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感动中国观后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4566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后感感动中国观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观后感感动中国观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观后感感动中国观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观后感感动中国观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后感感动中国观后感.docx

《观后感感动中国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后感感动中国观后感.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观后感感动中国观后感.docx

观后感感动中国观后感

2019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一:

“你退后,让我来!

”】

  实验西校九1班张渝

  感动是一种特别让人期待的感情,因为哪里有感动,哪里就会有勇气,就会有信守承诺,更有情也有爱。

  看完了《感动中国》,我的心中五味杂陈。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排雷战士——杜富国。

  2018年10月在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而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

“你退后,让我来!

”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他受了重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而同组战友则被他掩护在身后,只有脸部受了轻微擦伤。

  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示慰问。

国防部评价说:

“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已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在看到视频中那个曾经拥有明亮如炬的双眸,对镜头扬起快乐的笑脸的男人,如今却被洁白的纱布蒙上了眼睛,两个空荡荡、看上去极其不自然的袖口提醒着我他的遭遇。

我的眼睛湿润了。

可他在舞台上站着,神采飞扬地回答着主持人的问题,透过那洁白的纱布,我仿佛看到了他自豪坚定的眼神。

  舍生忘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我从杜富国身上看到了这种精神的存在,而这恰恰体现出了人性的光辉。

那句“你退后,让我来”,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回放,回放,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想着想着,我不由落泪了,暗暗发誓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善良勇敢的人,为身边的人带来温暖。

  以前的我,无论出了什么事都只知道一味地逃避责任,不懂得奉献,也不理解奉献。

而杜富国,却在最危急的关头,选择了保全战友,还说出了那样的话,对自己可能会面临死亡这件事,毫无畏惧。

也许在那一刹那,他会想到自己的伴侣,想到自己的父母,但是他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护住了身后的战友,这个决定既是为了战友的安危,也是为了他所热爱的这个国家。

  “你退后,让我来!

”这短短六个字,铁骨铮铮。

一个缺了手臂的军礼,让亿万人为之一振,为之流泪。

残存的臂膀演绎了最神奇的誓言,消失的双眸飘扬着最鲜艳的旗帜,用青春书写了永恒。

  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

  【篇二:

朴实的感动】

  实验西校九1班张天瑜

  “少小离家,乡音无改,曾经勇冠巾帼,如今再让世人惊叹,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你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马旭的颁奖词。

  1933年,马旭出生于哈尔滨市木兰县。

14岁就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过辽沈战役、抗美援朝战争。

1961年,马旭作为军医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

1962年秋,马旭第一次登机跳伞,直到1984年,年已5旬的她还曾跳伞两次。

20多年间,马旭曾跳伞140多次。

她娇小的身躯闪现在山壑丛林、皑皑雪原、碧波南海、大漠戈壁……

  主持人在采访中问到:

“为啥您跟阿姨都穿着这身衣服?

”“我们就一直穿着这个衣服。

我们很少买什么新的衣服,赶时髦的衣服我们很少。

这些都很好,发的衣服都穿不烂,为啥不穿呢?

”老人操着一口家乡话,苍老的声音显得那么得朴素,就是这样的朴实却打动了无数的观众。

在视频中看到,那小小的院落,斑驳的石阶写满了“简陋”二字。

马奶奶家的陈设也非常简单,除了满屋子的书外,几乎没有什么显眼的摆设。

沙发也都露出了破棉絮,睡的也是老式的硬板床,穿的是部队发的军装,吃的只是牛奶、面条这样简单的食物。

  自1983年起,马奶奶与她的丈夫工作重心转向科研,着手将多年的医务工作与跳伞经验结合起来,并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并撰写了多本相关书籍,填补了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

离休后,夫妻俩就一直居住在武汉,过着简朴的生活。

马奶奶说:

“我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我搞科研打的柜子,将近五六百块钱。

”听到这,我不免有些奇怪,难道马奶奶的退休工资和搞科研的报酬都不足以为自己添置新的家具么?

随着镜头的切换,我看到了柜子里满满的书籍和科研数据,这才明白,这不仅仅是个书柜,它还承载了老人近半辈子的努力与梦想,这才是无价的啊!

为了让自己在事业上有所作为,摆脱生育的拖累,马奶奶在新婚第二个月就做了绝育手术。

很多人都不理解,自己没有孩子,又是正师级离休干部,到了晚年为何不像其他老人那样养养花,钓钓鱼,颐养天年呢?

