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中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6524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属中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属中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属中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属中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属中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属中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属中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属中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属中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属中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属中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格式.docx

《属中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属中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属中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Word格式.docx

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

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

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

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

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

如天然放射性铀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

范仲淹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司马迁说:

“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

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

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重复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

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

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节选自梁衡《说经典》,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能经受得住一遍遍、一代代的重复,而不会被可怕的重复之斧劈碎。

B.要让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就要设法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水平,还要有个性,有新的创造。

C.后人品味、研究经典,都是为了创造他自己的高峰和新的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D.经典都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对经典的每一次重复,不是表面的阅读,而是一次新的挖掘和印证。

2.在文中第三段画线的句子中,两个“重复”的含义是否相同?

请说出其具体内涵。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固然与人们的阅读、阐释和评价有关,但从根本上讲,决定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品质。

换句话说,经典不是被说成是经典的,而是自己生成为经典的。

因此,经典的秘密和律则,只能到作品里面去找。

纵观横察,概而言之,经典作品似乎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都遵从以下的几个律则。

第一,易感性。

叔本华说:

“我们发现每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都尽可能洗练、明晰、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单纯质朴总是被看做真理的标志。

而且也是天才的象征。

”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有朴素、明白的特点,都是让人一看就懂但又觉得意味无穷的。

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大都明白如话,清新自然。

读之如饮佳酿,快何如哉!

其实,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

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

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仅仅二十个字,就写出了五个物象、三个动作、两种心象(“疑”和“思”),描绘出一幅静夜思乡图,表达了一种流转无已的乡愁冲动。

其中没有一个难认的字,没有一个晦涩的意象,谁读了都明白,谁看了都觉得好。

第二,普遍性。

经典作品不是琐碎无聊的个人经验。

恰恰相反,在那些伟大的作品里,我们总是可以发现对有限的个人经验的超越,可以看到伟大作家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关注。

那些伟大的作品,都能让人们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

相反,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轰动一时的作品,却终因缺乏普遍的人性内容,缺乏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被人们弃置一旁。

歌德说:

“真正伟大的作品,是百读不厌的,很难甚至不可能抵抗它的魅力,它留给你牢固的、不可磨灭的印象。

一般地说,凡是古往今来人人爱读的诗文,你可以认为它是真正美的、真正崇高的。

”经典就是这样一种让人不断回味和回忆的伟大作品,它总是吸引、召唤许许多多的人去阅读、去品味。

总之,经典是几乎所有人的朋友,是几乎所有人亲切而温馨的精神家园。

第三,永恒性。

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说:

“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追求不朽,正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人类的生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生活,就在于从空间上说,人总是向往着别处的生活;

从时间上说,人总是充满一种未来感,总是渴望在肉体生命结束以后,自己的精神可以延伸下去,从而获得不巧。

可以说,人类之所以写作,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借助作品的不朽,以实现精神的永生。

第四,正极性。

所谓正极性,指的是一部作品在价值观、情感态度和道德境界上表现出的一种高尚而伟大的性质。

一部真正的经典,不会怀着陶醉的心情来渲染自私、冷酷和残忍,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而是发掘并表现人性深处潜存的善良、正直、勇敢,通过塑造美好的人物,将人的精神提升。

只有深刻地表现正极性内容的作品,才有可能是伟大而不朽的经典。

的确,一部真正的表现正极情感和正极思想的经典,必然具有升华性,必然会在精神上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换句话说,一切伟大的经典都具有灯与火的性质,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

第五,给予性。

那些真正的经典作品有着母性的慈爱气质,在这样的作品里,利他的牺牲精神,博爱的人道情怀,以及对自由、正义、平等和理想的不懈追求,构成了大地一样稳定的精神基础,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和丰饶的收获感。

总之,给予性是作家创造经典必须服从的律则,没有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不是给予性的。

文学也是这样:

越是表现给予性的慷慨与仁慈,越是能得到读者的喜爱,越有可能成为不朽的经典,这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最根本的律则。

(节选自李建军《经典的律则》,有删改)

3.材料二在谈经典的“易感性”时说:

“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

”下列古诗中不符合这一美学原则的一项是()(3分)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C.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D.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4.下列对经典作品内容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中有许多精辟言论,如“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就体现了经典的易感性。

B.鲁迅在《呐喊》中,描述了诸多人物头上的“辫子”,如阿Q的“辫子”、小D的“辫子”、“洋鬼子”的“辫子”、N先生的“辫子”、七斤的“辫子”、赵七爷的“辫子”等,这显性的“辫子”意象体现出经典的永恒性。

C.《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段话: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

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

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这段话彰显出经典的正极性。

D.《边城》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地展现了边城百姓健康、优美、淳朴的民风的人情,讴歌了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体现了经典的给予性。

材料三

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我们还需要读书吗?

