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9613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魏晋南北朝文献资料文档格式.docx

  周嘉猷:

《三国纪年表》。

  谢钟英:

《三国大事表》。

  张守常:

《三国大事表补正》。

  万斯同:

《三国汉季方镇年表》。

《三国诸王世表》。

《魏国将相大臣年表》。

《魏将相大臣年表》。

《魏方镇年表》。

《汉将相大臣年表》。

《吴将柏大臣年表》。

  黄大华:

《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

  周明泰:

《三国志世系表》。

据南宋本《世说新语》所附人名谱,补录不见于陈寿书中者多人。

  陶元珍:

《三国志世系表补遗附订■》。

  洪饴孙(1773—1816):

《三国职官表》。

曹魏官制大异于汉,而两晋南北朝的职官多渊源于此,所以表中凡初建置者皆特著出。

此表合职官志与表为一,每官下列前后居此官者姓名,可以考见官职高下和迁转。

  吴增仅、杨守敬(1839—1915):

《三国郡县表附考证》。

吴氏订正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三国分列,按诸帝次序,依州郡县列为表。

杨氏补正。

《三国疆域表》。

列三国最后疆域所包括郡县名,并注清末今地。

  洪亮吉(1746—1809)、谢钟英:

《补三国疆域志补注》。

洪氏撰,谢氏补注,以三国最后疆域为断。

县下注城镇山川等及有关当地故实。

《三国疆域志疑》。

  金兆丰:

《校补三国疆域志》。

  侯康(1798—1837):

《补三国艺文志》。

  姚振宗:

《三国艺文志》。

《三国食货志)。

  清代杨晨编《三国会要》二十二卷,分十六门。

引用正史为正文,裴注等书低格写。

此书与以后朱铭盘所编南朝宋、齐、梁等会要一样,都不能提供新史料,但可作分类的索引利用。

  关于《三国志》的工具书,有哈佛燕京学社所出引得编纂处的《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中华书局所出高秀芳、杨济安编的《三国志人名索引》。

前者是全面的索引,用处较广。

但编者在选定条目编入引得时,着眼不宽,只注意习见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对于某些词语,尤其是具有时代特征而较少见的词语,反未收录。

如“三史”、“人伦”、“人流”、“羌胡穀”、“虏穀、“楼梦”、“保官”等,因而不能利用引得排列此类词语进行研究。

又如“中国”、“中州”、“部曲”等条目下所列出处,亦有脱漏。

引得约纂处所出其他引得,与本段历史有关的如《世说新语引得》,亦存在类似问题。

《晋书》

《晋书》唐以前人所撰纪传体和编年体的晋史很多,一般称有十八家,实际二十几家,俱已亡佚。

今天的《晋书》是唐贞观二十年至二十二年(640—642)间①,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主编,连同李淳风、令狐德棻等共二十一人参加,以齐臧荣绪所撰《晋书》(包括东西晋,纪录志传共百一十卷)为依据撰成的。

唐太宗撰写了宣帝、武帝、陆机、王羲之四篇纪传的论,所以又称此书为太宗御撰。

  《晋书》包括本纪十卷,志二十卷(天文、地理、历律、礼、乐、职官、舆服、食货、五行、刑法),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正史。

由于书成众手,所以纪传、纪志、纪与载记、志传以及传与传之间时有牴牾矛盾之处,有时一事两传重出。

《李重传》称见《百官志》,《司马彪传》称见《郊祀志》,这些志实皆《晋书》所无,盖沿各家旧晋书之文未改。

在典章制度方面,当时颇为重要的九品中正制不见于职官志中。

太常等九卿自汉至宋齐皆无卿名,梁以后始在太常等官名下缀以卿号,而书中皆称某卿;

