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与作业管理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6473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与作业管理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生产与作业管理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生产与作业管理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生产与作业管理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生产与作业管理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生产与作业管理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生产与作业管理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生产与作业管理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生产与作业管理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生产与作业管理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生产与作业管理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生产与作业管理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生产与作业管理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生产与作业管理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生产与作业管理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生产与作业管理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产与作业管理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

《生产与作业管理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与作业管理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产与作业管理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

其一,现代生产与作业管理的管理范围与传统的生产与作业管理相比大大加宽,由原来额仅考虑加工过程本身向外扩展,使其与经营管理等界限愈加模糊,趋向一体。

其二,按照市场需求,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成为企业生产的主流。

其三,一计算机几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给生产管理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甚至可以说产生了生产方式革命性变革。

其四,改变长期以来生产与作业管理侧重于研究制造业的状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客观的需要,生产与作业管理逐步向服务业扩展。

5简述生产与作业系统结构化要素的主要内容。

(1)生产技术,指生产工艺技术的特点、工艺技术水平、生产设备的技术性能等。

(2)生产设施,指生产中的设置,生产设置的构成及规模、设施的布局及布置。

(3)生产能力,指生产与作业管理系统内生产设备的技术性能、数量、种类及组合关系决定的反应生产系统的能力(4)生产与作业系统的集成,之继承范围,集成方向及与外部的联系等。

6简述我国企业生产与作业出现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1)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增长方式比较落后,粗放型生产易造成安全事故

(2)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安全生产基础较薄弱(3)安全生产法规不健全,体系不完善,制度执行不严,落实不够。

(4)生产及管理者安全生产素质较低,安全生产科技水平低(5)受体制、机制、道德等原因影响。

第二章生产与作业战略

1企业战略:

指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生产经营活动实行总体性管理的决策和谋划。

2生产与作业战略:

指在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根据目标市场和产品、服务特点,在构造生产与作业系统时确定的指导思想、规划、决策内容及其实现程序。

3生产与作业能力决策:

确定多大的生产能力,或生产能力不足时,如何去扩大生产能力,选择何种生产能力的类型,都是生产能力的决策。

1简述企业战略的特点。

企业战略具有一系列特点,主要包括:

总体性特点,它要从全局、总体来考虑;

指导性特点,它为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指出方向;

未来、长远性特点,它注重于企业未来、长期的发展;

现实性特点,它虽然考虑长远,但起步于脚下,从现在分析做起;

竞争性特点,它立足于创新竞争,寻求市场竞争中的一席之地;

集合性特点,企业战略是集中了各类人员智慧,集合了各方面的信息,应用了多种方法汇集而成;

创新和变个性特点,要不断地对企业战略进行调整、创新;

适应性特点,战略管理离不开现实,要与现实管理相适应;

可操作性,它能通过一个个具体工作加以体现等等。

2简述生产与作业战略的作用。

(1)生产与作业战略的实施,能够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的实现

(2)生产与作业战略对其他职能起到基础性、支撑性、协调性作用(3)生产与作业战略规划者生产与作业系统的运作和发展。

3简述制定生产与作业战略的程序。

从大的方面看,首先要收集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信息和资料,明确形式、任务、所处环境、要求、政策、法规,对现状把握、分析要十分透彻;

在此基础上、拟定战略方案,这要符合客观实际,要与企业总的战略目标相一致,要有明确的自身目标、行动计划;

在拟定战略方案时,一般选定出几种方案,然后反复进行研究论证,寻找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生产与作业战略方案。

这一方案还要与企业其他战略方案相协调。

4简述生产与作业战略的实施的主要工作。

生产与作业战略制定后,要加以认真实施,把规划性的东西,变成现实。

实现生产与作业战略的实施要做以下工作:

第一,要让每个员工都认识生产与作业战略的内容、作用。

第二,生产与作业战略制定后,往往是一些原则性的东西,直接操作性不够。

所以为了便于实施,要在运行前制定出生产与作业战略的执行计划,要是计划与时、空紧密结合,并做到内容具体可行。

第三,生产与作业战略在实施时,一定要坚决,决策了的东西,一定要千方百计去实现。

第四,生产与作业战略在实施中,内、外部条件、环境会发生变化,一些实现预想不到的问题和局面会发生,所以生产与作业战略要注意及时作出适当的调整。

第五,生产与作业管理战略在执行中,还应注意经常进行检查,既要检查内容的实施情况,不变形,不走样,同时要在时间进度上进行严格检查和控制。

第三章构建生产与作业运作平台

1流程:

是为特定顾客、市场,即特定目标,提供特定产品、服务所设计的一些列规定活动程序,或一连串相关联的步骤货作业活动。

2生产与作业能力:

指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即企业在一定的生产组织技术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性固定祖产所能生产某种产品的最大数量或所能加工处理某种原材料的最大数量。

3产品开发:

企业开发新产品、服务,改造老产品、服务,采用新技术、改变生产组织、工艺过程等的一些列技术活动。

4成组技术:

又称群组技术,它是以零件的相似性为基础,对零件进行分类编组,按组进行合理的生产技术准备和生产过程的组织和计划工作。

5模块化设计:

是以企业的标准件、通用件、以往生产过的零部件为基础,以组合方式或以堆积木的形式来设计产品。

6价值工程: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功能、成本分析、寻求用最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实现产品必要功能的有组织的活动。

7企业选址及设施布置:

指选定企业地址,并在此基础上对组成企业的各个部分(包括下属部门如车间、服务场地、办公室、库房等)、各种设备以及企业内玉树路线等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向用户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为宗旨,从最有利于当前的生产经营及其长远发展的角度,对各项组员进行整合、不知,实现最佳配置,发挥最好效益的一些列活动。

8流水线生产:

是加工对象在生产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工艺路线,有规律地不断地从前一道工序流到后一道工序进行加工,最终形成产品的一种比较先进科学的生产组织形式。

9工序同期化:

根据流水线节拍或节奏的要求,采取各种方法和技术、组织措施,调整流水线中各工序的工作时间,让它们尽可能地接近或等于节拍或节奏,或整倍数节拍或节奏。

10工作研究:

是劳动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实质就是在既定的条件下,运用系统分析,研究资源的合理利用,把作业中不合理、浪费、混乱的因素排除,以求一种最佳的、经济的作业方法。

11时间研究:

是各种时间测定技术的总称。

它是以时间为单位,把工人所进行的工作细分为若干单元,分别加以观测,并记录其时间值,进行分析研究,建立标准的工作时间。

12劳动定额:

是指在一定的生产组织技术条件下,为生产一定量的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量的符合要求的工作所规定的劳动消耗的标准。

13生产作业过程:

是一个输入、转化、输出的过程,即各种生产要素进入企业,经过生产转化,到形成一种新的使用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过程。

14狭义生产能力:

指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即企业在一定的生产组织技术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性固定资产所能生产某种产品的最大数量或所能加工处理的最大数量。

1简述流程重组的原则。

(1)由职能管理转向流程管理。

(2)强调整体流程最优的系统思想。

(3)组织应建立在流程的基础上,而不是流程为组织而定。

(4)充分发挥每一个人在流程中的作用。

(5)一定要把服务对象纳入流程,形成流程的一部分。

(6)实现信息资源的一次性获取和共享使用,避免重复存储、加工、管理,形成无效劳动。

(7)立足简化管理、高效管理,讲求实效。

2简述服务蓝图的作用。

第一,服务蓝图能让员工树立全局观点,整体性服务意识,清楚地看到每个人在其中的位置,在服务整体中的职能和作用,从理想上树立实现一顾客为导向并超越顾客导向的服务理念。

第二。

通过展示服务各个环节组成要素及关系,形成服务战略。

第三,通过服务人员与顾客接触线分析,明晰顾客在哪个环节感受和评价服务质量,为改进设计打下基础。

第四,认清服务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从而确定服务质量,改进服务目标。

第五,为内、外部营销活动提供重要基础,为识别成本、收入和向不同服务要素投资提供基础。

第六,能清楚提供由表及里地提高服务质量途径。

3简述影响企业地址选择的主要因素。

(1)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

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和布局、规划;

各地方的规划、发展及有关法规

(2)市场需求(3)资源的利用(4)气候、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5)协作关系(6)环境保护和景观(7)创造发展的条件。

4简述分等加权法进行企业选址时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根据地址选择的基本要求和特点,确定影响地址选择的各个具体的主要的因素。

