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2815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docx

再请幼儿倾听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鼓励幼儿说出动物间的对话。

最后才让幼儿戴上头饰表演。

由于前面有了充足的准备,所以幼儿才有话可说,动作表演自如,进行得很流畅。

从这次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幼儿的主角表演是否能流畅,主要在于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对语言的学习,这样语言交流课才能扎实地训练幼儿语言。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3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内容生动有趣,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教学效果: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

我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并要求学生仔细听。

a.老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

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

(2)精读。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

我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

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我侧重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适时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

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

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

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

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二、成功之处: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情况,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

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

“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

”“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

”“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

”……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

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

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三、不足之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

比如:

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

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4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

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

教材图文结合,适宜儿童阅读。

课文中生字不注音,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学会生字。

  【学生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生字都有自己的方法,教师应当相信他们的识字能力。

作为农村的孩子,他们对蝌蚪与青蛙都很熟悉,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学本课,以朗读为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能受他们的欢迎。

  【教学设计思路】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予以适时的点拨和引导。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

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朗读。

  【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感知青蛙的变化。

  【教学方法】

  朗读法、表演法、自主识字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老师这儿有一条谜语,想猜吗?

  河边有个歌唱家,一天到晚呱呱呱。

身上披着绿大衣,伸出舌头把虫抓。

(青蛙)

  你知道青蛙的孩子叫什么吗?

(蝌蚪)

  谁见过蝌蚪?

愿意给大家讲讲它长得什么样吗?

  (贴出青蛙与蝌蚪图片,板书课题)

  (兴趣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最好的老师。

所学知识越贴近学和生活,越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自主识字,感知课文

  1、这是一篇不注音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想怎么办?

  (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方法。

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

有的可以猜测读,有的可以问同学、老师,有的可以做记号,等老师读时认真听。

  2、学生试读,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范读。

  4、再次读文,自查朗读情况。

  5、出示词语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⑴你会读哪个词语就大声的读出来。

  ⑵谁愿意当小老师你认识的字词教给同学们?

  6、识记生字。

  学生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教师可适时引导用实物或动作来识记。

  灰:

出示灰色的帽子或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见到的灰色的东西。

  追(或迎):

谁愿意把追(迎)的动作表演给大家看?

  披:

我这有件衣服,谁能把它披在身上?

  阿姨:

你把什么样的人叫阿姨?

  7、指导写字。

(略)

  (学生朗读不注音课文遇到生字可能无从下手,所以在读文之前老师就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自主探索、认识生字,这也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对于低年级学生,联系实物或动作来识记生字效果要远远好于部件记忆法。

  三、感悟,体会小蝌蚪的变化

  1、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你喜欢哪一幅图?

并把与图相对应的课文内容,读一读(张手让学生自己选择)。

  2、全班汇报。

(学生喜欢哪一自然段就汇报哪一自然段,不必接顺序来。

  第一自然段:

引导学生加上动作朗读。

学生的表演欲望很强烈,给他们创造表演的机会,他们会很快进入情境,体验到朗读的乐趣。

  第四自然段,也可采用此种方法进行朗读。

  第二、三、五、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小蝌蚪的关心、爱护、组织学生会角色的朗读中来,然后选代表分、角色朗读。

  3、戴上头饰表演读。

  4、填空练习,体会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又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没过多久,()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四、总结全文:

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上完了这一课之后,我对新课改精神又有了新的体会,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1、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本课的朗读教学,我采用动作表演和分角色朗读两种形式,尤其是动作表演,看着学生那天真、一丝不苟的动作和可爱的表情,仿佛他们就是小蝌蚪、小青蛙了,教师不用任何言语,学生就已体会到其中的情趣了。

  2、让学生自由选择识字方法。

  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本课中的生字学生,想怎么学习就怎么学,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识字途径,认字活动。

同时采用与实物联系、动作表演等方法,使他们轻松的记住字形、乐于识字。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5

  随着园本课程的开展,我们小班的宝宝们了解到了许多有关“芽”的秘密。

我们老师在“芽之韵”里制定的为新生命,新气象。

除了让宝宝们接触植物的“芽”,也让宝宝了解生命的“芽”。

其中美术课《小蝌蚪找妈妈》就是一节有关生命的“芽”内容。

  宝宝们对小蝌蚪都不陌生,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们特意让家长带来了小蝌蚪,看着蝌蚪在瓶子里游来游去的样子,孩子们都高兴得不得了。

所以当我问到小蝌蚪长什么样的时候,孩子们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大大的脑袋,细细的尾巴,全身黑秋秋”。

  开头非常顺利,于是我教给孩子们用手指点画小蝌蚪的方法,孩子们也很快领悟到。

另外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布局,小蝌蚪会朝不同方向游,而且我也强调了这一点。

在得到孩子们的答允后,我开始发纸给幼儿操作。

  基本上很多宝宝都已经了解到小蝌蚪要朝不同方向游,每个地方都有小蝌蚪,画面看上去很整洁、大气。

当我走到小宇边上的时候,我顿时火冒三丈。

只见他的画面上画面了一堆小蝌蚪都朝着一个方向游。

这孩子简直是没把我的话听进去。

  于是我很不客气地说:

“小宇,你怎么话的?

