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的认识与防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5732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吸虫病的认识与防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血吸虫病的认识与防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血吸虫病的认识与防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血吸虫病的认识与防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血吸虫病的认识与防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血吸虫病的认识与防治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血吸虫病的认识与防治Word格式.docx

《血吸虫病的认识与防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吸虫病的认识与防治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血吸虫病的认识与防治Word格式.docx

血吸虫病主要感染季节是4-10月。

  3、因生产生活需要接触疫水时,要采取防护措施。

  4、感染血吸虫以后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

  5、疫区每个家庭和个人有义务积极配合当地血防部门组织开展的查螺、灭螺、人畜查病和治疗工作。

  二、知识要点

  1、血吸虫病是由于人或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经济发展。

  2、血吸虫生存繁殖离不开钉螺。

钉螺主要生长在潮湿草滩上和沟渠旁。

  3、血吸虫生活史:

血吸虫虫卵从人或哺乳动物的粪便中排出,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再从钉螺逸出进入水中;

当人和哺乳动物接触疫水后,尾蚴很快钻入皮肤,在体内发育成成虫产卵。

  4、感染血吸虫的途径:

人或哺乳动物接触疫水10秒钟,血吸虫尾蚴即可侵入皮肤,就可能造成人或哺乳动物感染发病。

  5、血吸虫病的危害:

人得了血吸虫病可引起发热、拉肚子等,反复感染或久治不愈可引起肝硬化、腹水,严重者影响生长发育(青少年),使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危及生命。

同时血吸虫病人和病畜又可作为传染源,造成血吸虫病传播。

  6、血吸虫病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种。

急性血吸虫病发病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死亡。

慢性血吸虫病一般无明显的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

晚期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肝硬化和腹水等症状,重者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7、预防控制血吸虫病的方法和措施

  ①不在有钉螺的湖水、河塘、水渠里进行游泳、戏水、打草、捕鱼、捞虾、洗衣、洗菜等接触疫水的活动。

  ②因生产、生活和防汛需要接触疫水时,要采取涂抹防护油膏,穿戴防护用品等措施,预防感染血吸虫。

  ③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当地医院或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进行检查和早期治疗,查出的病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

  ④生活在疫区的群众要积极配合当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组织开展的查螺、灭螺、查病和治病工作,以及对家畜的查病和治疗工作。

  ⑤改水改厕,防止粪便污染水源、保证生活饮用水安全,改变不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习惯,是预防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数字“血吸虫病”

  1.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

世界上主要有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等5种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在我国流行的为日本血吸虫。

除人以外,还有40多种哺乳动物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

  2.目前,血吸虫病流行于世界74个国家和地区。

估计目前有6.52亿人口受威胁,1.93亿感染者,有症状病例1.2亿。

  3.我国有12个省、市、自治区,427个县(市、区),37246个行政村历史上有血吸虫病流行。

目前,已有5个省、市、自治区,317个县(市、区)达到传播控制或传播阻断血吸虫病标准。

  4.在我国引起血吸虫病流行的血吸虫是因为日本人于1904年所发现而命名为“日本血吸虫”。

1972年、1975年,我国分别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和江陵凤凰山出土的西汉古尸的直肠组织上发现了形态完好的血吸虫虫卵,距今已有2100多年。

  5.血吸虫生命的7个阶段:

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

  6.血吸虫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的3个条件:

传染源(血吸虫病人、病牛或其他终宿主)、传播途径(接触含血吸虫尾蚴的水)、易感人群(血吸虫病不产生保护性免疫,每一个人都是易感人群)。

  7.影响血吸虫病传播途径的3个环节:

传染源的粪便进入水体,钉螺被感染,易感人群接触水体。

  8.血吸虫病防治的6个主要措施:

查治病源,粪便管理,查灭钉螺,安全用水,个人防护,免疫预防。

  9.寄生在人体内合抱的雄虫每小时可吞食3万个红细胞,雌虫每小时可吞食30万个红细胞。

  10.一条血吸虫成虫可在人体活3~5年,多则20年。

  11.一条雌虫1天可产卵1000~3500个,在产卵的总数中7.7%排入粪便和肠内容物中,18.3%沉积于小肠组织,50.8%于大肠,22.5%于肝脏,1%肠系膜和脾脏等组织。

  12.一个毛蚴2天内找不到钉螺即死亡。

1个毛蚴进入钉螺体内可繁殖10万条尾蚴,每次逸出100~1000条。

  13.尾蚴从钉螺体内逸出后其中上升并静止地浮在水面的占尾蚴总数的98.2%,在水体中央游动的占O.4%,而沉在水底的占1.4%。

  14.日本血吸虫病易感染季节为4~10月,尾蚴感染的最适温度为20~25℃。

一条尾蚴夏季存活3天,冬季可存活一周。

  15.一条尾蚴进入人体最长需10秒时间,沾有一点疫水迅速擦干,就可避免感染的危险。

一个尾蚴进入人体长成成虫需45天。

  16.钉螺在大陆分布的四至,最北至江苏省宝应县(北纬33度15分),最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玉林(北纬22度37分),最东到上海市南汇县(东径120度51分),最西是云南云龙县(东径98度41分)。

钉螺分布的高程,最低接近千0m(上海市),最高为2400m(云南省)。

  17.钉螺寿命一般为1年,有的可达2~3年,感染钉螺(阳性钉螺)的寿命为一般仅3~6月。

  18.一个雌螺1个产卵季节可产卵9~258个,螺卵1个月后可孵出糼螺,糼螺2个月可发育为成螺。

  19.钉螺在土表约占60%,土内约占40%,一般离土表约6cm以内。

冬季在土内可占50%,深度可达14cm。

  20.钉螺的生存与水息息相关,在湖区水淹时间4~5个月的地方为密螺带。

湖、河、沟、塘边水线上下33cm内钉螺密度最高。

  21.钉螺在0.1~0.15m/s的水中,可逆水移行,迁移距离一般在2m以内,最远可达80m。

依附载体扩散一般在50km以内,少数可超过50km。

  22.人体从接触疫水到血吸虫病发病出现临床症状一般为4O天左右时间,潜伏期最短14天,最长为84天。

  23.血吸虫病查病方法有3类:

病原学诊断、血清免疫学诊断和询问病史、体检。

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分为3种:

急性、慢性和晚期。

  24.急性血吸虫病简称“急感”,以6~10月为发病高峰。

发热是其主要临床症状,体温相差可高达4℃;

腹泻较为常见,每日为3~5次,严重者可达20~30次。

在吡喹酮应用以前,病死率在2.2%~20.7%之间,如吡喹酮临床及时应用,病死率可降为零。

  25.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分为4型:

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和侏儒型。

上消化道出血是晚血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50%以上的患者因其死亡;

肝昏迷也是晚血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占1.6%~5.4%,死亡率70%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