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楼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178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下第一楼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天下第一楼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天下第一楼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天下第一楼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天下第一楼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天下第一楼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天下第一楼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天下第一楼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天下第一楼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天下第一楼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下第一楼教学反思.docx

《天下第一楼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下第一楼教学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下第一楼教学反思.docx

天下第一楼教学反思

天下第一楼教学反思

(经典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middleschoollessonplans,teachingactivities,comments,messages,speechdrafts,workplans,worksummary,experience,and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天下第一楼教学反思

  这是天下第一楼教学反思,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天下第一楼教学反思第1篇

  一、学习目标

  1、学习8个生字,理解诗中生字的意思,学写生字“雀”。

  2、落实本课生字词,借助图片理解“白日”、“依”、“鹳雀”等词语。

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

了解古诗对仗的特点。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诗句体会傍晚黄河的壮观景象。

  2、借助古诗体会“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

  3、默写古诗。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小鸟图和象形文字“隹”。

同学们“隹”是一个象形字,单人旁就像鸟儿的翅膀,里面就像鸟儿的身体(借助“住”识记)隹指短尾巴的鸟,在隹的都上加上“小”(竖钩变成竖)读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鸟。

能给“雀”组个词吗?

  2、出示鹳雀图,这就是鹳雀,谁来读它的名字?

  3、(课件示鹳雀楼图)由于很久以前,鹳雀这种鸟经常喜欢停在山西的一座楼阁上休息,人们就把这座楼称为“鹳雀楼”。

示“楼”词,齐读。

  4、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

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楼之一。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吧!

  3、诗的名字就叫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初读古诗正音

  1、请同学打开书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指名读,正音)提醒“更”是后鼻音。

  

(二)识记生字

  1、同学们,这些红色的生字你认识吗?

你能记住哪个字?

(指名说)

  (三)理解词义、诗句的意思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将你的理解和疑问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指名说)

  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你理解哪个词语,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指名说)

  预设学生回答1)、白日指夕阳。

  2)、依指挨着。

  3)、尽指消失。

  3、指名说第一行的意思。

傍晚,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消失了。

  6、入指流入,这里是入海流,其实应该是流入海。

古诗为了押韵和对仗的工整常常这样倒着表达。

你能说说这行的意思吗?

(指名说)

  7、谁能连起来说说第一行的意思?

(指名说)黄河流入了大海。

  8、出示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预设:

1)、欲:

想要。

穷:

尽,完。

  2)、目:

看。

字典中有两个意思(眼睛、看)学生选择。

“千里目”和“入海流”一样倒过来理解,应理解为目千里。

  9、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指名说)想要看完远处的景色。

  10、更指再,上指登上。

  11、指名说第四行。

(再登上一层楼)

  12、谁能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想要看完远处的景色,再登上一层楼。

  13、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

请同学们先跟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三、品读古诗,深化诗意

  1、请同学们在读古诗,想象哪句是写诗人看到的景色?

(学生自读,指名说)

  2、诗人首先看到了什么?

(夕阳沿着山落下了)你从哪里看出是夕阳呢?

(依山尽)同学们你们看(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景色?

(指名说)太阳沿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的消失。

  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你能读好吗?

  4、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出示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名说)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黄河?

(滔滔不绝的黄河,奔流不息的黄河,雄伟壮丽的黄河。

  5、你能读出黄河奔流不息的气势吗?

  6、诗人看到如此美丽的落日不禁吟道(白日依山尽)诗人登上黄鹤楼向西望去,只见(引读:

白日依山尽)。

接着诗人又向东望去,只见黄河之水奔流不息不禁吟道(黄河入海流)

  7、谁能读出诗人眼前壮观的景象?

(指名读)

  8、看着这样的景色,诗人又想到了什么?

出示第二句(指名读)为什么想要看得远就得更上一层楼呢?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9、同学们,当诗人站在鹳雀楼的第一层时他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色,如果再上一层楼他会看到什么?

(指名说,眼界更开阔,看得景色更多)

  10、是啊,这正是王之涣想告诉我们的道理,要想懂得更多,看得更远,就要更上一层楼,有新的进步,因此“更上一层楼”也成了千古名句。

当你有进步时,老师会说祝你更上一层楼,有更大的进步,你会把这句诗送给谁呢?

  四、了解古诗写作特点,背诵并默写古诗

  1、同学们,诗的语言是凝练的,古诗中有对仗的特点,就向对对子,你瞧白日对黄河,依山尽对入海流,千里目对一层楼。

这就是对仗,相信你现在读得更好(指名读)能试着背一背吗?

能试着默写吗?