老师的话你没有听进去么?

”“陈老师,它们都是兄弟姐妹,它们一起去找妈妈的。

”“那你不要画的靠得这么近,应该要朝不同方向找啊!

”“它们还太小了,老师你不是告诉我们要互相帮助,一起走去找妈妈,这样才好的。

”我还刚想说什么,只听见他又说:

“老师你看,这个是班长,他带着小蝌蚪一起找妈妈!

”顿时,我语塞了。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于是问他:

“它们会找到妈妈吗?

”“当然会了!

这么多小蝌蚪,一定会找到妈妈的。

  反思:

  其实小宇也没有错。

你仔细观察他的作品你会发现他已经掌握了手指点画小蝌蚪的要领,但是他却是一个很有想法很会表达的孩子。

  我曾经说过:

“大家团结在一起就是力量。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体会这一句话,我也做过实验,就是剩下的饭每人一小口,就全部消灭光,没有浪费。

  而小宇记住了这一点,通过这一幅画将“团结就是力量”表达了出来。

  如果碰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处理呢?

  首先我们应该听完他的想法,肯定他的想法。

其次找到里面的闪光点,例如小宇的我们应该说:

“不错。

小宇你的小蝌蚪点得真好!

”。

最后我们可以提醒他说:

“你这幅小蝌蚪肯定能找到妈妈。

那你能不能试试老师的那种方法,大家四处找,这样找妈妈的时间久减少了。

等你那幅结束了,我们再来试试看好吗?

”我们为什么不给孩子再一次机会,这样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尊重了幼儿,另外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6

  此活动故事内容,蕴含多领域的教育价值,故事中不仅有科学领域的“认识青蛙的特征,了解蝌蚪与青蛙的关系”,还有语言领域领域“感知故事结构,理解故事内容,初步学讲故事”,鉴于上面,我制定了教学重点为“理解故事内容,了解青蛙的特征,学习观察并比较”。

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故事展开的顺序,这是开展活动的基础,也是这个活动的重点。

  为了突破重点,可以改进的是:

制作特有的图片。

图片采用以“特征”和“代表动物”为重点的图片设计。

图片设计成为两排,上面一排是以“特征”为重点的图片,主要是“宽又大的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绿衣裳”,上面一排,横着看主要通过一幅幅图片串联起来,帮助孩子理清青蛙的特征,这也是其中的一个活动目标,通过观看具体形象的图片及倾听生动有趣的故事达到目标;

对应上面一排图片的下面一排图片则是上面每个图片特征对应的动物图片,如“宽又大的嘴巴”对应的是“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宽又大的大鱼”;

“四条腿”对应的是“有四条腿的乌龟”;

“白肚皮”对应的是“大白鹅”;

“绿衣裳”对应的是“青蛙”,这些按顺序摆放的图片上下结合单幅看,主要帮助孩子了解故事中小动物的特点,上下对应连贯的看,则是帮助孩子理清故事讲解的顺序,理清故事的内容,为理解、讲述故事奠定基础。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7

  【备课构想】

  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的妈妈这是一篇童话,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六幅图分别与第1~6幅图对应(六幅图用投影)。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我注意了下面几点:

  1、针对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语文课中培养他们动脑、动手的素质。

在学完每幅图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粘贴纸粘贴出与这幅图有关的小动物粘贴画,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3、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他们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发展他们的基本素质。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的妈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

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2、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插图和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

  2、哪几个自然段讲小蝌蚪在找妈妈。

  【教具准备】

  粘贴纸、幻灯片、头饰。

  一、检查复习

  师: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请同学们想一想:

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

  二、用谜语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1、师:

圆圆的脑袋黑黝黝,长长的尾巴水中游,长大是庄稼的好朋友。

(启发法)

  2、引出课题:

小蝌蚪找妈妈。

  ⑴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青蛙是什么样的?

  ⑵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⑶这篇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

  三、结合学习课文

  1、找一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

第一幅图的投影)

  ⑴师:

这群小蝌蚪在班干什么?

(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提问法)

  ⑵师:

小蝌蚪的脑袋什么样?

身子什么样?

尾巴什么样?

  (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提问法)

  ⑶师:

通过回答以上问题,揭示了第一自然段内容。

  ⑷师:

指导学生用粘贴纸粘贴出游动的小蝌蚪的粘贴画,并让仔细观察。

  (指导观察法)

  2、操作投影出现第二幅图。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读小蝌蚪,女生读鲤鱼妈妈,教师读旁白。

第二自然段小蝌蚪有什么变化?

他们遇到了谁?

  (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他们遇到了鲤鱼妈妈)(启发法)

小蝌蚪问了什么?

鲤鱼妈妈说了什么?

(学生自己读)

  ⑷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引出板书:

变→长出两条后脚。

  找→鲤鱼

  ⑸师:

看投影,小蝌蚪见到鲤鱼的时候心情怎样?

