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9499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二次合并,2002年5月,武汉市纺织学校、武汉化工学校、武汉市交通学校合并组建武汉工交职业学院(鄂政函[2002]60号文)。

校址为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关凤路特1号(地名现更改为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117号),占地面积1200亩。

第三次合并,2003年7月,汉口职业技术学院与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合并,组建武汉软件职业学院,同时保留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校名及职能(鄂政函[2003]99号)。

合并后学校举办高职与电大两类教育,分二个校区办学,分别为武汉市江岸区工农兵路87号、武汉市中山大道194号。

第四次合并,2006年8月,武汉软件职业学院(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与武汉工交职业学院合并组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鄂政函[2006]129号文)。

校址为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117号。

第二节武汉软件职业学院

(2003—2006)

武汉软件职业学院于2003年7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由汉口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合并而成。

学校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举办,是一所以软件专业为特色,涵盖计算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艺术设计、财经贸易、应用英语、文秘法律等多个专业和门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也是湖北省唯一一所经教育部评审认定的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

学校校址为武汉市工农兵路87号,占地面积90亩。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宗旨,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学校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始终不渝致力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依托光谷,立足武汉,面向湖北,服务区域经济,走产学研结合道路,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06年7月,学校与武汉工交职业学院合并组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

一、学校的创建

武汉软件职业学院由3所学校历经两次合并组建而成。

2001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教育部备案,将武汉市第一师范学校与武汉经贸科技学校合并,组建汉口职业技术学院(鄂政函[2001]78号)。

2003年7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将汉口职业技术学院与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合并,更名为武汉软件职业学院,同时保留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校名及职能(鄂政函[2003]99号)。

(一)武汉市第一师范学校

武汉市第一师范学校位于硚口区宝丰二路5号。

始建于1951年10月,学校在私立法汉小学校址(汉口岳飞街8号)。

1953年迁至汉口赵家条建校,1981年停办。

1985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宝丰路中学恢复重建武汉市第一师范学校(武政办[1985]37号)。

重建后,校园面积43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

学校由武汉市教育委员会领导,规格为县团级,培养中专层次师范生,学制四年,主要任务是为武汉市城区和郊区培养合格小学师资。

1993年开始举办小教大专班,学制两年。

学校设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保卫科。

合并前教师人数为125人,在校生人数为1000人,学生毕业后由武汉市教育局统一分配工作。

(二)武汉经贸科技学校

武汉经贸科技学校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路238号,始建于1973年。

校园面积33.5亩,校舍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1998年11月,武汉市政府决定将武汉市粮食学校隶属关系划转到武汉市教委(武办发[1998]52号)。

1999年1月,武汉市粮食学校更名为武汉市经贸科技学校(武教计[1999]1号)。

学校由武汉市教育委员会领导,规格为县团级,培养中专层次学生,学制四年,主要任务是培养中职层次技工人才。

学校设党办、办公室、教学科、学生科、保卫科、总务科及若干教研室。

合并前教师人数为120人,在校生人数为800人。

1994年以前,学生毕业后由武汉市粮食局安排工作,1994年以后,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安排工作。

(三)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

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于1979年1月5日,是用广播、电视、印刷、视听教材和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远距离开放教育的综合性高等学校,是全国44所省级电大之一。

学校位于武汉市中山大道192号,先后在武汉市13个区和部分委办局及大型企事业单位建有42所分校,形成了覆盖全市各区、各行业的电大教育网络。

至2005年,武汉电大先后开设118个大专专业和20多个中专专业,共输送大中专毕业生近9万人(大专7万人、中专2万人)。

开展各类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27万余人次。

为全省预科教育共培养毕业生4200人。

有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13123人,非学历教育培训年均10000人次以上。

武汉电大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有美国、西德、加拿大、斯里兰卡等十多个国家的成人教育专家来访。

曾成功地举办了武汉国际成人教育研讨会。

参与了多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

(四)第一次合并

2001年4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武汉市第一师范学校与武汉经贸科技学校合并组建汉口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校址为武汉市江岸区工农兵路87号,占地面积90亩。

学校系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实行以武汉市人民政府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教学业务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指导。

其办学经费由武汉市政府统筹解决。

学制三年。

学校设院办公室、组织人事处、纪检(监察)、党务(宣传、统战、老干)、教务处、学工处(团委)、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财务处、总务处、工会、招生办公室、南校区管理办公室、科研处(学报编辑部)、实验设备管理中心、图书馆等15个管理部门,设计算机科学系、经济贸易系、基础部、艺术系等4个系(部)。

