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9265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2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

《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化学月考试题答案2673Word下载.docx

铜Ca

考点:

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根据各元素的元素符号和书写元素符号的规律回答,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解:

A、氯cl,错误,第一个字母没有大写,应该是Cl;

B、氖Na,错误,和钠的元素符号混淆了,氖的元素符号是Ne;

C、镁Mg,正确,符号元素符号书写规律.

D、铜Ca,错误,和钙的元素符号混淆了.

故选C

熟练牢固的记忆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很重要,这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4.(2分)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冒出浓烈的黑烟,放出热量,生成黑色粉末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雾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A、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白色粉末,故选项说法错误.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5.(2分)(2012•西藏)如图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倾倒液体

闻气体气味

读液体体积

给液体加热

液体药品的取用;

测量容器-量筒;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A、从倾倒液体时,瓶塞不能正放去分析;

B、从实验中闻气体的气味去分析;

C、从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去分析;

D、从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去分析.

A、倾倒液体时,瓶塞不能正放,瓶口沾到的污染物,在盖上瓶塞时会污染瓶中的药品;

故错误;

B、实验中有的气体是有刺激性或有毒的,所以闻气体的气味时,应扇闻,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故正确;

C、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故错误;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故答案为: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6.(2分)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部正在着力推进以防治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形成灰霾天气的最大元凶.下列做法对PM2.5的治理不能起到积极作用的是(  )

建筑工地经常洒水降尘

露天焚烧伪劣产品

香烟烟雾颗粒的直径大多在0.1至1.0微米,提倡不吸或少吸烟

加强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净化处理

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空气与水.

A、根据建筑工地经常洒水会减少尘土分析;

B、根据露天焚烧秸秆可以产生烟尘分析;

C、提倡不吸或少吸烟,可以减少香烟烟雾颗粒分析;

D、根据工业废气和汽车排放尾气的成分分析.

A、建筑工地经常洒水会减少尘土,从而减少空气中PM2.5,故A不符合题意;

B、在露天焚秸秆可以产生烟尘,直接进入大气,会增加空气中PM2.5,故B符合符合题意;

C、香烟烟雾颗粒的直径大多在0.1至1.0微米,提倡不吸或少吸烟,可以减少香烟烟雾颗粒,故C不符合题意;

D、工业废气和汽车排放尾气中含有一些烟尘,进入大气,会增加空气中PM2.5,故D不符合题意.

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三废”的处理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源头上杜绝污染.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7.(2分)(2011•潍坊)生活中常遇到“碘盐”“高钙牛奶”“铁强化酱油”等商品,这里的“碘、钙、铁”是指(  )

元素

原子

分子

单质

元素的概念.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根据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故所有物质中含有的是元素.

故选A.

本题考查化学与生活中常见物质的联系,学生应能根据元素与微观粒子的性质来分析生活中营养元素的存在,借助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及微粒的存在形式来分析解答此类习题.

8.(2分)(2014•昆明)2014年5月7日在南京丢失的放射源铱﹣192,于5月10日安全回收.铱﹣192是高危放射源,会危害人体健康.据如图判断,有关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铱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铱的元素符号是Ir

铱原子的原子序数为77

铱元素的相对原子量为192.2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

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

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

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

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A.根据铱元素的汉字名称“铱”的偏旁“金”可知,为金属元素,故说法错误;

B.根据右上角的字母可知,其元素符号为:

Ir,故说法正确;

C.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77可知,其原子序数为77,故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下方的数字192.2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说法正确.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信息的理解与在解题中应用的能力.

9.(2分)(2012•盐城)我国南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锰结核﹣﹣含有锰、铁、铜等金属的矿物.已知锰原子的质子数为25,相对原子质量为55,则锰原子的电子数为(  )

25

30

55

80

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根据原子中: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由题意锰原子的质子数为25,故锰原子的电子数为为25.

A、锰原子的电子数为25,故选项正确.

B、锰原子的电子数为30,故选项错误.

C、锰原子的电子数为55,故选项错误.

D、锰原子的电子数为80,故选项错误.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灵活运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0.(2分)(2014•安徽)最近科学家发现,水在﹣157℃超低温、正常压力或真空条件下仍呈液态,比蜂蜜还粘稠.下列关于这种“高密度液态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化学性质与普通水不同

分子不再运动

氢、氧两种原子的个数比为2:

1

分子间的间隔比普通水大

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A、“高密度液态水”与水都是有水分子构成;

B、分子在各种状态下都会运动;

C、据水分子的构成解答;

D、“高密度液态水”比普通水的分子间隔小;

A、“高密度液态水”与水都是有水分子构成,分子相同,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故A错误;

B、分子在各种状态下都会运动,故B错误;

C、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C正确;

D、“高密度液态水”比普通水的分子间隔小,故D错误.

本题考查分子的性质和构成,难度不大.

11.(2分)(2014•潍坊)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物质的分类.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由不同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A、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

B、由三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B正确;

C、由一种原子构成,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属于纯净物,故C错误;

D、由一种分子构成,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属于纯净物,故D错误.

纯净物和混合物区别:

是否有一种物质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有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否则属于混合物.

12.(2分)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把烧杯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直接加热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用于加热的仪器;

实验操作型.