(学生发挥回答)

  ⑹指导学生用粘贴纸长出后退的小蝌蚪和鲤鱼的粘贴画。

  ⑺师:

小蝌蚪照着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找妈妈。

(激趣法)

  3、投影打出第三副图。

  ⑴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名男生读乌龟,找一名女生读小蝌蚪,教师读旁白。

过了几年,小蝌蚪又有了什么变化?

他们又看见了谁?

  (小蝌蚪又长出了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了一只乌龟)(启发法)

小蝌蚪叫了什么?

乌龟说了什么?

(学生自读)

  ⑷通过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引出板书。

(长出两条前腿,乌龟)

  ⑸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内容,粘贴出长着四条腿,小尾巴的小蝌蚪和乌龟粘贴画。

  ⑹师:

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他们又照着乌龟的话去找妈妈(激趣法)

  4、操作投影,出现第四副图。

  ⑴教师范读第四、五自然段。

过了几天,小蝌蚪变成了什么样?

他们又遇到了谁?

  (根据投影回答)(小蝌蚪尾巴变短了,他们遇到了一只青蛙)(提问法)

青蛙妈妈说了什么?

  ⑷通过读第四、五自然段,从而引出板书。

(尾巴变短了,青蛙)

  ⑸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学生粘贴出青蛙的粘贴画。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要求边读边思考。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天天跟着妈妈去捉害虫)

  ⑵通过读最后一自然段引出板书。

(尾巴不见了)

  四、巩固知识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的过程。

  1、找同学,根据自己的粘贴画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比一比看谁讲的有趣(激趣法)

  2、带上头饰,将这个童话演出来。

(表演法)

  五、总结全文

  学生总结。

(自由发挥)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还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8

  本课的开始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见过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孩子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小蝌蚪的知识。

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孩子们多读课外书兴趣。

  教学进行到一半时,一个孩子一脸真诚、满是疑惑地问:

“老师,为什么乌龟有四只脚呢?

”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

乌龟本来就是四只脚嘛!

我和孩子们的理解是一样的,还有什么理由让乌龟是四条腿呢?

其中一个学生说:

“因为乌龟壳太重了,必须要四条腿才能撑起来!

  留心关注身边的孩子,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当孩子学会说话以后,他会不断地追问“这是什么”;

过了这个阶段,他又会不断地追问“这是为什么”。

  当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时候,我们往往理屈词穷,要么敷衍说:

“本来就是这样的!

”要么索性说:

“自己想去”可悲的是这才形成一这节课的一个“败笔”。

  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一下便会发现,傻的并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

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乌龟为什么有四只脚煷由物学、遗传学、力学的角度去探讨,未尝不能找到答案。

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博学告诉孩子很多,很多。

  当然这种探讨,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可能太深奥了些。

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回避、敷衍孩子的问题,更不能嘲笑孩子的这种思考。

  屈原的《天问》发人深省,李白、苏轼的问天、问宇宙、问人生之作也成为千古绝唱,瓦特的疑问更是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生产方式。

谁能肯定,今天问“乌龟为什么有四只脚”的孩子不会成为明天的栋梁之才熕又能相信一个从小就被剥夺思考和疑问权力的孩子长大了会成为有思想、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没有疑问的全知者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宇宙、社会、人生的奥妙是无穷的。

如果一个民族不再具有质疑精神,这个民族会因为无知、无思、无疑而泯灭了探索的激情,并最终走向衰落的道路。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来培养我们孩子的质疑精神!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9

  在语言教学中设计的提问一般比较多,不同的提问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一个好的提问设计不仅仅能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扩展孩子的想象空间,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又能调动幼儿的用心性,引起幼儿从多角度认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

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提问往往太表面化、模式化。

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语言活动失去了兴趣,甚至让他们不再去关注别人的发言。

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幼儿已有水平的了解上对教案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比如在语言教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案教师有感情地讲完故事后,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先后提出了下列问题:

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动物?

它们是怎样说的?

为什么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妈妈?

小蝌蚪最后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后,我认为:

这些问题太过于表面化,完全是让幼儿在回忆故事的资料,没有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只要把故事的资料的记住就能回答出问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我觉得能够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妈妈?

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呢?

  2、小蝌蚪的妈妈究竟是谁?

为什么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不像呢?

  3、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

随着这些问题的层层深入,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理解故事的状态,逐步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个性是最后一个问题是几个问题的综合,在问题的答案中隐含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道理。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0

  《小蝌蚪找妈妈》是大部分孩子都耳熟能详的故事,本次活动的重点是1.学习观察画面中小蝌蚪的变化及周围背景的变化,想像故事的情节,并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认识。

2.学习围绕故事的名字来观察、思考画面的内容,并用想像填补画面空白,讲述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

3.感受探究小蝌蚪生命过程的乐趣。

一个好的提问设计不仅能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扩展孩子的想象空间,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又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起幼儿从多角度认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

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提问往往太表面化、模式化。

而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幼儿已有水平的了解上对教案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在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案先有感情地讲完故事后,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先后提出了下列问题:

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动物?

它们是怎么说的?

为什么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妈妈?

小蝌蚪最后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这些问题太过于表面化,完全是让幼儿在回忆故事的内容,没有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只要把故事的内容的记住就能回答出问题,对于大班的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