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6466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docx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思考题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复习思考题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是什么?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

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首先,坚持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与按劳分配的基础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指出: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社会主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

“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

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的状况短期内很难根本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实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私营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等等,才能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再次,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决定的。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都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

根据邓小平理论,我们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判断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时,需要发挥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作用,而不能以公有制为惟一的经济形式,不能片面地追求统一的、单纯的所有制形式。

实践已证明,公有制以外的其他所有制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之一。

4.市场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二)市场经济的优缺点

1、市场的功能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功能;市场的刺激和创新功能;约束与监督功能;外部竞争压力

2、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

推动科学技术和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引导按照市场需要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产需衔接;发挥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增加商品生产经营能力

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取代的必然性

计划要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具备两个前提:

完全信息假定;利益一体化假定

这两个前提都是不可能具备的

市场机制有效运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价格充分灵活;企业的数量足够多。

这两个条件不能完全具备,但有可能基本具备。

2.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

(1)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2)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不断发展和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3)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4)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扩大开放的需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社会主义生产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得到了深入广泛的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并没有消除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局面仍然存在。

所以,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而且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

目前,世界经济正朝着国际化、集团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都已经不再可能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来求得自身的发展,世界经济通行的是市场经济,我们要与国际经济接轨,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就必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否则,就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和资金去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政企不分,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的原有经济体制。

建立起能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注重结构优化以及规模经济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就是由于我们进行了市场取向改革,逐渐引入了市场机制。

事实证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的活力就比较强,经济增长就较快,经济效益就比较高,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就比较大,社会发展态势就比较好。

6.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基础与框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一)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大市场

(三)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所有制结构构成它们共同的基本的制度基础。

在此基础上,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才能真正成为所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构成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微观基础。

只有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现代企业才能够得以具备存在、发展并实现自身的再生产的空间和外部条件;只有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才能确保在微观搞活的前提下,维持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

只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才能形成多种经济主体间的激励兼容机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只有建立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使各种经济主体得以承受和规避市场风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和体制框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是指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决定》指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这一框架包括五个部分:

  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②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③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④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25年多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但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着诸多体制性障碍,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深灰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主要任务是: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7.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与特征是什么?

1.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中国的渐进性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宪法制度的内容决定了改革的内容,宪法制度的变化方式决定改革的方式。

它把市场化、工业化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三重重大的社会转型浓缩在了同一历史时代。

具体来讲又以下要点:

(1)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工业化和市场化双重转型的统一;

(2)中国的市场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制度的改革相联系的;(3)市场制度是一个由多方面内容组成的有机整体,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不仅仅涉及到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和经济体制的转型,而是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深刻变化的整体性过程;(4)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以目标决定了中国经济改革以及经济过渡的根本性质。

2.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化事实

a.没有严格意义连续不变的改革目标;b.没有一个事先规划好的蓝图;c.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模式进行;d.通过双轨制改革进行;e.没有改变任何主要利益团体的既得利益;f.是一个实验的过程;g.有着巨大的地域差异。

9.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一、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经验:

①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兼容性;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③局部推进与总体协调;④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⑤改革、稳定与发展;⑥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

12.理解产权明晰化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产权明晰化是国企改革的方向。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把企业改造成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市场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国有企业的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但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快改变国有企业低效率的状况,必须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

产权明晰化是国企改革的方向(产权的功能)。

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产权制度的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它能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交易费用:

商议和履行经济合约所需要的费用,包括当事人双方相互寻找所需信息的费用及商议、谈判、签订合约以及监督、强制合约履行的费用。

产权的主要功能:

明晰产权关系之所以能有效地节约交易费用,是因为:

(1)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区。

(2)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

(3)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使交易者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

(4)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

(5)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13.什么说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一、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的重要性)

1.深化国企改革可以为体制模式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必要的微观基础

2.深化国企改革可以为体制模式转换创造必要的市场条件

3.深化国企改革可以实现宏观控制方式的转轨

14.试述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

国企改革的方向。

一、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选择国有国营模式

公共产品:

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

分为两类:

(一)提供纯公共产品的企业的改革:

向全体公民免费提供的纯公共产品,如国防、公安、公共道路、下水道、城市美化、污染控制等。

(二)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企业的改革:

向消费者收取一定费用的准公共产品,如公立学校、公立医院、文化设施、城市自来水和煤气、邮政电信、新闻广播业、铁路、国家政策性银行等。

二、自然垄断性企业选择国有国控模式

自然垄断的含义:

在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的产业中,原来最先进入该产业部门的企业,其生产成本具有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逐步下降的特征,企业进而具有把生产规模扩大到独占市场的程度。

