识别功能。

所有摄像机的电源由主机供给。

主机自带UPS电源,工作时间大于等于20min.

(2)对重要部门设施的特殊部位进行录像。

设置数字硬盘录像系统,内置高速硬盘,容量不低于动态录像存储一个月的空间,并可随时提供调阅及快速检索,图像应包含摄像机机位、日期、时间等。

图像分辨率不低于640*480像素,并配备光盘刻录机。

(3)系统配置黑白监视器或彩色监视器。

监视器可以是专用监视器、电视机可显示器。

监视器的图像质量按五级操作制评定,图像质量不低于4分。

监视器图像水平清晰度:

黑白监视器不低于600、500、400线,彩色监视器不低于400、270线。

监视器图像画面的灰度不低于8级。

(4)每个摄像机设2根SC25热镀锌钢管,带云台摄像机设3根SC25热镀锌铜管,暗敷在楼板或墙内。

(5)列出本工程监控点、防盗点的设置一览表。

介绍选用主要设备的性能、规格。

3、出入口控制系统

出入口控制系统又称门禁系统。

在需要控制的重要场所的出入口设有门磁开关、电子门锁、读卡器、门内手动开关,对通过对象及通行的时间进行控制、监视及设定。

系统具有报警功能。

出入口控制系统成网络,可独立运行。

出入口控制系统与火灾报警系统联动,当火灾信号发出后,能自动打开相应防火分区安全疏散通道的电子门锁,方便人员疏散。

出入口控制系统现场控制器设在就地、弱电竖井内,走道管线在弱电线槽内敷设,从线槽至控制模块穿热镀锌钢管。

控制模块至请求开门按钮、读卡器、门磁开关、电控锁等暗敷SC15热镀锌钢管。

门磁开关、电控锁等应注意与门配合。

4、巡更系统

巡更系统在需要巡视的重要区域设巡更点,可采用有线巡更或无线巡更。

系统可对巡更线路、巡更站、巡更人员及巡更时间进行设定和记录。

系统管理员可随时调整、更换所设定的巡更线路、巡更站、巡更到位时间。

系统显示每次巡更的日期、时间、地点、保安人员姓名等数据。

超时、漏点等非正常信号在保安控制室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能自动调出非正常区域平面。

有线巡更系统采用总线网络系统,任一点故障均不影响其他设备及整个系统运行。

有限巡更系统管线均暗敷,每一巡更点都预留SC20热度锌钢管。

无线巡更只要将信息钮设置在规定部位就可以。

巡更系统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与出入口控制系统或入侵报警系统联合设置。

5、汽车库管理系统

(1)自动控制出入栅门或挡车杆。

(2)自动计费、收费显示。

(3)车牌和车型自动识别。

(4)出入口票据核实,自动区分月票、临时票据等,自动计费。

(5)入口处设空车位显示。

(6)入口处设出票机。

(7)出口设验票机。

(8)车辆引导装置,行车指示。

收费亭主机至道闸,入口空车数量显示器,进、出口摄像机,进、出口验票机处均预留2SC25热镀锌管。

道闸至地感线圈预留SC25热度锌钢管。

(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置按国家现有规范和有关规定执行。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保护对象根据其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等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

(2)报警区域根据防火分区或楼层划分。

探测区域按独立房(套)间划分。

下列场所分别单独划分探测区域:

敞开或封闭楼梯间;

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消防电梯与防烟楼梯间合用的前室;

走道、坡道、管道井、电缆隧道;

建筑物闷顶、夹层。

(3)火灾探测器的设置部分与保护对象的等级相适应。

在燃气表间、厨房设燃气探头,在烟尘较大场所设感温探测器,在电缆桥架内设缆式线型定温探测器,在层高较高的场所采用红外对射探测器,一般场所设感烟探测器。

探测器与灯具的水平净距应大于0.2m,与出风口的净距应大于1.5m,与嵌入式扬声器的净距应大于0.1m,与自动喷淋头的净距应大于0.3m,与多孔送风顶棚孔口或条形出风口的净距应大于0.5m,与墙或其他遮挡物的距离应大于0.5m。