第二步,依据客观实际,经主观分析进行比较,确定各因素对地址选择影响的大小,以权数的形式表示。

权数取值范围为1-10,权数越小,影响力越小。

第三步,对每个方案进行分析、研究,对每个因素的个子方案中的优劣性评分,评分按4、3、2、1分为4等,4为最优,依次变差,并将所评结果写在相应表格中的右方。

第四步,吧第三步确定的每个方案中的每个因素的评分值与第二步确定的各因素的权数相乘,将结果填入相应格的左方。

第五步,将每一方案下边个因素对应格中左方的数相加,即求得了每一方案的总计值。

总计值最高的即为应选择的最优方案,把其他方案的长处吸取、补充进去,形成一个更好的方案,以便组织实施。

5简述设施布置的内容及其总体原则。

设施布置就是对企业内各个部分进行安排,包括各种生产车间、库房、服务部门、公用设施、绿化设施、道路等等,根据他们的作用,相互之间的联系、影响,加以科学、合理的布置,确定在企业内的平面、立体位置,并相应确定运输线路、运输方式,以便顺利地组织生产、服务活动。

总体原则:

有利于企业内各项生产、服务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经济效益;

有利于加强管理;

有利于保证生产、服务安全,增进职工的身心健康。

6简述设施布置中作业相关图法的思路。

作业相关图法归纳起来,其思路是:

将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从接近程度的角度加以分析,根据关系重要性,逐步排列每个部门;

在每次排每个部门时,又要从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一个最优的排,直到最后排出最优方案;

在结合企业所选择厂址的具体平面情况,加以妥善地调整。

7简述组织流水线生产的条件。

(1)需上流水线的产品市场需求一定要很大,或市场前景良好,这样上流水线才合算,流水线才有生命力

(2)上流水线的产品在结构上、工艺上、性能上要比较先进(3)产品在加工时能划分为简单的一个个的工序,这样才能形成线(4)企业自身要具备充分条件(5)企业外部条件的保证,如协作配套问题,材料供应问题,能源、动力的保证问题等等。

8简述单一品种流水线生产的组织设计。

(1)确定节拍或节奏

(2)进行工序同期化(3)配置设备、计算设备负荷率(4)配备操作人员(5)确定流水线的输送方式、输送设备(6)流水线平面布置(7)编制流水线工作标准指示图标。

9简述制定劳动定额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劳动定额制定基本要求是快、准、全

(2)定额涵盖的工作要全面。

每个岗位、每个工人应该确定定额的,一定要确定定额(3)要保证相同工作定额的统一和不同工作定额水平的平衡以免挫伤部分工人的积极性(4)定额应根据情况变化做及时、适当地修正(5)制定劳动定额一定要选用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定额制定方法。

10简述编制定员的基本要求。

(1)应以企业当前和近期生产发展为主要依据

(2)定员水平必须先进合理(3)合理安排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

11简述应用代表产品法确定设备组生产能力的步骤。

首先,确定代表产品。

代表产品反映企业专业化方向、产量较大、占用劳动量较多的产品;

其次,计算以代表产品为标准的设备组的生产能力;

再次,将其他产品的计划产量用换算系数分别折合成代表产品的产量。

12简述移动顺序式,平行移动式、平行顺序移动式优缺点。

(1)移动顺序方式。

优点:

组织生产较简单,设备在加工时不出现停顿、工序搬运次数少。

缺点:

生产周期常。

适用范围:

单件小批量生产类型,工艺专业化的生产单位。

(2)平行移动式。

充分利用平行作业的可能,生产周期短。

出现时干时停现象,对设备运转不利,运输次数多,组织生产麻烦。

大批量生产类型,对象专业化生产单位。

(3)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生产周期较短,不发生时干时停现象。

运输次数多,组织生产较复杂。

大批量生产类型,对象专业化的生产单位。

第四章生产与作业系统计划制定

1工业总产值:

指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已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

2工业增加值:

是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3出产期:

指为了保证企业按时交货所确定的产品出产期限。

4主生产计划:

指确定企业每一具体最终产品在每一具体时间段应生产数量,它是综合生产计划分解和细化,其时间段一般定为一周,有时定为日、旬、月,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5待分配库存:

指营销部门用来应对顾客在确定时间内供货的产品数量。

6期量标准:

就是为制造对象(产品及零、部件)在生产期限与数量方面规定的标准数据。

7在制品:

指从原材料进入企业到产成品出产,处于生产与作业过程的各个环节,正在储存、加工、运输、停留的毛培、零件、部件、产成品的总称。

8在制品定额:

指在一定时间、地点和具体的生产组织条件下,为保证生产连续而均衡进行,所必须的在制品数量标准。

9批量:

就是相同产品(或零件)一次投入和出产的数量。

10生产间隔期:

指相邻两批相同产品(或零件)投入的时间间隔或产出的时间间隔。

11产品的生产周期:

指一批产品从原材料投入生产起一直到产品出产为止的全部工作日数。

12生产提前期:

指产品(零件)在各工艺阶段投入、产出的时间与成品出产时间相比所要提前的时间。

13物料需求计划(MRP):

指运用计算机技术提出了把企业产品中的各种所需物料分为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两种类型的概念,并按时间确定不同时期物料需求,产生了解决库存物料订货的新方法。

14企业资源计划(ERP):

之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以现实最合理地配置资源,满足市场需求,为企业与决策层和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15协同商务:

指企业内部人员、企业与业务伙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电子化业务的交互过程。

16推动式方法:

指每一生产车间和每个工作地按计划制造零部件,将加工完的零部件送往后续车间和后一道工序,同时,将完工信息反馈到计划部门。

17拉动式方法:

指从产品装配出发,每道工序和每个车间按需要向前一道工序和车间发出工作指令,前一道工序和车间按这些指令进行生产。

18精益生产方式是企业整体扩大了的生产经营模式。

是对准时生产方式进一步提炼和理论总结,它属于资源节约型、劳动节约型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利用多种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方法,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最大限度为企业谋求经济效益的新型生产方式。

19长期计划层:

规划企业长远发展,由企业战略计划、产品与市场计划、财务计划等组成。

一般在五年及五年以上,指明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

20中期计划层:

一般在一年左右,是企业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的纽带,对企业计划期内资源与需求之间平衡作出的规划和安排。

21短期计划:

是具体实施计划,计划气短,一般在月度及以下甚至到天、小时、分钟等。

1简述综合生产计划的含义及优化综合生产计划的特征。

综合生产计划是关于企业生产与作业系统总体方面的加护,它所反映的并非某几个生产岗位或某一条生产线的生产活动,也并非产品生产的细节问题以及一些具体的机器设备、人力和其他生产资源的使用安排问题,而是企业在计划期应达到的产品品种、质量、产量、产值、出产期等生产与作业方面的指标,并在时间上对产品进度做出安排,它是指导企业计划期生产与作业活动的纲领性方案。

所谓优化的综合生产计划,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有利于充分利用销售机会,满足市场需求;

第二,有利于充分利用盈利机会,并实现生产成本最低化;

第三,有利于充分利用生产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2简述综合生产计划工作的主要内容。

(1)编制综合生产计划的准备

(2)确定综合生产计划指标(3)安排出产进度(4)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填制生产计划表。

3简述主生产计划的程序。

前提是有明确的综合生产计划,将产品的预测需求、订单、库存、生产能力等相关信息综合考虑大致确定MPS方案,然后将方案与实际资源反复进行衡量,看是否平衡和符合实际条件,修改MPS,或对资源进行增加,达到平衡后,报有关部门审批,MPS的输出主要有:

计划生产量、存货需求、待分配库存等。

4简述生产作业计划的内容。

(1)编制企业各个层次的作业计划。

包括产品进度计划、零件进度计划和车间日程计划。

(2)编制生产准备计划。

包括原材料和外泄件供应、设备维修、工具准备、技术文件准备、劳动力调配等项内容。

(3)计算负荷率,进行生产任务和生产能力之间的细致平衡。

5简述生产作业计划编制的程序。

(1)收集资料。

主要收集综合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等;

上期计划完成情况;

生产与作业准备方面情况;

生产能力情况等。

(2)选择计划单位。

指计划产量选择何种计量单位。

每个企业可根据企业生产类型、生产组织形式、产品结构、加工工艺特点、产品复杂程度等加以选择。

(3)制定期量标准。

(4)选择编制方法。

(5)编制下达具体实施与控制。

6简述大量大批生产类型生产作业计划编制的方法。

这类企业,由于品种单一、产量加大,工艺和各车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比较稳定,因而各个成产环节所占用的在制品的数量也比较稳定。

