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6111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11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4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4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4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4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4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4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4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4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4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4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4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4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4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4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

《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讲述卷一浅释文档格式.docx

天魔外道受不了,所以用种种方法来破坏、来消灭它。

首先造出谣言,说楞严经不是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说的经,而是后人伪造的经,这是外道强辞夺理的说法,故意破坏真经的卑鄙手段。

楞严经的内容,说明四种清净明诲,二十五圣各述圆通,五十阴魔的境界。

好像照妖镜,使旁门外道的妖魔鬼怪原形毕露,无处藏身,乃大事宣传楞严经是伪经,不可相信。

近年来,一些无智的学者,愚痴的教徒,对佛学不了解。

竟敢断章取义,妄测圣言。

而一般无智无识的人,没有辨别真伪的智慧,人云亦云,推波助澜,硬说楞严经不是佛说的。

学佛法的人,不但要深深了解楞严经的道理,为了令正法久住而邪法永息,更要到处提倡楞严经,宣扬楞严经,到处解说楞严经,并且要到处护持楞严经,这是佛教徒应该尽的责任。

我今天向大家提出保证,保证楞严经是真经。

如果楞严经是伪经,我愿堕地狱。

因为我对佛法不认识,以假当真,心甘情愿接受此种的果报。

就因为楞严经是真的,我乃发愿,生生世世要弘扬楞严大法,要宣读楞严真理。

各位想一想,楞严经若不是佛说的,谁以说出这种正确的法?

我盼望批评楞严经是伪经的人,赶快忏悔,痛改前非,否则,必定堕入拔舌地狱。

我祈祷预祝念楞严经的人,讲楞严经的人,宣扬楞严经的人,流通楞严经的人,统统早成佛道。

主要的原因,楞严经所讲的道理,既正确,又合理,能使妖魔鬼怪,旁门左道,无所遁形,能令正信佛徒,保持正念,坚护正法。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美国北加州万佛城宣化禅师述 

菩萨戒弟子方果悟笔录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这十九个字是这部经经名字,是一个题目,连下面的一个经字便成二十个字;

前十九字属于‘别名’,后一字叫‘通名’。

别名的意思是与其他经典有所分别,名字不同;

下面的经字是相同的,因为相同,故叫通名,通名是通于诸经,别名是别于诸经,由于此部经与诸经不同,故有这通、别两种称法。

佛所说的经典,有七种立题,此七立题包括了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即是:

单三、复三和具足。

单三是单用的有三种;

复三是双的,是两个意思在一起,也有三种;

具足一是说有一种是具足的意思。

单三之中有‘单人立题’,譬如‘佛说阿弥陀佛’。

因为佛是人,阿弥陀佛也是人,故名;

有‘单法立题’,譬如‘大般涅槃经’,这就是单以法立出来的题目;

又有‘单喻立题’,譬如‘梵网经’,这部经比方大梵天王的网罗幢。

这人、法、喻叫做‘单三立题’。

复三:

有‘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人,所问的般若是法,故称;

有‘人喻立题’,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是人,师子吼是个比喻,意思是说:

佛说法的时候有如狮子吼声那么雄伟;

又有‘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个比喻,故立此题。

具足一:

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这部经比喻万行的因花,庄严无上果德,此题具足人、法、喻故名。

凡是讲经者,对这七种立题都需要明白清楚,才可讲解经典,如果连七种立题都不明白,又怎样能教人家明白呢?

比如:

自己都不能觉悟,又怎能教人觉悟呢?

这一点是很要紧的。

假如连七种立题、五重玄义、十门分别都不先明白,就自称法师,到处说法,于是把一般人都讲到地狱里去了,连他自己也到地狱去了,这还不要紧,但听的人却连他们为什么会到地狱都不知道,这实在是很可怜的。

因此,学佛的人必须真正懂得佛法,真正有了智慧,然后才去教化众生,这才不会出错。

在这一部楞严经里,所说的道理是无穷无尽的。

这部经我不是依照天台宗的‘五重玄义’来讲的,而是根据贤首宗的‘十门分别’来讲。

贤首宗和天台宗是中国佛教的两大宗派,讲经的法师们有些是学天台而不明贤首,有些是学贤首宗而不了解天台,所以有时讲的经典不能达到圆融无碍的程度。

现在,我讲这部大佛顶首楞严经,是依照贤首宗的‘十门分别’来讲解。

在没讲经之前,先讲‘十门分别’,这十种门第一是:

总释名题,七种立题是分别佛经七种命名的道理,现在是总释名题,这部经名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经名的第一个字是‘大’,什么叫大?