学校面向全国共9个省招生,主要招收湖北省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

2001年共招收学生150余名,随后逐年增加,2003年,学校在校生达到1700余名。

汉口职业技术学院党政领导:

黄凤凯(院长、党委副书记)、别林业(副院长、党委委员)、戴向军(副院长、党委委员)。

(五)第二次合并

2003年7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汉口职业技术学院与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合并组建武汉软件职业学院,同时保留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校名及职能。

学校系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学制三年,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实行以武汉市人民政府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教学业务受省教育厅的管理和指导。

2003年11月,教育部批准武汉软件职业学院为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

2005年7月,学校整体迁入武昌区关凤路特1号(武汉市高等职业教育园内),占地面积1200亩。

与武汉工交职业学院组团办学,实行资源共享。

学校成立后,加快机构和人员整合进度,在短时间内使各项工作步入正轨。

同时积极探索高职教育规律。

2003年10月,学校党委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谋发展、重质量、出特色、上水平”办学思路,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等职业教育,倡导“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2005年5月,在全院组织开展了历时半年的高职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并汇编高职教育思想大讨论论文集四册。

通过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引导全院教职工逐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树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

紧紧围绕示范性软件职业学院建设这一主题,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为初步形成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高质量、高水平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奠定思想基础。

迁入新校区后,学校一方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道路、管网、水电和主体建筑同步施工。

经过大半年的建设,完成了图书信息中心、教学楼、学生宿舍等17万平方米的建筑。

另一方面,把质量与特色放在首要位置,牢固树立教学中心的地位,不遗余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专业特色和合作办学特色,谋求质量兴校,特色强校。

二、管理体制与机构设置

学校系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学院,实行以武汉市人民政府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教学业务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指导。

学校设院办公室、组织人事处、纪检(监察)、党务(宣传、统战、老干)、教务处、学工处(团委)、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财务处、总务处、工会、招生办公室、南校区管理办公室、科研处(学报编辑部)、实验设备管理中心、图书馆等15个管理部门;

设有软件技术系、计算机应用系、经济贸易系、艺术系、机电工程系、生化与环境工程系、人文社会科学系、外语系8个系。

武汉软件职业学院校级领导为:

黄凤凯(党委书记)、戴向军(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熊华浩(党委委员、副院长)、张道掀(党委委员、副院长)、马蜂(党委委员、副院长)、别林业(党委委员、副院长)、刘力(党委委员、副院长)、肖华初(助理巡视员)。

三、学科与专业设置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突出“软件”特色,初步形成了以计算机、软件类专业为骨干,涵盖机电、经济、文化艺术、生物工程等多学科多门类的专业结构布局。

到2006年8月,学校已建立起以软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金融管理与实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产品造型设计、艺术设计、旅游管理、文秘、园林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商务英语等专业为主体,34个专业43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结构体系。

(一)软件技术系

软件技术系主要培养计算机、通讯等领域具备应用计算机网络、C++、C#、JAVA等相关软件的开发设计及网络管理、数据库管理和网络安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软件技术系学生人数为1400人,教师3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0%。

软件技术、信息管理、信息安全三个专业均为武汉市重点专业。

软件技术系设有系办公室和软件技术、信息管理、信息安全3个教研室。

2004至2006年,软件技术系先后与微软、NIIT、北京汇众益智科技有限公司游戏学院、蓝星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实施“订单教育”,合办学历教育。

软件技术系教师主编和参编的教材有多本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和国家示范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专用教材系列。

2005、2006两年间全系教师和管理人员共撰写与发表专业论文51篇。

多名青年教师在各类评比与技能竞赛中获奖。

(二)计算机应用系

计算机应用系主要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装配维修技术,又具有快速跟踪计算机新技术和一定编程能力的计算机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10人、高级工程师1人、武汉市学科带头人和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多人,1/2以上的专职教师具有硕士学历或学位。

计算机应用系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图形图像制作和图文信息技术三个教研室。

已建成或网络集成、网络综合布线、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四个实验室,拥有10个专用机房,近500台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系先后与微软ATA公司、思科公司等IT厂商进行合作,进行师资培养和行业资格认证;

与武汉中百集团等企业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开展订单教育,毕业生具有稳定的就业渠道。

(三)经济贸易系

经济贸易系主要培养经济管理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现设的专业及专业方向有:

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管理(采购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物流配送管理)、会计、会计(会计软件应用方向)、金融管理与实务、工商企业管理(小企业管理)等。

各专业配备有较为完善的校内实训实验室,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全系有教职工29名,其中副教授12名,具有硕士学位教师8名,双师型教师3名。

经济贸易系有采购管理、物流配送管理2个专业与中百集团实行订单式培养。

截止2006年8月,已与6家国内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四)外语系

外语系主要承担专业英语教学和各系部公共英语课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

外语系有商务英语专业和应用英语专业,在应用英语专业下开设有旅游与酒店管理方向。

系部现有教职员工24名,其中归国访问学者6人(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5名。

外语系配备了功能完备的语言学习室,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和适应教学需要的各类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五)艺术设计系

艺术设计系主要培养为现代企业服务的艺术设计类高级实用型人才。

设有环境艺术设计、影视动画、艺术设计、营销美工等专业及专业方向。

艺术设计系有教职工20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6人,多数教师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做出一定成绩的双师型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强,多人次在全国或华中地区艺术专业设计及制作大赛中获奖。

艺术设计系先后与13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做到与企业零距离结合,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2005、2006年艺术设计系学生就业率达80%以上。

艺术系拥有200多平方米的画室,有专用的绘图室,有与专业配套的电脑绘图室,配备有200多台高档电脑,有专用的多媒体教室、模型制作室、摄影教室和暗室,以及师生作品陈列室。

(六)人文社会科学系

人文社会科学系主要培养人文、政法学科专业人才,为学校理工类学生开设人文、政法学科、选修课程和系列讲座,弘扬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科学精神,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人文社科系设文法教研室,管理教研室和德育教研室。

开设有文秘、旅游酒店管理、法律事务三个专业,下设商务秘书、电子政务、涉外秘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速录员五个专业方向。

全系有23名教师。

教师中有副教授8名,硕士7名。

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

人文社科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先后建立了电子速录、模拟法庭、文秘等实验室。

(七)生化与环境系

生化与环境工程系主要培养生物、食品、化工、环境、城市园林等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

系现开设有食品生物技术、园林技术两个专业,下设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生鲜管理(订单培养)、城市景观设计、风景园林五个方向。

 

系设有生物化工和环境工程教研室以及化学化工类、生物类及环境设计等相关实验室,拥有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极谱分析仪、 

XS2-G系列生物显微镜、全自动电子天平、无菌操作台等先进的分析仪器与设备。

生化系有教职工10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5人。

2003—2006年,生化系先后与多家院校、企业、科研机构、植物园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发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教育。

(八)机电系

机电工程系主要培养机电工程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有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通信等6个专业。

全系有学生1112人,专任教师25人。

教师中,副教授以上职称12人。

机电系在专业计划和教学中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2003—2004年,学生获得“数控加工中级操作员证书”、“金工加工中级操作工证书”、“电工中级操作工证书”和“AutoCAD中级操作员证书”的通过率达95%以上。

2006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

在2006年全国第二届机械创新大赛(湖北赛区),机电系参赛的两个项目:

多功能助步器、办公室健身椅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

(一)教学改革

2004年,开展了全校性的高职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2005年5月,学校成立专家督导组,聘请校内外专家坐镇为教学“把脉”,深入课堂进行以课堂教学效果和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效果为目标的督导,收集第一手客观真实的信息,提出了很多针对性强的措施,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全校性的教学工作会议,部署教学工作。

2005年10月,党委书记黄凤凯在教学工作会议上作了主题为“全体动员重质量,专心致志抓教学”的报告,全面总结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强调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教育的创新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2006年5月,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题是“促进作风教风学风建设,全方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全员质量意识,树立“质量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全员育人观念,强化过程管理,狠抓教学常规,从细节入手,全面落实教学环节。

(二)教学管理

2005年,学校制定了包括《教学工作规范(试行)》等20多个教学有关文件,使教学管理制度化、常规化。

全面实施教学的全过程管理,从教材的选购、教师的选拔、培训、教学过程的监督、教学效果的反馈等环节严格把关。

教务处设立学籍管理科,负责学生电子信息注册、异动、毕业证书的管理工作。

建校后,学生学籍实行计算机管理,安装专业软件进行数据操作,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学校制定《武汉软件职业学院教材管理暂行规定》和《武汉软件职业学院关于教材建设的若干规定》,规范教材的采购、征订程序。