江左侨置州郡宋以后始冠以南字,而书中一律称南某州,皆不确切。

《晋书》撰成晚于《宋书》一百余年,诸志中记事多沿自《宋书》,往往可用后者纠正前者失误。

又如徐广在《晋书》、《宋书》中皆有传,《晋书》本传称义熙初封乐成侯,而《宋书》本传作乐成县五等侯。

五等侯无实封,与一般封侯不同,五等两字不应省,这也说明《晋书》疏略。

但《晋书》包含史料比较丰富,刘知几批评它多采杂史小说。

今天看来,此点恰恰可贵。

列传中收录不少有关重要史事的文章。

《晋书》采用班固所创名称和体例,根据崔鸿《十六国春秋》,把十六国(除去张氏前凉、李氏西凉)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的历史编为载记,填补了东晋南渡以后北魏统一北方之前中国北部一百二十年历史的空白。

五行志三卷虽多记灾异迷信,但如“涛水入石头,商旅方舟万计,漂败流断”,“羌煮貊炙”等记载,以及百姓歌谣等,作为史料都很有用。

  有关《晋书》的补表补志很多,胪列如下:

万斯同:

《两晋诸帝系统图》。

《晋诸王世表》。

  秦锡田:

《补晋宗室王侯表》。

收录有爵可考之宗室,以封国为纲,凡徒封本国者皆列入,较万表详细周密。

《晋功臣世表》。

《晋将相大臣年表》。

《东晋将相大臣年表》。

《补晋异姓封爵表》。

秦锡圭:

《补晋执政表》。

补订周济《晋略》之执政表,较万氏将相大臣年表为周密。

①李培栋:

《晋书研究》,景蜀慧、郑小容:

《晋书的修撰及成书时间》(《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0辑)及赵俊:

《唐修晋书时间考》(《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3期)三文不约而同地考定为贞观二十年至二十二年。

  

《晋方镇年表》。

《东晋方镇年表》。

  秦锡圭:

《补晋方镇年表》。

  吴廷燮:

  吴廷燮,《东晋万镇年表》。

吴氏两表皆远较万表秦表为详细周密。

《晋僭伪诸国世表》。

《晋僭伪诸国年表》。

《补晋僭国年表》。

  张愉曾:

《十六国年表》。

  万、秦、张三表皆按年以各国政权为纲。

  沈维贤:

《晋五胡表》,以民族为纲。

《伪汉将相大臣年表》。

《伪成将相大臣年表》。

《伪赵将相大臣年表》。

《伪燕将相大臣年表》。

《伪秦将相大臣年表》。

《伪后秦将相大臣年表》。

《伪后燕将相大臣年表》。

《伪南燕将相大臣年表》。

  练恕:

《西秦百官表》。

  缪荃孙(1844—1919):

《后凉百官表》。

  缪荃孙:

《南凉百官表》。

《西凉百官表》。

《北凉西官表》。

《夏百官表》。

《北燕百官表》。

  卢文弨(1717—1796):

《晋书天文志校正》。

  卢文弨:

《晋书礼志校正》。

  毕沅(1730—1797):

《晋书地理志新补正》。

《晋书·

地理志》详于西晋之初,而又不以武帝时郡县为断限。

惠帝时记述己略,东晋尤为疏漏。

毕氏补漏订讹凡数百条。

  方恺:

《新校晋书地理志》。

  洪亮吉:

《东晋疆域志》。

分别叙述实州郡县、实州侨郡中侨州郡县,清晰有用。

《十六国疆域志》。

  钱仪吉(1783—1850):

《补普兵志》。

  丁国钧:

《补晋书艺文志》。

  文廷式(1856—1904):

  秦荣光:

收录石刻一百三种,为其他补志所无。

  吴士鉴:

《补晋书经籍志》。

  黄逢元:

以上补志五家,互有详略异同,大致以文氏吴氏书为较详备。

  补表补志之外,清代周家禄、劳格皆有《晋书校勘记》,丁国钧有《晋书校文》。

吴士鉴(?