这大有四种:

大因、大义、大行和大果。

因是密因,它和其他的因不同。

是秘密的因,是人所不知道、外道所不明白、二乘也没有觉察到的,故叫密因,是非常之大,故说‘因大’;

‘义大’,是说其中修证了义的义理也是特别的大;

诸菩萨万行,这是‘行大’;

首楞严就是‘果大’。

这部经具有这四种大故称‘大’。

‘佛顶’——佛,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了,你们常说:

我信佛教,我学佛法,但是,这个‘佛’字又怎样解释呢?

这个‘佛’字是印度语,叫佛陀耶,中国人欢喜简略,便把陀耶两个字删去了,只用一个佛字,以致一般人以为这个‘佛’字就是中文翻译,其实这只不过是音译。

‘佛’字译为中文是‘觉’,而且这觉悟的‘觉’并不只一种含意,而是三种: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什么叫自觉?

自觉和凡夫不同,好像你我现在是凡夫,还未觉悟,但是佛自己觉悟了,他自己开悟了还想办法令其他人也都开悟,这叫觉他。

在自觉与觉他之间,还有种种的阶段和程度的不同,因悟有大小,是依各人的根性而有不同。

佛自己得到的大的觉悟,也令他人得大觉悟,到这两种觉悟都圆满了就叫‘觉行圆满’。

所想的与所做的都圆满了,是为万德庄严,达到‘三觉圆、万德备’就称为‘佛’。

为什么要信佛呢?

因为我们本来都是佛,不过现在迷了,不能证到佛的果位上,为什么说我们本来是佛呢?

因佛说过: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

’既然所有众生都有佛性,为何没有成佛呢?

乃由于妄想执著。

有一妄想就想东想西,想南想北,想上想下,啊!

钻天入地,无所不想……这些个妄想实在打得太多了,令你数也数不过来,你说说看,你一天到底打多少个妄想呢?

你知道吗?

如果你能知道,那你就是菩萨了,就因为你不知道,所以还是凡夫。

这些妄想执著究竟都执著些什么呢?

——执著这个也是我的,那个也是我的——所有的物质享受都放不下,至于精神享受那更不用提啦!

真是有什么就执著什么。

男人有男人的执著,女人也有女人的执著,善人有善人的执著,恶人有恶人的执著……啊!

有了执著就不得了啦!

这可不是好事情呀!

你自己不明白而已,因为只贪图享受是不会成佛的,所以,一切众生不能成佛是由于妄想执著,才不能证觉。

佛曾说过:

‘狂性顿歇,歇即菩提。

’这是楞严经里面讲的,意即说你这个狂妄自大的心、你这个好高骛远的心,你那种看不起人的心哪!

那种只知道我是最聪明的人,只知道我比谁都好。

比如有个人长得像个丑八怪,你看他怎样说:

‘啊!

我真美丽呀!

’你看,这个执著多大呀!

如果你把这种执著,这个狂心歇止了,便即刻得到菩提。

什么是菩提?

——就是觉道、就是开悟,开悟就离成佛不远了,因此,你能把狂心休息了,这便是你的好去处。

自觉和凡夫不同,你我凡夫是属不觉,已经觉悟的是什么人呢?

就是阿罗汉与辟支佛。

辟支佛印度话叫辟支迦罗,是从十二因缘而悟道的,阿罗汉是由四谛法悟道的,故自觉异于凡夫。

觉他和二乘不同,什么叫觉他?

‘觉他’要有菩萨心肠,菩萨便是觉他,也可说是利他,故菩萨异于二乘,和这些二乘的声闻、缘觉是两样呢?

还是一样?

声闻是罗汉,缘觉是辟支迦罗,菩萨就是菩提萨埵;

究竟这三者是由一个人、两个人或是三个人修成的呢?