探测器的具体定位以建筑吊顶综合图样为准。

(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有自动和手动两种触发装置。

(5)消防专用电话。

消防控制室设置消防专用电话总机。

下列部位设置消防专用电话分机:

消防水泵房、备用发电机房、配变电室、主要通风和空调机房、排烟机房、消防电梯机房及其他与消防联动控制有关的且经常有人值班的机房,以及灭火控制系统操作装置所在控制室、消防站、消防值班室、总调度室等。

设有手动火灾报警按钮、消火栓按钮等处设置电话塞孔。

电话塞孔在墙上安装时,其底边距地面高度以为1.3~1.5m。

(6)设置两台及两台以上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或显示器,如在各层消防电梯前室设置火灾报警显示器。

它可显示本层建筑平面及报警火灾部位,并进行声、光报警,显示器设置向消防控制室报警的确认按钮、报警灯及自身的自检按钮、声光报警复位灯。

(7)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成套设备包括报警控制器、联动控制台、显示器、打印机、应急广播、消防专用电话总机、对讲录音电话及电源设备等。

消防控制室可接收感烟、感温、煤气等探测器的火灾报警信号,接收水流指示器、检修阀、压力报警阀、手动报警按钮、消火栓按钮的动作信号,显示消防水池、消防水箱水位、消防水泵的电源状况。

(8)消防联动控制。

消防联动控制包括以下方面:

1)当消防联动控制设备的控制信号和火灾探测器的报警信号在同一总线回路上传输时,其传输总线的敷设符合有关规定。

2)火灾报警后,消防控制室根据火灾情况控制相关层的正压送风阀、排烟阀、电动防火阀,并启动相应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

