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银行理事工作报告doc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3956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用社银行理事工作报告doc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信用社银行理事工作报告doc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信用社银行理事工作报告doc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信用社银行理事工作报告doc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信用社银行理事工作报告doc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信用社银行理事工作报告doc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信用社银行理事工作报告doc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信用社银行理事工作报告doc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信用社银行理事工作报告doc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用社银行理事工作报告doc文档格式.docx

《信用社银行理事工作报告doc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用社银行理事工作报告doc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用社银行理事工作报告doc文档格式.docx

2003年9月末各项贷款余额27.03亿元,比2000年9月13.66亿元净增13.37亿元,年增长率33%,占全县各金融机构贷款份额从46%增至52%,增长6个百分点。

今年9个月净增8.2亿元,占全县各金融机构当年净增额的69%;

总量列全省第十三位。

三是不良贷款绝对额、占比双下降。

2003年9月末不良贷款余额5.41亿元,占比19.8%,比2000年9月末6.83亿元、占比50%下降1.42亿元和30.2个百分点。

四是经济效益显著增长。

2001年、2002年实现账面利润2002万元和2050万元,分别居全省第二和第六位。

今年预测可实现账面利润2500万元(准备多提应付息,省联社认账利润在4000万元以上),9月末已实现账面利润2575万元,名列全省第二。

联社财务状况良好,家底实,后劲足,账面做到三无:

无历年亏损挂账、无待处理财产损失、无待摊费。

所有者权益2.02亿元。

(二)支农力度明显加大,服务三农成效显著

县联社牢固树立为农服务、为农办社的经营宗旨,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全力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年来累放各类贷款62亿元,为全县经济的发展支撑了信贷投入的半壁江山,充分显示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地位和作用,县联社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

为地方经济服务先进集体"

2002年度被省联社表彰为先进集体。

(三)经营机制日趋完善,管理水平逐年提高

县联社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的经营管理机制、内控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有效地促进了联社业务的迅猛发展,使内部管理工作不断上台阶,现在达到会计工作一级(960分以上)13个、二级(900分以上)27个。

档案管理达标升级工作成效显著,经上级档案管理部门验收发证,达国家级1个、省级17个、市级23个,实现全县农村信用社档案管理全辖满堂红。

2002年在省联社等级联社考核评比中,评为BBB级,今年有望获A级,力争AA级。

(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企业形象大幅提升

县联社一方面树立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加强政社合作,构建新型的政社合作关系,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创了政社双赢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形象工程,创新服务品牌,优化网点布局和硬件设施建设,注重员工的培训和企业文化,全系统的社容社貌焕然一新,员工的精神面貌蓬勃向上,在全县行风测评中县联社名列全县金融行业之首,海安农村信用社是海安人民自己银行的企业形象深入人心。

二、三年来的主要工作及做法

(一)深化改革,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县联社统一法人以来,本届理事会在省联社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始终致力于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按照省联社有关改革试点工作的要求和部署,不断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2001年6月因人事变动,经上级人行批准本届理事会研究决定重新选举产生了理事长、主任。

2002年4月经省联社批准,本届理事会研究决定理事长与主任实行了分设,同时聘任了两名副主任,充实了联社领导班子。

2002年6月在海安县委的关心下县联社成立了党委和纪委,下设39个党支部,选举产生了首届党委会和纪委会,理事长兼任党委书记,监事长兼任纪委书记。

至此,我县联社初步形成了在联社党委统一领导下的理事会决策、主任室经营、监事会监督的法人治理结构的管理体系。

通过一年多来的管理运行,理、监事会和主任室均能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领导班子齐心协力,相互协作,是一个坚强团结锐意进取的领导集体,有力地推动了联社健康快速发展。

在加快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县联社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改革,2002年9月根据苏信改办[2002]1号文件和省联社的具体部署,经本届理事会研究决定,县联社进行了增资扩股工作,股本金由原来的638万元增至3500万元,新扩股金2762万元,资本充足率由原来的3.67%增至7.3%。

今年根据苏信联发[2003]88号文件精神,经本届理事会研究决定,于2003年10月16日专门召开首届社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2003年增资扩股方案。

今年计划新增股金6500万元。

到11月15日止,今年新增股金7000万元,股本金总额达到1.05亿元。

同时修改了海安联社章程,重新确定了股金每股1元,社员持股的最低持股额并明确了股金只可依法转让继承,但不可退股的规定。

为进一步深化我县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组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做好准备。

(二)依靠党政,营造良好外部经营环境

为了确保我县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本届理事会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金融方针、政策,不断总结我县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大力实施县联社可持续健康发展战略:

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加强政社合作,营造良好外部经营环境,走政社双赢、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为地方经济建设挑大梁。