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举出很多。

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

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___________?

就社会的一般情形而言,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风气的养成而言,无论哪一行业的人,是否也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都来读一读呢?

那些属于一个名族文化系统的典范之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民族的文化经典。

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经典,特别是那些“文明体国家”,堪称经典的文本格外丰富。

而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不仅本民族的人应该阅读,其他国家的人也应该阅读。

我这里讲的经典阅读,着重点在中国自己的文化经典,而且侧重人史方面。

按照传统的说法,所谓中国的经典,主要是指“六艺”之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艺”是孔子教授的六门课程,孔子之前已成书,但经过孔子删定的“六艺”,后来称做“六经”。

由于《乐经》不传,于是又变而为“五经”,就是《诗经》《尚书》《周礼》《周易》和《春秋》。

“五经”是中国学术和中国文化的源头。

《论语》是唯一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虽经弟子们后来整理成书,但所记应为实录。

《论语》就是“六经”意涵的化育之书。

米熹选注的“四书”即为“六经”的经典选本。

所以人们常说的“五经”、“四书”,就成了中国传统社会识字的人必读的基本经典。

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

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

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

其意义又不止于此。

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

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

有时称赞一个人的史章写得好,会惊叹地说这是古人的文章,这是极高的奖赏。

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

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

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

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

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节选自刘梦溪《今天为什么还要读经典》,有删改)

5.材料三第四段中提到的“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6.根据材料三上下文内容,请在第二段横线处补写句子,使文意完整、连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以上三个材料,概括阅读经典的意义。

(6分)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留耕堂记

[宋]叶适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余孩稚时,闻田野传诵,已识其趣;

出游四方,所至闾巷无不道此相训切。

今葛君自得遂取以名堂,盖其词意质而劝戒深,殆非文于言语者所能窥也。

凡人衣食、居处、嗜好之须,当身而足,则所留固狭矣。

然而念迫于室家,莫之赢焉;

爱牵于子孙,不能业焉。

四民百艺,朝营暮逐,各竞其力,各私其求,虽危而终不惧,已多而犹不足者,以其所留不止于一身故也。

嗟夫!

若是则诚不可禁已。

虽然,其留者则必与是心俱,彼心不丧,术不谬,阡连陌接,谷量山积,而隐诸方寸之小,无惭焉可也。

不然则货虽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刑祸戮辱水火盗贼俄反顾失之皆是也。

故广欲莫如少取,多贪莫如寡愿,有得莫如无争。

货虽不留,心足以留也。

岂惟田野闾巷,而士君子何独不然!

葛君宅才数亩,无高垣大屋之居,桑麻果树,依约可数。

有二子,行称其文,卑躬侧履,非礼不动,草衣木食,自乐其乐。

然后知方寸之小为无穷,而所留者异乎人之留也。

若夫由是以致其用,则犹外物也哉!

8.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闻田野传诵,已识其趣旨趣

B.今葛君自得遂取以名堂名字

C.彼心不丧,术不谬错误

D.无高垣大屋之局墙壁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盖其词意质而劝诫深死而有之,其几何离

B.以其所留不止于一身故也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C.若是则诚不可紧已吾儿,久不见若影

D.广欲莫如少取方五六十,如六七十

10.下面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殆非文于言语者所能窥也

——也许不是在文章的语言中所能看到的

B.各竞其力,各私其求,虽危而终不惧

——各自尽力竞争,各自追逐自己的欲望,即使有危险也始终不畏惧。

C.岂惟田野闾巷,而士君子何独不然

——哪里只是田野乡下这样,士人君子难道不是这样吗?