—1933)字絅斋,浙江钱塘人,汇集各家旧晋书佚文,和清代学者卢文弨、钱大昕、王鸣盛、赵翼、洪颐煊、张熷等诸家校勘及考订成果,编成《晋书斠注》。

1928年由刘承干出资刊刻,所以他也列名为作者之一。

清代学者对《晋书》注释用力不如《三国志》之勤,吴士鉴钻研此书功力也不深,虽汇总不少史料,而时有疏忽。

如《资治通鉴》胡注有助于理解《晋书》处,《斠注》未收。

虽用《文选》中干宝《晋纪总论》核对《晋书》卷五所收,只注意了次要文字,《晋书》省略的几句,《斠注》反未著出,李善注也未利用。

黟县姚铭恭著有《晋书纂注》,只存本纪十卷。

搜集不如吴氏书之广,但本书内互证较吴书细密。

《晋书斠注》性质与《三国志集解》相近,而质量不如,但仍不失为方便有用的本子。

关于《晋书》的工具书,有中华书局所出张忱石编的《晋书人名索引》。

  清代开展辑佚工作,黟县汤球、甘泉黄奭皆曾辑亡佚的晋史。

汤球所辑有九家旧《晋书》(臧荣绪、王隐、虞预、朱凤、谢灵运、萧子云、萧子显、沈约、何法盛),干宝、陆机、曹嘉之、邓粲、刘谦之、裴松之的《晋纪》,陆机《惠帝起居注》,孙盛《晋阳秋》,檀道鸾《续晋阳秋》,习凿齿《汉晋春秋》,以及极为片断的萧方等《三十国春秋》(《困学纪闻》十三考史门称,“萧方等梁元帝子,为《三十国春秋》,以晋为主,附列刘渊以下二十九国。

”然二十九国具体何指不详),常璩《蜀李书》,和苞《汉赵记》,田融《赵书》,吴笃《赵书》,王度《二石传》,范亨《燕书》,车频《秦书》,王景晖《南燕书》,裴景仁《秦记》,姚和都《后秦记》,张谘《凉记》,喻归《西河记》,段龟龙《凉记》,刘昞《敦煌实录》,张诠《南燕书》,高闾《燕志》。

汤球所辑晋史等都收于《丛书集成》。

黄奭所辑有虞预、朱凤、谢灵运、臧荣绪、陆机的《晋书》,何法盛《晋中兴书》,干宝、邓粲的《晋纪》,孙盛《晋阳秋》,习凿齿《汉晋春秋》,刘谦之、徐广的《晋记》,王韶之《晋安帝纪》,檀道驾《续晋阳秋》,刘道荟《晋起居注》,及片段的其他众家晋史。

黄奭所辑书收在《汉学堂丛书》。

敦煌残本邓粲《晋纪》见《鸣沙石室佚书》,吐鲁番残本孙盛《晋阳秋》见《出土文献研究》第一集。

《宋书》

《宋书》梁沈约(441—513)撰。

沈约,字体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历仕宋齐梁三朝,官至尚书令。

《宋书》包括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律历、礼、乐、天文、符瑞、五行、州郡、百官),列传六十卷。

沈约利用徐爰所撰宋史纪传和何承无所撰诸志,只补充了宋代最后十几年的事,所以齐永明五年(487)春着手,次年二月即完成。

  《宋书》志的内容上溯到魏晋。

沈约志序称“今以魏接汉,式遵何氏。

”辑本臧荣绪《晋书·

五行志》中亦记魏文帝时大疫,明帝时地震,孙权时大风,盖宋时原有上溯之传统。

对于这样的体例,自来评价不一。

今天看来,《宋书》的志这样弥补了《三国志》的不足,是有益的。

《宋书》各志占全书三分之一,包含的史料来源较早,历来受到重视。

《礼志》不仅有婚丧祭祀仪注,而且包括旗章服物。

所记公主居第成婚,皇帝宴会行洒,有司表格式等,都是有意义的史料。

《乐志》记载了各种场合的歌曲歌词,记录了某些音乐的曲调,描述了乐器形制和舞蹈杂伎等。

《符瑞志》、《五行志》的指导思想固属迷信,但前者保存了一些村名、里名,后者包含不少有关衣食住行的社会史料,所收民谣作为历史及文学史资料都是有用的。

《州郡志》定出以大明八年(464)为断限,远较《晋书·

地理志》为科学。

关于东晋渡江以后南方州郡的分割侨置,宋志较晋志为详确,可用以较正晋志。

  《宋书》载录有关政治的文字较多,过去为学者所讥评。

但从保存原始史料角度看,今天应当称赞。

尤其是百官集议某问题时,《宋书》往往收录全部议论内容,如《王弘传》载王弘、王淮之、何尚之等关于同伍犯法、主守偷盗之议,《颜竣传》关于铸钱的两议,《孔季恭传》的耕湖田议。