在垄断企业存在的情况下,任何新的企图进入该产业的企业的成本最初都是较高的,事实上无法与已存在的垄断企业展开竞争。

我国的基础产业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

包括:

基础工业:

能源工业基本原材料:

矿产资源、钢材、石油化工等基础设施:

飞机场、交通运输、港口、通讯、水利设施等

三、竞争性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竞争性国有企业:

是指那些国家投资建成的、基本不存在进入与退出障碍、同一产业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企业。

这些企业分布在加工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

产品的同质性:

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市场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同。

产品的异质性:

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

四、国有中小企业完全放开。

这类企业是指企业规模小、竞争程度高、市场需求变化快、产业的重要性程度低、传统上国家对其控制的力度低,国家对其承担的风险大于其上缴的收益等到特征。

中国国企在过去10年经历了长足发展,在壮大国民经济规模、“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中国企业话语权等方面展现了强大实力。

国企改革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包括公司制改造、合并重组、引入职业经理人等。

但从总体而言,已经进行的改革仍属细枝末叶。

而国企所存在的垄断经营、定位不清、效率低下、竞争力不强、管理腐败等问题,则一直饱受诟病。

15.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应当如何创新与完善?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

(1)内部治理结构:

其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自我约束、相互制衡的结构和机制。

保证公司的高效运作。

内部机制主要是通过对委托代理合约的合理设计和逐步完善形成,通过一系列激励合约,使代理人努力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

激励的核心是将经理人员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改善这种内部机制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允许代理人掌握公司股份,参与索取剩余,以便使代理人目标与委托人目标接近。

(2)外部治理结构的创新:

改善内部治理结构可以减少代理成本,但不能将其消除。

因此,企业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制衡,还要极大的依赖于良好的外部机制——相对完善的竞争性市场体系。

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对代理人的约束。

经理市场上的竞争的约束。

资本市场上的竞争(股票市场)。

所以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完善市场竞争是相当重要的。

17.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怎样认识现实经济生活中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

收入分配失衡原因:

1.政府挤占说。

国民收入分配过于向政府企业集中。

改革将由公转私。

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作为扩大和重启内需的重要途径,其中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更多的国资收入转化为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甚至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成为了共同的呼声。

2.劳动所得偏低说:

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占比逐年下降提高劳动所得势在必行。

劳动所得与资本所得之间存在差距也正常,但若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引发很多问题。

在我国初次分配领域,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已是一个普遍现象,并且这种差距有逐渐拉大之势。

3.垄断行业收入畸高说:

内地不同行业收入差最高达10倍电力电信烟草业工资畸高。

4.税制不健全说。

一直以来,我国采用的是分类所得的税制方式,对于工薪、劳务报酬、资本利得等分科目分别核定收入额和所得税率进行征收。

这种征收方式的好处在于其计算简便,但无法考量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结构在必要生活支出上的不同,从而导致在高低收入阶层收入来源结构存在明显不同的情况下,税收政策无法做到事实上的公平对待。

例如,高收入阶层来源于资本所得的收入在个人总收入中的占比极高,但相对适用税率偏低且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规避。

5.城乡二元结构说。

30年来,中国农民收入保持7%以上增速,从全球来看,这是令人称羡的成就。

但有两个变化更值得关注:

一是收入来源的变化,二是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

从1990年到2008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比重从20.2%上升到40.9%,农业收入比重从66.4%下降到38.9%,工资性收入已成为推动农民增收的最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城乡收入增长率差异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按照不变价计算,两者之间比值从1985年的1.53∶1上升到2008年的2.64∶1,说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出现了较严重失衡现象。

6.富人阻碍改革说。

我国现行税制实际是累退税富人有大部分收入没交税。

税收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节收入差距。

其原则是从富有的人那里多征一点,用于帮助低收入阶层的教育、医疗、市内交通等开支。

一般所采取的办法是累进所得税。

可是在我国,由于财产性收入很难征到税,所得税征收的对象主要是工资所得,而财产所得是富人的主要收入来源。

结果是富人收入中有较大部分没有交税。

不过这一现象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是一个老问题。

19.评述我国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1966年以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典型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其实质就是现收现付制,存在着板块分割、封闭运行、单位包办、全面保障、保障层次单一等不足之处。

1986年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力推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外,由于国家—单位保障制本身固有的不足以及人们思想的转变,我国的养老保障进入了探索、改革、新发展与深化时期。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制度,确定了统筹基金现收现付、个人账户基金完全积累的制度模式,探索出了适合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明确提出了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从3个方面强调实行统一制度,即统一企业和个人缴费比例、统一个人账户规模和统一养老金计发办法。