这可以说是一个人,也可以说是三个人。

怎么说呢?

因为可能有一个人他先修声闻,然后修缘觉,再由缘觉而修菩萨的六度万行,他一个人全包办修了这么多的行门,这种种的法,所以可以说是一个人。

但是,又可能是三个人:

第一个修声闻,修成后他就不再求进取了,做个自了汉,自己开悟了就不管其他的人了,停止在阿罗汉的程度上;

另有一个修到阿罗汉,然后进展至辟支佛的果位上,便不再前进了,这样就成了两个人,加上第一个人就成三个人了。

到了辟支佛的果位上也只是自觉,不是觉他,等到菩萨乘才是觉他。

菩萨修六种波罗蜜与万行相应而成,行菩萨道直到圆满,这叫觉行圆满,就成佛了,故欲觉行圆满须不离菩萨。

这三种觉悟,在这里虽只说这么多,但是行起来真个是千差万别,程度里面又有程度,分别之中再有分别,以至于三觉尽皆圆满。

‘顶’字是至高无上的意思,再没有比它更高了就叫做‘顶’,好像我们的头,头顶上是天,因此叫做顶天立地,我们人就是顶天立地的。

那么‘大佛顶’这三个字合起来,就是我不讲,相信大家都明白是说大大的佛的顶。

那佛顶究竟有多大呢?

拿一把尺子量一量,是不是像这个佛那么大?

其实,这个佛并不是一个大佛。

它只不过是像大海中的一滴,像这世界一粒微尘那么大罢了,而那个大佛是大而无大,它是遍满一切处的佛,无在无不在的——你说它在什么地方呢?

它什么地方都不在!

你说它不在什么地方呢?

它却又什么地方都在,根本没有办法来衡量它大到什么程度的。

谁最大?

是佛!

而这大佛是谁?

就是你!

也是我。

如果你说:

‘我没有那么大,我看你也没有那么大。

’那又为什么说就是你、是我呢?

如果不是你不是我,那讲它做什么?

就不需要讲了。

就因为于你于我都有关系,所以才要讲它。

那么,你我怎么会这么大呢?

我告诉你,你我所具足的佛性就是这个大佛,不但是大佛,而且是大佛的顶,本来再没有比它大比它高的了,但是它还有个顶,在它的顶上,这就是‘大佛顶’三个字的意思。

在这个大佛顶上,又现出一个大佛,那么这个大佛又有多大呢?

这个大佛是看不见的,所以,在楞严咒上说:

‘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无见顶相——无见不是没有吗?

我看不见,怎么又说有个大佛呢?

你看不见的那才是大,因为大到你的目力看不见,你会说:

‘我怎么会看不见?

太小可能看不见,大的我一定能看得见。

’大的你怎能看得见呢?

像这个天,你的眼睛怎能把它看完?

像地这么大,你能完全看见地吗?

由于你看不见,那才是真正的大。

这个大佛顶就是无见顶相放的光,放多大的光呢?

当然是放大光了,这大光照遍所有的境处,你问道:

‘照不照得到我?

’早就照到你了!

你会说:

‘怎么我不知道?

好,你想知道吗?

我讲过:

‘心清水现月,意净天无云。

’你的心里要是清净到了极点,佛光就会照到你;

心里不清,就好像是一潭浑水,月光就照不进去。

‘意净天无云’,你的意念要有一定,就像天上无云一般,境界就妙不可言了。

如果每一个人真能清净其心,便可得到这楞严的密义。

‘如来’这两个字:

‘如’是无所不知,‘来’就是无所不来。

佛法的本体是如,佛法的用就是来;

佛的体如如不动,来而不来,那么到什么地方去呢?

金刚经上说: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也不到我这儿来,也不到你那儿去;

是在你那儿,也在我这儿,这就是如来。

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最初佛有多少个名号呢?