排烟阀280℃熔断关闭,防火阀70℃熔断关闭。

阀、风机的动作信号反馈至消防控制室。

3)平时消火栓泵由压力开关自动控制曾压泵维持管网压力,管网压力过低时,直接启动主泵。

消火栓按钮动作后,可在消防控制室显示报警部位直接启动消火栓泵,并接收其反馈信号。

消火栓按钮设在消火栓内,接线盒在消火栓的开门侧,底距地面为1.8m。

平时自动喷淋系统,由小气压罐及压力开关自动控制的曾压泵维持管网压力,管网压力过低时,直接启动主泵。

灾时,喷头喷水,水流指示器动作,想消防控制室报警。

同时报警阀动作,敲响水力警铃。

报警阀上的压力开关自动启动喷淋泵,消防控制室接收其反馈信号。

4)消防水泵、防烟和排烟风机的控制设备当采用联动模块控制时,在消防控制室还设置手动直接控制装置。

设置在消防控制室以外的消防联动控制设备的动作状态信号,均在消防控制室显示。

5)卷帘门由其两侧的烟、温组合探测器自动控制。

非消防通道上的卷帘门动作为一步落下,其他卷帘门动作分两步落下,卷帘门动作信号报消防控制室。

卷帘门两侧设就地控制按钮,底距地面1.4m,设玻璃门保护。

控制按钮至控制箱设(NH)BV一6*1.0SC32。

卷帘门下降时,在门两侧顶部应有声、光警报装置。

卷帘门设溶片装置及断电后的手动装置。

卷帘门控制箱顶距顶板0.2m。

6)消防控制室显示电梯的运行状况,并在火灾确认后发出控制信号,强制电梯降至首层并开门。

除消防电梯外其他电梯断电停止运行。

消防电梯在首层设消防钥匙开关,消防钥匙开关具有优先功能。

7)部分低压出线回路及各层配电箱内设有失压(分励)脱扣器,可由消防控制室在火灾确认后断开相关电源。

8)消防控制室可在报警后按需要关闭空调系统。

9)楼梯间门两侧设火灾声光报警器。

安装高度距门框为0.2m。

10)空调机及风机所接风管上的防火阀关闭后,联锁停空调机及风机并报警。

11)某处着火时,负责该处的排烟口(阀)打开,联锁相应的排烟风机启动。

排烟风机吸入口处的280℃防火阀关闭后,联锁停相应的排烟风机。

合用前室加压送风阀独立控制,某层着火后(该层及上一层合用前室的),加压送风阀同时打开。

12)气体灭火系统由火灾探测器联动时,有30s可调延时,在延时时间内能自动关闭防火门,停止空调系统,在报警、气体喷射各阶段有声光报警信号。

一般气体喷洒警笛挂墙明装,中心距地面为2.4m。

报警闪灯安装在门框或墙上,中心距地面2.4m,明装。

手动放气装置底边距地面为1.5m。

待灭火后,打开阀门及风机进行排风。

所有火灾自动报警线路、消防联动线、控制线及信号线均采用(NH)BV一2*1.0mm²

,穿SC20热镀锌钢管,暗敷在楼板或墙内。

由顶板接线盒至消防设备的一段线路穿金属耐火(阻燃)波纹管,所有楼梯间及前室的照明及变配电所、消防控制室、安防中心、消防水泵房、柴油发电机房、电信机房等的照明全部为应急照明。

公共场所应急照明一般按正常照明的10%~15%设置。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每回路地址编码总数应留15%~20%的裕量。

(八)智能化系统集成

智能化系统集成可使智能建筑的功能、管理和信息共享。

一般将建筑物自动控制系统(包括空调、照明、水泵等)、安全防范系统(包括保安监视、门禁、入侵探测等)、停车场管理系统、广播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集成(其中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仅监视,不控制),可对整个大厦的智能化系统进行优化控制,达到高校、经济、节能、协调的运行状态。

分散系统集成要求各个子系统提供通用接口及通信协议。

智能化系统集成可以一次设计分布实施。

系统集成通过网络汇聚信息并可将信息传送至远程工作站上。

(九)机房

智能建筑一般有计算机网络中心、电话总机房、建筑物监控中心(中央控制室)、消防监控中心(含广播室)、有线电视机房、卫星电视机房等。

(十)管线敷设

智能建筑的管线敷设主要设计垂直管线与水平管线的敷设路由及建筑物外部进线的方位及敷设方式。

(十一)电源、防雷和接地

(1)根据设备及机房的要求配置不同的电源,如双回路供电、不间断电源装置等。

除电视机房外,其他弱电机房一般均采用双回路供电。

计算机网络中心及电话总机房,消控监控中心等配置不间断电源。

(2)智能化系统防雷包含电源防雷和信息系统防雷两部分,分别配置电源避雷器和信号避雷器。

(3)接地包括弱电机房和竖井。

弱电机房采用一根不小于25mm²

的铜芯导线(或电缆)作为专用接地线。

弱电竖井接地干线一般采用25mm*4mm铜排。

两者均设置接地端子箱。

(十二)设计智能建筑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我国智能建筑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由于对它的理解的和研究还很不足,很容易产生一些误解。

设计智能建筑应该注意下列问题:

(1)智能建筑是发展的。

智能建筑系统构成,并不是一个定式,它是随着电工、电子、机械、建筑、结构等多个领域的新的研究成果的应用而发展的。

近年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涌现,令人目不暇接。

摩尔在30年前提出了摩尔定律,即每隔18个月,集成电路中晶体管的数量就会增加一倍。

他还把摩尔定律推广到微处理器或计算能力上。

有关微处理器的摩尔定律推论是其处理能力每隔18月就增加一倍。

目前出现的芯片处理能力达到了两亿次。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计算机具有电视机、电话机、传真机、照相机、摄像机等多种功能。

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电脑、电气、电信行业出现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现象,即“三点一体化”趋势,并出现了“三点一体化”的各种新产品。

智能建筑的构成也应不断变化,也应采用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

(2)智能建筑是多样化的。

针对不同的使用要求,智能建筑功能要求千变万化,如办公建筑、医疗建筑、商业建筑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国家对智能建筑的功能要求也各有特色。

因而,智能建筑是可以有功能差异的。

另外,对智能建筑的各种功能也可以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可以有不同的等级,也就是说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我们要避免盲目照搬照抄。

(3)智能建筑是综合性系统。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整体,把各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