2006年度,与10家书店、出版社签订了采购合同,采购、发行教材551种共8万余册。

学校鼓励教师自编或参编教材,成果显著。

(三)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主要由电大校区承担。

电大校区设综合管理办公室、电大教务处和三院(开放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各区共设立14所电大分校,实施面向成人的现代远程教育。

2006年,开放教育春秋两季招生共录取本、专科生4110人,其中市校1302人、全校注册学生15157人;

通过成人高考完成大专招生677人;

中专生录取1000人,继续教育完成培训人数3116人,考试人数805人次。

(四)实习实训

2005—2006年,学校通过各种途径与100多家公司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涉及计算机、财经贸易、机械制造、机电设备、艺术设计和生物食品等各个领域。

校内建立了一批仿真模拟实验室。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丰富实践性教学环节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办学特色和优势

学校创建后,抓住高职教育大发展机遇,乘势而上,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的外部环境,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和办学优势。

这些特色和优势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外部环境的优势。

学校是武汉市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的重要力量,享有政策及资金的有力支持。

学校也是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湖北省内唯一),受得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2.区位优势。

学校位于武汉光谷腹地,毗邻众多高新技术企业。

光谷被誉为“智慧之光、财富之谷”,高素质人才需求量极大,为学校与企业的共赢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3.人才培养的优势。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形成包括“订单”式培养的五种人才培养模式,与近200家企业建立了合并办学关系。

特别是与中百集团的成功合作,得到商务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学校平均就业率稳定在82%以上,部分专业实现了100%就业。

4.办学条件的优势。

学校拥有固定资产总值1.04亿元,具备了较强的发展后劲。

特别是历经两次合并后,优势教育资源进一步集聚,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

学校得到了省、市领导的亲切关怀。

湖北省委副书记陈训秋、武汉市委副书记殷增涛、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袁善腊等多次到学校调研并作重要指示。

五、学生工作

(一)学生日常管理

2005年4月,学校制定《武汉软件职业学院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学校成立学生资助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挂靠学工处,负责学生勤工助学的日常管理工作。

《办法》中提出勤工助学工作分为两种方式,即常设岗位和临时岗位。

报酬发放标准为常设岗位:

每岗每月120—240元,每人每月工作时间不能超过30小时;

临时岗位:

每岗每小时8元,每人每天工作时间不能超过3小时。

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2005年,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得到实惠的困难学生有265名,共获贷款金额217万元。

同时,学校还通过积极为因病返贫的学生筹集善款、为烈士、孤残家庭子女减免学费等多项具体措施对学生进行资助。

实行奖学金制度。

发放额度为特等奖1500元,一等奖1000元,二等奖500元,三等奖200元。

2004年,共有367名学生获得奖学金,共计10.2万元;

2005年,共有470名学生获得奖学金,共计15.8万元;

2006年,共有680名学生获得奖学金,共计17.2万元,其中贫困学生获奖学金3.14万元,占总金额的20%。

开展贫困生助学工作,形成了“奖、贷、助、免、补”五位一体的助学机制。

学校重视辅导员工作。

2006年,学校共有144个教学班,有专职辅导员32人(其中外聘22人),兼职辅导员16人,兼职班主任30人。

专职辅导员与全院学生比1:

176。

已建立了基本的辅导员工作制度,完善了辅导员聘任、管理、培训办法。

各系安排新进青年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并要求他们定期参加班团会和各类集体活动。

定期对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落实“十个一”指标(平均每天找一名学生谈心;

每周对所带班级进行随堂听课一次;

每两周对所带班级学生宿舍进行一次安全卫生检查;

每两周向系、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汇报一次工作情况;

每周召开一次班级学生干部会议;

每周写一篇工作笔记;

每学期召开一次班会;

每学期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

每学期阅读一本有关学生工作的书籍;

每学年撰写一篇有关学生管理工作的论文)。

(二)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两课”教学改革融入学校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之中,做好“三进”工作,占领学生思想工作的主阵地。

2005年4月,学校通过省教育厅“两课”专家组教学检查。

2005年10月,在开展教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学校切实抓好学生党员的教育活动,发挥学生党员带头作用,效果明显。

学校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理念,突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行为规范教育。

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团员和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既丰富了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又为学生的“成长导航”。

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配备5名专业教师,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

2004、2005级全体学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教学形式为讲授、心理测评、心理影视观摩、户外心理训练、作业等多种形式。

(三)招生和毕业生就业

2003年,学校仅13个专业共1700人,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综合实力的提高,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录取学生分数线居湖北省内高职院校前列。

2004年,学校招生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