最初每尊佛有一万个名号,以后才把它减少,因为一般人记不得那么多,于是就缩减到每尊佛一千个名字,但是,一千个还是使人记不了,因此就再减到每尊佛一百个不同的名字,尽管如此,众生仍然很难记得,于是乎又缩到十个,这十个名号,也正是每一个佛的通号。

第一个名字是‘如来’,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就是成佛了;

第二个是‘应供’,意思是应当受人天的供养;

第三叫‘正遍知’;

第四是‘名行足’;

第五叫‘善逝世间解’;

第六叫‘无上士’;

第七是‘调御丈夫’;

第八‘天人师’;

第九‘佛’;

第十是‘世尊’,每一位佛都有这十种名号。

‘如来密因’,什么叫密因呢?

一个人定力的本体叫做密因,为什么叫密因而不叫显因呢?

因为这定力的本体是每个人都有的,所谓人人本具,个个不无;

虽是本具不无,但每一个人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不知道所以叫做密因,这是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定力的本体,是如来定力的本体,也就是一切众生定力的本体,人人都具有这种定力的本体,只是自己没有发觉出来,不知道而已,故称为密因。

‘修证了义’——这个密因是做什么的呢?

是要修悟成正果的!

要怎么修呢?

参禅、念佛,都是修,可是这个修是专门指修参禅的,专门修参禅才能证果,且证果到达‘了义’的义理上。

什么叫‘了义’呢?

‘义’是意义,这个意义了了,是把世间、出世间法,完全都证得无余了,再也没有法可修,再没有法可证了,这也就是永嘉大师证道歌上所说的‘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绝学,是最高之学。

无为,是不妄为。

闲道人就是悠闲清净的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理;

为什么不除呢?

是因为除尽了,妄想已没有了,不求真,是因为已经得到了,所以不需要再求了,了义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连‘妄想’或是‘真’都不分别了,学到了极点就叫‘了义’,不了义就是还有意思,等到什么意义也没有了,干而净之,就到了密因那个正定的本体上,此即是修悟证果成功而达到了义的境界上。

所以,了义也正是大义,大义包括一切义,如果了义没有了——没有了这才是真的有,还在有的时候就不是真有了,若再无义可证了,已到极点了,即叫‘了义’,极点在什么程度上呢?

也就是到了佛的境界上、佛的果位上。

可是,想到达佛的境界上,需要行菩萨道,故说‘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诸菩萨的‘诸’字,是很多很多的意思,可以说是一切的菩萨,数不尽那么多的数目,总说起来有五十五个位子,其中包括: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加上佛,就是五十五个级位,每一级里面都包括了千千万万的菩萨,无量无边那么多的菩萨,所以叫‘诸菩萨’。

什么叫‘万’行呢?

这是说修行的行门很多,那到底有多少呢?

有八万四千行门那么多!

万行是菩萨所修的,菩萨不但修万行,而且还修六度,六度是什么呢?

第一布施。

第二持戒。

第三忍辱。

第四精进。

第五禅定。

第六般若。

布施有三——即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指所有的金钱财产,是每个人最爱惜的,也是世界上最肮脏的东西。

你看,我们的钱数来数去,不知经过多少人的手,其间不知带了多少的细菌或病菌等的微生物,故在佛教里把钱称作‘不净物’,第一是来源不净,有些钱的来路不明,有人说‘我做工赚回来的钱应该是正当的了吧?

’虽然来源是正了,但那些钱本身带著很多病菌在上面,很容易染上传染病,由此可知钱是多么不洁净的东西;

可是,每一个人都喜欢它,一点不嫌多。

殊不知钱多了,毛病就愈多!

可是这种不好的东西,人人却都爱之如命,而不能暂舍,如果你能舍那就是布施,行布施的人就是行菩萨道;

菩萨修六度万行,第一就是要喜舍,喜舍就是说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布施给人家,帮助别人,这就是财施。

但是,人做布施是不容易的,人的心是属‘阴阳交关处’,又是个‘理欲战斗场’,好像看见一个人很困难,没有饭吃,想送他一块钱,让他吃饭去,于是把手伸到口袋里去掏钱。

就在这时候,第二念又生起了,想著:

不行!

如果一块钱给了他,我搭巴士就没钱了。

因此第一念虽想舍,第二念便又想到自己要坐巴士了,于是又把钱放回口袋里了;

这样的情形由小而大——同这一块钱乃至十、百、千、万、万万块钱,都是这样:

常常在布施的同时会生出一种自利的心,所以,财施说起来很容易,做的时候就不容易啦!