但他们把这种最简单的享受都放弃了,把全部的精力与心血都用于自己钟爱的事业。

  人行千里常思亲,树高千丈不忘根。

马旭少小离家,戎马一生,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却始终如一,到了晚年更是思乡心切。

2018年9月,马旭将毕生的积蓄一千万元全部捐给家乡木兰,用于孩子们的教育。

教育是她对家乡希望的寄托,她说:

有了知识就有了财富,有了财富更有知识。

  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无不让人动容。

她的行为无声,却给人以无穷的力量。

  【篇三:

你似明月却胜于月】

  实验西校九1班徐佳宁

  张玉滚,和许多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一样,拿着最少的工资,干着最累的活。

然而和那些普通教师不一样的是,他本就生长在这片大山里,在大学毕业后本可以去山外的世界闯荡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却只因校长的一句挽留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途,回到自己曾就读过的小学当教师。

  他,一个人扛着给学生们买的书走过崎岖的山路,一个人教五个年级的多门课。

为了改善学生们的伙食,他让妻子辞去工作来学校食堂当义工。

作为一名老师,他无疑是十分敬业的。

更令我敬佩的是他敢于作出这个决定的勇气。

哪一个人没有年轻气盛的时候,又有哪一个人没有自己一直想实现的理想?

然而同样是很年轻的他,却在离自己的成功最接近的时候,选择暂时搁下自己长成参天大树的机会,去播撒更多希望的种子。

  然而,在一次为学生送书的途中,意外的事故使他年幼的女儿夭折了。

在失去至亲的巨大痛苦之下,他也坦言想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不想看到这里的一切。

我想这座大山的确亏欠他太多了,即使他真的离开这里也没有人会责怪他的狠心。

有哪一位父亲可以无视曾经夺走自己女儿生命的土地?

可在村民们的安慰劝导下,他又一次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

可能是想弥补自己对女儿的亏欠,他对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子女一样好。

他用自己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承受了失去女儿的痛苦,用满腔的热情更无私地投入教学之中,即使提起女儿的过世仍是止不住泪水的流淌,仍是更坚定地握紧手中长长的教鞭。

  艰苦的环境和忙碌的工作使岁月早早地在他的脸上留下痕迹,使他远不如那些同龄人看上去精神饱满的样子。

可提及教学,他却又提起了精神,在现场唱起了自己在音乐课上教学生们的歌,简单的音节构成了最朴实、最美好的乐章。

他希望自己可以做学生们十八弯山路上的一轮明月,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之路。

我想象到他在年轻时站在山顶,用渴望的目光眺望山外的模样;想象到他在深夜为女儿的过世撕心裂肺的哭喊,却苦苦纠结是否要离开大山的模样;又想象到他耐心地为学生讲解山中植物的知识,带领他们大声朗读课本的模样……再细细品味他说的话,的确,他为了帮助星星迎来曙光放弃了自己的白昼,在黑夜里做着一轮明亮的月,只要星星们抬起头,他便随时都在。

  【篇四:

分毫积攒与百万捐献】

  实验西校九1班蒋若悠

  “分毫”指的是数量较小的金额,“千万”指的是数值极大的金额,两者分别可以看作穷人与富豪。

分毫积攒往往是节俭朴素的人,千万捐献则往往是慷慨大方的人——而“分毫积攒”并“千万捐献”的人,大概也就只有这对夫妇了。

  为何这对夫妇如此让人感动?

  他们一分一毫地积累着财富,若不知道他们的最终目的,也会被他们的坚持不懈惊叹到,他们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因为羡慕别人整日大鱼大肉、饰品衣服多如山而抛弃另一方一走了之,反之,两人之间的浓厚感情是任谁也抹不掉的,与当今社会男男女女频繁交往分手、动不动离婚的塑料感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也让人们感叹夫妇善良本性的同时,对他们忠贞不渝、白头偕老的爱情感到羡慕。

  一生省吃俭用的夫妇俩,一直都过着朴素清淡的日子,一套绒睡衣穿了大半辈子。

一般人“分毫积攒”,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想积累为数不少的财富,而获得旁人的羡慕目光,保住自己的面子,炫耀钱财、夸耀自己的经济实力,表面上斗志昂扬满面红光,实则心中空荡没有些许深刻的思想。

又或是见到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想存钱去买些尝尝鲜,这也许包含了自身的强大毅力与独立自主的优秀品质,但与这对夫妇几十年如一日的积攒相比根本是小巫见大巫。

  如若仅仅只是标题中的“分毫积攒”四个字,那也不会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千万捐献”似乎一直被认为是富豪的专利,大概是人们条件反射地认为只有钱多的人才会愿意捐如此大数额的款。

而如今这一对夫妇俩不同于常人的做法,着实立定了人心难测的定论。

  夫妇俩捐献的巨额财富,光是数值就足够让人感动,而了解了他们艰难的积攒经历之后,更是不禁让人站起为他们鼓掌,为他们献上鲜花与掌声。

最可贵的品质并非是如复一日的积累,而是愿意抛弃自己的荣华富贵去帮助那些穷困潦倒的人们,给予他们改变人生的机会。

当全场观众掌声雷动之时,一时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能让人们感动到如此地步的,大概就是这些平凡却又善良节俭的纯朴百姓吧。