根据加热液体的量,给烧杯加热,定量液体的取用,用剩的药品的处理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A、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

加热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否则加热时液体可能溅出;

故选项A正确;

B、给烧杯加热时:

下面要垫石棉网,使烧杯均匀受热,故选项B不正确;

C、定量液体的取用(用量筒):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故选项C正确;

D、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

不放回原瓶;

不随丢弃;

不拿出实验室;

要放入指定容器.故选项D正确;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加热液体的量,给烧杯加热,定量液体的取用,用剩的药品的处理实验操作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3.(2分)以下是空气污染指数与质量级别、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

污染指数

50以下

51~100

101~150

151~200

201~250

251~300

301以上

质量级别

(1)

(2)

(1)

(2)

质量状况

轻微污染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中度重污染

重度污染

某市城区的空气污染指数为48,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根据以上信息,判断该市城区当天的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分别是(  )

Ⅰ级优

Ⅱ级良

Ⅲ级

(2)轻度污染

Ⅴ级重度污染

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根据题意,并结合上海市区的空气污染指数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某市城区的空气污染指数为48,根据图表中信息,判断上海市区当天的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分别是I级优;

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图表分析的能力,难度不大.

14.(2分)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的烟雾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

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正确.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

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二、填空题(33分)

15.(9分)写出下列化学符号或名称:

氧气 O2 ;

五氧化二磷 P2O5 ;

二氧化碳 CO2 ;

四氧化三铁 Fe3O4 ;

Al 铝 ;

Cu 铜 ;

Hg 汞 ;

Zn 锌 ;

Mn 锰 .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根据单质和化合物(先读后写,后读先写;

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

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元素符号的名称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上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其化学式为:

O2.

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为:

P2O5.

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

CO2.

四氧化三铁的化学式为:

Fe3O4.

Al是铝,Cu是铜,Hg是汞,Zn是锌,Mn是锰.

O2;

P2O5;

CO2;

Fe3O4;

铝;

铜;

汞;

锌;

锰.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单质和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6.(10分)

(1)用数字和符号表示:

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O ;

②2个汞原子 2Hg ;

③氯化钠中的阴离子 Cl﹣ ;

④氯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 

Cl2 .

(2)用符号表达式表示下列反应,并回答相关问题:

①用红磷除去空气中的氧气 4P+5O2

2P2O5 ,反应的基本类型 化合反应 ;

②电解水 2H2O

2H2↑+O2↑;

 ,反应的基本类型 分解反应 .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反应类型的判定;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1)①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所以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O;

②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汞原子,就可表示为:

2Hg;

③氯化钠中的阴离子是氯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Cl﹣.

④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氯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故可表示为:

Cl2;

(2)①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

2P2O5;

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②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

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1)①O;

②2Hg;

③Cl﹣;

(2)①4P+5O2

化合反应;

②2H2O

分解反应;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7.(8分)2014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能源”.我们应了解一些水的知识.

(1)日常生活中的水通常为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可利用活性炭的 吸附 作用除去水中的色素或异味.

(2)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区分硬水和软水通常用 肥皂水 ,生活中可采用 加热煮沸 方法将硬水软化.

(3)我国是淡水资源非常有限的国家,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下列行为属于浪费水的是 AD (填字母编号);

A.洗手擦香皂时不关上水龙头B.用洗菜水浇花

C.用洗衣水冲厕所D.用自来水不断为西瓜冲水降温

(4)如图是一种家用环保型消毒液发生器,其中发生的主要反应是氯化钠和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Cl2),试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2NaCl+2H2O

2NaOH+H2↑+Cl2↑ ;

从能量变化角度看,该反应将 电 能转化为化学能.

硬水与软水;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1)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色素、异味等;

(2)利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加热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3)节约用水人人有责,要树立节约用水的理念;

(4)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日常生活中通常含有一些溶于水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或异味.

故填:

混合物;

吸附.

(2)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

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

肥皂水;

加热煮沸.

(3)A.洗手擦香皂时不关上水龙头,是一种浪费水的行为;

B.用洗菜水浇花,是一种节约用水的行为;

C.用洗衣水冲厕所,是一种节约用水的行为;

D.用自来水不断为西瓜冲水降温,是一种浪费水的行为.

AD.

(4)氯化钠和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Cl+2H2O

2NaOH+H2↑+Cl2↑;

从能量变化角度看,该反应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电.

含有较多钙离子、镁离子的水属于硬水,含有较少或不含有钙离子、镁离子的水属于软水,长期饮用软水或硬水都不利于身体健康,因此饮用硬水前要先降低水的硬度,饮用软水前要溶解适量的无机盐.

18.(6分)人体中的元素主要来自各种食物,因此,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利于维持各元素的相对平衡.钙元素可以通过蛋黄、骨汤等食物被人体摄入,它在人体中的存在形式是羟基磷酸钙【Ca10(PO4)6(OH)2】.图1是钙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钙是人体必需的 常量 元素(填“微量”或“常量”).

(2)钙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20 ,它属于 金属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3)羟基磷酸钙由 4 种元素组成,其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 +2 价.

(4)图2中与钙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C (填字母).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1)钙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

(2)如图是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即可解答;

(3)根据羟基磷酸钙的组成和钙的化合价来解答;

(4)钙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等来解答.

(2)由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可知钙元素的原子序数是20,属于金属元素;

(3)羟基磷酸钙由4种元素组成,化合价为+2价.

(4)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故与钙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C,

答案:

(1)常量;

(2)20;

金属;

(3)4;

+2;

(4)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三、推断题(10分)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