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6315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克思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克思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克思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克思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马克思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马克思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马克思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马克思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马克思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马克思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特征:

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5、运动与静止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整个世界就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静止是指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的统一。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6、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矛盾P40-4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1、联系的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优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辩证的发展观世界观(原理)(对应)方法论

1、发展的普遍性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

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又要充分做好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重视量的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坚持适度原则。

矛盾的观点

世界观(原理)(对应)方法论

矛盾分析的方法

1、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把一般方法(要求)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①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主要方面次要方面矛盾

【辨析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就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这种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制造和消灭矛盾。

③人为制造的矛盾与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有区别的,人为制造的矛盾不仅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且会适得其反。

7、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

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

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

以及为什么?

答:

对立统一规律。

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亦称“量变质变规律”、“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

它揭示事物、现象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而实现的。

量变是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第二章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P64-65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各种哲学派别对认识本质问题的不同观点?

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的本质的科学回答。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1、唯物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唯心主义路线:

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2、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看书本应该更好懂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具体性2、理性认识:

@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论要要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4、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与谬论,检验真理的标准?

(最好自己看书理解,和书本可能有差距)

(一)真理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的客观真理观: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思维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二)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

相符合、相一致就是真理。

谬误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

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

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第三章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相互联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及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

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

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

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依据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标准:

现有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改革及其作用?

改革:

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措施。

作用体现在:

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5、科技及其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变革。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另一种情形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第四章

1、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

商品的兼职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其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

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2、劳动的二重性?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⑴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5、m率和p率?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表现。

用公式表示: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或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P率我不懂

6、生产剩余价值(m)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第五章

1、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一:

垄断

⑴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

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⑵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

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

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

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

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2、资本输出的形式?

一是借贷资本输出:

即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

二是生产资本输出:

即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外国资本合营,或者收购外国已有的企业等。

三是商品资本的输出。

3、经济全球化的动因与因素?

1、表现: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2、动因:

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跨国公司的发展。

三是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

裕。

基本特征:

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③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④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第七章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上立场和方法?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就是(B)

A.摆脱客观规律的支配B.摆脱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

C.实现按人的意志办事的愿望D。

实现绝对自由

还是自己看书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