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用版模拟练2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6372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通用版模拟练2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模拟练2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模拟练2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模拟练2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模拟练2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模拟练2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模拟练2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模拟练2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模拟练2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通用版模拟练2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历史通用版模拟练2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通用版模拟练2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通用版模拟练2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据此,杨尚希最有可能提出的建议是( C )

A.扩大郡县面积B.整顿冗官

C.裁减郡县数量D.减免赋税

从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后,郡县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一般方法,“当今郡县,倍多于古”“资费日多”“吏卒人倍”,可见强调郡县数量多而造成的问题,与郡县面积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

题干“当今郡县,倍多于古”“资费日多”“吏卒人倍”强调因为郡县多而带来的问题,冗官问题也是郡县数多造成的问题之一,故B项错误;

整个材料的核心问题是郡县多造成的诸多方面的问题,暗示应该裁减,故C项正确;

题干中“租调岁减”是指国家因郡县数量多,官僚队伍庞大从而导致赋税收入减少,故D项错误。

26.顾炎武弟子潘耒为《日知录》作序:

“凡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流,考正其谬误。

至于叹礼教之衰迟,伤风俗之颓败,则古称先,规切时弊,尤为深切著明……异日有整顿民物之责者,读是书而憬然觉悟,采用其说,见诸施行,于世道人心实非小补。

如第以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叹服而称述焉,则非先生所以著此书之意也。

”由此可知,顾炎武著《日知录》旨在( D )

A.精详考据B.博辨文辞

C.借古讽今D.明道救世

《日知录》是代表顾炎武思想的最主要著作,“考据之精详,……则非先生所以著此书之意也”可以得出精详考据不是作者的本意,故A项错误;

题干中“文辞之博辨,……则非先生所以著此书之意”可以得出博辨文辞不是作者的意图,故B项错误;

题中“采用其说,见诸施行”可得出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让其学说施行,不仅是对今天的讽刺,故C项错误;

从题中“世道人心实非小补”可知其意是明道救世,故D项正确。

27.1861年,曾国藩攻占太平军军事重镇安庆之后,立即兴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枪弹、火轮。

他在日记中说:

“欲制洋人……欲求自强之道……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

”据这段日记可知,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是为了( B )

A.剿灭太平天国,以平内乱B.学习西方科技,以求自强

C.实施军事改革,以强国防D.兴建近代工业,以谋国富

曾国藩攻占安庆后,太平天国已经无险可守,故A项错误;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自强,故B项正确;

建厂与军事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洋务运动创办军工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自强,故D项错误。

28.1923年10月9日,胡适在致高一涵等的信中说:

“二十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

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________,而《民报》与《甲寅》还算不上。

”文中省略的杂志宣传的核心思想最有可能是( D )

A.君主立宪B.民主共和

C.三民主义D.民主与科学

《时务报》《新民丛报》是宣传改良,主张君主立宪,故A项错误;

《民报》是宣传民主共和和三民主义的,故B、C项错误;

题中空格应是《新青年》,其核心内容是民主与科学,故D项正确。

29.1924年2月,北京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国立大学校条例》规定:

“国立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由此推断,“国立大学”的主要职能是( A )

A.培养人才B.教授高深学术

C.启迪民智D.适应国家需要

由“北京政府颁布《国立大学校条例》的出发点‘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综合可知,“国立大学”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故A项正确;

教授高深学术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

《国立大学校条例》规定中没有“启迪民智”的说法,故C项错误;

“适应国家需要”是宗旨,不是职能,故D项错误。

30.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提出了新时期中国人民的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这一任务提出的理论依据来源于( A )

A.《论联合政府》

B.《新民主主义论》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论联合政府里面提到了光明的前途就是建立独立自由的新中国,故A项正确;

《新民主主义论》论述中国革命性质和阶段问题,与《对目前时局的宣言》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

《共同纲领》是1949年颁布,与《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在时间上不符,故D项错误。

31.如图所示是1957~1960年中国全国职工总人数变化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B )

A.“一五”计划期间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这一时期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C.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八字方针的实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一五”计划时间是1953~1957年,与题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图中从1958年职工人数突然上升,与“大跃进”有关,故B项正确;