把这个稳定的、合理的在制品数量制定成为标准,成为在制品定额。

依照把在制品数量经常保持在定额水平上的要求,来计算各生产环节的投入产出,就可以保证生产过程协调进行。

采用在制品定额法,是按照产品的反工艺顺序,从成品出产的最后一个车间开始,逐个向前推算。

7简述成批生产型生产作业计划编制的方法。

这类企业,由于品种多、产量多少不一,需要间断或连续的分批生产。

与大批量生产比较,衔接问题突出、比较复杂,编制方法使用累计编号法或称提前期法。

/累计编号法指将期量标准确定的投入、出产提前其转化为投入、出产提前量,在和此产品在某一时点以生产的累计数挂钩,算出各车间、工艺阶段在计划月份达到应达到投入、出产累计数,减去上月该车间、工艺阶段已投出和出产累计数,从而得出各车间、工艺阶段计划月份应投入、出产任务数量。

在同一时间,各车间、工艺阶段的累计编号,离最后一个车间、工艺阶段越近,号数越小。

8简述作业排序的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1)作业排序的目标函数。

第一,关于工序、设备,有工序的平均运转率、工序的平均窝时间以及总需要时间等。

第二,关于人物、有平均加工时间、平均流程时间、平均等待加工时间等。

第三,关于交货期,有交货延迟件数、平均交货延误时间、最大交货延误时间等。

第四,其他项目,如成本、工序间的在制品数量、利润等。

(2)作业排序的约束条件。

由于作业计划是整个生产作业管理系统的最低层的决策,所以它要受高层决策的两个约束:

生产资源以及必须完成给定的生产任务。

同时,还要考虑操作的工艺限制。

9简述常用的作业排序规则。

(1)先到先服务原则。

它是通常使用的大多数人容易接受的规则,但未必是使目标函数最优的规则。

(2)最短加工时间优先规则。

该规则具有良好的平均性质,它使平均流程时间、平均工作时间、平均延误时间最小,但加工时间长的任务会出现很长的延误时间。

(3)最早交货者优先原则。

(4)最少松弛时间优先原则。

(5)平均每个工序具有最少松弛时间的任务优先原则(6)截尾最短加工时间优先原则(7)临界比值规则。

10简述物料需求计划(MRP)的结构。

物料需求计划(MRP)主要依据是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和存处理信息。

主生产计划又称产品出产计划,它是制造资源计划(MRP)的最主要输入,由顾客订单和市场预测决定。

物料清单又称产品结构文件,反映了产品的组成结构层次及每一层次下组成部分本身需求量。

可确定产品各种组成部分需求量,库存处理信息又称库存状态文件,它记载产品及所有组成部分的存在状况数据。

经过MRP处理器处理输入信息,获得输出信息主要是输出报告,输出报告包括主报告和辅助报告。

11简述制造资源计划(MRPII)实施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工程,包括:

确定实施MRPII的项目,成立项目筹备组织;

决策人员认识MRPII,理解MRPII的原理、作用、适用范围等;

对企业进行开展MRPII的需求分析,从而增强紧迫感最后确立项目,确定实施阶段。

第二阶段,决策工作。

是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为了更慎重、更可行期间而进行的决策。

第三阶段,实施。

实施阶段分几个时段,首先进行培训,分析各种管理事项处理原则和参数,整理数据,安装调试,与现行管理方式对比调整,形成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

在此基础上,作运行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等。

最后进行培训,运行成本会计和各种模拟功能,完成同财务功能的集成,全面纳入MRPII系统运行。

12简述企业资源计划(ERP)运行工作的主要内容。

(1)前期工作。

主要包括:

企业实施ERP的调研、分析,回答企业是否应当实施ERP,明确实施的目的、作用、紧迫性、目标、效果、人力、物力等客观条件、管理基础工作等,反复论证后做出可行性报告。

(2)实施准备阶段。

主要有:

成立组织,包括ERP项目领导小组、项目实施小组、项目业务组,明确分工和工作目标、具体任务。

(3)实验运行及实用化阶段。

模拟运行及逐步过渡到实用化;

完善ERP工作准则、工作规程;

进行验收、分步切换运行,是ERP转入实用化的关键阶段。

(4)更新和升级阶段。

在ERP实施一段时间后要根据市场、软件开发和企业、供应链相关各方面实际及时更新和升级,以不断保持时效性、先进性。

13简述JIT生产方式下进行适时适量生产的方法。

JIT的核心是适时适量生产,为此JIT采取以下方法:

一是生产同步化,即工序间不舍仓库,前一工序加工结束后立即转到下一工序去,各工序几乎平行进行,产品一件一件连续生产出来。

二是生产同步化通过“后工序领取”这样的方法实现,即后工序只在需要的时刻到前工序领取需要的数量,而前工序只补充生产被领走的数量和品种。

再是同步化生产通过相应的设备布置和人员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