县联社统一法人之初,由于受部分企业改制逃废债务和合作基金会并入的负面影响,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信用社不少人存在恐贷惜贷思想,致使信用社贷款放不出收不回,联社理事会一方面加强职工的思想教育,增强职工的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把"

支农兴社,扩贷增效"

的经营理念纳入到具体经营目标计划之中。

另一方面县联社主动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工作,并明确表态:

我们信用社的人跑的是海安的路,喝的是海安的水,吃的是海安的饭,海安人民养育了我们,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支持海安经济的发展。

同时在全系统响亮提出"

要为海安经济建设挑大梁,要做海安信贷投放的主力军,要把海安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海安人民自己的银行"

短短三年来,职工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支持三农的力度逐年加大,员工的责任感、自豪感逐年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二是服务全局,求真务实,以发展的目光处理方方面面的矛盾和问题。

在改革进程中,本届理事会总是从服务全局的角度出发,本着务实求真的态度,以发展的目光妥善处理历史的、现实的矛盾和问题。

理事会要求全系统干部职工在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时,要算好三本账:

要算大账,不算小账;

要算长远账,不算眼前账;

在特定条件下要算感情账,不算经济账。

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县联社在地方党政的关心支持下,处置落实了一大批改制悬空的贷款,与县政府的各部门和兄弟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协作伙伴关系。

三年中,地方党委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全力支持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下发文件、派员帮助清收、盘活不良贷款7161万元;

推荐优良客户到信用社开户196户;

协调介绍代收国税局、地税局的税费、公安违章罚款、烟草公司香烟批发款,代发教师、公务员工资等中间业务,特别是县政府从县城黄金地段划出16亩归还联社建大楼,分文未收。

现在我们的经营环境十分宽松,海安的各级领导、父老乡亲真正把海安农村信用社当成海安人民自己的银行。

三是竖起牌子,喊响口号,大力实施形象工程。

三年来县联社十分注重企业形象建设,在全系统先后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大力实施形象工程建设。

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对机构网点进行了优化整合,统一了标识,对地理偏僻、房屋破旧的网点进行了翻建和重新装修,社容社貌焕然一新。

加大广告宣传的投入,在国道边竖起两块巨幅路牌广告,电视台、电台、报刊天天有广告,时时有新闻,宣传标语和横幅遍布城乡。

今年春节期间与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联手,在全县组织开展了金桥之光的送戏下乡活动,观众近二十万人次。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不仅进一步拉近了信用社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同时信用社的企业形象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三)服务三农,全力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

本届理事会始终把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作为立社之本、发展之源,不断改进支农服务,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全力支持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两年多来,在理事会的关心支持下,全县农村信用社广泛建立健全农户经济档案,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至2003年9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共建立农户经济档案19.03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85%,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31700万元,基本满足了农户小额贷款有效需求。

在此基础上,县联社不断创新支农服务方式,经过理事会研究通过,在全系统积极推行《客户信用证》这一新的服务品牌,不断简化贷款手续,让广大的个体工商户和农民经纪人借贷款就象取存款一样的方便。

至2003年9月末,全县建立个体工商户、公务员及其他客户台账1.5万户,共发放《客户信用证》1.4万本,核定贷款授信额度4.21亿元,累计发放增量贷款4亿元,此项工作被县委宣传部评为2001年度全县十佳群众满意先进事迹。

为了解决和方便一些大的个体私营业主和企业的有效贷款需求,经理事会研究提议,于2002年、2003年先后召开了全县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及授信大会。

有55家企业和个体私营业主获得了4.4亿元的授信额度。

县联社创新推广的一系列服务品牌,被南通市宣传部、文明委列入2003年度南通市人民满意十佳服务品牌的评选。

到今年9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总额达27.03亿元,其中今年净增8.2亿元,贷款总量与净增额分别占全县各金融机构的52%、69%,县委张爱军书记评价说:

"

县联社真正是我们海安人民自己的银行,它对地方经济的支持最直接、最有效。

(四)强化管理,不断完善内控经营机制

本届理事会按照"

统一法人,授权经营,分级核算,单独考核"

的原则和"

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

的要求,主动转变经营理念,大胆探索内部改革,不断完善内控机制,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经营管理,省联社在《江苏经济报》上连续六期对我县联社经营管理工作进行了《聚焦海安》的系列报道。

一是授权授信制。

县联社对基层社采取授权授信的管理办法,根据各社信贷管理水平、资产质量、资金规模等综合情况实行差别权限。

每年向信用社颁发授权证书,在信贷管理上实行权限管理,使其在对外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基本延续原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目标责任制。

县联社理事会根据省联社和县委、县政府下达年度工作任务,结合本社的实际,认真研究制订落实年度目标任务,并以经营管理责任书的形式,将年内的各项经营目标逐项量化分解到各社,并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的收入挂钩。