人民公社化只是在农村强调公有制的规模,与城镇职工人数的增长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

八字方针是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精简城市职工,与图表增长不符,故D项错误。

32.希腊半岛的地理特征对于其居住者的生存提出了很高的挑战:

山多、石多,土地贫瘠,巴尔干山脉更是阻碍了人们的出行和交流。

所以,城邦时代希腊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 D )

A.农业生产B.海外殖民

C.奴隶贸易D.海外贸易

古希腊土地贫瘠不适合农业,故A项错误;

当时生产力低下,不具备殖民条件,故B项错误;

当时奴隶来源于战争掠夺,故C项错误;

希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商品经济是其主要形态,故D项正确。

33.鹿鸣馆是位于日本东京的一所欧式风格的类似于沙龙的会馆,建成于1883年。

由于来客大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很多重要的政策都出自于鹿鸣馆,于是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鹿鸣馆时代”。

据此,“鹿鸣馆时代”的内涵应该是( C )

A.针砭时弊以商开国大计

B.推翻幕府以建立近代国家

C.学习西方以助文明开化

D.尊崇天皇以推行军国主义

鹿鸣馆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产物,故A项错误;

鹿鸣馆成立于明治维新后,幕府统治已被推翻,故B项错误;

鹿鸣馆是当主张向西方学习,脱亚入欧的精英聚会的地方,故C项正确;

“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与尊崇天皇不符,故D项错误。

34.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通过的《卢萨卡宣言》指出:

“(超级大国)对别国内政的干涉,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使用武力和进行颠覆的威胁,这些做法都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并成为经常的危险。

”这段材料表明不结盟国家反对( B )

A.殖民主义B.霸权主义

C.恐怖主义D.极端主义

根据教材内容可知,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亚非拉国家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主要目的是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故B项正确;

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了于1970年,恐怖主义是当代的国际问题,故C项错误;

极端主义与不结盟运动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35.“如果说美国单枪匹马就能决定共产主义的命运,并能很快让苏联政权垮台,未免夸大其词。

但是,美国的确能够对苏联的政策施加极大的压力,迫使克里姆林宫的行为比近年来的所作所为更加温和与克制,从而最终导致苏联政权逐渐软化,或者垮台。

”根据材料中提出的观点,美国政府应该( B )

A.与苏联结成同盟

B.对苏联推行遏制战略

C.与苏联搞“缓和”

D.对苏联实行绥靖政策

题中“让苏联政权垮台”,说明美国的目的是搞垮苏联,故A项错误;

题中“对苏联的政策施加极大的压力”“迫使克里姆林宫的行为”可以看出美国准备对苏联进行全面遏制,故B项正确;

材料“施加极大的压力,……从而最终导致苏联政权逐渐软化,或者垮台”与实行缓和不符,故C项错误;

绥靖政策的对象是法西斯国家,故D项错误。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0~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4~46题为选考题,请考生从中任选一题作答。

40.(25分)民族主义指忠诚于本民族、为维护和扩大本民族的利益而斗争的思想观念。

然而民族概念的复杂和不确定性,造成了民族主义概念的混乱。

同时,民族主义又同国家密切相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民族主义是17~18世纪欧洲的产物。

英国革命后建立了第一个民族国家,民族主义等同于追求个性解放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自由主义思想。

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都产生了民族主义思想,但其内涵有所不同。

美国的民族意识是英国殖民统治促发的,其核心内容不仅仅是独立的政治权利,而且同个性自由和宗教信仰多样化密不可分。

……在法国,反抗国内暴政同反对外族干涉有着相同的目标,激起了巨大的民族主义热情。

——王缉思《民族与民族主义》

材料二 1919年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曾说:

“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

积极目的为何?

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1925年3月孙中山在其遗嘱中说:

“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

……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

——摘编自《孙中山文集》等

(1)据材料一,比较17~18世纪英国与法美两国民族主义思想内涵有何不同。

结合史实说明美国和法国民族主义思想内涵形成的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社会有哪些影响?

