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9506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总复习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经济学是一门关于选择的学问,机会成本就是因为选择行为而产生的成本,也叫选择成本。

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可用货币来衡量。

例如,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

但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例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

5、什么是市场?

市场具有哪些基本功能?

 市场是:

(1)市场是交换的场所。

(2)市场是交换关系。

(3)市场是调节机制。

 

 市场的功能与作用:

 第一,价值实现功能。

商品生产是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作为商品必须进入市场并销售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

市场实现商品价值的功能,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问题。

 第二,信息传递功能。

市场是供求双方的交汇点,是各经济主体发生关系的场所,因而市场也是各种信息的聚集点和扩散点,这样,市场在客观上就起着信息的传递功能。

现代经济学非常重视信息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效率损失,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重大问题。

所谓信息不对称市场,是指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市场就会发生“逆向选择”。

另外,信息不对称还可能导致“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上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第三,利益调节功能。

市场是交换关系的总和,不同市场主体经济利益的实现都必须借助于市场。

市场价格以及与价格有关的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调节不同市场主体的利益。

利益调节是经济杠杆的支点。

正是市场所具有的利益调节功能,才使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有可能实现。

  第四,经济联系功能。

商品经济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在发达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分工不断扩大,生产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成为由众多经济部门、行业和企业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

这些部门、行业和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只能依赖于市场。

市场是联系生产与分配、生产与消费、企业与企业等的重要纽带。

第五,社会评价功能。

市场是各种价值最终裁判者,谁的质量好,谁是优秀企业,只能由市场说了算,由政府部门主持的评优活动如果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创造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个别劳动是否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才能体现出来。

6、市场机制的作用机理及其局限性

第一,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的有机联系和运动方式。

市场供求变动引起价格变动,而价格变动又会引起新的供求变化。

正是在这种相互联系和波动中,供求逐渐趋向平衡,价格和价值大体相符,价值规律的要求才得以实现。

价格机制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

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科技进步;

调节供求关系。

第二,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是指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变动关系及其与价格、竞争变动的联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求是指对商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供给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根据一定的价格愿意并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

供求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价格、竞争、利率等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供求机制。

其次,供求机制调节商品的生产与消费。

供求机制在均衡和非均衡两类不同市场上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均衡市场上,由于供求相对均衡,价格成为均衡价格,供求机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非均衡市场上,如果需求总是大于供给,那么生产者和消费者就会处于非对等地位。

生产者往往感受不到市场的约束(卖方市场)。

如果供给总是大于需求,消费者在市场上处于优势,生产者则处于劣势,这时竞争主要在生产者之间进行(买方市场)。

第三,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市场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以及生产要素流动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活力的源泉。

竞争机制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一,它是价格机制和利率机制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没有竞争机制的作用,其他市场机制的功能就难以发挥。

其二,它能自发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其三,它能推动社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相互联系,对经济活动起着综合的调节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市场机制。

价值的决定离不开竞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竞争过程中确定的。

价格的形成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就不会形成市场价格。

价格的运动离不开供求关系的变化。

因此,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机制是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的。

第四、风险机制

是指在竞争中经济行为可能产生的成功或失败的不确定性对市场主体决策产生影响的作用的机理和功能。

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事后性和时滞性。

(2)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优胜劣汰竞争法则,容易导致严重的收入不均和两极分化。

(3)市场调节难以解决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外部性问题。

(4)市场调节对经济主体的自利性激励机制,可能会引发个别利益和社会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

(5)自发的市场调节会导致垄断的产生。

(6)市场调节难以抑制现代市场经济“泡沫”的形成或阻止“泡沫”的破灭。

7、自然垄断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反垄断?

自然垄断是指在某种情况下,垄断比竞争更有效率,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比较显著的部门容易产生自然垄断。

第二种情况是,有些部门一次性基础投入较大,而这些投入形成的资产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如城市供水、供气、供电等。

如何反垄断

(1)反垄断法和限价

(2)减少进入障碍

(3)消除封建式的地方割据,建立统一市场

(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5)加快建立竞争机制

8、如何理解“制度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与其悖论现象;

科学技术固然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它却不能自发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力首先是以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生产实践中的大规模应用为前提的,而大规模应用的条件和基础就是制度。

广义的生产力系统除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还应包括制度要素。

因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既定制度下存在,并且通过一定制度组合在一起而发生作用。

生产力当中起主导作用的能动因素是人,而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都是由制度决定的。

历史证明,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是生产力发展潜在和必要的条件,制度才是保证先进技术发挥作用,实现生产力长期提高的充分条件。

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石,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是生产力发展的“总阀门”,是更深层次、最本质的第一生产力。

9、产权制度的作用与意义是什么?