(学生默写)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其它三个分别是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古诗后很多诗人写过这四座楼,其中李白写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背,齐背

  2、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王勃的'《滕王阁序》他这样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示图片)这句是说,晚霞中野鸭在水面飞翔,天空和水面浑然一色。

  3、岳阳楼的诗句请大家课后去搜集。

  六、教学生字词

  1、(出示“雀”)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写好这个“雀”字。

  2、“雀”是上下结构,它的偏旁是下面的“隹”。

  3、教师范写说注意点。

(短竖,左点,右点略高;瞥连短竖要写长,一竖连瞥往下写,点下四横长短异,最后一横拉拉长)

  4、学生书上描红,作业本上写一个,师生评价后再写一个。

天下第一楼教学反思第2篇

  教材说明: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廓、气象雄浑的意境,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设计思路:

  对于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主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不需要太多的讲解,在第一课时的设计中,我先带领孩子们认真反复的朗读这首诗,使他们对这首诗有个大概的了解,并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诗人。

然后主要是识字教学,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将这些生字记住并会正确书写,最后将这些生字放入古诗中,体味它们各自在这首诗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看,(出示挂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游玩的地方,这座楼坐落在山西,楼有三层,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

那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

  2、对,你们真聪明,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3、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

指名拼读“鹳”(guàn).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指导学生读准课题)

  二、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谁登上鹳雀楼?

(作者)作者是谁?

  王之涣:

唐代著名诗人。

从青少年时起就勤奋读书,刻苦写作,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写的诗深受人们喜爱。

  过渡: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一下作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

  1、你们想读这首诗吗?

那先小声的跟着老师将这首诗读一读。

  2、自己再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用铅笔将它们画出来。

  3、这次我们再大声地跟着老师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画出来的字的读音。

  (先听老师范读,再跟着老师读,可以把握住对这首古诗的朗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找出不认识的字,为下一步的识字教学做一个铺垫。

  四、识字教学

  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

(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

(默读生字)

  2,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

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3、你们的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下面我们再来个读字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读的最好。

(分小组读)

  4、你能给这些生字宝宝找朋友吗?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字的记忆。

  五、写字教学

  1、过渡:

我们在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后,如果会写它们那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

竖折板书:

竖折12

天下第一楼教学反思第3篇

  【目标预设】

  1.识读本课6个生字和一个只识不写的字,学写“欲、楼”两个生字。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理解诗意。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3.让学生感悟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二、采用自问自探的方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通过探究获取知识,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设计思路】

  这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首古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

教学时,要以读为主,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问中读诗,在自探中品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想像中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诗,简介诗题

  1.小朋友,在我们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谁来把你喜欢的吟诵给大家听?

  2.生吟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诗。

(师板贴诗题,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一组鹳雀楼图片,生欣赏)师述:

你们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一共有三层,面临黄河,传说古时候许多鹳雀喜欢停歇在这里,因此人们把这座楼叫做“鹳雀楼”。

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

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时,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

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

想不想学?

  二、自主学习,感知诗句

  1.(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及《登鹳雀楼》一诗)师配上古筝乐吟诵。

  2.师述:

小朋友喜欢这首诗吗?

(喜欢)想不想也来读一读?

(想)请同学们自己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

  3.检查生字

  课件示没有拼音的诗,且闪烁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看,古诗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

  4.检查读诗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

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注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课件可画停顿线)

  5.那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好呢?

指名读,齐读。

  三、自问自探,理解诗意

  1指导质疑。

请小朋友自己再轻轻地读读诗,想想哪里你不懂?

交流疑问。

  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

但小朋友别着急,我们还是有解决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吗?

  2.交流总结读诗方法并出示

  

(1)借助课文里的插图理解诗句。

  

(2)反复读,读中理解。

  (3)发挥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诗的一大好帮手)

  3.再读古诗,探究诗意。

  4.交流探究学习的收获。

  

(1)理解第一行诗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

(在哪里看?

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

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

a白日指什么?

(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

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b太阳怎样呢?

看图,读句,想。

  c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

(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

  d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e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

怎样画呢?

  简笔画:

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

这句话谁能读好?

  f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

)再指名读,齐读。

  (3)理解第二行诗

  a、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

(入海流)

  b、黄河水流是什么样的呀?

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示图,交流。

示词,认读。

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描绘的情景,争取用上我们说过的词语。

  c、黄河入海的源头在鹳雀楼上是看不见的,因为离得很远很远,作者这样写是他在发挥——想象我们也来发挥想象,把黄河奔腾入海的情景画出来。

指名板画。

(必要时师帮助)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d、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

指名,评,男女比赛,读出气势。

  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

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

这气象是多么雄浑啊!

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美美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

  f、真有气魄呀!

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

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读。

  5.出示三,四行诗句。

  他在想什么?

引:

千里目指想怎样?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

示“更”。

(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

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

诗人想:

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这是因为——?

让生试说。

  6.诗人王之涣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心胸特别舒畅,目光特别远大,他不由得感叹道: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这句诗不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而且也激励自己和别人向更高的新的目标努力。

小朋友,你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或听到过这两句诗?