  【篇五:

心存高远,“杨”帆远航】

  实验西校九1班黄一凡

  每年的这个时候,寒冬即将过去,而春天也会紧随而来。

但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却总是会比和煦的春风领先一步,给我的心带来一阵暖流;总是会比绵绵的春雨更胜一筹,使我心田里那颗名为“感动”的种子,又一次破土而出。

  钟扬,作为一名植物学家,他的名也与一种植物——“杨”同音。

正直、顽强、拼搏是杨树的象征意义。

而这些,也是贯穿了钟扬一生的精神品质。

2001年,在他第一次来到西藏科考后,就下定决心要到西藏开展植物学研究。

为了盘点西藏高原的生物资源家底,他毅然带领团队多次在这片“世界屋脊”上长途跋涉,寻找与他们一起挑战着这片高原土地的顽强的植物们。

16年间,钟扬带着学生在青藏高原采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

哪怕长期的超负荷工作曾让他病危,他也在略微康复后再次回到了西藏。

  钟扬,也是一名博士生导师。

正如他的名——“扬”,他为藏族培养了第一个植物学博士,也带出了藏族第一个生物创新团队:

钟扬既采集种子,又扬下种子,扬下植物学的希望,扬下了人间的大爱。

“不是杰出者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

”这是钟扬教授生前说过的一句话。

而他本人也是这句话最好的体现与印证。

初识西藏的满腔激情及为种子库奉献一生,他完善中国种子库的梦想藏匿其中。

但是当一位位受教育环境不太好的西藏学生在他的指导下顺利攻破一个个学位时,很明显,他有着另一份梦想。

这份梦想在一块世界之巅的大陆上,遥指着那个关于生命的无限命题。

  能在中国种子库的采集上作出巨大贡献,钟扬教授的拼搏与梦想与之密切相关。

这一点,我在一次机器人设计比赛的前期颇有感悟。

刚接到比赛任务时,我其实并没有放在心上。

每次培训前留的练习作业总是要等到第二次培训开始前才完成一部分。

我总是以为仅通过课上的时间就能赶上,却没想到是一步慢,步步慢。

一段时间过后,当身边的人已经完成了几份练习作品时,我才刚刚完成第一份。

一份对于机器人的梦想让我不禁开始反思起了我自己。

这时我突然发现我根本没有在培训后努力过,所以才有了现在的局面。

于是,我下定决心一步步赶上。

当在下课或是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在脑海中构建好框架,回到家做完作业后抓紧时间实践。

就这样,我渐渐地从落后到领先,最终获奖了。

通过此事,成功需要拼搏的道理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或许钟扬教授身上的奉献社会的精神离我们很遥远,他对社会和事业的大爱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但是他对于深扎心头的梦想的坚守和身上如“杨”一般的顽强拼搏精神,却值得我们每个中学生去学习,去实践。

  【篇六:

临危岂顾生?

  实验西校九1班吴天一

  “艾岩,你离我远一点。

  2018年10月11日,在中越边境第三次大扫雷人工搜排的最后一块雷区,27岁的杜富国在发现一枚67式加重手榴弹时,对战友艾岩这么说。

  67式手榴弹,全弹质量600克,主装药38克TNT,可产生70-110个破片,杀伤半径7-9米,破片离炸点80米以外仍有杀伤威力。

  “没有他,我可能连命都没了。

  在拆弹时,“轰”的一声,手榴弹爆炸了,巨大的冲击波将杜富国炸成重伤,防护服也被撕得粉碎。

在这瞬间,杜富国下意识地往离炸弹仅有2米的艾岩一侧倒下,使得战友艾岩只受了面部的一些擦伤。

艾岩回忆起这件事时这么说。

  杜富国受治醒来的第一句话,是询问爆炸时离自己最近的战友艾岩的情况。

说到艾岩没事时,他才安心。

  “我想回去,想和你们一起把这些雷扫完。

  杜富国躺在病床上,请求战友们给他打饭时多打一些肉和蔬菜,为的是尽快把肉长好,和战友们一起继续排雷。

  可他不知道,为了他的生命,他不得不将他的两个眼球和两只手统统放弃。

  “终于大家都安全了。

  当杜富国的战友们手牵着手,唱着军歌,趟过那曾经布满地雷炸弹的雷区时,这证明这块土地已经安全。

得知了这个消息的杜富国很欣慰,很开心。

  他始终心系着国家,战友,百姓,即使要献出生命,也在所不辞。

  “你退后,让我来。

”这不仅是一个军人对战友的保护,更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肩上所扛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