(13分)

(1)第一小问不同,从材料一“英国革命后建立了第一个民族国家,民族主义等同于追求个性解放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自由主义思想”和“美国的民族意识是英国殖民统治促发的,其核心内容不仅仅是独立的政治权利,而且同个性自由和宗教信仰多样化密不可分。

……在法国,反抗国内暴政同反对外族干涉有着相同的目标,激起了巨大的民族主义热情”,可知二者不同之处在于英国主要是追求民主,建立民族国家,美法既要求民主又要求民族独立反侵略;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17~18世纪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史实,分析美国和法国民族主义思想内涵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内容,运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别总结民族主义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

(1)不同:

英国主要是追求民主,建立民族国家。

美法既要求民主又要求民族独立反侵略。

原因:

美国要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还要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所以带有反殖民、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色彩和个人自由、信仰自由的民主色彩。

法国既要反抗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又要反抗欧洲国家对法国革命的干涉,所以带有反专制和反侵略的双重色彩。

(2)影响:

政治上有利于明确中国民主革命的反帝斗争目标和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形成;

推动近代中国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

有利于各族人民和各革命阶级的团结与联合,形成反帝统一战线,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

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推进政治民主化。

经济上实业救国的思潮、爱用国货运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近代化步伐。

文化上有利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沃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存在三重结构:

中心、边缘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边缘。

中心国家是那些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支配其他国家的国家;

边缘国家指那些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而半边缘国家指那些既可以某种程度上控制边缘国家,又在某种程度上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他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是以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的,在这种分工中,世界经济体的不同区域即中心区、边缘区、半边缘区,被派定承担特定的经济角色,发展出不同的阶级结构,因而使用不同的劳动控制方式,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转中获利也就不平等。

三种角色中缺掉任何一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就不可能存在。

——[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从影响经济发展的要素(至少三个)的角度,任取中心区、边缘区、半边缘区中的一个,选取有代表性的国家,说明影响该区域地位形成的原因。

分析材料,理解中心区、边缘区、半边缘区的含义,结合史实选取有代表性的国家,任意选取其一,从影响经济发展的至少三个方面因素,说明其形成中心区或边缘区或半边缘区的原因,可以从比如资本、技术、劳动分工、市场、资源、政治制度等角度加以说明。

中心区:

美国:

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实现民族独立,确立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社会稳定;

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领先世界;

国内资源丰富,西部领土的扩张扩大了国内市场;

参与海外殖民扩张,占有以美洲为主的殖民地,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由于美国在以上几个方面处于世界的前列,确立起美国世界强国的优势,成为世界体系的主导,成为世界体系的中心区。

边缘区:

中国:

自明清以来,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后期,封建统治日益腐朽,政治制度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

由于国内人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国外市场受到限制;

传统的教育使中国自然科学在明清时落后于世界,技术更新缓慢。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受到西方国家侵略,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处于边缘区的状态。

半边缘区:

日本:

由于处于封建幕府统治之下,日本的政治制度处于落后状态;

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国外市场狭小。

明治维新后,日本确立近代天皇体制,确立君主立宪体制,发展教育,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加紧对外扩张,成为侵略亚洲各国的主要国家。

日本一方面通过侵略他国,增强实力,同时与西方国家谈判,逐渐摆脱被殖民的地位,成为世界体系的半边缘区。

44.(15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 清政府传统的中央权力机构主要是军机处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庚子事变之后到1905年,在新政过程中,清政府陆续设立了外务部等几个新机构。

其中,1901年7月,清政府谕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成为清末办理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

外务部的设立首先由西方列强提出,既是适应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需要,对于清政府而言,也有被迫无奈的意味。

1906年9月。

清廷设编制馆于恭王府,编纂官制的根本宗旨是“参仿君主立宪国官制”。

然而,11月6日,清廷公布新的中央官制,宣布中央设十一部:

外务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礼部、学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新官制没有采用责任内阁制,仍然保留了旧的内阁和军机处。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清廷官制改革出“新”的表现,并说明清政府将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清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背景,并对清廷官制改革进行评价。

(9分)

(1)第一小问表现,可由材料中“参仿君主立宪国官制……外务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礼部、学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信息与过去机构比较得出;