  7.学生交流。

  8.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勉励自己更上一层楼吧!

  9.学到这里,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做一回小诗人?

(指名吟诵)

  10.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鹳雀楼,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全班学生吟诵)

  11.一首诗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诗也是一首动听的歌,你们听(生欣赏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吟唱吧!

(师生吟唱)

  四、欣赏作品,学习生字

  1.小朋友,这首诗不仅成为千古绝唱,而且还被许多书法家写成了书法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你们看,(课件展示一组不同字体和风格的书法作品,师简介,生欣赏)

  2.这些书法作品真让人赏心悦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当一回小小书法家?

(想)那老师觉得我们应该先把这首诗中的生字学会了,是不是?

(是)下面我们就跟着电脑爷爷来学两个比较难的字。

(课件展示“楼”“欲”两字的笔顺,学生跟电脑爷爷书空)

  3.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生交流)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课后请每个小朋友也写一幅漂亮的书法作品,在班里举行一个书法作品展览会,好吗?

天下第一楼教学反思第4篇

  教学目标

  1,看拼音识字,巩固所学鼻韵母。

  2,通过看图,绘画理解诗的大意,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3,会认7个生字,能写5个生字,认识一种新笔画"",学习新笔顺:

先里头后封口。

  设计意图

  古诗是教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使用传统教材,贯彻落实《新课标》,充分体现新理念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各年级对古诗的学习要求也不同。

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只要求读读背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堪称盛唐佳作的《登鹳雀楼》被北师大版一册教材编入第八单元,作为阅读内容。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著,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山河的壮观,表达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

教学时,我根据年段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教材,重点放在读读背背,学习生字,写字上。

在理解诗句时采用以读代讲,以画促读的教法。

一改逐句,逐词讲解翻译的传统教法。

注重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让孩子们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本课设计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三分钟交流,看谁背的古诗多。

  过渡:

同学们背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

  2,读课题(正音,读准"登"字,强调后鼻韵母)。

  3,鹳雀楼是什么样的呢(播放课件鹳雀楼图景,配乐解说:

鹳雀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

它共有三层,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在这楼上能看到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游览胜地。

因为常有一种鹳鸟停栖上面,所以得名鹳雀楼。

)(板书:

中条山和黄河的简笔画。

  4,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诗人登上鹳雀楼,你们想不想知道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44,一边看书一边听诗人吟诵。

(播放录音朗诵)。

  过渡:

多美的诗句啊,请同学们也放声读读吧!

  二,自读诗句,识字学词

  1,同桌互读(要求:

不会读的互相帮一帮,会读的互相夸一夸。

  2,游戏:

"闯关争星"。

第一关:

我会读。

  (出示认读的生字:

黄,海,流,千,更,层,楼,要求:

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小声读诗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交流自学情况,(课件出示,制成卡通机器人的生字卡,会说话:

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请准确地叫出我的名字,我就成为你的好朋友。

  如:

  a、请会读的同学当小老师带读生字,读后找一找哪些生字带有后鼻韵母。

  b、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牢记生字朋友。

  c、交换多种方式读生字(带拼音齐读→开火车读→加大难度,去掉拼音读。

  d、会读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

我们和生字交朋友,不仅要会认读,还要会写。

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

  3,闯第二关:

我会写

  出示田字格生字:

山,日,目,入,千(静态观察,找出关键笔画)。

  师范写(提示容易误写的笔画笔顺,结构比例。

  学生书空笔画笔顺(认识""和"日"的笔顺规则)。

  ④学生仿写:

山,日。

  ⑤展现学生书写情况。

(对比观察,欣赏评议。

  ⑥被评为写得好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

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

  三,图文结合,读懂诗句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想,他读得好不好

  2,评一评(他读得怎样好在哪里相机指导古诗朗读的停顿和重音处理。

  3,读了诗句,想一想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请把诗人看到的景象画出来。

  4,展示学生的画,并问你从哪几行诗句中知道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5,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想到了什么诗中哪两行写诗人的这种想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从诗人的想法,你明白了什么(联系日常生活,登高望远的活动谈感受。

  过渡:

是啊!

想看到更远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层楼吧!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登高望远的道理。

(板书:

登高望远)

  四,朗读成诵,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学们,请看书上的插图(多媒体课件放映并配音:

日落西山,晚霞满天,滔滔的黄河水东流而去,多么壮丽的景象!

  过渡:

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此时,你们想不想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

  2,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先小组读,再个别打扮成小诗人表演读。

  过渡:

真不错,多像一位小诗人呀!

读到这里,会背这首诗吗谁来试一试。

  3,学生背诵(个别背,男,女生打擂台,齐背等形式)

  五,注重积累,扩展延伸

  课件出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