做到任务层层分解落实,责任逐级明确到位。

为了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及目标责任按序时和超额完成,县联社将全县39个信用社划分为五个片,联社分管领导和职能科室挂钩到片检查指导。

三是业务内控制。

县联社统一法人后,充分行使经营管理的职能,从规范内部经营行为入手,建立健全各项业务管理制度,经本届理事会审议通过《资金管理办法》、《信贷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安全保卫工作处罚办法》、《内部稽核工作制度》等一系列内控制度。

这些《办法》、《制度》的制订和执行,一方面强化了联社的统一领导和规范化管理;

另一方面增强了信用社的经营意识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调动了基层社搞好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了各项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是用人竞聘制。

县联社理事会把深化人事用工制度改革作为转换经营机制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构建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多能少的新型用工制度。

全系统分别于2001、2003年进行了两轮上岗考试和员工竞聘上岗,2001年、2002年先后组织机关中层干部、信用社负责人竞聘上岗。

同时针对不同的情况县联社推行了一系列的分流措施和办法,对富余人员实行多渠道分流。

三年来退休38人、内退77人、开除1人,下岗清收10人。

目前全系统在册员工平均年龄35岁,干部队伍的平均年龄38岁,党员217名,大中专以上学历的493人,占总人数的88%,获专业技术职称的429人,占总人数的78%,是一支文化程度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特别能战斗的员工队伍。

五是工效挂钩制。

统一法人后,县联社从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入手,加大了考核力度,总结和探索了一系列的工资收入与工作业绩挂钩的考核分配办法,将工作业绩和经营效益直接与职工的工资收入挂钩,建立和完善较为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主要考核两块:

一是每人每月从工资中统筹600元按五项业务指标考核分配;

二是年终效益工资按9项综合指标考核分配。

根据效益好差、贡献大小,合理拉开社与社、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极大地调动了全员工作积极性。

现在,全系统出现了两个没有:

一是没有一个单位嫌人少,要增加人;

二是没有一个职工嫌苦,现在早上班迟下班,主动放弃节假日的是常事,吃了晚饭来加班不叫一声苦。

三、县联社2004-2006年三年发展目标和任务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国发[2003]1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的要求和我县农村信用社的实际,确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

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精神,深化我县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组建股份制的海安农村商业银行,全力打造与我县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企业品牌与形象,为更好地发挥我县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加速实现我县富裕型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我县联社2004年-2006年三年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主要经营目标

1、各项存款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今年末实现45亿元,2004年2月实现50亿元,年末55亿元,净增10亿元;

2005年净增12亿元,2006年净增13亿元,三年净增35亿元,到2006年末存款总量达80亿元。

2、各项贷款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今年末各项贷款余额约为28亿元,今后3年每年净增5亿元,到2006年末贷款余额达43亿元。

3、不良贷款余额、占比继续保持"

双下降"

今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4.18亿元,占比14.9%;

2004年绝对额净下降1.45亿元,占比8.2%;

2005年绝对额净下降0.4亿元,占比6.1%;

2006年绝对额净下降0.4亿元,占比4.4%。

经过三年努力,确保绝对额净下降2.1亿元,占比下降10.1个百分点。

4、经济效益继续保持稳步提高。

经测算:

2004年可实现账面利润3000万元;

2005年3500万元;

2006年4000万元,三年可实现账面利润1.05亿元。

5、在2003年末达到A级联社,力争AA级联社,主要指标符合组建农商行条件。

(二)以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全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

我县联社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精神,紧紧抓住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的有利时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快速发展。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文件精神,对照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关条件,我县农村信用社到2003年末已经具备组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的条件,为此,县联社要在省联社的统一领导下,在上级人行和监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认真做好组建海安县农村商业银行的各项工作,力争在2004年底前组建农村商业银行,通过组建农村商业银行不断完善县联社"

四自"

要求的市场主体,增强服务功能,拓宽服务空间,提升服务形象,巩固和加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更好地支持和促进我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以服务三农为己任,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农村信用社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

北三县争第一,苏中争一流"

的双争目标,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改进支农服务,加大信贷投入,全力支持我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在信贷工作中,一是要围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先支持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要围绕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优先支持工业园区的发展,满足进园区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促进园区规模经济的发展;

三是围绕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优先支持铺天盖地的个私经济的蓬勃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围绕重点工程和项目建设,优先支持镇域基础设施建设和道口经济的发展,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整个信贷投入工作过程中,要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重视质量的提高,确保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双丰收。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三年,是团结奋战的三年,快速发展的三年,硕果累累的三年;

展望未来,前程似锦,一年更比一年强。

我们决心在省联社、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奋力拼搏,为地方经济的腾飞和农村信用社的快速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