这些资料保存当时公文的格式和语气,所录明帝与诸方镇诸大臣诏书中,多当时口语,作为史料都是极为可贵的。

  《宋书》的补表有:

盛大士:

《宋书补表》。

包括纪元表、诸侯王表、王子侯表、功臣侯表、外戚侯表、恩幸侯表。

《宋诸王世表》。

  罗振玉;

(1866—1940):

《补宋书宗室世系表》。

人名下列其致死之由,以说明宋代宗室互相残杀之酷。

《宋将相大臣年表》。

《宋方镇年表》。

  沈约在志的总序说,“刑法、食货,前说已该。

随流派别,附之纪传。

”实际这不能成为不立两志的理由。

清代郝懿行(1757—1825)作《补宋书刑法志》、《补宋书食货志》,材料全出纪传。

  《宋书》还有补志、校勘等书:

成孺:

《宋州郡志校勘记》。

  聂崇岐(1903—1962):

《补宋书·

艺文志》。

  苏晋仁、萧■子:

《宋书乐志校注》。

  清代朱铭盘(1852—1893)编《南朝宋会要》,分门别类辑录《宋书》中有关典章制度资料,颇完备,可作分类的索引利用。

但亦有疏漏,如方域门失收《符瑞志》所见村名里名。

《南齐书》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

包括本纪八卷,志十一卷(礼、乐、天文、州郡、百官、舆服、祥瑞、五行),列传四十卷。

原有序录一卷,今佚。

萧子显,字景阳,南兰陵兰陵(今江苏武进)人,齐豫章王嶷之子,仕梁至吏部尚书、吴兴太守。

书中叙述他的祖父齐高帝萧道成词多溢美,为其父萧崇所作传长达六千七百余字,备极揄扬,而对齐梁禅代之事,因以前朝宗室仕于梁朝,不免有所回避。

萧子显虽去齐时代较近,所收史料并不丰富,不少处记载不如《南史》详备。

如《巴陵王子伦传》明帝会典签杀高武子孙事,《晋安王子懋传》防阁董僧慧事,建安王子真被杀事,《南史》都较《南齐书》记载为详。

崔庆远与魏孝文帝的应对,附见于《萧遥昌传》,萧子恪仅附于《萧嶷传》,皆嫌简略。

  《南齐书》与《宋书》相似,收录文字较多。

其中如《虞玩之传》所载高帝诏书及玩之表文,《王僧虔传》载与檀珪书及戒子书等,不仅是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的原始史料,而且保存不少当时习用语言,颇有价值。

类传中设立文学传,为以后《梁书》《陈书》所沿袭,反映了齐梁时期文学的兴盛。

继《宋书·

恩幸传》之后,《南齐书》立幸臣传,以往史书所无,也反映了宋齐两代门阀制度之下皇帝利用寒人掌机要的政治特征。

  《南齐书》的志可能利用了齐代时檀超、江淹所撰旧本而加以增损。

《乐志》收歌词,为《宋书》旧例。

《州郡志》每州总序中除建置沿革外,兼叙当地社会经济及风土人情,继承了《汉书·

地理志》的优良传统,史料价值甚高。

《百官志》虽只一卷,而编排眉目清楚,叙述明确,包含不少纪传中所不见的当时官制特征,对于了解南朝官制,比《宋书·

百官志》更为有用。

祥瑞、五行两志中,也包含不少社会风俗以至文化史料,如虎与象出现之地,有助于研究古代气候,用树(即茱萸)调味,朱雀桁上有华表柱,王俭谓江南不闲隶书,属龙、属虎、属猪、属马等等。

  《南齐书》的补表补志等有下列诸书:

《齐诸王世表》。

《齐将相大臣年表》。

《齐方镇年表》。

  陈述:

《补南齐书艺文志》。

  朱季海:

《南齐书校议》。

  朱铭盘:

《南朝齐会要》。

《梁书》

《梁书》唐姚思廉(557—637)撰。

包括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

姚思廉字简之,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仕唐至散骑常侍。

思廉之父姚察(533—606)在陈时修《梁书》未完成,思廉继承父业。

《梁书》中王茂、曹景宗、萧颖达等甘五篇传的史臣论署“陈吏部尚书姚察曰”,可以推断《梁书》约有一半是姚察原本。

书中收录有史料价值的诏策表疏不少,但将相大臣死后赠谥诏书的例行文字,也往往载入本传,重复雷同,用处不大。

卷五四诸夷、海南诸国及西北诸戎共收三十二个外国及国内少数民族,比宋齐两史为多,反映梁代声教远被。

文学传占两卷共二十四人,反映梁代文风之盛。

由于多沿梁代旧史,有时回护,如临川王宏北伐失败事,从《梁书》找不到材料。

萧颖胄、王琳、萧■在《梁书》无传,亦是疏漏。

与宋齐史论赞之用四六文字相比,姚氏父子的史臣论皆用散文,是一特色。

  《梁书》的补表补志有:

《梁诸王世表》。

《梁将相大臣年表》。

  洪孙(1804—1859):

《补梁疆域志》。

《南朝梁会要》。

辑录有关典章制度资料,如选举门有年贯一项,列举补国子生或任起家官年岁,颇有用。

然资料限于正史,如《金楼子》、《广弘明集》等书中大量史料,以及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北朝及外国使臣入梁事等,皆未收录。

《陈书》

《陈书》唐姚思廉撰。

包括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

陈朝立国三十三年,当时也曾有人修史,姚氏不乏依据。

高祖纪、世祖纪末有“陈吏部尚书姚察曰”,知是根据姚察旧本。

但《陈书》却是二十四史中最小的一部,叙述颇为简略。

可能因为姚思廉父子都曾仕陈朝,时世较近,旧人存者尚多,难免顾虑,故宁从简以免纠纷。

《南史》于宋齐书都有增删,《陈书》过简,删节很少,但也没有多少增添的史料。

所以陈代历史主要还要依靠《陈书》。

关于《陈书》的补表补志有:

《陈诸王世表》。

《陈将相大臣年表》。

  臧励和:

《补陈疆域志》。

《南史》

《南史》唐李延寿撰。

记述宋、齐、梁、陈四朝史事,包括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

李延寿字遐龄,陇西著姓,世居相州(今河南安阳)。

延寿父大师曾计划用编年体综合南北朝写一部通史,未完成而卒。

延寿曾三入史馆,参加《隋书》和《五代史志》的编纂,过目的杂史达千余卷。

他追终父志,用了十六年时间,参酌诸书,合宋齐梁陈书为南史,合魏北齐北周隋书为北史。

显庆四年(659),《南史》先成,《北史》较晚。

  《南史》编纂目的在求简明扼要,对南朝四都史书都加以删节。

《宋书》所载诏书表文等较多,所以删略尤甚。

为掌握南朝历史大略,《南史》便于省览,但从史料角度看,不能代替四朝正史。

在南朝地方官制的处理上,如刺史同时“都督某某几州诸军事”或“都督某州之某几郡军事”,《南史》一律简化为“某州刺史加都督”或“都督某州刺史”。

这就不但使加督的刺史其军事职权范围模糊不清,而且混淆了刺史及都督的官职,制造出当时根本不存在的名称。

都督诸州军事有都督、监和督三级的区别,《南史》或者一律称为加都督,或者略去监字督字。

这些都是利用《南史》资料时必须注意的。

有些不出于四朝正史,而是另有来源的史料,《南史》也有删节失当之处。

如《通典·

食货》可能据梁代旧史收录梁时沈约上书,其中建议两事。

一是用晋宋时代比较可靠的旧黄籍,来核对当时的黄籍,以查出在户籍册上冒充士族规避徭役的庶族。

另一建议是利用晋宋旧籍来检查后来伪造以冒充高门士族的家谱。

第二条建议前冠以“臣又以为云云”,《通典》在沈约建议之后结尾说,梁武帝因此留意谱籍,设立了谱局。

《南史·

王僧孺传》亦载沈约奏议,但删去“臣又以为云云”一段,而结尾仍云“武帝以是留意谱籍云云”,把检查黄籍事与谱局连到一起,前后不相衔接,令人不解了。

《南史》另一特点,是仿效何法盛《晋中兴书》中以一氏族为一篇(如琅玡王录,陈郡谢录等)的精神,把南朝各代一姓祖孙父子的列传合在一起。

这样便于考见门阀制度下一个家族的发展,作为史料也有其方便之处。

  《南史》对四朝正史也有不少订正和补充,给后人提供了有用的史料。

  例如宋代檀道济初与谢晦等同预废立之事,后来文帝用道济讨代谢晦,《宋书》未作任何交代。

檀道济传》有这样一段:

“上将诛徐羡之等,召道济欲使西讨。

王华曰:

‘不可。

’上曰,道济从人者也,曩非创谋,抚而使之,必将无虑”,事情便首昆明白。

南齐明帝往往命典签杀高武子孙之在外者,《南齐书》语焉不详,而《南史·

巴陵王子伦传》详细叙述了典签权势。

梁武帝纪》比《梁书》多出四五百字。

赵翼《廿二史札记》十有“南史增齐书处”、“南史增梁书有关系处”两条,列举了《南史》补充两书的资料。

只有对于《陈书》,《南史》增删甚少。

《南史》所增还有些比较琐碎或神奇怪异的故事,自来为史学家所诟病。

但今天作为史料来看,保存下来仍然是有益的。

  有关《南史》的考订著作,见《北史》条下。

《魏书》

《魏书》北齐魏收(506—572)撰,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天象、地形、律历、礼、乐、食货、刑罚、灵征、官氏、释老)。

魏收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今河北平乡)人,历仕魏齐两朝。

北魏原有邓渊所撰《代记》、崔浩所撰《国书》等编年史,和李彪、崔光改修的纪传体史书等,为魏收取材所资,今皆亡佚。

南朝著作如沈约《宋书》等,魏收当亦得见。

他于天保二年(551)奉诏撰魏史,五年(554)完成。

虽有高隆之任总监,房延祐等六人协助斟酌,主要由魏收执笔。

  魏收在《官氏志》中除职官之外兼载鲜卑氏族的改易名称及分布方位,别立《释老志》,记述有关佛教道教的史事。

这两篇志旧史所无,是《魏书》特色。

《魏书》是正史中第一部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的断代史,魏收采取《序纪》方式,迫叙道武帝以前的世系和大事,处理恰当。

从嘎仙洞的发现和《魏书·

礼志》的记载与洞中所刻祝词相一致,可以推断《序纪》的记载大体是有事实依据的。

外戚传只叙后妃家人,不包括后妃,改变了班固《汉书》体例,亦是《魏书》首创。

  魏收根据北魏旧史,而旧史鉴于崔浩国史之狱,可能忌讳甚多。

平文、穆帝、昭成、道武、太武、献文诸帝虽都非善终,而《魏书》一律不载。

魏收书成于齐文宣帝时,他虽然对魏收说过,“好直笔!

我终不作魏太武诛史官”(《魏书·

自序》),但其人粗暴凶虐,所以魏收书中关于高欢和北齐的事,亦多曲笔回避。

由于北齐继承东魂,所以魏收以东魏为正统,对于西魏的事略去不书。

《地形志》不采取北魂宣武延昌(512—515)时最大版图,反而用东魏武定(543—549)时疆域为据,关西全付缺如,史料甚不完备。

加以魏收恃才傲物,刚愎自用,对于人物的记载和评价,时时任意高下,所以引起许多人不满,目为秽史,曾几次奉皇帝之命作局部修改。

但关于北魂一百七十年的历史,魏收的书还是唯一丰富的史料来源。

  今本《魏书》从宋时起已有二十九卷全部或部分亡佚,后人用隋魏澹撰《魏书》、唐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