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44136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74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docx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

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资料来源于江西贵溪象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高级农艺师江国志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常见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常见食用菌的栽培及管理技术;了解食用菌的段木栽培技术。

重点与难点

1、不同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

2、不同食用菌的栽培、管理技术

3、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生物学特性、常见种类、栽培方法、管理措施、病虫害防治、加工技术

食用菌品种多样,特性各异。

只有经过栽培管理,生产出各种食用菌产品,才能显示出它们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供人们享用,因此,食用菌栽培具有重要的意义。

食用菌依其生长习性可分为木腐型和草腐型。

木腐型食用菌是以木质材料为主要原料,分解木质素能力较强的一类食用菌,如香菇、侧耳、黑木耳和金针菇等。

木腐型食用菌的栽培方式分为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

草腐型食用菌是以秸杆类物质为主要栽培原料,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一类食用菌,如双孢蘑菇、草菇、鸡腿菇和竹荪等。

所谓“代料”,是指代替段木栽培木腐型食用菌的各种有机物。

代料栽培食用菌,不仅可以保护林木,而且具有生产周期短、生物学效率高、便于工厂化生产等优点。

生物学效率是指食用菌鲜重与所用的培养料干重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

如100kg干培养料生产了80kg新鲜食用菌,则这种食用菌的生物学效率为80%,生物学效率也称为转化率。

利用农林业

的秸杆、枝杈及酿造工业的副产品栽培食用菌,还可以消除环境污染,所以,人们说食用菌生产是一个“一箭三雕”的产业。

第一只雕是食用菌产品;第二只雕是减少了秸杆的剩余量,降低了焚烧秸杆对环境的污染;第三只雕是生产了大量的有机肥,促进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第一节平菇栽培

一、概述

平菇(Pleurotusostreatus)属于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

(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真菌。

侧耳属的子实体菌盖多偏生于菌柄的一侧,菌褶延生至菌柄,形似耳状而得名。

侧耳属是一个大家族,共有30多种,有很多名优品种,除平菇外,还有阿魏菇、鲍鱼菇、杏鲍菇、风尾菇、榆黄蘑、姬菇等。

人们通常所说的平菇泛指侧耳属中许多品种,俗名冻菇、北风菇等。

其中较著名的为糙皮侧耳、美味侧耳、紫孢侧耳、金顶侧耳等,普遍栽培的大多为糙皮侧耳。

平菇是世界四大食用菌之一,总产量仅屈居蘑菇之后,列为第二。

人工栽培起源于德国,始于1900年。

我国始于20世纪40年代,在1972年由河南省刘纯业用棉籽壳生料栽培成功

后,栽培生产迅速发展。

棉籽壳在平菇栽培中的成功利用,是食用菌栽培技术的重大突破和改进。

平菇具有适应性强、抗逆性强、栽培技术简易、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好等特点,已发展成为世界性栽培菇类。

平菇是我国目前食用菌生产中生产量最大、发展最快、产量最高、分布最广的一个菌类。

因为其栽培原料广泛(凡是含有木质素、纤维素的原料,如稻草、麦秆、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甘蔗渣等皆可以用来作为栽培平菇的原料),生物效率高(每100kg干料,经50〜60天的培养,可产近100kg〜150kg的鲜菇),资金回收快(成本低、出菇快、产量高)等特点,是目前推广栽培最多的菌类。

平菇肉质肥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含蛋白质30.5%(其中粗蛋白19.5%,纯蛋白11.0%)是鸡蛋的2.6倍,避免了动物性食品的高脂肪、高胆固醇的副作用。

所含氨基酸达18种之多,谷氨酸含量最多。

此外,还含有大量维生素,其中VC的含量相当于西红柿的16倍,尖辣椒的1〜3倍。

平菇能补脾健胃助消化,除湿邪,具有追风散寒、舒筋活络的功效,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

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列为解决世界营养源问题的最重要的食

用菌品种。

五、平菇栽培技术

平菇栽培有多种栽培方式。

1.依栽培原料处理方式不同,可分为①生料栽培:

栽培原料不需灭菌直接装袋接种;

②发酵料栽培:

栽培原料不需灭菌,但经过建堆发酵后装袋接种;③熟料栽培:

栽培原料经

过灭菌后装袋接种。

2.依装料方式不同,主要有①袋料栽培:

将料装入塑料袋内进行培养;②畦床栽培:

将栽培料铺成畦床状进行接种培养。

3.依出菇方式不同,主要有①室内栽培:

在室内将菌袋垛成菌墙进行出菇;②室外半地下土温室栽培:

在室外大棚(外半地下土温室)将菌袋垛成菌墙进行出菇。

但以半地下土温室栽培方式效果最好,也比较简单易行。

这种方式,已被广大菇农普遍采用。

半地下土温室内,昼夜温差比较大,菌丝体生理成熟以后很快就会在袋口内产生菇蕾,容易出菇,并且在低温季节栽培平菇,病虫危害轻,杂菌污染率低,高产稳产性能好,菇体盖大、盖厚,柄短,色质好,质量高。

栽培季节为春、秋两季,一般多为秋季8〜10月份进行栽培,因秋季栽培出菇时间较长,可延长到昱年春季。

管理措施:

(五)发菌管理

袋栽平菇在温室内具有保温性能好,发菌快等特点,但若管理不当,易造成杂菌感染和烧菌。

正如菇农们说的:

“能否成功在发菌,产量高低在管理。

”因此搞好发菌期管理是取得稳产高产的重要基础。

必须把菌袋放在20〜25C,空气湿度在65%〜75%的条件下发菌。

气温低时,菌袋可堆高5〜7层;气温高时,可堆高2层或单个摆放。

菌袋总体积应掌握在有效空间的20%左右。

10天翻一次菌袋,翻袋时应注意把上下层翻到中间,中间的放到上下层,同时要将每个菌袋翻转180度。

如菌袋内温度上升到35C,则要及时翻袋,并同时

打开门窗通风散热,以防烧菌。

精心管理25〜30天即可发好菌丝,其标准:

一拍即响,菌

丝浓白,手掰成块,大多出现菇蕾。

(六)出菇管理将菌袋两头松开,适量通风,以供给菇蕾新鲜空气,并每天向地面、墙壁、空间喷少量

雾状水,温度应保持在85%〜90%。

温度低时,子实体易干,损失料内水分,影响出菇产量。

湿度过大,子实体易腐烂,喷水时切记不要直接喷洒在子实体上面。

随着菇体的生长,要适当加大通风量。

采取以下措施可提高产量:

1、温差刺激法在平菇子实体形成阶段,每天给予7〜12C的温差刺激,可促使出菇提早,子实体发良整齐。

方法是:

白天盖膜保温,晴天傍晚或早晨揭膜露床,通过降温,加大温差,并结合高温浇水诱导出菇。

2、高温刺激法先将菌床(或菌袋)敝开干燥1〜2天,然后连续进行重喷水,使菌面

上有大量的积水存在,让菌床(或菌块)慢慢吸收,每天喷水2〜3次,连续2〜3天,在此

期间,一般可敝膜通风。

菌床表层培养基含水量以手握有水滴下时为适宜,最后用棉布吸干

料面上的积水,盖上地膜保温,几天后便可现蕾。

采取高湿刺激法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菌丝体必须吃透整个培养基,而且必须达到生理成熟,主要标志为吐黄水、结菌膜、菌丝体略

呈黄褐色,甚至出现个别菇蕾,二是培养基结块要好,不能过于松散。

3、光照诱导法菇房种植平菇,子实体在形成时,需要一定的散射光。

平菇播种后宜在黑暗条件下发菌,待菌丝发好后再曝光可诱导出菇。

在缺少光照时,可用电灯上光代替,也有很好的刺激作用。

4、覆土出菇采完头潮菇后,清除老菌皮,脱去塑料袋,把菌袋切成两段,截面朝上

放入深40厘米、宽100厘米、长度不限的坑内。

菌块间的空隙用营养土填实,用1%的复

合肥、1%的磷酸二氢钾、0.5%的尿素、97%的水配成营养液浇入菌块通气孔内,并浇透土壤,达到存水不渗为宜。

然后盖上薄膜和草帘,保温保湿。

菌丝恢复生长后,又可长出新菇蕾。

采完二潮菇后,补充营养液和水分,盖薄膜和草帘,还可收3〜4潮菇。

玉米芯栽平菇

生物转化率一般在180%以上。

六、病虫害防治

随着食用菌专业化、规模化、周年化生产的发展,食用菌病虫也日趋严重。

危害平菇的杂菌主要有绿霉、毛霉、曲霉、根霉、细菌、病毒病、细菌性褐斑病、黄斑病等,主要以防治绿霉和黄斑病。

绿霉是侵害食用菌最严重的一种杂菌,凡是适合食用菌生长的培养基,均适宜绿霉菌丝的生长。

平菇在培养料中灭菌不严格、接种时消毒不严格、出菇期环境卫生差,均能产生绿霉。

绿霉侵入到培养料和菌丝及菇体内严重时即报废。

防治方法:

1、培养基内水份控制在60〜65%,过高水份极易引发木霉;

2、保持环境清洁干燥,无废料和污染料堆积。

保持出菇场所的卫生,菇棚保持通风,适当降低空气湿度,减少浇水次数,防止菌棒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出菇,应干湿交替,菌棒应有较低的湿度环境养菌和转潮期;

3、及时采菇、摘除残菇、断根和病菇,清除污染菌棒;

4、用绿霉净注射绿霉处或用立信菌王或用菌绝杀注射。

其它病害的防治与防治绿霉的防治方法基本相似,只有用药有所选择。

另外,在操作过程中对工具和手要用酒精或高锰酸钾严格消毒。

主要虫害有:

多菌蚊(又称菇蚊或菇蛆)、瘿蚊、粪蚊、蚤蝇、果蝇、家蝇、食丝谷蛾、夜蛾、螨虫、线虫。

它们主要在秋季的11〜12月,春季3〜6月是繁殖的高峰期,在温度适宜情况下,卵期

5〜7天,幼虫期10〜15天,它们在料中取食、产卵、孵化,繁殖率极强,对平菇生产危害极大。

防治方法:

1、清除周围杂草、垃圾,保持菇棚周围环境卫生;

2、清除废料,远离菇棚;

3、用菇虫净、阿维菌素、菇净、杀虫源、敌菇虫、高效氯氰菊酯喷洒或注射。

第二节双孢蘑菇栽培

、概述

双孢蘑菇(Agaricusbitoquis)又叫白蘑菇,洋蘑菇等。

属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蘑菇属。

它是世界上栽培历史最悠久,栽培区域最广,总产量最多的食用菌。

目前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栽培,产量占食用菌总产量的60%以上。

蘑菇的人工栽培起源于法国,距今约有300多年历史。

20世纪初(1902年)用组织分离法成功获取菌种,从此蘑菇的人工栽培技术从法国传到英国、荷兰、德国、美国并扩大到

世界各地。

20世纪50年代荷兰、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相继实现了双孢菇的机械化和工厂化生产。

1936年主要在西欧约有10个国家栽培,年产量约4.6万t;1976年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栽培,鲜菇年产量67.5万t;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在进行蘑菇生产,鲜菇年产量超过300多万t。

我国蘑菇栽培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主要在上海虹桥一带开始栽培,鲜菇专供租界、领事馆的洋人享用。

自1958年由牛粪代替马粪栽培成功后,栽培面积迅速扩大。

后来又随着培养料两次发酵技术及杂交菌株的选育,栽培面积迅速扩大。

至90年代中期,山东九发

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实现了工厂化、立体化、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周年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主要生产省是福建、山东、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四川等。

福建省是双孢蘑菇生产的大省,占全国生产量的50%以上。

我国栽培规模已超过起

始国,仅次于美国,名列世界第二。

蘑菇是有名的植物肉,蛋白质含量是菠菜、白菜等蔬菜的2倍,与牛乳相当,但脂肪含量仅为牛乳的1/10,比一般蔬菜含量还低。

其热量比苹果、香蕉、大米、猪肉及啤酒还低,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74%〜83%。

;含有人体必须的6种氨基酸,精氨酸、亮氨酸、VB1、VB2、VC及磷、钠、锌、钙、铁的含量较高,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保健营养食品。

含有胰蛋白酶、麦芽糖酶、酪氨酸酶等,可助消化、降血压。

其浸出液制成的“健肝片”、“肝血灵”等对白细胞减少、肝炎、贫血、营养不良具有显著疗效。

因是低热量碱性食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可防止动脉硬化、心脏病及肥胖症等。

所含的多糖化合物具有一定防癌、抗癌效果。

近年来还发现蘑菇的核酸具有抗病毒的功效,具有抑制艾滋病毒浸染与增殖的作用。

是一种良好的药用保健品。

双孢蘑菇的肉质细嫩,味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

据测定每lOOg鲜菇中,含

蛋白质3.58,碳水化合物7.38,脂肪0.58,纤维素1.18,灰分1.2s。

在灰分中磷150.8mg,钾380.3mg钙13.7mg铁3.6mg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租维生素。