这个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以统账结合模式为特征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形成,具有历史性意义。

统账结合模式是为解决原有养老保险金制度缺乏稳定性和长期规划,难以应付经济波动,以及没有基金积累等问题而建立的,主要特点是:

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为每个人按其工资一定的百分比建立个人账户;其余部分为统筹基金,是所有参保人员的共同基金。

达到规定条件后即可享受相应的待遇。

采用养老保险金统账结合模式,充分考虑了国家和个人的共同利益:

一是实现了权利和义务相对应;二是实现了公平和效益相结合;三是实现了国家责任与个人的自我保障相结合;四是实现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实现了新老制度的平稳过渡。

这一制度模式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风险。

(1)个人账户出现“空账”运行。

改革前我国长期实行现收现付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统账结合模式后,由于没有任何养老基金积累,为确保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发放,只能使用企业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缴费,尤其是从近几年的实践看,旧制度下的养老金负债己经超过了社会统筹基金的支付能力,个人账户基金被用来弥补社会统筹基金的不足,造成了在资金流程上与现收现付没有实质性差别的“空账”运行体制。

同时也造成了新的“显性债务”压力。

(2)统账结合模式的实质仍然是现收现付。

由于个人账户空账问题,以及养老保险基金筹措问题的存在,目前实行的统账结合模式实质上仍然是现收现付。

近年来,我国经济状况、社会发展发生了较大变化,同当初设计统账结合模式时的预测相去甚远。

一是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二是由于持续的结构调整,就业压力加大,使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更加困难。

由于以上因素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基金的收支平衡,而且孕育着未来收支的巨大缺口。

转制成本是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由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模式改革过程的产物,转制成本解决不好,中国社会养老保险改革无成功可言;统账结合模式要想继续走下去,转制成本问题不可回避和拖延,否则,统账结合将被拖回到现收现付模式中去。

智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所以成功,与其在改革之初就将转制成本加以明确,并通过发放政府债券等方式加以解决,使新制度能够轻装上路有关。

 而中国统账结合制度已运行10年,可到现在连转制成本的规模到底有多大还没弄清,这与改革之初政府期望通过社会统筹账户的缴款来偿付旧有制度的债务,即用新制度所收缴保险费的一部分来逐步支付制度变迁的成本,从而减轻政府责任的想法有关。

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在社会养老保险改革之初过于乐观。

(1)解决老职工的养老金债务问题。

目前,养老保险金统账结合制度遇到的最大风险是几十年现收现付模式向部分积累模式转轨时形成的资金缺口。

由于老职工的养老金权益已经转化为过去的政府收入,并凝固在国有资产中,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多种筹资渠道弥补资金缺口。

(2)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减轻养老金支付压力。

退休年龄是影响养老金负担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平均预期寿命和保障水平一定的情况下,退休年龄提高,平均领取养老金的年限就短,养老金总负担就会降低。

据测算,在我国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均寿命不断延长,相应推迟退休年龄是一种必然趋势。

目前正在对退休及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

(3)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稳定的筹资渠道。

多渠道筹集资金,关键在于使之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的运作,以保证养老保险资金稳定可靠的来源。

(4)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实现统筹基金现收现付,用于互助共济,个人账户基金实行积累,用于职工个人未来养老,从而有利于统账结合模式的稳健运行,真正实现部分积累。

20.如何理解中国经济转型与升级问题。

二、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

一是优化需求结构。

近十年“三驾马车”同比增速平均分别达20%、14%和21%,近两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达95%和55%。

在投资刺激政策退出和鼓励进口措施下,投资与净出口的持续高增长动力将减弱,目前已现端倪;消费启动则面临收入、社会保障、房价等一系列瓶颈。

客观上看,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已经下降,因此要摆脱过度依赖于外需的增长循环。

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中国经济增长必须从投资拉动型、出口拉动型转向消费拉动型,但这种转型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阵痛期。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

以均衡化为目标优化多元产业结构。

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强;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均衡带动转变。

中国转型的最大的突破口就是要建立新的产业体系,要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引领产业持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取得大发展。

三是优化要素投入结构。

过去30年改革期间,劳动力优势是催生中国出口导向模式的主要原因,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和特定的经济制度导致产出分配趋于悬殊,衍生出高储蓄、低消费的结构特征。

1978年GDP中间储蓄率占38%,2007年的时候占到了51%。

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低劳动力成本、高储蓄、高投资、高资本形成。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和供给冲击的影响,依靠人口红利、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形成的所谓“投资成本洼地”效应,逐步减弱,“低要素成本”时代一去不返,这意味着中国过分依赖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