D.所留者异乎人之留也

——(葛君)留给子孙的东西和一般人留给子孙的东西不一样。

1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水”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常用来表达情感。

李煜在《虞美人》中用它来喻亡国之愁: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它来感慨人生失意;

③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3题。

天下一轮春秋月

①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

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

②2500多岁的孔子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

他比苏格拉底年长82岁,比柏拉图年长124岁,比亚里士多德年长167岁。

这意味着,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

③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④“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和谐社会”、“太平盛世”、“大同世界”,是历代儒家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滥觞。

以“和”为□,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没有古希腊文明进程中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暴风骤雨,没有罗马天主教十字军东征的腥风血雨,也没有欧洲“五月花”号的凄风苦雨;

以“和”为□,儒家主张平等,反对使用武力,中华帝国曾成为调停纷争、震慑强梁,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以“和”为□,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海上生明月,儒香传万里;

以“和”为□,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马可·

波罗、利玛窦、遣唐使踏浪而来。

“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

⑤孔子是人类的慧根。

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

孔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优势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

其后,孟子、荀子、汉唐经学、程朱理学……直至现代新儒,儒家文明蔚为大观。

在东方,它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

在西部,它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生相荣。

大约400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译为法文、英文、拉丁文,影响伏尔泰、马克思等一大批西方思想家;

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⑥近年来,西方一些机构评选“十大思想家”、“100位影响历史的人物”等,孔子或名列前茅或位居第一;

一些国家矗立起孔子雕像,建立了儒学研究机构;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东门上方,孔子与犹太人先知摩西、古希腊政治家梭伦的雕像并列镶嵌以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

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首巴黎,呼吁“以中国孔子的智慧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的挑战”……

⑦面对差异与分歧、冲突与动荡,面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灾难频仍、人道主义危机红灯频闪的当今世界,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

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

⑧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

⑨先秦时期,儒家学说只是受到某些统治者的亲睐,孔子也只是因为个人才干卓越而受到器重,其主张并没有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

他只是一勾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⑩但光芒自有力量,哪怕微弱。

历代仕儒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以微风细雨滋心润物的方式点化冥顽、教化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凝成古代君子的品格,塑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长风浩荡,如丰碑凛凛。

两千多年来,的时间打造出仁、义、礼、孝、德等诸多儒家元素,写进我们的课本,嵌入我们的名字,镌刻在广袤神州楼阁宅院的门联匾额上,约定在古老国度的家训族规乡风民俗中,流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民族道德星空的北斗。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道德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观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绿叶葱茏。

光必有影,丰碑的背后有影随形。

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

“爱亲”之仁与“利国”之仁往往存在矛盾,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常常出现两难,孔子编经,秦人灭经,汉人尊经,唐人注经,宋人疑经,被焚毁、被打倒、被尊奉、被扬弃,儒家学说命运多舛。

许多要素被发扬光大,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

经过两千年长途旅行的古老儒学,仍需要“洗洗澡”、“治治病”,一掸陈年的积垢。

儒学是人学不是神学,儒教是教化不是宗教。

儒家是思想舞台的要角,但不是政治舞台的主角,更不是历史舞台的长角,许多文化责任不能由儒家独担,更不能让孔子全部买单。

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

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

中国是孔子的故园、儒家的摇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

当代中国所遵循的创新理论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其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这就是中国特色。

如何在波澜壮阔的科技浪潮中绽放思想的光芒,在此起彼伏的战争狼烟中发出文明的信号,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确立道德的标杆,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精神的里程碑与灵魂的红绿灯,这是儒家的新担当。

文过饰非与吹毛求疵,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如果把孔子思想从我们的血管、骨骼中抽空,中华民族就会思想贫血、精神缺钙,中华文明就没有了生命的底色。

青史不泯,经典不老。

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就像基督徒读《圣经》、穆斯林背《古兰经》。

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视自己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民族。

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

回头看月,淡云轻拂,那玉盘上分明写着四个字:

光而不耀①。

(取材于刘汉俊同名散文)

注释:

①语出《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8.在第④段中□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舟旗灯媒B.煤旗舟灯

C.灯媒旗舟D.旗媒舟灯

19.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写孔子比“古希腊三贤”年长,表明了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学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B.第⑥段列举诸多事例意在说明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等理念已经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

C.第

段写儒家学说命运多舛,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本身存在着不足,必须要消污去垢 

D.第

段以《圣经》、《古兰经》类比,表明儒家经典在当今应当得到国人的尊重与诊视。

20.选出下列内容不是表现君子品格的一项()(3分)

A.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

学而》)

B.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

公冶长》)

C.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子路》)

D.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

宪问》)

21.赏析文中第九段画直线的语句(3分)

他只是一勾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12段中画曲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3.文章提到作为经典的《论语》是“不老”的。

《论语·

述而》中说: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请联系实际或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2分。

24.微写作(12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80字。

①《论语》《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这四部名著,你最欣赏哪一部?

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阐明理由,要求:

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②《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这三部作品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如夏瑜、爷爷、孙少平。

上述哪一人物形象最令你感动?

请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不少于10行),表达你的情感。

要求:

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25.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8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

①请以“让心底盛开一朵花”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