蛋白质中有18种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符合当今人们对饮食结构的要求。

双孢蘑菇还有多种医疗和保健功能,蘑菇中的多糖体,能降血压和胆固醇,而所含的3

一葡聚糖和3一1,4葡聚糖苷对癌细胞和病毒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经常食用可提高人体免疫力,达到健身强体。

栽培双孢蘑菇的原料大多是农、林副业的下脚料和畜禽粪类。

原料丰富,取材方便,价

格低廉。

因此,栽培双孢蘑菇投资少,效益高,是发展农村副业,充分利用闲散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双抱蘑菇的形态结构

双孢蘑菇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构成的。

菌丝体的作用是什么?

双抱蘑菇栽培所使用的“菌种”,就是它们的菌丝体(图6-6)。

其主要功能是从死亡的有机质中分解、吸收、转运养分,以满足菌丝增殖和子实体生长发育

的需要,在食用菌生产中,菌丝体充分生长是获得丰收的物质基础。

子实体是如何形成的?

双核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后,开始扭结形成子实体(图6-7)。

图6-6人工培养的双抱蘑菇菌丝体图6-7双抱蘑菇的子实体

双抱蘑菇子实体菌盖伞状圆正,肉质肥厚,洁白如玉,表皮光滑,味道鲜美。

菌肉白色,受伤后变为浅红色。

菌褶密集、离生、窄、不等长,由菌膜包裹,菌盖开伞后,才露出菌褶,并逐渐变为褐色、暗紫色,菌褶里面为子实层。

菌柄短,中实,白色。

子实体成熟开伞后散发担抱子。

未成熟的担抱子为白色,逐渐变为褐色。

担抱子圆形,光滑。

、双抱蘑菇的生活史

双抱蘑菇属次级同宗结合菌类,其生活史比较特殊。

因为每个担抱子内部含有两个(+-)不同交配型核,叫雌雄同抱。

担抱子萌发后形成的是多核异核菌丝体,而不是单核菌丝体。

这种异核菌丝体不需进行交配便可发育成子实体,子实体菌褶顶端细胞逐渐长成棒状的担子,担子中的两个核发生融合进行质配,进而核配形成双倍体细胞,随后进行1次减数分裂

和1次普通有丝分裂,产生四个核,四个核两两配对,分别移入担子柄上,便可形成两个异

核担抱子,至此,完成了双抱蘑菇的生活周期。

因为双抱蘑菇产生的抱子中,除多数是含有什一)两个异核抱子外,还产生同核什+或一一)抱子,同时也产生单核什或一)抱子。

不同的抱子萌发后,形成双抱蘑菇生活史中的不同分枝。

同核抱子和单核抱子萌发后都形成同核菌

丝体,不同性别的同核菌丝体经质配形成异核菌丝体,异核菌丝体在适宜条件下形成子实体,

子实体成熟后又产生不同类型抱子(图6—8)。

图6-8双孢蘑菇的生活史

1.成熟子实体2.担孢子3.担孢子萌发4.一次菌丝体5.二次菌丝体

6.菌丝体及原基7.菌蕾8.小菇体9.担子及担孢子的形成

四、双抱蘑菇的生活条件

双孢蘑菇的生活条件包括营养条件和环境因素两方面,而蘑菇的不同发育阶段所要求的生活条件又有所差异。

1.营养营养是蘑菇生长的物质基础,只有在丰富而合理的营养条件下,蘑菇才能优

质高产。

双抱蘑菇营养中主要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维生素类物质。

双抱蘑菇能利用的碳源很广,各种单糖,双糖,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和木质素等。

单糖类可直接被菌丝吸收利用,复杂的多糖类需经微生物发酵,分解为简单糖类才能被吸收。

双抱蘑菇可利用有机态氮(氨基酸、蛋白胨等)和铵态氮,而不能利用硝态氮。

复杂的蛋白质也不能直接吸收,必须转化为简单有机氮此物后,才可作为氮源利用。

双抱蘑菇生长不但要求丰富的碳源和氮源,而且要求两者的配合比例恰当,即有适宜的

碳、氮比(C/N)。

实践证明,子实体分化和生长适宜的碳、氮比(C/N为30〜33:

1),因

此,堆肥最初的C/N要按30〜33:

1进行调制,经堆制发酵后由于有机碳化物分解放出C02,使C/N比下降,发酵好的培养料C/N约为17〜18:

1,正适于蘑菇生长的要求。

双抱蘑菇所需的无机盐营养种类很多,其中有大量元素磷、钾、钙、镁、铁。

也有微量元素铜、锌、钼、硼、钴等。

除以上主要营养成分外,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还需生长素类物质,如维生素、刺激素

等。

试验证明,维生素B1,a—萘乙酸,三十烷醇都有刺激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作用。

微量元素和生长素类物质,虽是蘑菇生长不可缺的物质,但因需要量极少,在培养料主

辅料中的含量即可满足需要,不必另外添加。

在双抱蘑菇栽培中,常以作物秸秆、壳皮、畜禽粪等富含纤维素质为碳源,由麸皮、米

糠、玉米粉和饼粉、尿素等提供氮源,添加的石膏、碳酸钙、磷肥等以满足各种无机盐营养。

2.环境条件影响蘑菇生长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水分、通气、光线和pH值。

(1)温度温度是最活跃的影响因素,但蘑菇不同品种和菌株,不同发育阶段要求的最适温度范围有很大差异。

一般而论,菌丝生长阶段要求温度偏高,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6〜

34C,最适生长温度24〜26C。

因品种温型不同,最适温度有所不同。

温度偏高,菌丝生长快,但菌丝稀疏、细弱,易早衰。

在培养菌种过程中,若温度过高,出现菌丝吐黄水现象。

但温度也不能太低,低于3C菌丝便不能生长。

10C左右菌丝生长缓慢,生长周期长,菌龄不一致。

只有在最适温度范围内,菌丝长速适中、健壮、生活力强。

子实体发生和生长的温度范围6〜24C,以13〜16C最适宜(温型不同有一定差异)。

度高于18C子实体生长快、出菇密,但朵型小,组织松软,柄细而长,易开伞。

温度低于12C,子实体生长慢、出菇少、个体大、质量好、但产量低。

温度低于5C子实体便不能形

成。

担孢子萌发温度18〜27C,以20—24C最适宜。

(2)水分和湿度水分指培养料的含水量和覆土中的含水量,而湿度是指空气中的相对湿度。

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0%〜65%为宜,若低于50%,菌丝常因水分供应不足而生长缓慢,菌丝稀疏、纤细。

子实体也因得不到足够水分而形成困难。

若培养料含水量过大,导致

通气不良,菌丝体和子实体均不能正常生长,并易感染病虫害。

菌丝生长阶段要求环境空气适当干燥,空气湿度75%左右。

超过80%,易感染杂菌。

子实体发生和生长要求适宜湿度80%〜90%。

湿度长期超过95%可引起菌盖上积水,易发

生斑点病。

若湿度低于70%,菌盖上会产生鳞片状翻起,菌柄细长而中空。

低于50%停止

出菇,原有幼菇也会因干燥而枯死。

(3)通气双孢蘑菇是好气性菌,在生长发育各个阶段都要通气良好。

对空气中二氧化

碳浓度特别敏感。

菌丝生长期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为0.1%〜0.3%;菌蕾形成和于实体生

长期,二氧化碳浓度0.06%一0.2%。

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4%时,子实体不能正常生长,菌盖小,菌柄长,易开伞。

二氧化碳浓度达0.5%时,出菇停止。

因此,在双孢蘑菇栽培过

程中,一定要保证菇房空气流通而清新。

(4)光线双孢蘑菇与其他菇类不同,它整个生活周期都不需要光线。

在黑暗的条件下,菌丝生长健壮浓密,子实体朵大,洁白,肉肥嫩,菇形美观。

而在有光条件下,尤其强。

五、双抱蘑菇栽培技术

双孢蘑菇栽培方式可分为床架式栽培(图6-9)、箱式栽培、地畦式栽培(图6-10)等。

这些方式即可在室内栽培,也可在室外大棚进行。

下面简要介绍其内容。

A•床架式栽培

(一)培养料配制

培养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蘑菇栽培的成败和产量高低。

蘑菇培养料目前有粪草培养料和合成培养料两大类。

1.粪草培养料

我国目前栽培的蘑菇多数采用粪草培养料,铺料厚度以15cm计,则每100m2的栽培面

积需要4500kg培养料,可采用粪草比例1.5:

1或1:

1两种配方。

1干牛粪58%,干稻麦草39%,过磷酸钙1%,尿素0.5%,硫酸铵0.5%,石膏1%。

按此配方约需干牛粪2600kg,稻麦草各半共1800kg,过磷酸钙45kg,尿素23kg,硫酸铵23kg,石膏45kg,C/N约为31.6:

1。

2干牛粪47.5%,干稻麦草47.5%,菜籽饼4.5%,尿素0.5%;石膏1%、

按此配方需干牛粪约2l00kg,干稻麦草各半共2100kg,菜籽饼200kg,尿素25kg,100石膏

45kg,C/N为33:

l。

下面介绍几种国外的粪草培养料配方。

1美国马厩肥堆料配方:

马厩肥80kg,鸡粪7.5kg,啤酒糟2.5kg,石膏1.25kg。

2荷兰马厩肥堆料配方:

马厩肥1000kg,鸡粪100kg,石膏25kg。

2.合成培养料合成培养料是不用粪肥或少用粪肥配制的培养料。

目前,合成培养料在日本、美国、

南韩、英国及我国台湾已相当普及,成为蘑菇生产的主要培养料。

合成培养料以稻草或麦秆为主要材料,配以含氮量高的尿素、硫酸铵或饼肥等。

在配制合成培养料时,不宜只采用一种氮肥,因为堆肥的腐熟是多种微生物共同发酵的结果,不同种微生物需要不同的氮源。

在配制培养料时还需添加一定量的磷、钾、钙等营养元素。

由于合成培养料的腐熟比粪草培养料慢,尤其是小麦秆、玉米芯等不易腐熟,还需添加微量元素加速麦秆等的腐熟,也为培养

料增加营养成分。

我国采用合成培养料的配方较多,下面举例说明。

1每100m2栽培面积用稻草2250kg,尿素18.5kg,过磷酸钙22.5kg,石膏粉45kg,碳酸钙22.5kg,C/N为33:

1,经二次发酵后,播种前C/N为18:

1,pH值由8.3左右降至7.3左右。

2稻草100kg,尿素1kg,硫酸铵2kg,过磷酸钙3kg,碳酸钙2.5kg国外的合成培养料配方也很多,现举例如下。

1日本配方:

稻草1000kg,石灰氮10kg,尿素5kg,硫酸铵13kg,硫酸钙30kg,过磷酸钙30kg。

2美国兰伯特式合成培养料的配方:

小麦秆或黑麦秆1000kg,血粉40kg,马粪100kg,

尿素10kg,过磷酸钙40kg,碳酸钙20kg,细土500kg,水2500kg。

3美国辛登式配方:

麦秆1000kg,豆稿1000kg,干啤酒槽75kg,石膏50kg,硝酸铵

30kg,氯化钾25kg

4南韩配方:

稻草1000kg,鸡粪100kg,尿素12--15kg,石膏10—20kg。

(二)培养料堆积发酵

堆积发酵将配方中的各种材料混合在一起,让其腐熟发酵的过程。

其目的为:

使各种好热性微生物在堆料中繁殖,把培养材料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分解为蘑菇菌丝可以利用的化合物;所加人的氮素营养物质被各种微生物利用后,变成微生物的蛋白质,当微生物死亡后,菌体也就成了蘑菇可利用的有机氮;发酵过程中释放的热可以杀死料中的病虫杂菌;经过发酵,堆料变得柔软、疏松、通气,具有优良的物理状态。

1.堆料前的准备

粪肥应晒干,不要淋雨,若来不及晒干,则可挖坑倒入,拍紧,密封。

用干粪堆积效果好,牛粪最好晒干至半干时粉碎成粉状,再晒干透。

稻草、麦秆等材料需选用新鲜、无霉烂的,使用前须切割成20--30cm长的小段,以便其吸水,也便于翻堆。

2.培养料的二次发酵

蘑菇培养料堆积腐熟发酵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前发酵,又称一次发酵或室外发酵;后发酵,或称第二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