产权制度的作用:

第1、产权制度可以降低教育费用;

第2、产权制度为经济合作和竞争提供基本框架;

第三、产权制度提供激励机制,增加经济活动的动力;

第四、产权制度引导经济组织外部利益内部化,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产权制度的意义: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建立和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10、现代企业制度有哪些基本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以规范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的企业组织和管理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1)产权清晰,是指以法律来界定和维护企业出资者和企业法人之间的产权关系,即明确界定企业出资者财产所有权同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关系。

具体地说,企业出资者对投入企业的财产拥有所有权,企业则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法人产权是指公司作为法人对公司财产的排他性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

公司法人产权表现为对公司财产的实际控制权,保证公司资产不论由谁投资,一旦形成公司资产投入运营,其产权就归公司,而原来的投资者就与现实资产的运营脱离了关系。

法人产权的本质:

对他人资产的支配权。

法人产权是有别于原所有权但又是从所有权分离出来且有独立意义的有关资产的权利。

法人产权具有独立性。

企业法人产权虽然属于所有权的一种委托代理权,但一经形成便有其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集中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企业法人产权虽然是所有者委托的一种支配权,但他以企业法人为主体,一经形成法人产权便不可以任意分割,即所有者不可凭借所有权去分割企业的资产,所有者作为持股者只能在市场上交易所有权(股权),并以此来决定选择、评价、约束公司的行为,并转移风险,但却不能凭借股权来分割公司法人产权。

股票一经售出不可退本,除非公司破产,按照事先确认的法律制度安排对所有者履行一定的责任。

另一方面,在企业法人产权制度下,所有者一经委托,对大多数所有者来说不可能凭其所有权直接在公司内部监督、支配公司的行为,而只能是在公司外部或委派少数代表来监督、约束受托者。

除非持股者作为董事进入董事会,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所有者只能通过市场交易,通过股票市场的投票来评估、监督、选择代理者。

(2)权责明确,是指明确界定企业出资者同企业法人的权利和责任。

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

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人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

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公司治理结构:

是一种联系并规范股东(财产所有者)、董事会、管理者权利和义务分配,以及与此有关的聘选、监督等问题的制度框架。

(3)政企分开,是指明确界定和分离政府同企业之间的职能。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直接受市场调节,参与市场竞争,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为目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不用超经济的手段保护企业。

企业在市场中优胜劣汰,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应依法破产。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与企业之间是一种明确的法律关系,政府依法管理企业,企业依法经营,两者的职能不能混淆。

(4)管理科学,是指根据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体制,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在规范的公司制企业中,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通过公司的权力机构(股东会)、决策机构(董事会)、管理机构(经理班子)、监督机构(监事会),形成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关系,并通过法律和公司章程加以确立和实现。

这样既赋予经营者充分的自主权,又切实保障所有者的权益,同时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11、“GDP”的内涵是什么?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的衡量尺度是市场价值(价格),每一种物品和劳务都有市场价值,这是物品之间进行比较的唯一尺度。

  “所有的”。

GDP要成为全面衡量,它包括在经济中生产并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所有东西。

GDP还包括由经济中住房存量提供的住房服务的市场价值。

“最终物品”。

GDP只计算最终产品,不计算中间产品,这样做是因为中间产品的价值已经包括在最终产品的价格中了。

“物品与劳务”。

GDP既包括有形的物品,又包括无形的劳务。

“生产的”。

GDP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不包括涉及过去生产的东西的交易。

“一个国家之内”。

GDP衡量的生产价值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之内。

当一个美国人在中国工作时,他的产出是中国GDP的一部分,如果东西是在一国国内生产的,无论生产者的国籍如何,都包括在该国的GDP之中。

名义GDP与真实GDP:

不同年份的GDP如何进行比较,必须考虑价格变动的因素。

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称为名义GDP;

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称为真实GDP。

12、“GDP”有哪些意义与不足?

GDP的意义:

GDP是衡量社会经济福利最好的指标(曼昆语),它既衡量经济的总收入,又衡量经济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总支出,人均GDP能够告诉我们经济中每个人的平均收入与支出。

GDP与社会福利的关系其实很简单,它提供了我们能够获得社会福利的能力,但它不等于社会福利。

不足:

(1)GDP并不是衡量社会福利的完美指标,对美好生活做出贡献的某些东西并没有包括在GDP中。

一种是闲暇,GDP的增加与闲暇的减少存在一定的关联,减少闲暇引起的福利损失抵消了人们从生产并消费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中所获得的福利利益。

(2)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所以它几乎未包括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

特别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3)GDP没有包括的另一种东西是环境质量,在环境变坏的情况下,GDP增加的同时,福利很可能会下降。

现在,我们有绿色GDP指标。

(4)GDP也没有涉及收入分配。

人均GDP只告诉我们平均每个人的情况,但平均的背后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

(5)GDP也不能反映生产方式与经济结构,粗放的方式和集约的方式都生产GDP,但后果是完全不同的。

13、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第一,宏观经济波动

经济的不稳定(起伏)应该是一种常态,既可能表现在生产过程中,又可能表现在市场交易过程中。

微观经济的不稳定必然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表现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