第二是法施,就是‘法’的布施。

现在我讲经说法,就是以法来布施,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因为以钱布施是有限量的,但以法来布施是没有限量的,例如我现在讲经,你们因听了一句经典而开了悟,证得一个境界,那我的功德就大了,因为我讲经说法可以帮助你成佛的,故法施的功德最大。

还有无畏布施:

当别人遇到飞灾横祸等不幸的事情,或遇抢劫、火灾等恐惧惊惶的事件时,你能给予安慰、帮助,使人免除惊恐,这是无畏施。

这里所举出的不过是小问题,但我们知道了小的,大的问题也就容易明白了。

以上是略释六度中之第一度——布施,第二度是持戒。

佛教中最重要的是戒,什么是戒呢?

戒是‘止恶防非’,止恶是停止一切的恶事,防非是提防所有的过错,也就是‘诸恶莫作’——所有的恶事都不要做,‘众善奉行’——所有的好事都要去做。

我告诉你们一件事:

小时候,我是不懂算数的。

一有钱就给了人,有一块钱给一块钱,有两块钱就给两块钱,这在一般人来说,是不是太愚痴了呢?

其实这是帮助人,帮助人就是利人,利人就是菩萨发心,菩萨发的心是要对人有利益的,自己忍苦而劳,受点委屈都可以,这种利他的心就是菩萨心,菩萨心就是‘众善奉行’。

我们不要只愿盘算著这一回我有没有吃亏?

有没有上当?

看看自己有没有占著便宜?

一切事情总要算算自己的利益,总想要占便宜,但是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吃亏了,所以我们应该为人家打算,不应该为自己打算,持戒的目的,也就是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那么,戒有多少种呢?

戒有很多种,基本的有五戒,在家学佛的皈依三宝之后,若想往前进一步,就要受五戒,受了五戒之后再前进是受八戒、十戒;

受十戒就是沙弥了,受了沙弥戒后要正式做出家人,就必须受二百五十条比丘戒,比丘尼则要受三百四十八条戒。

菩萨也有戒,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重的犯了不能自行忏悔,轻的犯了还可以改过自新。

佛将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向佛请示:

‘佛在世的时候,佛是我们的师父;

佛入涅槃之后,我们以谁为师呢?

’佛陀便告诉他们说:

‘我入涅槃之后,应以戒为师。

所以,在家人要受戒,一定要向师长求,授戒也是一定从比丘受,在佛的戒律上比丘尼是不能授戒的。

戒也有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等很多的名称,任何人要想修道就一定要受戒,守护清净的戒体就好像守护摩尼宝珠一样,例如终南山道宣律师,因为持戒持得精严,便有天人来送供,可见持戒是最要紧的。

学佛的人如果不守戒,就等于一个瓶子底下有了洞,水一装进去就漏掉了,要是能守戒,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无漏。

这个楞严法会是一个最苦的法会,也是最难的法会——由清早六点到晚上九点钟,有人说:

‘到学校里也没有这么多的课程呀!

’可是,我们是个了生脱死、行解相应的学校,讲楞严经就是解,坐禅叫行,解行并进,这才叫脚踏实地。

我们要躬行实践的去做,一点也不能马虎,一点也不能骗自己,你若骗人也就是骗自己。

为了将来能有最大的功力来解决个人的生死问题,所以,一定要解行并进。

现在我举个比喻:

一个盲人和一个瘫子,两个人住在一起,另外还有很多人都来帮他们的忙,于是便有很多人住在这间房子里,有一天,其他的人都出去游玩了,他们不是去学楞严经,而是去钓鱼、买东西……等等,凡是世界上所有的事,他们都想去做,只留下那个瞎子和瘫子在家里。

说来真巧,有天这房子著火了,怎么办呢?

瞎子看不见,不知往哪儿跑;

瘫子虽看得见,却是有腿走不得,你说这不是很危险吗?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善知识来告诉他们说:

‘你们两个都可以逃离这个火宅,只要瞎子的腿借给瘫子用,而瘫子的眼睛借给瞎子用,怎么借法呢?