第二小问原因,可由材料“外务部的设立首先由西方列强提出,既是适应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需要,对于清政府而言,也有被迫无奈的意味”等信息得出。

(2)第一小问背景,可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危机、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和近代中国的历史潮流整理得出;

第二小问评价,可从材料“新官制没有采用责任内阁制,仍然保留了旧的内阁和军机处”信息,并结合清末新政的失败的结局得出制度有所变化,但没有根本改变清朝的体制这一结论。

(1)表现:

参仿君主立宪国的官制,设立了一些新的机构。

迫于西方列强压力,适应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需要。

(2)背景:

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风起云涌;

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发展。

评价:

新机构的设置虽然对旧官制有所改革,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的中央政府体制。

45.(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当肯尼迪总统在1962年到1963年间决定大大增加美国(在越南的)军事力量的时候……他脑中想着两个问题:

假如赫鲁晓夫在1961~1962年的柏林危机中不相信他,那么会有什么后果?

假如赫鲁晓夫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不相信他,那么结果又会是什么样呢?

我想,我们犯了一个错误,认为中国人大概不会在1950年介入朝鲜战争,这影响了美国不入侵北越的决策。

军方说,虽然他们不相信中国会介入越南战争,但万一中国介入的话,核战争就有可能发生,这导致美国决定不入侵北越。

——摘自[美]约瑟夫·

奈《理解国际冲突:

理论与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62~1963年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决策及其依据。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核武器与世界和平之间的关系。

(7分)

(1)第一小问决策,可由材料“1962年到1963年间决定大大增加美国(在越南的)军事力量……导致美国决定不入侵北越”信息得出答案;

第二小问依据,可根据材料中“中国会介入越南战争”“核战争就有可能发生”等关键词并结合越南战争内容可得出答案。

(2)可根据教材知识,从核武器的威胁、及它所造成的武力平衡、反战运动的作用等方面回答即可。

(1)决策:

向越南南方增兵,但不入侵越南北部。

依据:

担心南越政权垮台,担心中国介入越南战争,担心爆发核战争。

(2)关系:

核武器对世界和平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同时,核武器带来的核恐怖平衡,迫使各国领导人理智和谨慎地处理冲突;

核武器的毁灭性,也促进了世界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46.(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被一些西方历史学家称为“杰出怪物”的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在国际史学界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

一方面他是德国历史上煌煌盛世的年轻君主,现代化—工业化时代的大潮正把德国推入现代强权发达国家的行列;

另一方面他推动了国内的诸多“改革”,利用现代化—工业化的巨大成功而积累起来的扩张势能,争霸欧洲和世界。

时代转折所带来的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威廉二世的活动,不仅关系到德国前途,而且影响到欧洲和世界局势的发展。

威廉二世不像他的前任老宰相俾斯麦那么幸运,俾斯麦的活动是成功了;

而威廉二世的活动是失败了,进而被国内的十一月革命打落了皇冠,逃到国外当“寓公”,最后客死他乡。

——摘编自[美]约翰·

洛尔《皇帝和他的宫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在俾斯麦时期“成功”与威廉二世时期“失败”的具体表现以及威廉二世“颇受争议”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崛起对欧洲和世界局势的重大影响。

(1)第一小问成功的表现,可从俾斯麦完成德国统一角度去回答;

第二小问失败的表现,可从威廉二世发动世界大战最后失败的角度去回答;

第三小问原因,可从材料“一方面他是德国历史上煌煌盛世的年轻君主,现代化-工业化时代的大潮正把德国推入现代强权发达国家的行列;

另一方面他推动了国内的诸多‘改革’,利用现代化-工业化的巨大成功而积累起来的扩张势能,争霸欧洲和世界”得出答案。

(2)可由材料“不仅关系到德国前途,而且影响到欧洲和世界局势的发展”,从改变欧洲国际格局,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角度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俾斯麦执政解决了德国历史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德国统一;

威廉二世的争霸政策导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

一方面他顺应现代化,工业化时代的大潮把德国推入现代强权发达国家的行列;

另一方面他利用现代化-工业化的成功而积累起来的扩张势能,争霸欧洲和世界。

改变了欧洲的传统政治格局,削弱了法、俄等国对欧洲的影响力;

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