首先,垄断使产品价格脱离供求关系。

  其次,未来是不确定的,针对未来的决策是基于当事人对于未来的预期。

再次,行为人的行为能力是有限的。

信息不对称的。

第二,结构性不平衡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

所谓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边际劳动生产率较高而劳动力相对紧缺因而个人收入较高的工业经济为“一元”;

以边际劳动生产率较低甚至为零而劳动力非常充裕因而个人收入很低的农业经济为“另一元”所构成的经济。

第三,社会公平的缺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是一种只追求效率而不顾及社会公平的经济运行形式。

2)宏观调控的可能性

第一、国家可以科学地编制各项宏观经济发展计划;

第二、国家可以科学合理地制定各项宏观经济政策,采取各项经济措施;

第三、国家可以正确地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

第四、国家可以采取必要行政手段,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方面进行直接干预;

第五、国家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法律、法令、法规,来约束和规范市场行为。

14、现代宏观调控有哪些基本手段?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财政关系的一系列方针、准则和措施的总称,是政府调节经济运行、干预经济活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与经济预期目标的基本手段。

财政政策的工具主要有:

预算,税收,国债,公共支出,转移支付。

2)货币政策

货币是经济运行的重要变量,费里德曼甚至认为货币是经济的唯一重要变量。

对流通中的货币量进行控制或调节,可以影响经济的运行状况,是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3)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形式,使供求结构相适应,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益而采取的政策措施的总称。

正确的产业政策,对调节供需结构,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4)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指国家根据既定目标规定的个人收入总量及结构和结构变动方向,以及国家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15、财政政策的功效与不足是什么?

1)财政政策的功效

第一、导向功能。

财政政策的导向功能就是通过调整物质利益进而对个人和企业经济行为的调节来引导国民经济的运行。

第二、协调功能。

财政政策的协调功能是指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衡状态的制约和调节能力,它可以协调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第三、控制功能。

财政政策的控制功能是指政府通过调节企业和居民的经济行为,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有效控制。

如对个人所得征收超额累进税,可以防止两极分化。

第四、稳定功能。

财政政策的稳定功能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政策调节总支出水平,使货币支出水平恒等于产出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其稳定功能主要体现为实施反周期操作。

2)财政政策的局限性(不足)

第1、有些财政政策的实施会遇到阻力。

如增税一般会遭到公众的普遍反对;

减少政府购买可能会引起大垄断资本的反对;

削减政府转移支付则会遭到一般平民的反对。

第2、财政政策会存在“时滞”。

首先,财政政策的形成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

其次,财政政策发挥作用也有时滞。

第3、公众的行为可能会偏离财政政策的目标(动态不一致)。

如政府采取增支减税政策扩大总需求时,人们并不一定会把增加的收入用于增加支出,也可能转化为储蓄。

第4、非经济因素。

除此之外,财政政策的实施,还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如选举)。

①财政政策会产生“挤出效应”②在竞争性部门中,政府投资效率不如民间投资,影响社会总投资效率。

③长期使用财政政策会抑制民间投资积极性

16、什么是积极财政政策?

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及调整税收政策,更直接、更有效地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

它是针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熨平经济周期的调节措施。

也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在经济不景气或发生通货紧缩时,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或者采取减税措施,相应扩大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使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差距缩小以至平衡。

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其结果不是减少财政收入就是增加财政支出,这必然带来财政赤字。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综合运用以下四条原则,即坚持年度预算平衡原则、经济周期预算平衡、充分就业预算平衡原则、机能财政平衡原则,适度发行公债和举借外债来弥补财政赤字,并要注意处理好充分就业、财政盈余与财政拖累问题。

17、货币政策有哪些基本手段及其正负效应?

基本手段是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三大法宝”。

1)法定存款准备率:

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建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当准备金制度普遍实行,中央银行拥有调整法定准备率的权力之后,就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而且是最猛烈的工具。

2)再贴现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撕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

一是对再贴现率的决定、调整。

这种作用主要着眼于短期,调整货币供给量,由于再贴现率在利率体系中的关键作用,这种调整也具有告示效应。

另一方面是对申请再贴现的资格的规定。

其作用着眼于长期,主要能改变资金流向。

3)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operation)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货币政策的正效应:

 

(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4)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货币政策的负效应:

1)在通货膨胀期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较明显,而在经济衰退期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原因:

投资前景不好,厂商不愿投资,银行不愿贷款。

2)货币供给的变动是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否则,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要打折扣。

3)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货币供给量变动影响利率,进而是影响投资、再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4)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要受资金在国际上流动的影响。

18、我国就业面临怎样的困境?

  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并存在着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着就业质量。

就业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帮助。

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就业的不充分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同时并存。

 

(1)人口基数大,总量失衡长期存在。

(2)经济转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贡献率降低。

(3)通胀压力大,抑制通胀政策不利于就业。

19、失业的类型及其原因?

(1)摩擦性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