就是瞎子背起瘫子,由瘫子为瞎子指示方向。

’经善知识这么指点,于是两个人都逃出这座火宅了。

我举这个比喻,大家可不要误会我的意思,其实不是说你们是瞎子、瘫子,连我也是瞎子、瘫子,我们都是瞎子、瘫子的,因此,这也不是说你,也不是说我,但也说的是你,也说的是我。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自满:

以为自己已明白很多了,以为自己智慧大了,既然如此,请问你为什么又还没有成佛呢?

就因为太自满了,以为已学得了许多的知识,其实学什么就被什么障碍,有了障碍,也就成不了道了。

现在,诸位把你我他的思想放下,把这个思想平静下来,把自己的心念空了,要做什么呢?

装无上的妙法呀!

如果每一个人能把自己心头的杂念渣滓清除了,然后听经,这样便会一闻千悟,容易明白了。

诸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上面已经说过布施与持戒,再来是忍辱,忍辱有生忍、法忍和无生法忍。

第四是精进波罗蜜。

所谓‘精进’是往前去精进,不是后退。

在妙法莲华经里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说得很详细,为什么药王菩萨要焚身供佛呢?

因为他觉得佛恩太深厚、太浩大了,无以报答这个恩德,所以把他自己的身心性命,整个烧了来供佛,那么,究竟烧了多长的时间呢?

这段时间非常之长,有数不过来那么长。

所以,天台智者大师阅读妙法莲华经,到药王菩萨这品中:

‘……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的时候,智者大师便入定了,在定中看见灵山法会,看见释迦牟尼佛仍然在那儿说法,转大法轮,教化众生,于是乎他就豁然证入法华三昧,得到第一旋陀罗尼。

他出定之后,便大开智慧,后来建立天台宗,成为天台宗的三祖。

这是药王菩萨焚身供佛这种功德所感,这才是真正的境界。

第五是禅定波罗蜜,说到禅定,有四禅八定,而在楞严经上也讲到九次第定,这个等到讲那段经文时再来详细说明,现在先讲四禅天的境界。

在初禅的境界时,你的脉搏便会停止;

到二禅的程度时,你的气息就会停止,是不是死了呢?

不是的;

到三禅呢?

你的识也断了,就是念也断了。

初禅的境界是离生喜乐地,脉停止了,但是自己觉得非常的快乐,因为是初禅,所以定力还不够;

等到二禅的定生喜乐地,定力比初禅时更加坚固,气息也断了,外边的呼吸断了,内里的呼吸气便活起来,一般人平常都是靠外在的呼吸,内里是不会呼吸的,如果里面的呼吸会呼吸了,那个人就不会死,愿意活多少年都可以,可是活得久了就变成一个守尸鬼,这也没有用!

光看守著这个臭皮囊,又有什么用呢?

三禅叫离喜妙乐地;

第四禅叫舍念清净地,把念识都放下了,入四禅天这种定才是在修道上迈进了一步。

但是,不要以为证了四禅就不得了,这只不过是向佛的果位上走了第一步,还不是证得阿罗汉果,这个时候,天上人间的事情你都可以知道,但是知道了也不要执著于这种境界上,这是四禅的大概情形。

第六种是般若波罗蜜。

‘般若’是梵语,中译为‘智慧’,什么叫智慧?

一般人都以为世人的聪明就是智慧,其实不然,聪明是世间智,智慧是出世间智,好像一般的科学、哲学、声光、电化……等等,所有的这些科学都叫世间智慧。

那么什么是出世间的智慧呢?

那就是成佛的智慧!

成佛的智慧也不止一种,而是三种,为什么这个‘般若’没有翻译过来呢?

因为它有三种含意的关系,这在五种不翻的译规中,属‘多含不翻’的缘故。

那么这三种含意是什么呢?

第一是文字般若,所有一切经典都是文字般若。

第二是观照般若,是用观照的智慧来反闻自性,这叫‘回光返照’,观是观察,照是光明普照,你能以观察所得的光明智慧,来照破自己里面的黑暗,照得干干净净,这便是观照般若。

另外,还有一种最不可思议的般若,便是实相般若,什么叫实相呢?

实相就是本经所讲的‘了义’,了义就是实相,实相无相,可是无所不相,这种的境界你若明白了,就和佛做邻居,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